<p class="ql-block"> 港澳自由行来到澳门,观赏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楼宇、漫步碎石路面小巷、休闲于布满黑沙的海滩、瞻仰古老的庙宇与教堂、走进具有岭南风韵的民居院落、体验奢华酒店的金碧辉煌。从中感受这座城市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独特文化韵律。其中“澳门历史城区”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特别行区澳门半岛,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22座建筑和8块大小不一的前地。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中西方建筑特色,大部分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p><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p><p class="ql-block">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群落。</p><p class="ql-block"> 在澳门时间虽短暂,但仍努力探访“遗产”目录中所列入的全部建筑物和前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历经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仅以手机随照和此文留作纪念。因内容较多,分为上、下两篇。</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p><p class="ql-block"> 妈阁庙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俗称“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妈阁山西麓。妈阁庙的创建年份未有定论;一说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一说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p><p class="ql-block"> 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组成,布局错落有致,飞檐凌空,充分融合于自然,富有中国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妈阁庙观音阁供奉观音外,正殿、弘仁殿和正觉禅林皆供奉妈祖。</p><p class="ql-block"> 妈阁庙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和名片,供奉的妈祖成为全澳门各个阶层民众共同瞻拜的信仰神。</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一对镇门石狮形态逼真。大门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门楣及两侧对联三部分上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置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大门之后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双石狮分置在柱头上。</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两边墙体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石屋顶上铺设琉璃瓦顶,飞檐装饰正脊及垂脊。</p> <p class="ql-block"> 走出正殿,沿山而上为弘仁殿与观音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弘仁殿位于正殿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规模较小</span>,供奉天后。弘仁殿是一石室。以山上岩石作后墙,屋顶及墙身也以花岗石围合,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装饰。</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供奉观音。位于庙最高处,主要由砖石构筑而成,建筑较为简朴。树木繁盛,清静幽深,传说是昔日海觉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正觉禅林。</p> <p class="ql-block"> 正觉禅林,根据海觉寺、海觉石的“觉”字命名。位于建筑群前方,与妈阁庙正殿在同一平台上。规模和建筑形式上都较为讲究。正觉禅林由正殿和侧殿组成,正殿供奉天后。侧殿为砖结构民居建筑。正殿为院落式布置。前为天井,主建筑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墙身有泥塑装饰,琉璃瓦顶飞檐有瓷制宝珠装饰。</p> <p class="ql-block"> 影壁外墙嵌有“万派朝宗”石额,石柱刻有长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尤其是“洋船石”和“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著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这些题刻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妈阁庙前地</p><p class="ql-block"> 妈阁庙前地位于妈阁庙前,临近内港。</p> <p class="ql-block"> 前地由葡萄牙小石砖铺设而成,主要有土红及深灰两种颜色。石砖铺设成波浪形态浑然天成,富有海岸城市风情。</p> <p class="ql-block"> 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前地的澳门海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港务局大楼</p><p class="ql-block"> 港务局大楼原称摩尔兵营,又俗称水师厂,位于妈阁山边的坡道上,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门的警察的营地。1905年改做港务局和水警的办公地点,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港务局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港务局大楼依山而建,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建筑整体粉刷成黄色,并以白色花纹衬托。</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近妈阁山一侧外,建筑物三面均带有尖拱券的回廊环绕。回廊环绕除了便于观赏风景外,同时也是建筑对本地气候的适应。</p> <p class="ql-block"> 亚婆井前地</p><p class="ql-block"> 亚婆井前地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p> <p class="ql-block"> 前地进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两株百年老榕树得以保留,增设古典路灯,将石子路面改铺大理石等,亚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筑的欧陆风情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亚婆”或“阿婆”意即老婆婆(粤语“亚”与“阿”为同音字)传说明朝一位老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p> <p class="ql-block"> 亚婆井前地附近的葡萄牙民居较低矮,建筑顺山势而建,白色的外墙,衬托绿色的百叶窗,红瓦坡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 郑家大屋</p><p class="ql-block"> 郑家大屋原名文华大屋,位于澳门风顺堂区龙头左巷10号, 约建于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盛世危言》辑著者)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大屋由其父郑文瑞始建,历经多次建设,形成一座顺应地势沿着旧城区主干道妈阁街修建的大型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郑家大屋建筑为一院落式大宅,建筑占地约4000平方米,纵深达120米,由东至西依次为大门、辅助房区、花园、门楼及门楼后两座岭南传统院落式建筑组成的主房区。房区之间有道和内院相连。大屋虽主要以中国岭南形制构建,但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有别于一般中式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郑家大屋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月门”</p> <p class="ql-block"> 轿道,“月门”后是一条廊道,因郑家父子都有官职,荣禄第是其宅第入口。访客前来拜访主人时,都在前面的廊道下轿或下马,步入荣禄第。轿夫及随从等都在外面等候,故此廊道又称为轿道。</p> <p class="ql-block"> 荣禄第,二门是通往主房区的门道,檐口下挂有“荣禄第”牌匾。郑观应之父郑文瑞曾被清廷封为“荣禄大夫”,因此称“荣禄第”。</p> <p class="ql-block"> 主建筑与大宅前地。大宅前地左侧排列郑家大屋的主建筑,右侧是新近复原的瓦花围牆。院落正中设石板櫈,供郑家族人休憇之用。</p> <p class="ql-block"> 方形内院,二门内南侧有一座方形内院,入口有西式装饰,规整的四方形内院由一条L形迴廊及两座房屋的外牆围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 馀庆堂,馀庆堂是郑氏家族主屋,分为前后厅,空间宽敞。主厅开设宽大的落地窗户,厅内木柱上挂有楹联,横樑上则挂有“馀庆”牌匾(“馀庆”是郑观应之父郑文瑞之堂号)。门口挂有“通奉第”牌匾,两侧对联分别是“前临镜海”和“后枕莲峰”。</p> <p class="ql-block"> 一层前厅。</p> <p class="ql-block"> 二层回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积善堂二层后厅,积善堂为二进三间,装饰较少。二楼大厅为郑观应之弟所建,其厅堂比馀庆堂大厅小,两侧为房间。</p> <p class="ql-block"> 圣老楞佐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老楞佐教堂,又称为风顺堂,位于澳门风顺堂街。创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初时为简陋的木屋,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p><p class="ql-block"> 在澳门南湾海滩未开发之前,其建筑主体矗立海边,葡籍水手的家人常齐集在圣堂前的石梯间,静候出海之人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 教堂初建之时设有风讯杆,华人便称教堂为风讯堂,又因“讯”“顺”读音相近,便衍生风顺堂叫法。</p> <p class="ql-block"> 教堂正立面。教堂地处高台之上,登上台阶后才能到达教堂前院。圣老楞佐教堂为新古典建筑。主体为砖结构,单层。入口部分有夹层。钟楼为三层,对称布置。中间山花层迭,入口处屋顶低于教堂中厅。坡屋顶,瓦屋面。外墙壁柱贯通顶檐。墙体壁柱为白色,墙体为黄色粉刷。</p> <p class="ql-block"> 前院周围绿植环绕。高台、绿植与临街房屋隔开,教堂虽处闹市,却不失宁静清幽。</p> <p class="ql-block"> 钟楼。圣老楞佐教堂正立面有两座钟楼,对称布置,一座为报时用的时钟,另一座为教堂进行宗教活动时摇动用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厅无柱廊阻隔,拱顶。拱顶与墙面交界处设置圆形洞口。主厅两侧设有多个小祭坛。墙身以黄白二色为主,拱顶蓝色为基调,从顶棚之上垂下数个大吊灯。端部的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黄色拱型屋顶。两壁的小礼拜室刚为半圆形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教堂前小花园的中式小亭,供奉圣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p><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主要修院大楼与圣堂组成,是一座带有内外花园的修道院。旁边的圣堂落成时规模仅次于圣保禄教堂(即大三巴牌坊)故俗称“三巴仔”。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位于澳门岗顶前地、三巴仔横街。十八世纪由耶稣会创办,修院纯朴,圣堂则华丽夸张,属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与圣堂入口其间以花岗岩台阶梯相连。</p> <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教堂是澳门现存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最完整的建筑物,教堂正立面采用对称双塔设计,中间部分则是一直弧线结合的山花。檐口线及壁柱将立面大致分为纵横各三部分。弧线、螺旋线的装饰线布满建筑立面。双塔顶层放有铜钟。地面层则设有三个入口大门,中央为厚大木门,两侧的门则较矮窄。</p> <p class="ql-block"> 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左右两侧也是祭坛。主堂为由拱洞托起的穹顶,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堂内墙面共有三环加壁柱装饰,其中最高一环只是象征式的窗框线,另两环开有窗户,具有透风及採光功能。</p><p class="ql-block"> 祭坛装饰甚多,凸出墙身,两侧各有圆形及方柱,方柱亦有断山花点缀,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断山花形式收结。祭坛顶部为白色拱顶,配以黄色花纹图案装饰与白色墙身呼应。</p> <p class="ql-block"> 教堂建有圆穹顶,是澳门教堂现存唯一的穹顶设计。</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入口上部设有唱诗台夹层,由木盘旋柱和墙体支撑。</p> <p class="ql-block"> 唱诗配有的风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若瑟修院藏珍馆,展示多件/组珍贵文物。另外圣若瑟修院圣堂内还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收藏了不少典籍、油画、圣像、礼仪用品等宗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 修院大楼为传统的修道院布局,与教堂围合成一座具特色的内花园。修院大楼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岗顶前地</p><p class="ql-block">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岗顶前地1号。前地不大,自然环境清幽典雅。颇有欧陆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地周边有著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p> <p class="ql-block"> 葡式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墨绿色凉亭、伞状榕树、几处木凳。这里清静休闲,常有人到此聊天小憩。</p> <p class="ql-block"> 岗顶剧院</p><p class="ql-block">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伯多禄五世为葡萄牙國王,1853年至1861年在位),又称马蛟戏院、澳门俱乐部、岗顶波楼。岗顶剧院位于澳门岗顶前地9号,建于1860年,当时只建成主体部分,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剧院正立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剧院入口有一个户外平台,正立面为圆拱式门廊,门廊顶端以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侧立面墙上连续开满九个圆拱式落地大窗,中式坡屋顶。建筑整体以绿色粉刷,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p> <p class="ql-block"> 观众席为两层,二层的观众席为月牙形朝向舞台。</p> <p class="ql-block"> 剧院前厅,宽敞明亮,悬挂水晶吊灯。</p> <p class="ql-block"> 何东图书馆大楼 </p><p class="ql-block"> 何东图书馆大楼位于澳门岗顶前地3号,是1894年之前的建筑物,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作为别墅。何东爵士逝世后,后人将大楼赠予澳门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何东图书馆是具有园林特色的图书馆,楼前有开闊的庭院,喷泉假山,动静相宜;楼后是幽雅的花园,依地势而造的台形地面,已成为露天阅览区。</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楼一层的风雨廊。</p> <p class="ql-block"> 圣奥斯定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奥斯定教堂,又称龙须庙、龙嵩庙,位于澳门岗顶前地2号,于1591年始建。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用蒲葵叶覆盖屋顶遮挡风雨。大风吹来,蒲葵叶随风飞扬,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华人就称教堂为“龙须庙”。建成后约30年,遭炮火轰击,教堂于1874年重修,形成现存规模。圣奧斯定教堂是澳门历史上第一座用英语布道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奥斯定教堂立面简朴,正立面墙壁分为两层,顶部为三角形山花,中间神龛供奉圣母像。坡屋顶、瓦面。入口矗立石制双柱。</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由两排主柱将该教堂分为三部,有中厅和侧廊,两侧廊为拱顶,中厅则为浅蓝色为基调的平顶,瓷砖地面。中厅内部还有四个小祭坛和一个八角形的木制讲坛。</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位于大厅端部。大理石建成,具有巴洛克风格。浅蓝色基调的拱顶,黄色墙面,围拱主祭坛,显得格外庄重。</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厅夹层唱诗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政总署大楼(现市政署大楼)</p><p class="ql-block"> 民政总署大楼前身为澳门市政厅,位于澳门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新马路) 163号。建于1784年,后曾多次重修,至1874年重修始成今日规模。</p><p class="ql-block"> 市政署大楼内设有大礼堂、会议室、图书馆、小教堂、画廊、礼品廊等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市政署大楼为两层建筑,立面显示文艺复兴古朴作风,带有明显的南欧色彩。市政署大楼正立面由花岗石壁柱划分为左中右三等份,中间部分稍为突前,顶部为三角形山花。白色的墙身、墨绿色的门窗以及带有花岗石长方型窗框和三角型窗楣,使整个立面线条简约,色彩自然,具有强烈的水平感。</p> <p class="ql-block"> 大门入口位于市政署大楼正立面中间部分,两边竖有花岗岩石壁柱,及同样材料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一层大门门厅后的天井。</p><p class="ql-block"> 市政署大楼平面上为三进深。</p><p class="ql-block"> 第一进深一层中间为门厅, 两侧为展览或公共空间,二层是会议室及图书馆。门厅后有一天井,通过楼梯可进入二楼的会议厅及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深主要为行政区,为两层高的建筑,楼高稍低于前面建筑。</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进深则布置一小巧别致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三道空间由一带有阶梯的拱洞连接。</p> <p class="ql-block"> 三道空间(三进深)由一带有阶梯的拱洞连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小花园看位于第二进深行政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三进深的小花园。花园内设有花坛和喷泉水池,园内后方竖立着两个石球,墙身饰有传统葡式瓷砖,以蓝白色为主调。花坛左右两方还竖立着两尊半身石雕塑像,一尊是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其所另一尊是教育家狄若翰。</p> <p class="ql-block"> 大楼内墙自下及腰部遍贴蓝白两色青花磁砖,为典型葡式装饰,墙上嵌有与澳门历史有重大关系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市政署大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p><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当地居民又称此地为“喷水池”。位于澳门大堂区半岛中区,因地处议事亭前地(澳门市政厅前身)而命名。是澳门保存最完好的、最富有特色的前地,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日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当年众多官署、各大酒店和商业字号云集于此,为热闹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北连板樟堂前地,南临新马路,南阔北窄,呈狭长的三角形。四周的市政署大楼、仁慈堂大楼、邮政局总部大楼等建筑物多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成。</p> <p class="ql-block"> 前地一带铺设黑白色碎石地面,并砌成波浪形图案,衬托周围的文物建筑,互相辉映,使前地一带显出浓厚的南欧色彩。</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前地的喷水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议事亭前地夜景。</p> <p class="ql-block"> 三街会馆</p><p class="ql-block"> 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关帝古庙,位于澳门公局新市南街(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至迟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后历经数次大修,形成今日面貌。</p><p class="ql-block"> 所在地原为澳门繁华市区“荣宁坊”。会馆初建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之后祀者日众,会馆功能不断退化,仅余下庙宇角色,祀神成为其主要功能。</p><p class="ql-block"> 1805年,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p> <p class="ql-block"> 三街会馆为二进三间的中式建筑,入口木门最上方写有“关帝古庙”,下则是“三街会馆”,两侧还有对联“舞凤跃龙旋地轴;矗云飞藻耀台垣”。</p> <p class="ql-block"> 建筑内部采用了屏门将第一进空间与大厅相隔,大厅是建筑的主体,厅内正中是供奉庙宇主神的关帝殿。关帝殿的两侧则分别为财神殿和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 仁慈堂大楼 </p><p class="ql-block"> 仁慈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议事亭前地16号。1569年澳门首任主教创立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工作。成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现有面貌。大楼内设有博物馆,展示仁慈堂和天主教教会有关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仁慈堂大楼具有传统欧陆砖石建筑风格。建筑物正立面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复使用,装饰线丰富精细,壁柱风格多样,除花岗石柱基外,整座粉刷白色,庄严高雅。</p> <p class="ql-block"> 仁慈堂夜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