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厦门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南宋名为“五龙屿”。</p> <p class="ql-block">元末,鼓浪屿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小岛西南角有一海蚀溶洞,浪击洞中礁石发出鼓声,人称“鼓浪石”,明代起定名为“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小岛隔<span style="font-size:18px;">600米鹭江海峡与厦门岛</span>相望,面积近两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如今,有两个码头供游人乘船上岛:一个主渡本地居民,凭当地《身份证》往返8元;另一个主渡游客,往返35元,20天內有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浪屿虽小,但因</span>岛上尚有西式建筑千余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幽静的小巷里,如同走进入一个万国建筑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这些洋房多是近代中外上流社会人士的居所,或为某国当年的办事机构。</p> <p class="ql-block">也有部分为当下富人新盖的豪宅</p> <p class="ql-block">↑“七匹狼”服装巨头的别墅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有外国人居住,自然就有西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鹿礁路就有一座</span>天主教堂,相邻还有一座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的婚礼,就在这座教堂内举行。</p> <p class="ql-block">当然,岛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式建筑与园林:菽庄花园是其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菽庄花,建于1913年,主人林永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花园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洋房中,多为祖上荫给子孙遗产,至今仍有后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但相当部分已转为商铺、民宿、酒吧、茶庄、咖啡馆及文创室等,改作商用。</p> <p class="ql-block">还有的用于公益宣传</p> <p class="ql-block">毓园,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林巧稚教授而改建,1984年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毓园中,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纪念馆”馆名,由邓颖超题写。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她从医60多年,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中外婴儿。</p> <p class="ql-block">她一生却孜孜求学,孑然一身,终未成婚。这位受到多少人尊敬的医生,1901年诞生在鼓浪屿晃岩路的一座“小八封楼”里,1983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次年,鼓浪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毓园”建馆纪念。</p> <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英、德、法、日等13个国,在岛上设有领事馆,</span>见证了鼓浪屿作为国际通商口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span>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原美国领事馆。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美国政府就派哥伦布来到厦门,在鼓浪屿田尾球埔旁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并代行领事之职。1865年,该办事处升格为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原德国驻厦门领事馆原,建于1870年。同时在旗尾山建有领事官邸。一战德国战败后,该领事馆撤销,原址改造为家庭旅馆。</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建筑为三层红砖楼,四角出砖入石。据考证,这座宅院是鼓浪屿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代表。是鸦片战争结束,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厦门正式成为通商口岸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原法领馆从西班牙人手中接过,后又迁移他处。</p> <p class="ql-block">日领馆,是一座仿英国维多利亚式住宅建筑,始建于1896年。</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在大楼右侧又建造了两座红砖楼,一座作为警察署,一座作为宿舍,警察署地下室设置刑讯室和监狱。</p> <p class="ql-block">岛上空气清新,风光如画,举目皆是景。</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可堪称鼓浪屿龙头景点,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顶在一块直径40多米的巨石块,凌空耸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上岩顶,可看鼓浪屿全景,</span>成为厦门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岩下沙滩漫长开阔,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每天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沿海岸有环岛健康步道,也有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体育场,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建筑均发有“身份证”,保护严格。</p> <p class="ql-block">每幢建筑更是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八卦楼,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称为小白宫,为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p> <p class="ql-block">钢琴博物馆:2000年1月在鼓浪屿落成占地450平方米,分AB两所,上下两层,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p> 唱片博物馆 <p class="ql-block">郑成功纪念馆:1962年1月28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创设。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月煌日,郑成功经过充分准备,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000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收复被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并历奋开发台湾。</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于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7月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300多年来,闽台人民十分敬仰郑成功,尊他为民族英雄,尊他为“开台圣王”。郑成功纪念馆共分七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模型等300余件。其中,关防、漳州军钢等系当年原物,颇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避暑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一个鼓浪屿个,半部近代史。岛上风景秀丽,古迹较多。穿行小巷,徜徉海滨,抚今怀古,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制:何卡林</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