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看“波斯文化艺术5000年展”,才第一次去了川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斯,这是希腊语对伊朗的一个称呼Persian。1965年改名为伊朗,如果从波斯起源地埃兰文明开始算起,伊朗的历史已经4000多年,拥有非常古老的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斯文化自古就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两晋隋唐时期,大量波斯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香料。我们熟悉的《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阿拉丁神灯,王子的飞毯,皆是波斯的民间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来自波斯的物产,菠菜,苜蓿、香菜、黄瓜,核桃、葡萄、石榴,甚至高宅大院门前两尊石狮子的习俗也来自波斯,古代中国并没有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波斯文化对中亚、南亚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印度的国宝建筑泰姬陵,被誉为爱情的象征,是莫卧儿国王沙贾汗为他的爱妃修建的陵寝,让沙贾汗为之痴狂的爱妃就是一位波斯的公主。去过土耳其旅游的朋友,一定看过一些穿着白裙,带着高帽,在空灵的音乐声中旋转起舞,这不是舞蹈表演,而是源于伊朗的神秘主义苏菲派一种敬神的方式。他的创始人是一位我非常喜爱的哲学家和诗人鲁米,很多人可能听过鲁米充满哲思的的诗,比如他说,“伤口是光照进身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最早在里海东西两岸干旱严寒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对火、阳光等带来温暖的物质有特殊偏好,并敬畏大自然中水、风、土等对牧民至关重要的元素。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南迁, 这些文化和信仰带入了伊朗高原。古波斯精致的器物、精美的建筑和装饰品,无不展现出光芒的神奇之处,在历史中流转闪烁,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波斯文化艺术与古代波斯的两大信仰密不可分:密特拉与琐罗亚斯德教。最早进入伊朗高原的伊朗语人群,崇拜密特拉,认为光明是密特拉神的显现,光明诞生于代表恶的黑暗并驱逐黑暗。一般认为,琐罗亚斯德( Zoroastrianism ,波斯文: pjosuwal )脱胎于伊朗游牧部族,在其西传过程中借由波斯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在继承早期伊朗信仰体系的同时,改革了密特拉信仰中过度祭祀牲畜的行为,并鼓励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到阿契美尼德时期,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创造万物的主神﹣﹣光明神,完成了向一神论性质的转变。此后到安息王朝时期,密特拉崇拜和琐罗亚斯德信仰并存。直至萨珊时期,琐罗亚斯德信仰成为国教,同时在习俗上吸纳了密特拉元素(如天葬等)。</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环形因形似太阳﹣﹣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征﹣﹣而被赋予存在、原初、创世与永恒等含义,因而被广泛地制造与使用,其具体形式有手环、臂环、指环等等。最早提到授权环的历史文献,是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塔》中关于人与神盟约的篇章。因此,在现存古代波斯历史遗迹中,经常可以看到女神阿纳希塔或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手持授权环与他们的追随者建立盟约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波斯社会中,授权环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开始使用,主要用于统治阶层上级对下级合法性的授予仪式,代表着双方对彼此的忠诚誓言。7世纪以后,授权环逐渐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 琐罗亚斯德信仰向东传播以后在中国被称为"袄( xian )教""火袄教""拜火教"。事实上,该教并不崇拜火焰,而是将火视为阿胡拉.马兹达神的属性﹣-真理、秩序、正义﹣﹣在世间的显现 对火的礼赞是对最高神的礼赞。火袄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袄。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并从北魏开始在鸿胪寺中设置火袄教的祀官。</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琐罗亚斯德教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今天熟悉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三大一神教,一神教中有太多拜火教的影子,很多教义都深受琐罗亚斯德教影响,比如末日审判,天使的概念,诺亚方舟,比如善与恶的对立,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思想等等都与琐罗亚斯德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银盘</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莲花在日出时开放日落时凋谢,这一同步现象在密特拉信仰中被视为是光明神在世间的象征。这种神圣意义也进一步影响了来源于密特拉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传说先知琐罗亚斯德的肉身就是由莲花变化而来。因此,象征着美丽与不朽的莲花图案在伊朗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被普遍用作宫廷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狮子也被视作密特拉的化身。阿契美尼德宫殿上狮子猎牛的图案多用来表达密特拉的降世。在琐罗亚斯德宗教信仰成为正统后的波斯帝王文化中,狮子进一步成为王权的象征,持剑狮子的背后升起代表光芒四射的太阳的图像,成为历代伊朗王室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嵌金狮纹银盘</p><p class="ql-block">公元3-7世纪(萨珊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战国以前,中国人就已经听说过狮子这种动物,比如《穆天子传》提到的"狻猊"。汉以来,西域各国常遣使进贡狮子,被中国人当作珍禽异兽,养在宫廷苑囿。《后汉书》载有三次外使进献狮子的记录,其中就有两次是来自安息(章和二年(88年)、永元十三年(101年))。可见狮子输入中国,最初是从伊朗。上图东汉时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阙前的石狮,这是古代波斯宫室用狮子或格里芬镇守宫门、庙门和陵墓文化的东向传播。</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天禄、辟邪也是以狮子为原型,加上翅膀和角,类似波斯艺术的翼狮和狮怪。古人认为,狮子吃老虎,既可祈福迎祥,又可驱凶辟邪,故这种怪兽又有"天禄""辟邪"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波斯与中国时期对照</p> <p class="ql-block">觐见图再现了波斯帝国繁盛风貌</p><p class="ql-block"> 浮雕刻画了朝觐的场景。画面两侧装饰有"十二瓣花",中心设有一座高台,台上安放着国王的宝座。宝座设计独特,采用直背式,其腿部雕刻成狮腿形状。国王身着长袍,头戴圆筒形王冠,稳坐于宝座之上,右手握有权杖,左手则持有一朵象征纯洁与神圣的莲花。国王脚下放置有一个脚凳,而在他的面前,则置有两座香炉。学者推测,端坐在宝座上的国王为薛西斯一世,站在他身后的是薛西斯的王储大流士,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哥哥。王储同样左手持莲花,右手似乎在向国王介绍朝觐者。</p><p class="ql-block"> 王储身后为身穿长袍、头戴波斯风格帽子( bashlyk )的宦官。宦官身后站立一武将,头上佩戴着米底球形帽,肩上背着一个弓袋,里面装着一把鸭头形的弓,腰部挂着一把斯基泰风格的短剑,手里握着一把斯基泰式的战斧。</p> <p class="ql-block">四头长柄镂空铜油灯</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伊尔汗国)</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油灯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伊尔汗国时期。它有四个燃烧口,以及一个用于移动灯具的垂直手柄。古老的伊朗油灯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时期,在7世纪后,中产阶级或上层社会人士主要使用的是金属油灯。这款油灯在形式上是独一无二的,腿部和盖子的部分镂空,与公元9-13世纪的香炉相似。上面描绘了两只前视的类,形似戴胜鸟。</p> <p class="ql-block"> 波斯时期的帖木儿细密画,一只戴胜鸟带领森林里的百鸟去寻找神秘鸟的预言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釉陶砖上的女神带着贝雷帽,齐耳的短发有种穿越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虹彩神兽十字形釉陶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览没有解释,个人猜测应该是伊什塔尔,苏美尔神话中的爱欲与战争女神。她主宰着爱欲、繁殖与战争,被认为是自然循环的掌控者,站在狮子身上,手持武器是其形象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虹彩骑马人物锯齿形釉陶砖</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釉砖上波斯语诗文:"与其向往黄金与珠宝,不如关注世间平凡"。釉砖上有文字注明生产年份为1208年。即使是一块建筑装饰砖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釉砖使用了12世纪出现在伊朗的釉上彩技法,图案线条用印模压制而成,有凸凹感,在白色底色上以金色着彩。画面描绘的是一对相向而坐的情侣,两人之间的空间被填满了几何与花草纹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虹彩人物铭文八芒星形釉陶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208年(伊尔汗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伊尔汗国时期八角形金色锡釉砖,一般与十字形陶砖拼接,装饰墙体。这种风格的釉陶(砖)自13世纪起在伊朗出现,产地集中在卡尚。此外,在西阿塞拜疆省苏莱曼王座地区亦发现生产金色锡釉砖的痕迹,产品全部用于装饰伊尔汗国的宫殿,而不见外销。该砖为釉上彩,底色为白色,主色为金色,边缘空间用青金色填充。瓷砖边缘纹饰为经文,但内容难以释读。瓷砖中央描绘一充满斑点的动物,这种图案是伊尔汗国时期的流行范式之一。画面的多余空间以花草与几何纹饰填充。</p> <p class="ql-block">【虹彩动物纹八芒星形釉陶砖</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伊尔汗国)</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萨大流士宫人物釉砖墙饰|</p><p class="ql-block">图为公元前6-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苏萨大流士宫的墙面装饰,画面表现的是三个着袍服的不死军形象。</p> <p class="ql-block">王宫的一块瓷砖如此精美,整座王宫又是怎样的奢华?没有摄影的时代,绘画做了呈现。</p> <p class="ql-block">《古列斯坦宫的大厅》</p><p class="ql-block">水彩画凯伽王朝(公元1794-1925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艺术馆</p><p class="ql-block">这是阿马尔.米尔扎.马赫穆德.马利克.欧.舒阿拉(又称萨巴)于190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描绘的是古列斯坦宫的内景。萨巴是凯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伊朗画家。这位艺术家以其自由和创新的手法,成为伊朗绘画中现代运动的先驱。</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以美丽和庄严的笔触描绘了古列斯坦宫的一座建筑,宫殿里布满了镜子与枝形吊灯,代表伊朗人日常生活中对光明的向往。萨巴凭借对色彩的卓越掌握、对光线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创造了一幅永恒且视觉上引人入胜的作品。画面中光线、色彩与水池的交织,展现了伊朗传统绘画中的印象派风格,使得这一表现在其时代显得独特而前卫。</p> <p class="ql-block">《水彩庭院风景画》</p><p class="ql-block">水彩画凯伽王朝(公元1794-1925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一万年前伊朗高原出现陶器,早期陶器质地脆弱易碎,有几何纹饰但易褪色。距今7000年,伊朗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制陶转轮出现使陶器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器型纹饰多样性上都得到了很大改观,除了几何纹,抽象的植物(芸香)和动物(盘羊)纹饰也出现在陶器表面。从距今5000年前起,伊朗出现双色陶器,制陶原料中也首次出现黑色和灰色的陶土。到了米底和阿契美尼德时期,伊朗首次出现了多色釉彩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朗先后吸纳融合了古希腊、中国唐宋、埃及法蒂玛王朝、意大利威尼斯及其他国家的制陶工艺,并结合自身文化品位进行创新与发扬,体现了波斯文化蓬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陶扁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世纪(塞琉古或帕提亚王朝早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弗高瓶</p><p class="ql-block">公元9-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伊朗高原最早的艺术作品就是用泥土制作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储存水以及炊煮食物的需要,从而改善了人们的饮食条件,提高了人类的寿命。伊朗彩陶的特点带有明显农耕文化的印痕,其纹样以动物和几何图案为主,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和谐。整体画面温馨自然、平静安宁,体现了古代伊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古代伊朗人把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描绘在陶器的纹饰中,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是由点、线、圆以及三角等几何图形所构成,即使是动物也不例外。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们都被抽象为几何图形来表现。</p> <p class="ql-block">盘羊形陶来通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帕提亚王朝)</p><p class="ql-block">伊朗玻璃器与陶瓷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鸟喙形长流灰陶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鸟形来通杯</p><p class="ql-block">RHYTON IN THE SHAPE OF A BIRD </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13th Century ( Mid Islamic Period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频繁,大约在3-4世纪之间,来通杯随胡人东传入华,因其独特的形状及饮用方式逐渐得到了中国人的关注与喜爱。在唐代皇室及贵族生活中,来通杯的身影亦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螺旋形铭文镇宅咒语盘</p><p class="ql-block">公元5-7世纪(萨珊王朝)</p><p class="ql-block">伊朗玻璃器与陶瓷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库法体铭文釉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9-10世纪(萨曼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陶器</p><p class="ql-block">公元7-8世纪,中国白瓷进入伊朗市场并广受好评,伊朗陶匠开始仿制中国白瓷。考虑到伊朗没有瓷石,并缺少高岭土,工匠们在陶器表面刷裹白色化妆土( Engobe )。烧制出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有时也会根据化妆土的矿物成分变化呈现其他颜色。这一技法在9-11世纪伊朗东部地区隶属于萨曼王朝的内沙布尔十分流行,因而被称为"内沙布尔风格"。内沙布尔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库法体阿拉伯字母以及花草纹饰构建动物人物形象,巧妙地规避了伊斯兰教禁止膜拜、呈现动物偶像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鹰嘴豆色粘土圆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0-11世纪(塞尔柱王朝)</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陶碗以白色泥浆打底 再以黑色和红色泥浆绘制几何及文字图案。内沙布尔风格陶器在东南方的锡尔詹和吉罗夫特亦有生产,但纹饰风格迥异。本器口沿有一圈黑色半圆形纹饰,往内一圈是红色环,中间则是库法体文字纹饰,主要内容是为物主的祷告。</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库法体铭文釉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1世纪(塞尔柱王朝)</p><p class="ql-block">伊朗玻读器与陶瓷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碗内壁外圈主要绘制编织纹图案,碗口边缘绘有连续半圆形几何纹样;在内圈,有一圈装饰性的库法体铭文,意为"宽恕和仁慈是死后进入天堂的人的特征"。在文字的边缘处,还有一些抽象花卉装饰。</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库法体铭文釉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9-10世纪(萨曼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碗身为棕色,上面装饰有奶油色的图案和线条。碗身上用库法体书写了一段阿拉伯主题的铭文,意为:祝福、繁荣、幸福与幸运。</p> <p class="ql-block">内沙布尔风格人物鱼鸟纹釉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9-10世纪(伊斯兰时期早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陶碗口沿有一圈彼此连接的黑色半圆形纹饰。内壁中央蛇形图案是一开口花冠,这种9-10世纪经常出现在伊朗伊斯兰艺术的纹饰,并不见于更早的伊朗传统艺术中,有学者认为这种图案设计可能源自中国。</p> <p class="ql-block">【青绿釉黑彩花卉纹陶碗</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波斯蓝釉</p><p class="ql-block">波斯蓝釉陶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产生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费昂斯制作技术相关,在公元前16世纪出现。从古埃及的蓝色费昂斯、蓝色玻璃到大流士宫墙的彩色釉砖都使用了蓝色主基调,伊斯兰艺术也延续了这种风格。在世界陶瓷发展历史上,有一段从乳浊釉向透明釉发展的过渡期,波斯蓝釉就是这一过渡期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波斯蓝釉器物随着波斯人在中国的经商贸易而流入。它所具备的特殊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对中外陶瓷交流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与西亚地区人民通过海路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黑彩奏乐人物形象陶花瓶</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伊尔汗国)</p><p class="ql-block">伊朗玻璃器与陶瓷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蓝釉黑彩骑士陶塑</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色釉奏乐场景模型</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小型乐队模型,采用了蓝绿色的釉面,结构呈方形,使人联想到一个多门廊的建筑。中心描绘了一个乐队演奏或宴会场景,包括11位乐手,他们演奏各种乐器,如饶钹、鼓、琴、长笛等,场地中央放置一果盘。这件展品也是管弦乐队最古老的考古证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 【米纳伊彩陶器】</p><p class="ql-block">12世纪起,伊朗在陶胎制作和釉彩工艺上取得技术双突破,发明出米纳伊彩砂玻陶。米纳伊彩工艺的核心在于在已经烧制完成的釉陶产品上进行低温釉上彩装饰,有时还包括镀金。该工艺于12世纪末(塞尔柱王朝末期)出现,在蒙古人进入伊朗后逐渐失传,存在时间不超过五十年,却制造出众多技艺精湛的作品。西欧珐琅器是在伊朗米纳伊彩陶器之后出现的,但学术界目前尚未确定二者有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植物纹釉陶碗</p><p class="ql-block">bowL with pLANTs , MINAEE (- ENAMELED ") WARE</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人物铭文釉陶碗</p><p class="ql-block"> BOWL WITH HUMAN FIGURE AND INSCRIPTION </p><p class="ql-block"> MINAEE (" ENAMELED ) WARE </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13th Century ( Mid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p> <p class="ql-block">米纳伊彩人物花卉铭文釉陶碗</p><p class="ql-block">BOWL WITH HUMAN FIGURES AND FLOWERS , MINAEE (" ENAMELED ") WARE </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13th Century ( Mid Islamic Period )</p><p class="ql-block"> Abbasi Museum</p><p class="ql-block">釉陶碗内壁装饰有人物、几何纹、铭文和花卉,中央是伊朗最常见的艺术插图之一:一对恋人。人物展现出东亚人面孔特征,这也显示了东方对伊朗艺术的影响。男性人物手中持有一个酒杯。人物周围环绕着平行和扭曲的阿拉伯式花纹。碗口在一圈钴蓝色底内书写有装饰性的金色库法体铭文。</p> <p class="ql-block">经过岁月沉淀,色彩超美的</p><p class="ql-block">【虹彩鸡首釉陶 </p><p class="ql-block">SYV OVERGI ZED ROOSTER - HI TERW ( SORAHI )</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 </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13" Century ( Mid Islamic l Period )</p><p class="ql-block"> Reza A】</p> <p class="ql-block">虹彩釉陶</p><p class="ql-block"> Iridescent Glaze Pottery </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法反对奢华生活,反对信众使用金银器,刺激了对具有金属色泽陶器的需求。这种被称作虹彩(拉斯特彩)的陶器应运在公元9世纪两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出现,其技术在10-12世纪的埃及法蒂玛王朝进一步发展。法蒂玛王朝衰落后,掌握虹彩技艺的工匠来到伊朗,除了生产金色为主的虹彩砂玻陶,后期还衍生出与青金石色搭配的苏丹阿巴德风格。</p><p class="ql-block">虹彩技术是在陶器表面施以锡铅釉,烧成后在釉面上绘以银、铜、锌等金属的氧化物装饰层,而后在还原气氛下二次烧制,成为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釉上彩器物。虹彩釉陶制造工艺复杂、烧成率低,成品器皿上的虹彩釉十分脆弱,不仅容易因金属划刻脱落,而且易被饭菜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因而这种器皿主要特供统治阶层中的王公贵族使用。</p> <p class="ql-block">虹彩人物纹塔里克体铭文釉陶盘</p><p class="ql-block"> OVERGLAZED PLATE WITH TALIK SCRIPT INSCRIPTIONS AND FIGURATIVE DECORATIONS , LUSTERWARE </p><p class="ql-block">公元12-13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2-13th Century ( Mid Islamic Period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p> <p class="ql-block">虹彩云凤方形釉陶砖</p><p class="ql-block">LUSTER SQUARE - SHAPED TILE WITH PHOENIX AND CLOUD PATTERN </p><p class="ql-block">公元13-14世纪(伊尔汗国)</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3-14th Century ( IIk </p><p class="ql-block"> hanid / Il - Khanid Dynasty )</p><p class="ql-block"> Moghadam Museum of the University of Tehra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釉蓝彩描金人物花卉陶水烟壶|</p><p class="ql-block"> 这件萨非王朝时期的水烟壶( Qalyan )结合了虹彩釉和釉下蓝色彩绘。水烟壶是伊朗人用作吸食烟草的工具。它在伊朗使用的确切起源并不完全清楚,但从萨非时期开始,有大量记载提到这种器皿。水烟壶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通常为陶质的水烟头,用于放置烟草;陶质或玻璃、木质的壶身;用于倒入水的陶瓷基座;木质或金属的吸管。这件水烟壶的外部装饰有复杂多样的图案,包括花朵、灌木、伊斯兰图案和人物,这些图案使用蓝色釉下彩绘技术进行装饰,这被认为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模仿。然而,在某些部分,也使用了釉上金色彩绘,这被认为是伊朗陶工的创新。在萨非时期,以这种装饰风格的陶器闻名的生产中心是克尔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17世纪,伊朗工匠继续仿造中国瓷器尤其是青花瓷、青瓷及其他单色釉瓷。进入18世纪后,伊朗本地制陶业无论在质量还是产量上都开始衰落,市场上充斥着从欧洲、中国和日本进口的陶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狮形御座腿</p><p class="ql-block"> FURNITURE SUPPORT : LION ' S LEG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5th Century B . C ( Achaemenid Dynasty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p> <p class="ql-block"> 伊朗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伊朗金属器最早出现在8000年前,因有大量铜矿裸露于地表便于开采使用,定居者们成功熔炼了铜矿石,并用锤锻技术做出各种造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00年起,伊朗已经开始生产青铜。伊朗东南方吉罗夫特文明的工匠们影响了两河流域苏美尔艺术,亚述文明又影响了卢里斯坦青铜艺术的形成,伊朗古典时代集各方文明艺术为大成打造出精致的金银器。公元7世纪后,精雕细琢的黄铜艺术从开罗和巴格达进入伊朗,金属器成为伊朗与周边文明互相影响融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伊朗使用铜器历史非常久远,相较于铜制品,由于加入了锡,青铜更加坚韧,因而能用来制造更多器物,尤其是武器。这一时期,伊朗金属器塑形在锤锻之外出现了单/双模浇铸技术,可以生产出形制更加复杂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前1500年,伊朗工匠通过提高熔炼温度成功熔炼铁矿石,并掌握了进一步强化青铜硬度的冶炼方法。伊朗东南部的吉罗夫特、西部的卢里斯坦、北部里海沿岸地区先后出现独立的青铜文明,呈现群星璀璨之态。</p> <p class="ql-block">雄鹿莲花纹青铜杯</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杯的用途可能是饮酒器或圣杯,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0-9世纪。这件器物是通过铸造和随后的锤操加工制成的。之后,采用金属雕刻工艺进行装饰。这件器物的装饰包括口部外侧的两排几何绳索状条纹、锥形底部的莲花图案,以及器身上一只长角雄鹿(牡鹿)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8-7世纪</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属于公元前一千年卢里斯坦地区的青铜文明,其形象可能是当时某一部落的族徽,原本应插在一木棍顶端,或作为权力的象征为部落长老所有,或用来标识部族领地范围,亦可能有图腾之用。类似器物多见于伊朗西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墓葬里,经常与马具一同出土。</p> <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文明】</p><p class="ql-block"> The Luristan Bronze Civilization </p><p class="ql-block">卢里斯坦青铜文明可能由公元前8-7世纪与斯基泰人有关的部落创造,这些部落分布于伊朗西部靠近两河流域的卢里斯坦和埃兰地区,艺术风格受到亚述文明影响。陶范浇铸是常用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这一文明文化特色鲜明,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既有对畜牧、狩猎等日常生产活动的反映,也融入了浓厚的宗教与神话元素。艺术风格更是独具魅力兵器往往凸显力量感与实用性,装饰品则尽显灵动与精致。纹饰方面,几何图案规整有序,动物主题极为常见,诸如咆哮的狮子、矫健的山羊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通过贸易往来等途径,这一青铜文明也与周边区域文明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共同勾勒出古代西亚地区多元且灿烂的文明画卷。</p> <p class="ql-block">异兽石榴纹青铜发簪</p><p class="ql-block">BRONZE HAIRPIN WITH MYTHICAL BEAST AND POMEGRANATE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9-7世纪</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p> <p class="ql-block">|异兽形青铜马镳|</p><p class="ql-block">这件罕见且完整的青铜马镳,主体部分是一个双臂高举的男子,两旁是有翼鹰首四足神兽。有研究者认为该形象与苏美尔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The Epic of Gilgamesh )有关。史诗描述了吉尔伽美什对永恒的追求和遭受的挫败,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生命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吉兰青铜文明】</p><p class="ql-block"> The Gilan Bronze Civilization </p><p class="ql-block"> 吉兰青铜文明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里海南岸吉兰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为卡斯比安人或里海人。虽然同样使用陶范浇铸工艺,但吉兰青铜文明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卢里斯坦文明迥异。</p><p class="ql-block"> 卢里斯坦青铜文明更多地反映出畜牧、狩猎等活动,与草原、山地环境关联紧密,其宗教神话元素多侧重于草原部落风格的神灵崇拜等;吉兰青铜文明侧重对农耕与渔猎相关文化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风格方面,卢里斯坦青铜文明的器物造型中,兵器更强调原始的力量感和粗犷的风格,装饰品在展现灵动的同时也有着一种豪迈奔放的气质,纹饰里动物形象往往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如搏斗的狮子、奔跑的公牛等,凸显出一种勇猛、不羁的艺术张力;吉兰青铜文明造型相对更偏向优雅、细腻,纹饰的动物形象更注重展现生命的和谐与灵动之美,整体艺术风格更显柔和、精致,宛如一首舒缓优美的诗篇,与卢里斯坦青铜文明那种激昂的"战歌"式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奢华世代</p><p class="ql-block">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到萨珊王朝的伊朗古典时代,是金银器生产制作的巅峰时期,制作精致奢华的黄金来通杯大量出现。亚历山大东征也在金属器制作艺术上带来希腊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银质圣杯</p><p class="ql-block">SILVER CUP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年左右(米底文化时期)</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around 1000 B . C ( Mannaea period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 】</p><p class="ql-block">|银质圣杯|</p><p class="ql-block">这件银质圣杯,杯底平整,部分区域因受压而破裂(该银杯因历史中受到挤压而扁平变形)。杯身上有若干方形框,内含四个主要场景,描绘了一个坐着的动物。场景周围环绕着一圈重复的几何图案。鉴于银质材料和锻造装饰,可以推测这件器皿在当时被上层社会精英和贵族所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契美尼德时期,精英阶层通常在日常使用金制和银制器皿,也有用青金石甚至珍贵玻璃制成的器皿,而较低阶层则使用青铜、陶土或石头制成的器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金石人首狮首纹黄金项圈</p><p class="ql-block">GOLD NECKLACE INLAID WI </p><p class="ql-block"> TH LAPIS LAZULI </p><p class="ql-block">公元5-6世纪(萨珊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萨珊王朝时期非常漂亮和奢华的金项圈,它的大部分部件都完好无损。项圈呈环状结构,上面装饰着三颗硕大的青金石,两颗圆形,一颗椭圆形。在这些完全光滑和抛光的石头上雕刻着不同图案,中间雕刻的是萨珊国王的形象。项圈的边缘和两边装饰着一排三角形图案。项圈有一个钩子以便开合。从其奢华程度推测,这是贵族或社会统治阶级使用的奢侈品。其产地在萨珊王朝的主要城市,如阿尔达希尔-花拉或比沙普尔。这件项圈的青金石产自东部地区,黄金可能是从皇家金库,如今位于阿富汗的金矿或一些伊朗金矿(如:穆提 Muteh )开采提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金狮首授权环</p><p class="ql-block"> GOLD LION - HEA . DED AUTHORIZATION RING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代伊朗文化中,环形因形似太阳﹣﹣古代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征 而被赋予存在、原初、创世与永恒等含义,曾被广泛制造与使用,具体形式有手环、臂环、指环等等。授权环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开始使用,主要用在统治阶层上级对下级合法性授予的仪式上,代表双方对彼此的忠诚誓言。</p> <p class="ql-block">授权环</p><p class="ql-block">AUTHORIZATION RING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nd Century B . C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器皿</p><p class="ql-block"> MARBLE VESSEL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500 B . C ( Achaemenid Dynasty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珊银盘</p><p class="ql-block"> SASANIAN SILVER PLATE </p><p class="ql-block">公元5-7世纪(萨珊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5-7th Century ( Sasanian Dynasty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l Museum</p> <p class="ql-block">|黄铜锅|</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p><p class="ql-block">铜锅外壁有印模敲出的几何纹饰。历史上类似铜锅有两种纹饰,相对两种功能:一种是类似本件器物的几何纹,多用来烹制食物;另一种纹饰是祷告经文或什叶派宗教领袖的名字,多见于店铺中用作钱罐。这种小型金属容器多产于萨非王朝之后伊朗境内的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p> <p class="ql-block">黄铜研钵与杵</p><p class="ql-block">BRASS MORTAR AND PESTLE </p><p class="ql-block">公元11-15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1-15h Century ( Middle Islamie Period )</p> <p class="ql-block">黄铜研钵与杵</p><p class="ql-block">BRASS MORTAR AND PESTLE </p><p class="ql-block">公元11-15世纪(伊斯兰时期中期)</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1-15h Century ( Middle Islamie Period )</p> <p class="ql-block">花草纹木盒装黄铜天平一套</p><p class="ql-block">SET OF BRASS WEIGHTS IN WOODEN BOX WITH FLORAL DESIGN </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凯伽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8-19th Century ( Qajar Dynasty )</p><p class="ql-block"> Reza Abbasi Museum</p> <p class="ql-block">|滚筒形黄铜墨盒|(大)</p><p class="ql-block">墨盒内部有盛墨汁的玻璃内胆,外壳上刻有图案,并镶嵌有银饰,描绘的是骑手和猎人的形象。实际上,自11世纪起,各地就开始生产铜质墨盒。从高度和形状判断这款墨盒可能产自公元11-12世纪。不过,其装饰手法又与12至13世纪的文物颇为相似。从塞尔柱王朝到伊尔汗国早期,内沙布尔一直是著名的金属加工中心之一,因此推测这款墨盒很可能产自内沙布尔。</p> <p class="ql-block">|滚筒形黄铜墨盒|(小)</p><p class="ql-block">15-16世纪滚筒形有盖黄铜墨盒,器壁相对厚实,旨在保护盛有墨汁的玻璃内胆。书记员利用滚筒状墨盒的顶部两个钮,用线或带子将墨盒挂在一只手的手腕上,便于另一只手持笔蘸墨快速写作。墨盒外部纹饰为印模敲击而成,描绘了多个坐着奏乐的东亚面庞女性。墨盒产地可能是帖木儿时期到萨非王朝初期金属器生产中心赫拉特。鉴于墨盒精致的纹饰,所有者应为隶属于统治阶层的宫廷书记员。</p> <p class="ql-block">【墨盒最早出现在公元11世纪,但11-14世纪墨盒器身高度与直径几乎是1:1的比例,到了15-16世纪器形才变得修长,器身高度与直径比例达到了2:1,盒盖为穹形或半球形。】</p> <p class="ql-block">木制彩绘漆饰笔盒</p><p class="ql-block">WOODEN POLYCHROME PAINTED LACQUERED BOx </p><p class="ql-block">公元17-18世纪</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木制彩绘漆饰笔盒|</p><p class="ql-block">笔盒最早出现时多为黄铜,萨非王朝后逐渐为髹漆木器取代。髹漆是当时最复杂最耗时的木饰艺术,先在木器上先后多次涂抹卡曼油( kaman oil ),只有在前一次涂抹自然风干后才进行下一次涂抹,最终在木器表面生成厚的油层,而后画师在油层作画。著名画师还会在作品完成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再在画作层上再涂一层油。在19世纪,这种装饰技法不仅用于笔盒,也用于镜框等其他木质工艺品上,伊斯法罕和设拉子是当时伊朗髹漆工艺中心。</p><p class="ql-block">这件木制彩绘漆饰笔盒的主体结构是长方形,盒内空间被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用来放置一种当时作画用的木管笔、颜料等等。该笔盒的图案装饰分为盒盖和盒身两个部分。盒盖上绘有一对情侣和一位女童,脚边两只兔子。情侣身着罗缎珠宝,女童则披着一件薄纱。盒身绘有游猎图,一位装备齐整的贵族正与他的随从猎鹿。游猎图两侧两个框内分别为一男一女半身像,其中男性身着西式服装,体现出19世纪后欧洲文化对伊朗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冶炼钢材技术的发明是伊朗金属器工艺发展的另一个成就,萨非王朝起,金属器尤其是武器绝大多数材质都是钢,钢被视作这一时期最坚硬且有韧性的金属。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到凯伽王朝末期。在凯伽时期,钢甚至被用在了宗教器物和首饰上。】</p> <p class="ql-block">|贴金钢刀|</p><p class="ql-block">这柄钢刀上的图案以伊斯兰风格的式花卉和植物纹样为主,同时融入了一些几何图案。此外,刀身上还刻有一行铭文:"属于赛义德·哈桑尼",指明了它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柄萨非王朝时期制造的钢刀,刀身及部分刀体装饰着精美的镶嵌工艺( Mora ' sakari ),展现了自萨珊王朝时期以来一些重要金属物品所特有的精湛装饰技艺。这些物品通常由统治阶层或社会富裕阶层定制。制作时,工匠首先会在器物的表面雕刻和凿刻出图案,然后涂上一层薄薄的天然胶( Serishm )。随后,将刻有所需图案的另一种金属(如金、银或铜)薄片粘贴在金属器物上,再通过加热以确保两种不同金属的完全粘合。这种装饰方法被称为金属镶嵌工艺。</p><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资料如夏尔丹的游记所述,萨非王朝时期,伊斯法罕和设拉子等地的钢铁制品生产蓬勃发展。鉴于这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推测它很可能是在伊斯法罕皇家工坊中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错金钢甲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伽王朝时期的" ChaharAinah "或" Char Ainah "(四镜甲),是由四块护甲组成的防护装备,其中两块用于保护战士的胸部,其每部分都有四个挂钩,用于连接该套装备的四个部分。四镜甲这种战斗服装通常由铁或钢制成,内部使用天鹅绒面料,以防止对战士身体造成伤害。根据现有研究,从公元9-13世纪开始,军事作战就开始使用这种盔甲。一些研究者认为,自伊尔汗国时期起伊朗开始生产的四镜甲,是模仿中国生产的类似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套甲片由钢制成,上面装饰有金色图案。这些装饰主要包括宗教铭文,如以不同字体书写的真主之名。这件甲片上精美的镀金装饰表明,其原主人应是高级军事指挥官、贵族或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错金捶探钢盾(图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面钢盾装饰着精美复杂的图案,使用了包括捶探和嵌金等工艺,推测可能属于萨非王朝至凯伽王朝早期。盾牌呈圆形,凸面设计,由铁制成,用于战斗中的个人防护。盾牌边缘环绕着不同动物图案与几何图案交织的装饰,中央则突出描绘了四个太阳的图案,周围布满了各种几何纹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鉴于其装饰的精致程度以及明显的军事用途,它很可能是由皇家军械库制作的,可能的生产地点包括伊斯法罕、大不里士或设拉子等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贴金钢盔</p><p class="ql-block">这顶来自凯伽王朝的钢制头盔,曾是骑兵与武士的战斗装备。头盔原作为战士在战斗中保护头部与颈部的防护罩。在伊朗,佩戴头盔的历史可追溯至阿契美尼德时期,此后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凯伽王朝。过去,头盔多由铁制而成,但从萨非王朝起,逐渐被钢制头盔所取代。</p><p class="ql-block">这顶头盔由头罩与颈护两部分组成。颈护最初由薄而交织的钢或铁条制成,便于穿戴。帽身之上,饰以金银。由此可见,这件钢盔的原主人应为高级军事指挥官、贵族或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员。</p><p class="ql-block">自萨珊王朝起,金银装饰便已被用于一些奢侈的金属工艺品。这些作品通常由社会统治阶级或享有高福利水平的人士委托和购买。此种装饰方法首先通过刷绘和雕刻在器物上创作出图案,然后涂抹少许粘合剂,将另一片金属薄片,如金、银或铜,按照金属工匠的设计制作好图案,粘贴在器物上。通过轻微加热,使两种金属完全贴合,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方法被称为镶嵌或贴金。这顶头盔的装饰图案包括多种几何形状和植物图案,如香柠檬和半香柠檬图案,这些都被视为伊朗艺术的重要元素,尤其体现在书籍的烫金工艺上。</p> <p class="ql-block">圆形彩绘人物细密画</p><p class="ql-block"> ROUND MINIATURE PAINTING WITH FIGURES </p><p class="ql-block">公元1939-1940年(巴列维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艺术馆</p><p class="ql-block">1939-1940 A . D ( Pahlavid </p><p class="ql-block"> nasty )</p><p class="ql-block"> National Arts Museum of Iran</p> <p class="ql-block">肉眼无法看清的米粒大小的人物刻画</p> <p class="ql-block">宫廷人物细密画</p><p class="ql-block">MINIATURE PAINTING WITH COURT FIGURES </p><p class="ql-block">公元1930年(巴列维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艺术馆</p><p class="ql-block">1930 A . D ( Pahlavid Dynasty )</p><p class="ql-block"> National Arts Museum of Iran</p> <p class="ql-block"> 伊朗目前发现的玻璃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进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玻璃器生产迎来繁荣,广泛用于各式杯、碗、瓶的制作,出现了自由吹制和有模吹制两大制作工艺。萨珊时期,玻璃器的形状更加多样。伊朗伊斯兰时代初期(公元7-9世纪)继承了萨珊时代玻璃器的工艺和风格,设拉子、内沙布尔成为新的玻璃器生产中心。</p><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10世纪,伊朗本地生产的玻璃器仍以单色为主,纹饰多为贴花、印花或雕花,而同期埃及、叙利亚等地玻璃器(尤其是吊灯灯盏)已广泛采用双色、珐琅、虹彩等更为多样的工艺,价值和品质更高,因而伊朗开始从地中海地区进口玻璃器。进入凯伽王朝(公元1779年﹣1921年)后,伊朗消费者和商人更加青睐来自意大利、英国等欧洲生产的玻璃器皿,本国玻璃器生产走向衰落。</p> <p class="ql-block">|透明硅玻璃杯|</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罕见的萨珊时期透明硅玻璃杯,上部有一圈凸起的蓝色半圆形装饰物。该器一次烧制成型。具体做法是先用泥或石膏制模烧制成范,再将熔化的玻璃液用特殊的铁管导入陶/石膏范,通过铁管吹气,玻璃液膨胀成型。这种方法在伊朗古代玻璃器制作文献中被称为"有模吹制法"。之后,在杯子上半部的半圆形凸起上,用钴元素染成蓝色。目前,学界对该玻璃器用途尚未有一致看法,但萨珊乃至伊斯兰初期,玻璃杯大多用来饮酒。萨珊时期伊朗玻璃器生产中心包括内沙布尔、苏萨、阿尔达希尔霍勒。</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玻璃壶|</p><p class="ql-block">这件玻璃壶出自设拉子,由玻璃吹制而成,用于盛放玫瑰水。在瓶身吹制成型后,再装配把手和壶嘴。瓶身的玻璃贴花装饰包括各种几何形状、杏仁、花卉以及栖息着鸟类的灌木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绿色硅玻璃有模吹制双体眼影液瓶|</p><p class="ql-block">萨珊中晚期绿色硅玻璃双体眼影液瓶。有模吹制法一次成型,玻璃器两侧的波浪纹饰是在主体制成后用多余玻璃液勾勒添加而成。伊朗伊斯兰化后,尤其是14世纪以后,眼影液瓶的材质逐渐由玻璃更换为金属。</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波斯锦与波斯地毯,承载着波斯文明的卓越成就,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向世人展现着古代波斯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现有最古老的地毯的考古资料属于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只有一件相对完整的地毯存世,出土地点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帕兹里克。地毯纹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风格,显示当时的伊朗人不仅懂得编织地毯,还将其出口到了周边地区。有关萨珊时期地毯的信息较阿契美尼德王朝略微丰富,不仅有各类地毯残片存世,亦有关于地毯编织的文字记载留存。萨珊时期的地毯以羊毛为原料,颜色和纹饰多样。伊朗在进入公元7世纪到萨非王朝之前,地毯编织产业和技术得以延续,但相关存世资料主要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残片。一些历史文献提及大不里士和赞詹是当时主要的地毯编织中心。萨非王朝之后的地毯,不仅完整存世的样品繁多,涉及地毯和地毯艺术的历史文献尤其是游记也极为丰富。这一时期的地毯不仅有羊毛毯,还出现了丝毯,纹饰颜色也更加多样精美。卡尚、比贾尔、沙鲁克、亚兹德、伊斯法罕、设拉子等城市成为主要地毯编织中心,部分产品甚至远销意大利等地,地毯编织成为当时妇女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多数地毯在编织前,会预先设计好纹饰、颜色并打好稿本,也有少量纹饰简单的地毯由织工依靠想象即兴发挥编织而不需要稿本。今日伊朗依然有多个城市编织手工地毯,织工大部分是女性。目前绝大多数手工地毯是用于出口的丝毯,而手工羊毛毯则因为廉价高效的机织地毯而趋于没落。</p> <p class="ql-block"> 孕育自两河流域的地毯编织技艺为古波斯人继承并发扬光大。早在公元前4世纪,波斯的编织者就开始运用独特的技艺将羊毛与丝绸交织,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地毯作品,其中最著名者被称为"克尔曼"地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16世纪的萨非王朝时期,波斯地毯编织技艺发展到了最高水平,不仅为波斯王室所珍爱,还以其迷人的图案和色彩享誉欧洲。此阶段生产的许多波斯地毯都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珍品,它们还经常出现在意大利的古典绘画作品中。闻名于世的狩猎地毯、庭院地毯、花瓶地毯都形成于这个时期。波斯地毯的技艺和风格对世界地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土耳其地毯、印度地毯、阿富汗地毯等一起并称为"东方式地毯"。</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输出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萨珊波斯时期,波斯人也掌握了丝绸的织造技术,以波斯锦最为著名,并从公元6世纪起开始向中国境内返销。波斯锦的主要特点,一是织造技术上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二是图案纹样独具风格,比较典型的是联珠动物纹和花卉纹。盛唐时期波斯锦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甚至一些唐式的花鸟纹锦和彩条纹锦也都采用波斯锦的织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印模</p><p class="ql-block"> WOODBLOCK </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纪(凯伽王朝)</p><p class="ql-block">礼萨.阿巴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埃兰时期滚印和印纹</p><p class="ql-block"> 埃兰文明是伊朗西南部古典时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形神庙就在这一时期建造。公元前4千年,石质滚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广泛出现并迅速流行,用作权力和身份的标志。该滚印为石制,长圆柱形,中间有一孔,可穿线悬挂。在使用中,书吏会将机密的行政或经济文件用蜡密封,滚印按压,以确保收件人阅读前不会被启封偷阅。埃兰滚印深刻地影响了后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印纹。滚印或印纹上,通常刻有节日庆典或宗教仪式场景的图案,或者人物身着华丽长衣坐在王座上,可视作伊朗在公元前1000年织物就已存在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印染羊毛织品WOOL PANEL </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织金丝锦</p><p class="ql-block"> SILK PANEL </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萨非王朝)</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织金丝锦</p><p class="ql-block"> SILK PANEL </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萨非王朝)</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学穆卡达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织金技术</p><p class="ql-block"> Gold Weaving </p><p class="ql-block">织金是萨非王朝时期纺织业的顶尖技艺,在阿巴斯一世时发展到顶峰。织工用金线或金箔包裹的丝线在布或丝绸上绣图案,以显雍容华贵。大部分工匠和作坊集中在伊斯法罕、卡尚、亚兹德、大不里士等城市。其中,卡尚和伊斯法罕的织金图案多同时包含人像与花草;亚兹德织品以花草图案位于中心,周边四角有壁龛图案;大不里士织品图案继承了前朝帖木儿王朝和白羊王朝时期的赫拉特风格,用规律排列的花草图案构建节奏美感。</p> <p class="ql-block">波斯格拉姆卡工艺( Ghalamkar )与中国的凸版印花</p><p class="ql-block"> Persian Ghalamkar and Chinese Block Printing </p><p class="ql-block">波斯的印染技术"格拉姆卡工艺",其操作方法是先将木质或金属印版浸入红色或蓝色墨水中,然后反复将其印在布料上。这种技艺在伊朗自萨非王朝时期起就已普遍存在,并在凯伽王朝时期达到巅峰。然而,在萨非王朝之前,伊朗并没有这种技艺的相关例证,伊朗学者一般认为这种技艺效仿自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印染技术有画绘、凸版印花、夹缬、绞缬、蜡缬等。格拉姆卡工艺应属于凸版印花的技术手法,即在平整光洁的木板或其他类似材料上,挖刻出事先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再涂刷色彩,以压印的方式施压于织物。这种技术在中国的起源尚无定论,但早在西汉初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就是用凸版印花与画绘结合的方法制成的。</p><p class="ql-block">凸版印花工艺因其适应面广,一直是中国历代服饰和装帧等方面的主要印制方法。这一技术不仅向西传播,也在公元五、六世纪传到日本,印成的布料被日本人称为"折文"或"阶布"。</p> <p class="ql-block">公元14世纪后,伊朗城市经济逐渐复苏,大不里士、亚兹德、卡尚等地开始大量生产精美的纺织品。这一时期的织物原料包括丝绸、亚麻、丝绒等,生产技法有印染、织金等等;设拉子、伊斯法罕和卡尚是主要的纺织中心。</p> <p class="ql-block">10世纪以前中国与波斯之间的丝工交流</p><p class="ql-block"> Silk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Persia before the 10th century </p><p class="ql-block">中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最早的出土遗物距今已有5500多年。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织工就已知道丝毛混纺有助于增加羊毛织物的韧性、加固织物,更能使原本是粗呢的毛料具备色彩和花纹。在中国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曾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到公元前6世纪,由于斯基泰人对中国丝织品所起的传媒作用,远到黑海、地中海世界的广大地区都开始利用中国的丝绸生产丝毛混织物。因此,古代波斯在吸收中国丝织品的同时不仅创制出了波斯锦,还创制出有波斯彩的丝毛混纺锦。自此,从中国东方齐国的临淄到斯图加特相隔10000公里的辽阔原野上,依靠丝绸这种当时全球工艺界的顶级产品,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便悄然建立、运转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印花敷彩绛红纱绵袍|(公元前2世纪中)</p><p class="ql-block">以印花敷彩绛红纱作面,以素纱作缘和里。衣面上的图案由枝叶、蓓蕾、花蕊及花穗组成。枝蔓用阳纹版印制,谓之"印花";其余图案则手工描绘,即所谓"敷彩"。此类衣物的出土,使古代文献中有关"画衣"的记载得到了证实。</p> <p class="ql-block">元代波斯织金技术的再度东传</p><p class="ql-block"> 元代是丝绸之路的欧亚通道最为壮观的时代。当时中国流行的织金技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金缎子,是唐代时中国工匠就已掌握、本土化,并经由辽、宋、金进一步发展的东方织金技术;另一种则是蒙元西征过程中带回的中、西亚工匠(史料多称他们为"回回",实为波斯工匠)所直接传播到中国的织金技术,称为"纳石失"(波斯语的音译),主要由官方机构生产。管理元朝纳石失局的人员也大都有波斯背景。</p> <p class="ql-block"> 元刘贯道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中描绘了忽必烈等人所着服装都用了东方系统的织金面料,但皇后的服装就用了分别属于两种系统的织物金缎子和纳石失,特别是领和袖。青地面料,以贵重的紫、绛色作地,并用了搭子金花的是金缎子。较窄的部分则以金为地,并用紫色和绛色勾边的是纳石失。</p> <p class="ql-block">|青海都兰出土仿波斯锦工艺黄地连珠对马纹锦|(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隋唐之际,蜀锦开始仿制波斯锦,所用的是西方的斜纹纬二重组织,造型都很饱满圆润,珠子外的花卉纹样也经过精心设计,而不像波斯的联珠纹外面的花型般简单。该圈内的主花纹为对马纹图案,马身有翼,马颈上系一对后飘的绶带。值得注意的是,对马的头上,各有一个"胜"纹,正是中国汉代盛行的西王母图像头上所戴饰品的形制,尤其风行于蜀中,这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交融,而在中亚地区翼马纹头上则是一组象征波斯萨珊王族的日月徽记。</p> <p class="ql-block"> 隋唐社会的波斯锦纹样与蜀地丝绸的生产和传播。直录展览这段记载很详实:</p><p class="ql-block"> 自南北朝时起,益州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中国枢纽城市之一,并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持续地保持着与域外文明的经贸往来与文化联系。此时经由丝路返销中国的"波斯锦",在九世纪以前曾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其最典型的纹样特征,是用波斯萨珊朝习用的联珠纹大圆圈将织物表面分隔为各种花纹单元,圈中又多饰立鸟、大鹿、骆驼以及成对对立的鸟、马、狮、鸭等形象。</p><p class="ql-block">作为当时丝织品、茶叶等丝绸之路上大宗商品最重要的产地,大量的西域胡人也"通商入蜀"来到益州,包括隋代仿制"波斯锦"最成功的丝绸设计师何稠,显然中亚流行的丝绸图案也已经成为蜀地织造物的样本。到初唐,蜀锦的生产进一步在窦师纶的主持下,创制出了蜀锦的特殊样式"陵阳公样",行销天下,一直被视为唐代宫廷里最珍贵的"瑞锦",风格持续流行到唐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千多年来,在伊朗的高原上,各路豪强你争我夺,从希腊到罗马,从阿拉伯人到突厥人,蒙古人,从英国人到俄国人,美国人争先恐后地来到这片土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无数次的被战马的嘶鸣所淹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人曾历经辉煌,但也饱受耻 可贵的是,直到今天,伊朗人依旧为自己拥有雅利安人的血统和作为波斯人的后裔而感到骄傲。伊朗文明的火种一直没有熄灭,总能够在一次一次的折戟之后再次复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