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0日南美南极旅行来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内的雷科莱塔墓园</p> <p class="ql-block"> 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人类文化、哲学和宗教的核心议题之一。东西方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既有深刻的差异,也有某些共通之处。这些差异和共通点,不仅塑造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旅游团去了雷科莱塔墓园,阿根廷有很多墓园,这个最有名,前些年不要门票,旅行社来的太多,现在门票150元人民币。导游说收费后,人少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这个墓园里面密密麻麻,中间主干道,无数的小分支,统计有4800个档口,里面有6万多个棺材。</p><p class="ql-block"> 因为很多大的档口,是家族墓,他们往下挖,可以有好几层,所以有6万口棺材。</p><p class="ql-block">阿根廷人喜欢修建豪华公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1. 文化观念:阿根廷文化深受欧洲文化影响,对死亡的看法比较独特。他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归宿,因此对墓葬的修建较为重视,豪华的公墓在他们眼中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p><p class="ql-block">2. 社会地位与家族荣誉:豪华公墓在阿根廷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名门望族和富裕家庭会通过修建豪华的家族陵墓来彰显家族的荣耀和传承,这不仅是一种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家族历史和社会地位的体现。</p><p class="ql-block">3. 宗教信仰:阿根廷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豪华的墓葬和精美的陵墓雕塑往往与宗教仪式和信仰相结合,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逝者的灵魂祈福。</p><p class="ql-block">4. 历史背景:阿根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经历过一段经济繁荣时期,当时的社会财富积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在墓葬的修建上。</p><p class="ql-block">阿根廷的丧葬模式在这高端的墓园是棺材葬不落土。也有很多土葬,甚至有教堂二次葬,把土葬后的尸骨堆在教堂地下室。号称人骨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里很多豪华墓园,有的像是一个小教堂,那里面据说是布宜的大主教。雷科莱塔公墓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著名的公墓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墓园之一。它建立于1822年,占地约54,843平方米,拥有4,780个家族陵墓,其中80座被列为国家级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这座公墓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埃及式等多种风格。许多陵墓配有精美的大理石或青铜雕塑,这些雕塑出自欧洲名家之手,是艺术与智慧的结晶。雷科莱塔公墓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反映了阿根廷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阶层结构。</p><p class="ql-block">这里安葬了许多阿根廷的名人,包括23位阿根廷正副总统,如贝隆夫人(伊娃·贝隆)。贝隆夫人是阿根廷的“国母”,她为阿根廷妇女争取到了投票权等权利,深受民众爱戴。她的陵墓由黑色花岗石建成,是公墓中常受民众瞻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雷科莱塔公墓的宁静氛围和丰富历史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雷科莱塔公墓主要埋葬的是尸体,而不是骨头或者骨灰。雷科莱塔公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墓园,建于1822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古老的公墓之一。这座公墓以其奢华和艺术性的墓室而闻名,许多阿根廷的名人,包括23位阿根廷正副总统以及贝隆夫人等都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阿根廷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将家族的所有死者的棺材放在墓室里,而不是埋在土里。棺材通常是由金属打造,外观还会用到黄铜,甚至黄金进行装饰,墓室的大门通常是玻璃的,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棺材,也是为了展示家族的财富和地位。</p><p class="ql-block">有网上说“先将尸体埋在郊外的土里,等尸体腐烂后再将骨头放在公墓里”的说法,这种说法不正确,可惜我们的导游就是这样说。希望他能纠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人与狗都葬在这里,这个雕像是青铜,不是纯铜。在墓园里面,看到很多纯铜的标牌,被小偷弄走卖了钱。</p><p class="ql-block">现在,墓园收费后,加强了管理。</p> <p class="ql-block">这个墓园是1822年开始收纳亡灵。</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有200年历史,已经不再接纳亡灵。除非在自己家的墓园里面还有位置。看看很少有家族的势力能传承200年,因为可以看到几乎1/4的墓园,从破败的窗户里面看过去,里面已经很多年没有人来打扫。破窗而入的鸟粪就是证明。</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在1890到1940曾经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国民收入曾经排在英,美,之后世界第三。</p><p class="ql-block">1900年,中国还在被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阿根廷风头正盛。那时候西方人谈起有钱人,就说像一个阿根廷人。由于他们自己的折腾,现在的阿根廷人好像与混乱的代名词,因为他们国家的比索一直在贬值,比如2024年,通货膨胀率200% 有点像民国。</p><p class="ql-block"> 从2000年到2024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汇率大幅下降。2000年,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约为1美元兑1阿根廷比索。而到2024年12月27日,1阿根廷比索约兑0.0009722美元。这意味着2024年1美元可以兑换约1028.57阿根廷比索。</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2000年到2024年,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下降了约1028.57倍。</p><p class="ql-block"> 真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最起码,谁敢存钱,谁敢存阿根廷比索?</p><p class="ql-block"> 在阿根廷比索还值钱的时候,这些墓园修得很豪华,并且这墓园几十年前就已经没有空地,按规定原有的没有人来维护的墓园也不允许拆迁。除非后代允许。这里有前后23位总统副总统,现在的总统米莱估计将来没有位置。因为他家族在这个雷科莱塔墓园里面没有家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也有整理维护的很好的,从玻璃门看进去,棺木铮亮。</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墓园尸体都是放在棺木里,不是土葬。</p><p class="ql-block">问导游,墓园里面怎么没有什么味道。导游说,这里是二次葬,先埋在外地的土里,尸体肉腐烂后再把骨头放在棺木里。这是不对的。没有二次葬。墓园没有味道是因为这里很多年没有再下葬的,并且在棺木里放了防腐剂。</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最有名的贝隆夫人墓。</p><p class="ql-block">她的墓是贝隆的家族墓。</p><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名字叫艾薇塔。与贝隆结婚后称伊娃 贝隆 ,她1919年出生,1952年去世。33岁因为宫颈癌香消玉殒。</p> <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比贝隆名气更大。</p><p class="ql-block">她是平民成功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她是单亲家庭,母亲艰难抚养她,艾薇塔也受到其它人的鄙视,后来她到首都找机会,没有什么学历,没有后台,只有美貌,人在江湖。后来遇见真龙天子贝隆。贝隆大她20多岁,49岁的贝隆上校与25岁的艾薇塔一见倾心,她支持贝隆的民粹主义,号召妇女解放,给底层民众提高福利待遇。全国巡回演讲,贝隆后来当上总统,她功不可没。成为阿根廷国母。</p> <p class="ql-block">电影中《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p> <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电影 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歌词 </p><p class="ql-block">在贝隆当选总统后不久,贝隆夫人已经病入膏肓。一个月后就去世,去世前她在阿根廷的玫瑰宫上与欢庆人群讲话,</p><p class="ql-block">后来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就是以这个背景创造,歌后,麦当娜把贝隆夫人演的出神入化,美轮美奂。电影获得奥斯卡奖,麦当娜也成为影后。</p><p class="ql-block">电影花絮,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在阿根廷的玫瑰宫现场拍摄。当时请了上千群众演员。很多人眼含泪水。把导演也感动哭了。</p> <p class="ql-block">这歌词表明了贝隆夫人对阿根廷的深情的爱。这歌,也成为阿根廷人最喜爱的歌。尤其是在阿根廷世界杯夺冠失利后,全场都唱这首歌。</p> <p class="ql-block"> 电影《贝隆夫人》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奥斯卡奖。在世界各地广受好评。中国豆瓣评分7.6分,这还是1996年上映。</p><p class="ql-block">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电影在阿根廷不让上映。这是歌颂他们的国母的电影。导游说是因为,阿根廷人觉得麦当娜口碑不佳。有过吸毒记录。有损国母形象。</p><p class="ql-block">其实深层原因,是贝隆主义在阿根廷是有很大争议的。他的民粹主义,教育,医疗免费,强制性提高劳工权益。没收外国企业,搞得外资不敢投资。最后的结果就是民不聊生。从一个全世界排名第三的国家,到现在在南美洲都排不上前三,这落差也招到很多人反对。当然,阿根廷的没落还有很多原因,可贝隆夫人太出名,所以也有很多人反对。</p><p class="ql-block">我们外国人很难体会阿根廷的困境,但,电影中麦当娜的靓丽,那深情的歌唱让人充满好感。所以,去阿根廷的外国人都是要去雷科莱塔墓园找寻贝隆夫人的墓园,很多人准备一朵玫瑰花。</p> <p class="ql-block">武汉江边的落日余晖,人们看到那落日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来人的归宿。地球上各地的人类对死亡有不同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人并没有普遍的死者复活信仰,但他们的神话和哲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复活相关的特殊故事和观念。</p><p class="ql-block">但他们相信灵魂永存。古希腊的葬礼习俗是火葬和土葬并存,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迈锡尼时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200年):土葬是主要的葬礼形式。</p><p class="ql-block">• 荷马时代(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世纪):火葬逐渐流行,尤其是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5世纪期间,火葬成为较为普遍的葬礼形式。</p><p class="ql-block"> 火葬在英雄人物和贵族中较为常见。例如,《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为英雄人物举行火葬的场景。火葬被认为是一种更为隆重和高贵的葬礼形式,能够体现死者的身份和地位。</p><p class="ql-block">普通百姓:土葬是普通百姓较为常用的葬礼形式。这种葬礼方式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p> <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人的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人认为死亡会带来污染,尸体的处理和安置由家中的女人们负责。人去世后,亲人会将尸体抬到地上,用温水将尸体清洗干净,洗净后为尸体涂抹上油。</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贵族之家的男性公民,会为其穿上托加袍;如果是妇女,则穿上得体的服装。接着,尸体被放置在中庭,双脚朝向门,用华丽的布将尸体盖住,但避免盖住脸部,在尸体周围放置一些蜡烛、鲜花,壁炉上的火被熄灭,并将一枚硬币放进死者的口中,用以支付灵魂渡过冥府的船费。</p><p class="ql-block"> 在安葬之前,尸体一般会停放一些时间供人哀悼,期间妇女的哀悼不断。葬礼游行是罗马最具特色的环节,队伍中有死者的亲属、挚友,还有佩戴着死者祖先蜡制面具的演员、专门哭喊死者功德的哀悼者、奏乐者以及抬棺者。</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人主要采用火葬和土葬两种方式。起初,土葬比火葬更为流行,但随着战争的发展,火葬流行,帝国稳定后土葬流行。他们相信死者灵魂永存,后来信了基督教又相信死者可以复活。</p> <p class="ql-block">古印度偏向火葬</p><p class="ql-block">原因多方面,首要原因这地方热,尸体很快就出问题。</p><p class="ql-block">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不灭的,肉体只是灵魂暂居的躯壳。死亡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过程,而火葬能够帮助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实现解脱。</p><p class="ql-block">后来兴起的佛教也是主张火葬,佛祖的舍利子就是火葬后出现。佛教将死亡又引进了轮回,涅槃的概念。这概念经过2千多年的打磨,形成了有2亿多字的大藏经,已经没有人在有生之年读完,藏传佛教形成的丹珠尔,甘朱尔也是浩如烟海。</p><p class="ql-block"> 火被视为一种净化的力量,能够将肉身中的“业”(善恶行为的后果)烧尽,使灵魂得以净化并顺利进入轮回。</p><p class="ql-block">现在,恒河边,火葬时场面还是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西方基督教的教义,要求土葬,然后才能灵魂升天 </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会的生死观根植于其神学教义,对遗体的处理方式(如土葬或火葬)既有传统坚持,也有现代适应。</p><p class="ql-block">天主教认为末日来临后灵魂与肉体可以复活所以反对火葬,2016年后才明文允许火葬。他们曾经认为火葬会让灵魂与肉体分离将来的某一天不能复活。东正教,与新教的观点很早已经不反对火葬。但他们也都要求骨灰集中保持在墓地。</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丧葬主要是土葬。</p><p class="ql-block">5千年建成的胡夫金字塔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死亡观</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法老确实相信死后能够复活,这种信仰是古埃及宗教和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认为生命是循环的,死亡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他们相信,只要能保存好身体,死者就可以在地下世界复活,并如生前一样生活。这种观念与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地,象征着生命的重生。</p><p class="ql-block">想要重生在地狱里面要经历很多考验,尤其是要通过冥王奥西里斯的审判,其心脏必须与真理之羽保持平衡,才能获得复活的资格。告戒人们要做好事。</p><p class="ql-block">现在开罗还有一座死者之城,里面因为开罗贫困者太多,已经住进去有100万人。导游没有组织进去,隔墙眺望密密麻麻都是人,放在很多是半地下,平房。</p> <p class="ql-block">胡夫金字塔地宫</p><p class="ql-block">到埃及旅游,在地宫里穿行一次,体验一下幽暗的地宫绝对值得。</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喜欢厚葬</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古代有着深厚的祖先崇拜传统,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继续在阴间生活,因此需要为死者提供足够的物品以供其在阴间使用,厚葬成为表达对祖先敬意和孝道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事死如事生”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死后应享受生前的一切,厚葬能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彰显生者对逝者的尊重与关爱。</p><p class="ql-block">厚葬逝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反映了家族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厚葬能提升家族声望,赢得社会尊重和认可。</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 古中国人的厚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真的很丰富。没有人敢怀疑中国人的古代成就,不信你看看那2000多年前的编钟,那现在还闪着幽光的越王勾践剑。</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墓模型。</p><p class="ql-block">来武汉不到省博物馆参观曾侯乙墓是一个缺憾。</p> <p class="ql-block">2019年曾经参加湖北省博物馆业务讲解员培训,面试通过,经过学习,最后考核上岗没有通过,主要是嘴拙,声带张力不够,还喜欢不按套路,自己乱发挥。惨遭淘汰。</p> <p class="ql-block">还是看看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来到阿根廷大街上的玛雅人书店,据说是最美丽书店,是一个剧场改成。书架上琳琅满目,都是西班牙语,好像科技类书籍不多。</p> <p class="ql-block">经过阿根廷的7.9大道,这是号称世界上最宽的大道,双向7车道,号称比天安门广场还宽。实际上虽然总量宽,但是都有分隔,视野远远不如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这条路,阿根廷从1930年一直到1980年才完工。这点事情他们用了2代人。这速度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在回酒店的路上,经过阿根廷的7.9大道,在那胜利广场上又有很多抗议民众。导游说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情况,抗议商品涨价,</p><p class="ql-block">抗议对性别认定群体就是那种打彩虹旗的群体缺乏支持,</p><p class="ql-block">抗议30年前阿根廷军政府时对人民的迫害,</p><p class="ql-block">甚至还有保护宠物组织也抗议政府保护不到位。</p><p class="ql-block">反正这广场每天都有利益集团在这活动。</p> <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墓园门上的玫瑰🌹花已经绽放了70多年,不管贝隆主义怎么样。贝隆夫人艾薇塔33岁的短暂生涯,她全心全意为阿根廷付出的努力,她靓丽的容颜,已经融入《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她的灵魂肯定已经升天。很多阿根廷人把她看成圣母的化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