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与家人驾车去梅州市大埔县,瞻仰八一起义军三河坝阻击战烈士纪念碑,并参观园区。二十多年前,曾与几位军迷游过一次,那时,三河坝朱德大桥刚建好,烈士陵园还十分简陋,只有一条小路,一个纪念碑。烈士纪念园,朱德及三河坝阻击战烈士雕像。上山的台阶,台阶两旁的宣传浮雕,陵园的柏树及周边设施,朱德元帅及部将,烈士的雕像,都是后来建的。</p><p class="ql-block">虽然三河坝阻击战发生在我们梅州市,距我们梅县才160里之遥。但我对整个阻击战的前后衔接,主力部队潮汕如何失败?起义部队的领导人的去向?周士第身为25师的师长,属下出了两位元帅,而他只是一个大将……?一个个谜团在脑海里翻腾,不得其解,成了知识的盲点。这次瞻仰,经翻阅资料,终于得于解惑。如果你同是军迷,对这段历史也不了解,请跟着“八·一”起义军的旗帜,沿着“红军之父”朱老总的足迹。看革命的火种是如何筚路蓝缕,历尽艰险、披荆斩棘,九死一生,从英雄之城南昌燃烧到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坝朱德纪念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肖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坝阻击战纪念园入口停车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园入口处三河坝阻击战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三河坝阻击战地形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三河坝是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的地方,离大埔县城17公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三河坝是一个天然的交通要冲和水陆交通的枢纽。是梅州、汀州、潮汕三个地区的交界处,素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三河坝阻击战是1927年10月1日至4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转战过程中的关键一役。在朱德、周士第和李硕勋的指挥下,三千起义军将士以悬殊兵力顽强阻击钱大钧部两万余敌军,历经三天四夜的惨烈战斗,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向潮汕地区转移。这场战役虽以战略转移告终,但起义部队随后转战饶平、挥师西进,最终实现和井冈山胜利会师,为革命火种保存了宝贵力量。</p><p class="ql-block">这场98年前发生在广东大埔三河坝的阻击战,以其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永载史册。在笔枝尾山方圆数里的阵地上,在河床滩涂战壕里,在三河坝韩江下游沿岸。起义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在人民军队建军史上铸就了不朽的篇章。75团三营二百余名官兵为了掩护主力撤出战场,主动请缨断后。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三河坝——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岭南小镇,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征程中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闪耀着信仰与忠诚的光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埔三河坝航拍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三河坝阻击战,必先了解南昌起义。因为三河坝阻击战是南昌起义的延伸,所以,各位看官,请随着我的笔端回顾一下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吧!</p> 南昌起义背景 <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在上海和武汉等地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实行“清党”镇压,中共组织遭严重破坏,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国共产党员2.6万多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党员从6万锐减至1万,革命陷入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6日,在武汉爆发了双六惨案。这次一共屠杀了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共20万人。</p><p class="ql-block">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决定放弃妥协,转向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span style="font-size:18px;">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力量,</span>最终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 立三首倡 <p class="ql-block">宣传南昌起义,长期以来,只有周恩来、贺龙经常被谈及,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的活动。其实李立三不仅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还是这次起义的最早倡导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上旬,因为陈独秀被停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临时指定了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等五人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当时并没有组织武装起义的计划,而是部署部分组织转入地下以及中央撤到上海。</p><p class="ql-block">7月20日,李立三被派到九江组织落实撤往上海的工作时,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中夏、恽代英、</span>谭平山等人召开了第一次九江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因为洞察出共产党人同军阀张发奎关系破裂是必然的,李立三认为应该组织自己的军事力量,果断提出把中共掌握的军队集中南昌实行暴动,消灭在南昌的反动武装,建立一个反对南京、武汉两个反动政权的新政府。会后,李立三等又上庐山同瞿秋白商量,决定由瞿秋白回武汉向中央报告。7月23晚和24日,李立三还在九江主持会议,为筹划起义作了准备,具体研究了南昌起义的计划、政纲、宣言,以及组织与宁、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相对抗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问题。决定:叶贺“军队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举行暴动并急电中央征求意见。”接到李立三等人的报告后,中共中央常委和共产国际的代表都同意起义并做出相应决定。</p><p class="ql-block">李立三极力协助周恩来组织指挥南昌起义。7月27日,周恩来、李立三赶到南昌,成立周恩来、李立三等四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李立三负责治安保卫、工运工作和群众工作。当张国焘赶来制止起义的紧要关头,李立三坚定不移地站在周恩来一边,反对张的错误主张,使起义得以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李立三不仅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而且是这次起义的倡导者。在领导南昌起义的活动中,李立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不可抹杀的重大历史功绩。</p> 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成员</p> <p class="ql-block">7月26日,周恩来从武汉赶至九江,传达中央起义的决定并部署相关事宜。</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敌人也加紧了“清党”活动。7月24日,张发奎秉承汪精卫的旨意,正式通知叶、贺到庐山“开会”,并将所辖部队移驻德安。正在第二方面军第四军任参谋长的共产党员叶剑英,得知汪精卫策划庐山会议“淸共”的内情后,立即从庐山赶到九江面晤叶挺。当日,叶挺、贺龙、叶剑英、廖乾吾在九江甘棠湖心的小筏子上举行秘密会议, 决定了三件事情:第一,叶、贺不去庐山;第二,部队不去德安,开往牛行车站,到南昌去;第三,叶、贺部队分别于25日和26日乘火车开赴南昌。这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确保了起义主力的顺利到位。</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等在九江甘棠湖心的小筏子上举行秘密会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27日,周恩来抵达南昌,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起义定于7月30日晚举行,贺龙任代总指挥,叶挺任前敌代总指挥。7月30日,张国焘到达南昌,主张得到张发奎同意后才能起义,周恩来等反对。7月31日晨,前委会再次开会,因张发奎来电称8月1日要来南昌,张国焘才同意起义。前委决定起义于8月1日凌晨4时举行。</p><p class="ql-block">朱德的任务是设法拖住留驻南昌的第三军两个团的团长,保证暴动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朱德在佳宾楼设宴款待那两个团长。酒席上,猜拳行令,觥筹交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随后,朱德又约他们到大士院三十二号打牌。</p><p class="ql-block">正当暴动就要发动的时候,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贺龙部二十军有一名云南籍副营长赵福生接到命令后跑来告密,第三军那两个团长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离座告辞。朱德不好阻拦,就赶到第二十军指挥部,将叛徒告密的事告诉了贺龙。于是,起义提前到午夜后举行。</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9赴赣游,下午观完江西历史博物馆时,就在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旁晚餐,拍下此照片。</p> 起义部队组成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其组成部队主要包括以下几支:</p><p class="ql-block">一、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p><p class="ql-block">该军下辖第10师、第24师等部队。其中,第10师由蔡廷锴率领(但需注意,蔡廷锴后来率部脱离了起义军),第24师则由叶挺率领。叶挺在当时还担任了该军的副军长。此外,虽然第26师也属于第十一军,但它并未参与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p><p class="ql-block">这支部队由贺龙担任军长,下辖第1师和第2师。其中,第1师由贺锦斋担任师长,第2师由秦光元担任师长。第二十军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三、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大部</p><p class="ql-block">该团由朱德担任团长。这是南昌城内起义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外,九江回马岭还有一支部队也参与了南昌起义,即由周士第带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周恩来在九江时,与周士第约定,南昌起义成功,即派一列火车从南昌至九江。8月1日下午接到南昌发来的火车信号后,他们迅速组织七十三团(原叶挺独立团)和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以野外训练为名轻装出发,并带走七十四团一个侦察连。行动中张发奎乘火车前来阻拦,但未成功。队伍于次日拂晓抵达南昌,与起义部队汇合。</p><p class="ql-block">其中,73团就是为第四军赢得“铁军”荣誉的叶挺独立团。这支部队在南昌起义后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最后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武装力量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起义爆发后,这些部队进行了统一改编。原属于第四军的第25师被纳入叶挺的第十一军,贺龙的两个师被扩编为三个师,朱德则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兼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前身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整体起义部队名称仍叫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为贺龙,前敌总指挥为叶挺,参谋长为刘伯承,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为周恩来。</p><p class="ql-block">这些部队在起义中英勇奋战,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起义主要领导人 <p class="ql-block">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五位,分别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周恩来是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具体领导起义;贺龙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负责总指挥;叶挺指挥第11军;朱德负责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刘伯承则是起义军的参谋长,负责作战部署。</p> 起义经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p> <p class="ql-block">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p><p class="ql-block">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p> 改编部队 <p class="ql-block">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p> 南下广东 <p class="ql-block">关于起义后军事行动,中共中央延续之前计划,即重回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主要依据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提议:“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是: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出海口,获得国际援助。”前委书记周恩来也力主南下广东。他认为南昌很难立足,主张部队移师广东东江。周恩来大革命时期曾在潮汕一带工作过,对那里情况较为熟悉。认为那里敌军军力较少,海陆丰一带农运基础很好,而且有汕头这个出海口,可以与苏俄联络,获得国际援助。</p><p class="ql-block">苏联政府许诺,要支援起义部队一批雄厚的武器军火,包括步枪一万五千只,子弹一千万发,机枪三十挺,大炮四门,两千发炮弹!</p><p class="ql-block">苏联原计划从海参崴派出苏联船舶,运输这些军火到广东的潮汕海岸,需要起义部队首先占据这些地区,然后接受这批军火,以及随后更多的军火和其他援助。如果这批军火到手,起义部队定然如虎添翼,可以迅速壮大,并借助广东地区在大革命时期高涨的群众基础,一下子就建起强大苏维埃政府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南昌起义部队这才需要南下广东,等待援助。</p> 剑英周旋阻追兵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后的三大关键贡献 </p><p class="ql-block">关于南昌起义,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到南昌参加指挥作战,但在起义前后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的叶剑英。</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下旬,汪精卫在庐山举行反共军事会议,下令张发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各部队立即“清共”,密谋加害共产党人,解除叶挺、贺龙的兵权。叶剑英在庐山获悉这一情况后,连夜下山赶到九江。向贺龙、叶挺等人通报了汪精卫等人的阴谋。经过紧急商议,他们作出决定。</p><p class="ql-block"> 贺龙、叶挺不上庐山,并迅速率部开赴南昌, 为起义准备了军事力量。(详情见上,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劝阻张发奎追击起义军,掩护南下行动</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后,叶剑英(时未暴露共党身份)利用张发奎与广东军阀李济深的矛盾,建议张发奎不要追击起义军,让共产党部队牵制李济深,以便张发奎趁机夺取广东,坐收渔利。 </p><p class="ql-block"> 张发奎采纳建议,起义军得以顺利南下。因为没有张发奎追兵的后顾之忧,一直到会昌前都无战事。虽后续战斗受挫,但最终保留革命火种,为井冈山会师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保存第4军教导团,成为广州起义骨干力量 </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后,武汉分校改编的教导团被张发奎缴械,叶剑英主动请缨担任团长,保护了这支由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教导团成为起义主力,叶剑英任副总指挥,为革命保存了重要军事力量。</p> 蔡廷锴叛离 <p class="ql-block">起义军第10师师长蔡廷锴被动参加起义,8月5日至进贤后,通电脱离起义部队,并礼送共产党人。然后率领全师脱离了大部队,径直转向东进入余江县,与张发奎、陈铭枢取得联系,最终听命于南京国民政府,进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8 月 3 日至 5 日期间,起义军依既定规划先后撤离南昌,并急速向临川挺进。</p><p class="ql-block">8 月 5 日,身为左纵队前卫的第十一军第十师抵达进贤之际,师长蔡廷锴本就系被迫参与南昌起义,遂即刻发表通电脱离起义军。</p><p class="ql-block">然而,蔡廷锴相对而言颇具良知,不仅未在部队中对共产党员进行大规模屠戮,反倒以礼相送各级共产党军官暂时离去,就连军衔亦照常发放。</p><p class="ql-block">蔡廷锴所部兵力达五千余人,原本起义军总计不过两万余人,蔡廷锴部的叛离致使起义军折损兵力达五分之一。</p> 蔡廷锴脱队内幕 <p class="ql-block">据蔡廷锴后来说,南昌起义时他不在南昌。</p><p class="ql-block">叶挺、贺龙自九江出发,一路前往南昌,当时叶挺除了带着11军24师外,还携有蔡廷锴的第10师。</p><p class="ql-block">可身为第十师师长的蔡廷锴人却不在九江,原来也就在之前,汪精卫以军事会议召叶挺、贺龙上庐山的时候,蔡廷锴也一同接到了命令,可蔡廷锴当时只是国民党员,因此并没有人给他通风报信,接到命令以后的蔡廷锴火速赶到了庐山,并在庐山上呆了两天,才又返回九江。等回到九江的时候,南昌起义已经爆发,蔡廷锴这才知道,自己的第10师已经全部被拉去参加了暴动。</p><p class="ql-block">蔡廷锴心头唯有苦笑,考虑到自己如果不去南昌,那么第10师很有可能保全不了,因此蔡廷锴在九江给叶挺打电话请示,接到消息的叶挺十分高兴,当即命他赶赴南昌。蔡廷锴是8月1日赶赴南昌的,当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就这样蔡廷锴稀里糊涂的参加了南昌起义,被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谋团成员,并兼任第11军副军长,第十师师长、左翼总指挥。</p><p class="ql-block">蔡廷锴后来认为“叶贺已将朱培德、程潜等南昌城部队缴械,即召集会议,在南昌成立临时军政府。我当即退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从叶、贺之命,驻留数日。”</p><p class="ql-block">其实从这个表述来看,也足以发现,蔡廷锴本身对于起义这件事情是完全不知情的,毕竟他身为国民党员,有关南昌起义这件事儿,事前也只是通知了部队之中少数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其他人一概是不知情的。况且南昌起义时,蔡廷锴根本就不在南昌,而是在起义成功以后才赶到的南昌,基本上是被赶鸭子上架,毕竟当时中国共产党虽然领导了起义,但沿用的还是国民党左派的名义,起义军沿用的番号,也还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蔡廷锴虽非共产党,但他是共产党急需团结的国民党左派。</p><p class="ql-block">可蔡廷锴本身对起义这件事儿内心并不十分赞同,即便是在大革命时期,蔡廷锴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主张,也并不表示完全赞同。蔡廷锴后来自述称,当初在九江时,他虽然对叶挺提出的回粤休养表示赞同,可在内心中却认为,他和叶挺分属国共两党,信仰并不一样,打的算盘是走一步看一步,待机而退。</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南昌起义时,并没有下达命令给第十师,只是传达给了第十师中的部分党员干部。只能说第十师虽然是暂时调拨给叶挺下辖,可他掌握该部队的日子也并不长,起义时无法直接下令给该部队,导致了起义以后,第十师28团故意掣肘,抢夺20军教导团的马匹,并击毙教导队长以及学员各一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也因为意识到第十师难以掌握,叶挺在接到蔡廷锴电话后,才非常高兴,让他到南昌,以便于起义部队掌握第十师。</p><p class="ql-block">可第十师除了部分党员对起义表示赞同外,大部分都是蒙在鼓里的,双方本身就离心离德,这也为后来蔡廷锴率领第十师脱离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蔡廷锴带领全师5千人脱离起义部队,使起义部队锐减四分之一。加上会昌一役,损失近二千人,三河坝分兵三千人,加上一路非战斗减员,零星逃散,主力到潮汕时仅剩7700人左右。汤坑一战,双方都打得非常艰苦。据刘伯承后来说:如果当时扣住蔡廷锴,十师没离队,多五千兵力,汤坑之战绝对是大胜仗。</p><p class="ql-block">蔡廷锴后来虽然依附蒋介石,但对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非常反对!率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会战时,打出了国威,堪称中国脊梁震撼世界的觉醒之战。受到国人的热烈支持与爱戴,他也深受感动。这也使反蒋抗日成为他的生命主线。抗战胜利后,他与李济深成立中国国民党促进会,反对内战。后移居香港,1948年8月,被周恩来接回北京参加政协。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p> 板荡见人心 <p class="ql-block">起义军南下之后,因受国民党的欺诈性宣传,沿途农民纷纷逃避散去,完全没有出现起义军起初所期望的箪食壶浆之景。</p><p class="ql-block">起义部队押运南昌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每人除驳壳枪及子弹外,还背了两支步枪、200多发步枪子弹,加上背包、军毯、水壶、饭匣、洋镐、铁铲,共重30公斤左右。另外,每班还抬一个大帐篷,每人还要照管一个挑着枪支的民夫。8月的天空,连一片云彩也没有,每天三四十公里行程,真是又热又累,在第一天行军中,七十七团就中暑死了十几个同志。天热负重,请来的民夫逃跑了,由于武器太多了,挑不动,缴获的武器弹药在沿途丢了不少,这是非常可惜的。</p><p class="ql-block">食物与药品皆严重匮乏,众多士兵在南下途中纷纷倒下。据粟裕后来所述,部队抵达临川前,人员已折损四千余人。</p><p class="ql-block">许多人不明确南昌起义的意义和革命目标,无法承受苦难的折磨,纷纷离队……行军三日,鉴于疾病、逃亡等原因……损失已然超过三分之一…</p> 陈毅追随起义部队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陈毅被党组织安排到武汉的黄埔军校分校工作。他表面上担任文书,但实际上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人,负责校务管理。</p><p class="ql-block">随着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武汉黄埔军校分校的学生被编入张发奎的二方面军教导团。陈毅作为中共党员,原本计划带领这支队伍参加南昌起义。然而,当这支队伍到达九江时,被张发奎缴械,无法继续参加起义。</p><p class="ql-block">8月6日,陈毅与特务连连长肖劲离开部队,前往南昌。他们历经艰险,终于在8月10日在江西宜黄赶上起义部队。此时,起义军已经到了抚州。陈毅在抚州见到了周恩来和刘伯承,并被任命为25师73团的团党代表。</p><p class="ql-block"></p> 临川扩军 李井泉入列 <p class="ql-block">月6日至8日,起义部队相继抵达临川。针对部队在行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前敌委员会决定作短期修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南昌起义的意义和南下目的;初步整顿了军队和军队内的中共党组织,选派优秀党员加强部队的军事、政治领导;吸收临川许瑞芳、章应昌、李干、刘景宽、李井泉等一批党团员、青年师生、工人纠察队员、农民自卫军队员420多人参加起义军。部队在临川组建了第20军第3师,周逸群任师长,徐特立任党代表。下辖2个团:第6团,傅维钰任团长,李奇中任副团长;教导团,侯镜如任团长。此时起义军的队伍,还有13400人。</p> 激战会昌 <p class="ql-block">起义军在临川休息3天,继续南进。由于叶剑英的釜底抽薪之计,张发奎希望南昌起义军与广东驻军李济深相互厮杀,而不以追剿。从南昌出发后,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皆无战事。1927年8月25日,先头到达瑞金县壬田以北地区。这时,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调钱大钧部9000人,由赣州进至会昌、瑞金地区,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义军南下;调黄绍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于都)前进,支援钱大钧部作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前委决定乘钱、黄两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实施各个击破。当日,起义军向壬田守军发动进攻,歼其一部,于26日攻占瑞金县城。接着,集中兵力进攻会昌的钱大钧部主力,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两战歼钱大钧部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9月初,起义军一部在会昌西北的洛口地区,击退黄绍竑部的进攻。两战虽然歼敌不少,自己也招受了较大的损失。临川休整扩军后13400人的队伍,现在只剩一万余人了。</p> 赣转闽粤 <p class="ql-block">会昌战斗后,原计划经寻乌,攻取梅县,兴宁,转战惠州。后考虑到寻乌附近有国民党重兵把守,且全部山路,起义军伤病员转移不方便,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此前朱德的教导团先行到此。为了阻止钱大钧部尾追主力,由周士第的25师2500人和朱德的教导团约500人共3000余人组成三河坝阻击部队,叶,贺主力约7700人南下汕头以图打开出海口。</p> 三河坝布阵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9日至22日,南昌起义军先后到达大埔县三河坝。按照汀州军事会议的分兵决定,总指挥部主力继续沿韩江水陆两路南下潮汕。朱德率第9军及第25师奉命驻守三河坝,主要任务是扼守三河坝,牵制和防御阻击梅县及闽西方面敌军,密切配合贺叶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军。这就是起义军第一次分兵,即“三河坝分兵”。</p><p class="ql-block">9月22日,第9军、第25师完全抵达三河坝。中共大埔县部委会在三河坝组织军民联欢大会,此后,备战迎敌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p><p class="ql-block">朱德考虑到三河坝地处梅江、汀江、梅江河汇合口,地理上我军据守的汇城属背水之地,为兵家大忌,汇城对岸的笔枝尾山、石子岽、龙虎坑俯视三江交汇处,是阻击敌军的有利地势。</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起义军部队抢占军事要地,迅速地在东文部、龙虎坑、笔枝尾山、下村一带大小山头挖战壕、筑工事。第75团驻龙虎坑一带,第73团驻下村一带,师指挥所设在龙虎坑东边高地,在长约20多里的各处阵地里,层层埋伏了起义军和当地农军。</p> 血战三河坝 <p class="ql-block">10月1日战斗打响了,扼守三河坝的起义军,在东江工农军一部的配合下,与敌钱大钧部展开了激战。敌人多次发起进攻,起义军坚守阵地,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武装强渡的敌人,满载敌人的船只被击沉。</p><p class="ql-block">敌人的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起义军压了回去。不甘失败的敌人,又集中大炮和重机枪隔江向起义军笔枝尾山主阵地猛烈轰射。战斗异常激烈,一直打到黄昏。入夜后,20多只敌船再次向起义军阵地正面强渡。按照朱德“半渡而击”的命令,起义军集中火力,再次把敌船统统打沉。下半夜,敌人再从汀江上游驶来50多只船,一部分被击沉,半数敌人爬上东岸,占领了滩头竹林。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身先士卒,乘敌立足未稳,带领战士猛打猛冲,一举全歼了上岸的300多个敌人。</p><p class="ql-block">10月2日,敌人在更加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疯狂渡江。起义军英勇反击,把一部分敌人打死在江中,但另一部分敌人约几百人已渡过江,爬上岸,窜到石子笃山脚下。情况十分危急。七十三团一部奋勇作战,迅速消灭这股登岸的敌人。接着,另有一部分敌人也从离三河坝20里的韩江下游,在大麻附近渡过了韩江,占领了梅子岽一带的有利地形。在师参谋处长游步瀛、七十三团团长黄治声和团党代表陈毅的指挥下,英勇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未能打退敌人,双方处于僵持之中。在指挥梅子岽的战斗中,游步瀛不幸腹部中弹,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p><p class="ql-block">10月3日拂晓,大雾封江,数十步外什么也看不见,敌重兵压过了汀江、梅潭河,占领了东文部。同时,另一部分敌人渡江进至笔枝尾山脚,战斗越来越激烈。七十五团顽强杀敌,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团长孙一中在战斗中负伤。</p><p class="ql-block">正在这时,在潮汕与起义军主力部队战斗的桂系黄绍竑部二个师由韩江下游进抵留隍、高陂,迂回于三河坝起义军之后,钱大钧部则迂回下游的大麻、恭洲渡韩江。激烈战斗在起义军阵地北、西、南三面持续进行。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起义军血战三昼夜,弹少援绝,形势十分险恶。</p><p class="ql-block">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周士第、李硕勋商议决定3日傍晚5时撤出战斗,第25师主力同伤员火速往潮汕方向撤离三河坝,与起义军主力部队会合。同时,命令第75团三营坚守笔枝尾山阵地掩护大部队转移。</p><p class="ql-block">4日拂晓前,第25师主力已远离主战场。第三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10000多敌人从四面包围阵地,虽然蔡晴川部突围时间已到,但弹药已消耗殆尽,撤退已完全不可能,敌军越来越多,蔡晴川大喊一声:“上刺刀!”第三营全体官兵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最后的肉搏战。最后因寡不敌众,以共产党员蔡晴川营长为首的全营2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坝阻击战烈士陵园朱德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坝阻击战烈士陵园周士第等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坝阻击战牺牲烈士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笔枝尾山﹣﹣三河坝战役主战场</p><p class="ql-block">笔枝尾山位于三江汇合之口、韩江东岸之畔,因形似鱼尾,居高临下,为三河坝要冲,是当年三河坝战役的主阵地之一,由11军25师第75团驻守。1927年10月4日凌晨◇朱德副军长将掩护起义军撤退的重任交给了75团第3营营长蔡晴川和第3营将士。当敌人组织炮火,发起猛烈攻击时,蔡营长指挥全营官兵不怕牺牲,奋勇抵抗,没有一个后退,表现出誓死杀敌的英勇气概。全营将士用火力吸引了整个战场上的敌人,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后,跳出战壕,以血肉之躯与敌肉搏。为拖住敌人,拼尽了最后一口气,全部壮烈牺牲,长眠于三河坝笔枝尾山上。站立手拿望远镜的就是我们敬仰的朱德副军长塑像,身旁站立的是蔡晴川营长。</p><p class="ql-block">蔡晴川营长生于1903年,湖南石门人氏,黄埔军校第三期优秀毕业生,牺牲时年仅24岁。</p> 蔡晴川 <p class="ql-block">蔡晴川(1903-1927),湖南石门人。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加入铁甲车队,先后担任见习排长、第三连副连长等职务。1926年,蔡晴川随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排长、连长等职。1927年,蔡晴川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营长。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在广东大埔三河坝战役中,蔡晴川率领第三营掩护部队撤退,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最终因寡不敌众,于10月初在三河坝战役中牺牲,年仅24岁。</p> 孙树成 <p class="ql-block">孙树成(1902-1927)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江苏铜山人。父孙瑞征,有田产百亩。树成铜山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春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三、四期步兵大队区队附,</p><p class="ql-block">军校教导第二团第六营副连长、营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军官教导队大队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在大埔三河坝战役中牺牲。</p> 游步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步瀛,1903年10月出生在湖南宝庆县的一个小山村。1924年4月,游步瀛根据党组织指示,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2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1926年12月,游步瀛由粤派往武汉在叶挺部任营长。</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胜利后升任第二十五师参谋处长。</p><p class="ql-block">10月3日,在著名的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战役中,率七十三团指战员英勇阻击。在激战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腹部中弹受重伤,他用手捂住腹部,不让肠子流出来,坚持继续指挥作战,后来在转移到福建平和柏嵩关时,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24岁。</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三河坝阻击战》 </p><p class="ql-block">骤雨初秋,韩水湍急,战火漫延。 </p><p class="ql-block">望三河坝上,旌旗蔽日;笔枝山麓,壕堑连天。 </p><p class="ql-block">敌寇汹汹,硝烟滚滚,欲断南征铁血肩。 </p><p class="ql-block">中流立,仗半渡奇谋,朱公令传。 </p><p class="ql-block">弹飞炮吼声寒,更血染江涛士气坚。 </p><p class="ql-block">叹三千勇士,孤军断后;万重围困,寸土难迁。 </p><p class="ql-block">地堡如林,枪芒似电,誓守雄关铸铁垣。 </p><p class="ql-block">烽烟散,看火燃粤赣,星火燎原!</p> 周士第撰写并书三河坝阻击战碑文 <p class="ql-block">“八一”起义军一部和大埔等处人民,在三河坝地区坚决抗击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广东军阀、广西军阀的进攻,激战数昼夜,歼灭敌人一部,给敌人沉重打击。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千千万万次英勇战斗中的一次。在这次战斗中,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参谋处长游步仁同志、第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同志和几百个中国人民优秀儿女光荣牺牲。我们与烈士诀别已经有三十六年又二个月了,但是烈士们的坚强革命意志,勇敢战斗精神无时无刻不鼓舞着我们前进,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们前进。</p><p class="ql-block">烈士们精神不死,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周士弟撰写并书一九六三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br></p> 碧血洒大地,英气冠长虹 <p class="ql-block">血染韩江,尸塞湘桥</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18日广东《新闻报》报道三河坝战役。读之令人泪目:</p><p class="ql-block">“ 钱大钧部利用广州调来的24艘军用篷船运兵强渡韩江。起义军隐蔽于岸边工事,待敌船靠岸时突然开火,全歼船上士兵及船夫,韩江水面被鲜血染红。国民党军后续部队改用竹筏、木板强行渡江,起义军以机枪、手榴弹阻击,两岸尸骸堆积,河水为之堵塞。死尸遍野,野犬食人肉彻夜叫,如同鬼哭。土人将尸骸曳之投河河为之塞。</p><p class="ql-block">七日,潮州湘子桥面一日之内捞起漂尸六百具,交善堂殓。尸身上有缠红带者,有缠白带者,多为刺刀刺死者,或断头,或裂腹,有五官不全者,有四肢已断者,全尸者不及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现韩江沿岸苇丛中未及收捞者尚不可胜计也。潮州城中居民历来到韩江城外汲食韩江之水,自见浮尸之多,恐生厉疫,近日改汲井水,亦可想见当时战斗激烈之一斑矣。”</p><p class="ql-block">朱德率领的3000余起义军,力阻蒋介石嫡系钱大钧部20000余人,达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三河坝战况是异常激烈的,也是异常悲壮的,单单留下断后的蔡晴川200多人的第三营,仅两人负伤撤离,其余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最终,起义军伤亡800余人,歼敌1300多人。</p> 革命志士,中流砥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汪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但是,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由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由于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而归于失败。三河坝阻击战的余部路在何方?有人主张解散,二千余人不断减员,李硕勋离队,周士第出走,林彪也走而折返。到安远天心圩,只剩下八百余人。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革命的道路险阻且漫长。此时,朱德同志是南昌起义军的中流砥柱。他是如何振臂高呼,转战湘南,会师井冈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 三河坝阻击战英雄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南昌起义,三河坝阻击战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