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隶属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塔县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交界,边境线长888.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塔县户籍人口为41188人,其中塔吉克族占80.9%。</p><p class="ql-block">       塔县,汉代为“蒲犁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魏至隋代为“朅盘陀国”(“朅盘陀”一词在东部伊朗语中意为“山路”或“山间平地”)。朅盘陀国存续约500年,后因吐蕃扩张逐渐衰落,其故地于清代归入中国版图,设“蒲犁分防通判厅”。民国二年(1913年)设置蒲犁县。1954年9月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是中国唯一“一县接三国”的县城。具有“中巴红其拉甫口岸”、“中塔卡拉苏口岸”两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阿富汗边界因没开放,暂时还没国家口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帕米尔旅游景区(石头城遗址、金草滩、塔吉克民俗村)</p>  <p class="ql-block">↑  景区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景区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1、石头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石头城(塔吉克语为“塔什库尔干”)遗址,位于塔县城北面的高丘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头城之一(另二处在南京清凉山、辽宁辽阳)。石头城呈不规则的方圆形,城内乱石遍地,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已遭严重破坏,只能见到城墙、炮台和民居的残址。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这里先后是古时西域“蒲犁国”和“朅盘陀国”的都城,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古时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最大驿站。张骞首次西域之行就是从这里经过;北魏宋云和惠生出使印度求经,也是“于堨盘陀国翻越葱岭”;玄奘更是以大篇幅详细记录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鸠摩罗什、法显、马可·波罗、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也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可见自从丝路开启以来,经过堨盘陀国的葱岭古道便是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大动脉。</p><p class="ql-block">       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着一则羯盘陀国的故事。说该国“周二干余里,城依峻岭,背徙多河。山岭连属,川原隘狭”。该国的国王自称出身于“汉日天种”。意思是说母亲是汉地妇女,父亲是太阳神族的人。传说在许多年以前,一位中国公主远嫁波斯。当迎亲队伍来到葱岭一带时,正赶上兵乱,道路断绝,于是使者们把公主安置在一座孤山上,山下派兵守卫。数月之后,正要继续前行时,发现公主已经怀孕。迎亲的人们十分害怕,又感到莫名其妙。公主的婢女告诉使者:“请不要担心,这是天神所为。每天中午,有一个王子从太阳中来到这里与公主相会。”使者们不敢回国,就在山上修城建宫(公主堡古城遗址,位于塔县以南约70公里的一座海拔4000米高山上),立公主为王,建立了羯盘陀国。后公主产一男婴,果然“飞行虚空,控驭风云,不同凡响”,“ 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这就是关于塔吉克族来历的一则传说。</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  城门上的石碑,背面是简介。</p>  <p class="ql-block">↑  绕外城的游人小道。</p>  <p class="ql-block">↑  外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走向内城。</p>  <p class="ql-block">↑  游览栈道上看内城墙。</p>  <p class="ql-block">↑  游览栈道上看右侧的“金草滩”。</p>  <p class="ql-block">↑  内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内城遗址城墙上观望“金草滩”。</p>  <p class="ql-block">↑  离开内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内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金草滩</p><p class="ql-block">       金草滩是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位于石头城遗址北侧,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总面积约十万亩。塔什库尔干河流经此处,属于沼泽化草甸。在夏季,它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草甸;而到了秋季,湿地及周围的植被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金光,因此得名“金草滩”。</p>  <p class="ql-block">↑  金草滩石碑。</p>  <p class="ql-block">↑  金草滩简介。</p>  <p class="ql-block">↑  金雕画石碑。</p>  <p class="ql-block">↑  游览木栈道。</p>  <p class="ql-block">↑  远观石头城遗址一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彩云人家(民俗村)</p><p class="ql-block">       彩云人家民俗村位于帕米尔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大道东侧。这里一共有27户农屋,建筑风格是塔吉克传统民居“蓝盖力”。在这里可以欣赏塔吉克传统歌舞表演,还可以到当地的塔吉克族家庭做客住宿。</p>  <p class="ql-block">↑  村口路牌。</p>  <p class="ql-block">↑  某一户的室内,已有其他旅游团队的人在此休息,参观一下,走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拜访塔吉克人家</p><p class="ql-block">       中国塔吉克族的祖先是早期塞人(对汉代南疆东部波斯人和突厥人的统称),是游牧人群。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将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统称为“塔吉克”。以后,“塔吉克”逐渐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族自称。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的高加索人种民族,土生白种人。民族语言为塔吉克语,包括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大方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一词,在塔吉克语中意为“王冠”。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他们世代守卫祖国的边疆,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族人的民居称为“蓝盖力”(塔吉克语)。传统蓝盖力为土木或石木结构,正方形、平顶。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厚而结实。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只在屋顶中央开设天窗,通风透光。厚厚的土墙,不设窗户,这些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以应对高原严酷、极寒极热气候。在院墙以内最大的住屋称为“赛然依”,室内虽比较宽敞,但较低矮,四周筑土炕,长辈、客人和晚辈分侧而居,土炕上铺毛毡以供坐卧。另有牲畜棚圈和厨房,有的还有客房和库房。</p><p class="ql-block">       彩云人家(民俗村)因过度开发,商业意味太浓。导游重新选了一户远处的原生态住户家访。(顺带说下,家访快结束时,看见导游为我们三十人近40分钟的家访,付给住户家长三百元钱)</p>  <p class="ql-block">↑  来到塔吉克族村落,这里因地多人少,住户都很分散。</p>  <p class="ql-block">↑  途中遇到一位路过的塔吉克族少女。</p>  <p class="ql-block">↑  我们拜访的住户门口,图左的户主在热情迎接。</p>  <p class="ql-block">↑  进门的内院。</p>  <p class="ql-block">↑  客厅。家庭照片摆放整齐。一家三代六口人。塔吉克传统的家庭形式是家长制的大家庭。男性长者为一家之主,家庭成员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由家长作主安排。尊敬家长是塔吉克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父母在世时儿子分家另过,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责备。不少家庭都是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家长以传统的方式转相承袭的,一般为父死母继,母死长子继。大家庭中特别提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夫妻间互相忠诚,兄弟友爱等。</p>  <p class="ql-block">↑  接待客人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女主人在灶台边。</p>  <p class="ql-block">↑  男女主人均是中共党员。女主人还到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p>  <p class="ql-block">↑  塔吉克族的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服装。成年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吐马克”帽,帽上绣有数道细花纹和一道花边,帽里用优质黑羔皮缝制,帽的下沿卷起,露出皮毛,青少年则带同样的白色帽。妇女平时穿连衣裙,并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冬天外罩棉袷袢。“库勒塔”帽是塔吉克妇女区别其他民族妇女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在塔吉克族妇女中,几乎人人都有一顶或几顶这种带耳围而又厚实的圆顶帽,帽子顶部和四周以白布做底,上面绣满了塔吉克族妇女喜爱的图案,色彩艳丽而夺目,帽的后部垂有一块厚帘,遮住后脑和两耳,出门时,帽外加方形大头巾,一般为白色,新嫁娘则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男女都着毡袜、毛线袜、长筒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p>  <p class="ql-block">↑  乖萌的小孙子。</p>  <p class="ql-block">↑  调皮的孙子,摔着脚,不能走路。</p>  <p class="ql-block">↑  换一件干净的衣服,好照像。</p>  <p class="ql-block">↑  乖巧的大孙女。</p>  <p class="ql-block">↑  儿媳妇回房准备给孙女扮装。</p>  <p class="ql-block">↑  戴上“库勒塔”帽,这是塔吉克妇女区别其他民族妇女的重要特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  “库勒塔”帽上加盖红色大头巾,洋娃娃新鲜出炉。</p>  <p class="ql-block">↑  室外小家合影,儿子上班还没回家,缺一人。</p>  <p class="ql-block">↑  家庭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孙儿、孙女表情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盘龙古道</p><p class="ql-block">       盘龙古道,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瓦恰乡,2019年7月,盘龙古道正式通车,全长35公里。是从塔县到瓦恰乡的公路(全长75公里)其中的一段。此段海拔超4100米,最大落差超过1000米,被当地人称为“高原天路”。从空中俯瞰,一条公路蜿蜒而下,依山脊而建,似一条黑龙盘绕在山间,由此被称为“盘龙古道”。盘龙古道共有608个弯,很多弯道都有180度。盘龙古道分大盘龙和小盘龙,从塔县县城向东南出发翻过达坂,首先看到的是大盘龙,虽然弯度很大,但弯道不是那么密集,沿途设置了停车区可以停车近观蜿蜒的山路。转过了大盘龙的几十道弯,紧接着就看到了小盘龙,弯弯曲曲、整整齐齐的弯道蜿蜒而下。</p>  <p class="ql-block">↑  起点“龙回头观景台”(海拔3000米)。旅游大巴在此换乘当地村民的七座以下小车前行。</p>  <p class="ql-block">↑  此与前,这二块都是著名的路牌,上面写着“今日走过了人生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p>  <p class="ql-block">↑  村民接人的小车。</p>  <p class="ql-block">↑  前行路途中。</p>  <p class="ql-block">↑  远眺帕米尔高原雪山。</p>  <p class="ql-block">↑  到达最高点“盘龙顶观景台”(海拔4216米)。没有无人机,根本看不到公路弯道。</p>  <p class="ql-block">↑  两名塔吉克族村民司机。听矮个子的说,他大学毕业后曾在浙江某地检查院工作多年,现在回家贷款买的车,每天按队长指挥跑山路,月底分红。</p>  <p class="ql-block">↑  运输户外装备的车辆。</p>  <p class="ql-block">↑  远眺帕米尔高原雪山。</p>  <p class="ql-block">↑  往山下行进。</p>  <p class="ql-block">↑  到达“水袖观景台”(海拔4000米)。</p>  <p class="ql-block">↑  观望U形公路弯道。</p>  <p class="ql-block">↑  旅游团队到此处就返回了。后来才知道,精彩地段都在后面。比较遗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塔县景观</p><p class="ql-block">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西端。县城的海拔3200米,被誉为“中国最西边的县城”(如按土地边界,最西边则是“阿克陶县”)。</p>  <p class="ql-block">↑  县城郊外风光。</p>  <p class="ql-block">↑  远处是塔县“红其拉甫机场”,位于塔县县城南,标高3258.4米,是新疆第一座高高原机场,也是我国最西端的机场。2022年12月23日通航。喀什至塔什库尔干的首条高原航线于2024年7月2日成功开航。同年12月23日10时59分,一架从乌鲁木齐起飞的CZ5193次航班平稳降落在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帕米尔高原迎来了首批外地来客。这标志着新疆首座高高原机场正式通航。</p>  <p class="ql-block">↑  路过塔县水利局。</p>  <p class="ql-block">↑  路过塔县海关。</p>  <p class="ql-block">↑  路过红其拉甫口岸,海关监管区。</p>  <p class="ql-block">↑  路过红其拉甫口岸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  路过口岸办公区的警务站。</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宿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  十字路口边的警务站。</p>  <p class="ql-block">↑  县城路两边竖立着众多当年在当地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该片由乌白辛编剧,赵心水执导,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主演。影片讲述1951年夏,新疆萨里尔山口的牧民娶了一位假冒古兰丹姆、实为女特务的新娘子。解放军哨所战士阿米尔与古兰丹姆从小青梅竹马,后来古兰丹姆被卖给匪徒。假古兰丹姆多次借看望阿米尔之名到解放军哨所刺探军情。杨排长识破其真实身份,将计就计,将特务一网打尽,阿米尔与真古兰丹姆也得以重逢。影片插曲《怀念战友》男主角阿米尔弹奏都塔尔唱这支歌的镜头,就是在慕士塔格峰前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县城街头游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