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清先生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发展的往事

罗维治

<p class="ql-block">周远清副部长与我同龄,他于1939年4月出生在湖南桂东县,我比他年长3个月 。虽为同龄人,但他在1956年,年仅17岁就从衡阳市一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在清华潜心学习九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研室主任一路成长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而我在195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即现今的湖南师大)物理系,本科四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2年,我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负责科研、研究生以及“211工程”等相关工作,因而频繁前往北京的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初次见到周远清先生是在1992年,当时我前往教育部高教司咨询有关“211工程”的事宜。那时,周远清先生刚从清华大学副校长调任至教育部担任高教司司长,接待我的是一位处长。周司长得知我的身份后,指示这位处长在接待结束后让我留下,他要与我交谈。我内心十分欣喜。周司长中等身材,面庞圆润,初次见面时,他态度极为客气。我们先聊了一些家乡的情况,随后他说道:“罗校长,你回去后向湖南省教委、湖南大学和张楚廷校长转达我的期望,我希望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能够合并,若能合并,我定会亲自前来祝贺!”这是周远清先生首次明确提出湖大与师大合并的想法。当时周远清先生还是司长,我认为这一合并思路既代表了周司长个人的想法,也应是当时教育部的考量。在后续两校竞争进入“211工程”的过程中,主管“211工程”的学位办主任王忠烈接待我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果两校不合并,均无法进入“211工程”。为此,两校对于合并态度积极,分别成立了校、处两级合并协调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我们全体校领导与湖南大学全体校领导的第一次合并商谈会议在湖大岳麓书院举行,第二次则在师大红楼召开。至于两校最终未能合并的原因较为复杂,在此文中暂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5年,周远清同志升任教育部副部长,他将秘书的电话告知我,让我有事先联系秘书,再与他约定见面时间。由于我前往北京出差的机会众多,所以与周部长会面的次数也不少。每次只要告知秘书我来自湖南,周部长通常都会接见我。周部长极为关心家乡的建设,尤其是教育事业,每次见面我们都会谈及家乡的情况。他出生于湖南桂东县,桂东县与井冈山相邻,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牺牲。桂东县地处山区,县城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当时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周部长对此十分关切,有一次会见时,他对我说:“罗校长,你们师范大学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建议你们多关注老、少、边区的基础教育,是否可以帮帮桂东一中,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我回到长沙后,立刻向张校长汇报了此事。学校高度重视,党委随即召开会议,决定将桂东一中列为湖南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第一附中位于师大本部附近,第二附中是岳阳长岭炼油厂子弟中学,第三附中便是桂东一中)。由湖南师大选派一位能力出众的中层干部宋叔培(时任师大理学院书记)担任第三附中党委书记(工资等所有开支均由湖南师大承担,不增加桂东一中任何负担),第一附中负责培训第三附中的骨干教师,不定期前往附中听课、观摩,并无偿向桂东一中提供高考模拟试卷。桂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第三附中挂牌当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我代表学校参加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或许也有湖南师大的助力,第三附中(桂东一中)仅用一年时间,高考成绩便大幅提升。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周部长,他格外高兴,连声称赞湖南师大做了一件大好事。除了参加挂牌仪式,我还代表师大两次访问了第三附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部长特别关注湖南师大的发展以及申报“211工程”的进展,每次接见都会给予我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周部长同时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和全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湖南师大的张楚廷校长也是这两个组织的核心成员。加之张校长在教育领域成绩斐然,周部长不仅早就认识张校长,而且对他评价颇高。有一次,我拜见周部长时,汇报了我校准备以张校长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情况。周部长当即表示,张校长成果丰硕,水平很高。他思索片刻后又说,可以让张校长先以西南师大的名义招收两名博士(当时西南师大已有该博士点) ,积累经验后再申请博士点会更顺利。我听后深受感动,周部长对张校长的信任以及对我校工作的关心和照顾,考虑得如此周全,我连连道谢。随后,周部长立刻打电话让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分配博士生指标的同志到他办公室(学生司和部长办公室在同一栋楼,距离很近)。周部长询问学生司有关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的情况,得知还有调节名额后,指示学生司与西南师大沟通,今年多给其分配两个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生指标,这两个指标给湖南师大的张楚廷校长。他还向学生司说明,张校长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深入,成果颇丰,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博士。当时西南师大也早已认识张楚廷校长,经研究后,同意张校长以他们学校的名义招收两名高等教育博士生。就这样,张校长先以西南师大博导的名义招收了两名博士。两年后,湖南师大以张楚廷校长为首成功获得高等教育博士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95年,湖南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许云昭同志带领湖南省教育厅的相关领导、湖南医科大学(当时还未并入中南大学)校领导以及湖南师大校领导(我有幸参与其中)前往北京,向教育部汇报湖南高校申请“211工程”的情况。当时分管“211工程”工作的是韦钰副部长,原本约定向韦部长汇报。但我们抵达北京后,韦部长因其他任务需离开北京,教育部临时决定改由周远清副部长接待我们。我们住在地矿部招待所(因为许省长在调往湖南工作前在地矿部任职)。那天的汇报于下午两点在教育部部长办公室进行,我们都准时到达会场。汇报首先由许云昭副省长代表湖南省进行,许省长为此次汇报做了充分准备,他用大量数据介绍了湖南的经济概况、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并表示湖南同意师大、湘大两校进入“211工程”,优先支持师大,再支持湘大。接着,医大和师大的校长分别进行汇报,我校张楚廷校长就我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以及在全国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中的地位做了精彩汇报。最后,周远清副部长做指示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医大和师大两校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对“211工程”仅做了一些原则性的指示。会后,用省教育厅高教处当时的处长蔣易春的话来说,大意是:听了周部长的指示,感觉师大进入“211工程”很有希望,而医大困难较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师大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关键时期,周部长陪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到师大考察,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茂林、省长杨正午也一同前来。由于李岚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根据安保要求,需提前上报两位接待副总理的校领导名单、简历和相片,我校上报的是张校长和我。因此,在合照中,我和张校长位于李副总理两侧,处于C位。李副总理对我校的考察,规格之高、省领导之重视,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师生员工争取进入“211工程”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最后一次见到周远清部长是在2001年之后,那时我已从师大领导岗位退下,调到当时的长沙大学(专科)。和湖南师大申请“211工程”一样,长沙大学从2001年开始全力申请由专科升为本科。周远清部长从北京来湖南考察,曾任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的易建华是我的好友,他给予过我许多帮助。由于他在高校管理方面经验丰富,退休后参与了不少教育部的评审工作,周部长对易处长的工作态度和能力高度认可。周部长来湖南考察工作结束后,购买了晚上十一点的返京机票,当时还剩半天空闲时间。易处长告知周部长我已调至长沙大学工作,并建议周部长去长沙大学看看,周部长欣然应允。我立即通知学校,学校派车在下午两点左右将周部长和易处长从湖南宾馆接到学校,学校领导和我在校门口迎接。学校领导在会议室向周部长汇报了当时学校的情况以及省市政府为学校争取升本给予的大力支持,随后参观了学校为升本设立的展览室。在展示中看到我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证书和奖章时,周部长说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是他负责的。晚餐时,我随校领导一同宴请了周部长和易处长。晚餐后,我和长沙大学领导一起乘车送周部长到黄花机场,并在贵宾室陪同。在此期间,他询问我调至长沙大学的原因、从事的工作以及是否顺利等问题,我都一一作答。当时的长沙大学是一所很普通的专科学校,教育部一位副部长专程前来考察并看望我,这对一所积极升本的学校师生员工以及我本人而言,都是极大的荣耀和激励!感谢周部长!也感谢我的好友易建华处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已记不清与周部长究竟接触过多少次,也无需弄清楚具体次数。但在这么多次的接触中,我从未给周部长送过一分钱的礼,哪怕是一小盒茶叶、一点水果都没有。那时的作风清正廉洁,周部长对我们湖南师大的关心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我们将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前排从右至左依次是省委书记王茂林,师大校长张楚廷,李岚清副总理,罗维治,刘湘溶,省长杨正午。后排右二是周远清副部长,右三是郑培民副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