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游记(四)一陵藏往事,岁月悠悠转

玉龙雪山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钟山(又叫紫金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意思为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i></p> <p class="ql-block">在检票口刷身份证后,就进入中山陵园。远远就看到一个牌坊,但我们不急,而是来到牌坊的对面,去参观一尊重达万斤的紫铜宝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牌坊</i></p> <p class="ql-block">话说孙先生曾经创办过两所著名的大学,一文一武,武的叫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文的叫中山大学,校长是戴季陶。而耸立在我眼前的这座鼎,就是1933年秋中山大学的校长戴季陶携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敬献给中山陵的。鼎高4.25米,腹径1.23米,壁上铸“智仁勇”。</p><p class="ql-block">鼎的上方还内藏了一块六角形的铜牌,里面是有戴季陶的母亲黄老夫人手刻的《孝经》全文,所以这个鼎也被叫做孝经鼎。其实这尊孝经鼎,它不仅仅是一尊鼎,它在整个中山陵的建筑格局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孝经鼎</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外壁上铸着“智仁勇”</i></p> <p class="ql-block">转过身来到刚才第一眼看到的陵墓入口处的牌坊,这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虽然材料用的是花岗岩,但是它却是仿的中国古典的木质结构,灰白色的花岗岩和蓝色的琉璃瓦象征着青天白日。中间两根柱子高12米,旁边两根高11米,这是因为中山先生的诞辰是11月12日。</p> <p class="ql-block">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字,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字是出自韩愈《原道》这本书中的“博爱之谓仁”。实际上在更早的《孝经》一书中,就对这两个字作了阐述,它是一种大爱,所以在博爱坊的对面有一尊孝经鼎。孙先生生前特别喜欢写字送人,他写过“天下为公”、“推心置腹”、“奋斗”。尤其是这“博爱”两字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写的最多的,又是他一生革命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他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因此南京也被称为“博爱之都”。</p> <p class="ql-block">博爱牌坊进来之后,就是一段长长的墓道。中山陵的墓道跟隔壁朱元璋的明孝陵墓道就完全不一样,明孝陵里面的两边都是那种石人石马,文官武将,各种镇墓神兽。而中山陵取而代之的就是南京的市树雪松。之所以种雪松,除了给陵园凭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沉寂之感外,还因为它四季常青,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个树,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同样也是孙先生病逝的日子,就是因为孙先生在生前对中国的植树造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才把这一天定为中国的植树节。他当年在南京做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经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森林法,还设了一个山林司来管理全国的植树造林。如果你看过民国之前南京紫金山的老照片,那整座山真的是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民国之前的紫金山</i></p> <p class="ql-block">走到中山陵陵门,此门是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国父,之所以伟大,就体现在门额上方的“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当中。“天下为公”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辛亥革命之前,唐朝是老李家的天下,宋朝是赵家的天下,明朝是他老朱家的天下,这都叫家天下,一姓天下。历史上有很多人造反,有很多人起义,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推翻前朝政权,自己来当皇帝。只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彻底地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这才是“天下为公”的真正意义。</p> <p class="ql-block">穿过陵门,继续往上登便来到了碑亭。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石阶之上,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面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题写的三排鎏金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民国十八年是指1929年。孙先生是1925年的3月12日在北京病逝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遗体是在北京暂放了4年之后,才按照他生前遗愿迁葬南京紫金山的。因为当时时局混乱,所以国民政府对他施行的是党葬并非国葬。之所以会由谭延闿来撰写碑文,一方面谭延闿是孙中山早期革命的追随者,是国民党的元老,在党内的威望是非常地高,曾经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另一方面他的字写得特别地好,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当时谭延闿的楷书,于右任的草书,吴稚辉的篆书,胡汉民的隶书都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说这块碑也是南京的一块“无字碑”,因为在它的背面实际上一个字都没有,按道理像孙先生这样的伟人,应该专门给他写墓志铭,记载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其实墓志铭当时也是有设计的,而且负责这件事的人叫汪精卫。可是从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病逝之后,到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结束,四年当中他愣是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最后国民政府开会研究决定,干脆啥也不写了,把孙先生一生的伟大功绩留给后人去评价吧,因此就出现了这块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后面是中山先生的祭堂,透过碑亭北拱门远远看去,在台阶的最高处,中山先生的祭堂就像一位长者坐在一把椅子上,看着天下苍生。</p> <p class="ql-block">当然要到祭堂必须要登完中山陵最为精华,最为壮观,也是最考验体力的阶梯。过无字碑一眼望过去,层层叠叠全是台阶,实际上它每隔一段都设有一个缓冲的平台,总共八个平台,但是我们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台阶,却看不到平台。当我们登顶之后,再从上往下看,又只能看到平台,却看不到台阶,这也是中山陵的设计当中的巧妙之处。总共有多少个台阶呢?从博爱坊算起,一共有392级。“392”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没有意思,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数字多,他就想应该有意思,所以它就有了很多的意思:有人说他当时的国民人口,代表着3亿9千2百万老百姓同胞,孙先生带领他们闹革命。也有人说当时参加奉安大典的将军有392位。甚至还有人说这个“3”象征着孙先生的三民主义,这个“9”象征着九州大同。这个“2”是两党国共合作。</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种说法是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但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设计师在当时设计中山陵的时候,这个台阶有任何意思。</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到第五层平台的时候,看到这一层平台上有两尊青铜大鼎,是当时的上海市特别政府捐赠给中山陵的。左手的这个铜鼎的腹部有两个非常深的凹痕,这个是1937年侵华日军榴弹炮留下的一个罪证,放在这里也是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来到中山陵的制高点,最后面就是他的祭堂和墓室。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上来的地方,只能够看到平台,看不到台阶。其实它的这种设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上来的过程中,它就相当于是一个革命道路,你每走一步都是举步维艰,也正应了孙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是你登顶之后就相当于革命成功了,你现在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你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你所有走过的路都变成了光明大道,一片坦途。</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看到五个平台,代表孙先生创立的“五权宪法”,”五权指的是“司法、行政、立法、监察、考试”。</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祭堂前两根一模一样的华表,是林森捐赠的。</i></p> <p class="ql-block">祭堂是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 30 米、宽 25 米、高 29 米。外墙全部采用香港花岗岩砌成,仿古木式结构。祭堂屋顶重檐九脊,双檐之间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 “天地正气” 直额。</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方分别刻有 “民族、民权、民生”6 个篆体大字,也就是孙先生当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它是由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浙江南浔人张静江所题写的。张静江对国民革命的贡献非常之大,可以说是孙中山的财神爷,孙中山称他为革命的圣人,蒋介石管他为革命的导师。</p> <p class="ql-block">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色大理石铺地。祭堂里的 12 根黑色石柱,四隐八显。黑色和白色是传统的孝色,在这边更加体现了一种庄严的气氛。祭堂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一座孙中山全身坐像,这尊石像高约5米,底边约2.1米,在雕刻家的设计下,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端坐椅上,膝上是摊开的书卷,凝视着前方,庄重而深邃。由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而成。(祭堂禁止拍照,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正面一副叫做《如抱赤子》,据说是早年孙中山行医时精心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分别是孙先生早年奔走国外,宣传革命和创建同盟会后商讨革命起义事宜。西面两幅浮雕是《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是孙中山为唤起民众,讨伐袁世凯发表演说。背面一副是《国会授印》,这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时授总统印的场景。这六福图都极力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祭堂顶部是一巨型的国民党党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国民党党徽</i></p> <p class="ql-block">在孙中山坐像后的就是墓室的进口。墓门分两道,外门和内门,外门门额上刻着 “浩气长存” 四字,取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的题字。内门上刻有张静江篆书“孙中山先生之墓” ,只有墓门关闭时才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门额上的“浩气长存”</i></p> <p class="ql-block">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约 18 米,高 11 米,顶呈天穹状,上有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中央的这个大理石圆圹[kuàng],直径 4.3 米,深 1.6 米,圹口用大理石栏杆围护。圹内的这具大理石石棺上的中山先生像,是捷克雕塑家高琪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其双手放于胸前,安详而眠。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石圹下 5 米深处的墓穴中的一具美国制造的紫铜棺内。墓穴由花岗岩垫底,四周砌隔墙,穴门用钢筋水泥密封。</p><p class="ql-block">不过目前墓室不对外开放,铜门上锁紧闭着。(墓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墓室穹顶上的国民党党徽图案</i></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以为中山陵是孙先生的衣冠冢,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他的真实遗体安葬地,这里也是他生前自己选定的一个地方。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只是干了三个月,就遭到了袁世凯窃国,他就让出了他的总统之位。</p><p class="ql-block">4月初的一天,他闲来无事就带着胡汉民、郭汉章、蒋介石及其儿子孙科等身边这些随从,在南京紫金山今天这一带打猎,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看了一下这边的山川环境,他觉得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他讲了一句话:“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起此一抔[póu]土,以安置躯壳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死了之后,能不能向老百姓要这么一个地方,我就葬在这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边的随从实际上就把这件事情记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到了1925年3月份,他在弥留之际在病床上又跟身边的随从说:“吾死后可葬南京紫金山南麓,此乃不忘辛亥革命也。”意思就是说他要葬在南京的紫金山,不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而是因为这是国民政府的成立之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为了激励后世同仁的。</p><p class="ql-block">孙先生病逝在北京,所以当时是把他的遗体暂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的一个山洞里面。那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就组成了葬事筹备委员会,然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在南京的紫金山上给他选址,最终定在了南坡今天的这个位置。同时又面向全球征集建造陵墓的方案,最后来自于山东菏泽的一个青年才俊,留美青年设计师叫吕彦直,他的一个警钟图案的设计拔得头筹。</p><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当时建筑领域的佼佼者和合适人选,承担起了规划设计这一浩大工程的重任。这一宏伟的陵园建筑工程,从钟山脚下一直往上,顺着地势延伸,到墓室祭堂所在的建筑为顶端,也是这一工程的中心所在,共392级台阶,坡长700多米,垂直高度70米。</p><p class="ql-block">从1925年孙先生病逝到1929年中山陵落成并举行奉安大典,前后辗转四年之久,先生的遗体才得以顺利地迁葬南京紫金山。孙先生的下葬方式也很特别,叫作“入土不沾土”。他从病逝到下葬,一共用了四副棺材。</p><p class="ql-block">第一副是国民政府提供的一个小的楠木棺材。他的大连襟孔祥熙觉得太小气,就自掏腰包又给他打造了一副大的楠木棺材,还带玻璃罩阁。因为孙先生生前想像列宁一样,死后有纪念堂,躺水晶棺,供后人瞻仰。所以国民政府又从前苏联进口了一副水晶棺,但是在运往中国的途中,有一角破损了,弃之未用。</p><p class="ql-block">他用的最后一副棺材,也就是他的夫人宋庆龄钦定的从美国进口的一副紫铜棺材,拉到中山陵时是放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用8根铜索给他悬空吊起。但是考虑到后世担心被战争破坏,所以又用钢筋混泥土把它整体浇筑了起来。正是因为这种设计,在后来1937年和1949年两次大的变革的时候,他没有遭到破坏,也没有被迁走,一直留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空中俯瞰中山陵</i></p> <p class="ql-block">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先生的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与钟山融为一体。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隐约间融,犹如天地浩气。先生那种“博爱”的胸襟,那“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将与苍山长久。其推翻帝制的精神与舜日尧天并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