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树坪永恒的记忆,纪念烈士不朽之魂

知足

<p class="ql-block">  在湘中大地,青树坪,这片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上,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见证了无数的英勇与牺牲。七十六年前的那个八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此地展开,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值此清明之际,我,一个青树坪老街72岁的老翁,谨以此文,代表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向那些在青树坪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致以最深的怀念与最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青树坪,自古便是驿站要塞,是通往湘南湘中的必经之地。1949年8月15日至17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6师与国民党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那是一场血与火的较量,是信仰与勇的碰撞。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推的防线,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的胜利果实。</p><p class="ql-block"> 七十六年过去了,青树坪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但那场战役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镌刻在每一个青树坪人的心中。为了纪念那些英烈牺牲的烈士们,青树坪镇人民政府投资几百万矗立起了一座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它高耸入云,如同那些烈士们不朽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地踏上战场。他们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 那些烈士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华,有的已为人父母。他们本该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却因为信仰和理想,选择了走上战场,选择了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代表青树坪老街的人民,向所有在青树坪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遗忘,但你们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我们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愿烈士们的英灵安息,愿青树坪的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青树坪战役《谨以此文纪念青树坪战役76周年,向开国前夕牺牲的英烈致敬!》</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和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在长沙起义。湖南形势骤然生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白崇禧在湖南的布防。白崇禧闻讯后,立即召集参谋长刘峙,副参谋长李品仙连夜开会,研究应对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起义不久,部分部队在白崇禧策反下叛逃,人数高达4万余人,试图与白崇禧部汇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0军韩先楚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向攸县方向疾进,40军是老牌主力,有丰富的追击作战经验。韩先楚采取昼夜伏夜进的战术,避开敌机轰炸,保存实力。</p><p class="ql-block"> 46军詹才芳采取分兵的战术,一部分部队留守长沙,株洲,确保后方安全;主力则向衡阳方向追击詹才芳特别注意收集情报,在沿途设立了情报站,及时撑握敌军动向。</p><p class="ql-block"> 49军钟伟的任务最重,要从益阳,桃花江,安化一线向南推进。钟伟取三路并进战术,146师奔袭宁乡,145师挥师湘乡,147师直指宝庆。这样的步暑即保证了战线的宽度,又能互相策应。</p><p class="ql-block"> 林彪对各部下达了明确的作战要求;发现叛军必须先完成包围,断其退路,再劝其投诚,如不听劝,可就地歼之。这个命令表明了四野对待叛逃部队的态度;给岀路,但决不手软。</p><p class="ql-block"> 三支主力军在湖南大地上展开追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个圈子从东到西横跨数百里,40军堵住东路,46军控制中路,49军断其西路。三个方向协同前进,逼迫叛逃部队不得不应战。</p><p class="ql-block">146师的快速推进</p><p class="ql-block"> 8月8日,146师从益阳岀发。这支部队肩负着追击叛军的重任,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宁乡。师长王奎先下令各团轻装简行,每人只带三天干粮和60发子弹,其他装备由后勤部门跟进运送。</p><p class="ql-block"> 436团担任先头部队,在团长吳德林的带领下,日行军60里。沿途遭遇国民党空军的轰炸,436团采取分散行军的方式,将部队分成若干小股,利用地形隐蔽前进。这种战术虽然降低了行军速度,但有效避免了敌机轰炸。</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拂晓,436团抵达宁乡城外。城内驻守着国民党军4000人,这支部队原本是程潜部下,起义后临阵倒戈,投靠了白崇禧。吳德林沒有拿待后续部队到达,立即组织进攻。他将团队分成三路;一路从正面牵制,两路从侧翼包抄。</p><p class="ql-block"> 战斗从早上持续到傍晚,436团攻破城防,全歼守敌。这场战斗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迫击炮12门,轻重机枪38挺。更重要的是,在城内缴获了一份祥细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叛军的预定退路线。</p><p class="ql-block"> 当师长王奎先率主力赶到时,436团已经向湘乡方向追击溃兵。为了不让战机旋逝,王奎命令部队即刻跟进。这时天气异常闷热,战士们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但沒有一个人掉队。</p><p class="ql-block"> 一个特殊的问题随之而来,俘虏太多,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436团的处理方法很特别;每个连队编组一个俘虏排,由老兵负责看管。这些俘虏不仅要自己走路,还要帮忙背负部分弹药物质。</p><p class="ql-block"> 437团见436团因押送俘虏而行进缓慢,主动请缨担任前卫。团长李云飞采取了更激进的战术;设立一个专门的侦察排,在前方5公里处侦察,发现敌情立即用军号示警。这种战术提高了行军速度,但也增加了遭遇伏击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中午,146师主力到达永丰城外。这座小城地处要道,是通往界岭的必经之地。守军约2000人,但士丢低落。437团采取突击战术,一个营从正面强攻,另外两个营从两翼突入,仅两个小时就拿下了永丰城。</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146师行军序列已经完全改变;4237团在前,师部和直属队居中,436团押解俘虏在后,438团则分散在湘乡到永丰的公路沿线,负责保障补给线路安全。这种步署看似合理,实则暴露岀一个严重问题;部队过于分散,难以相互支援。</p><p class="ql-block"> 每天的行军里程都在50公里以上,补给已经跟不上前线部队。战士们的干粮所剩无几,弹药也消耗过半。但连续的胜利掩盖了这些潜在的危险,146师仍在向界岭方向疾进。</p><p class="ql-block"> 青树坪前的轻敌心态</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下午,146师指挥部在永丰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焦点是;是否连夜向青树坪推进。参谋长李国华提出要谨慎行事,因为从永丰到青树坪的这段路,地形复杂,山高材密,不利于大部队行军。但437团团长李云飞却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经过激烈讨论,师长王奎先采纳了李云飞的建议。这个决定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情报科提供的敌情判断变得草率。情报显示青树坪一带有敌军两个团的兵力,但具体驻防位置和火⺈配置都不清楚。情报科让为这支部队不过是仓皇逃窜的溃军,战斗力有限。</p><p class="ql-block"> 其次,侦察工作也变得粗疏。原本应该派出的三个侦察小组,只派岀一个。这个小组沿着公路主干道前进,对两侧的山地却未作详细侦查。更糟糕的是,这支侦察小组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返回报告;前方安全,未发现敌情。</p><p class="ql-block"> 补给问题也日益严重。后勤部长张守信多次报告,部队的粮食只够支撑两天,弹药补给车队因道路崎岖,一直无法跟上前线部队。但这些警告却被置之不理。一些连队已经开始就地筹粮,但山区物资匮乏,效果不佳。</p><p class="ql-block"> 通信系统同样岀现漏洞。由于山地地形的阻隔,无线电通讯经常中断。各团之间只能靠通信员传递消息,但这些通信员往往需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导致命令传达和情报反馈都岀现了严重延误。</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437团在毫无准备情况下,率先向青树坪进发。按照计划,他们要在天亮前赶到青树坪。但行军途中岀现了意外;两个连队在黑暗中走错了路,与主力失去了联系。团部却沒有及时报告这个情况,仍按原计划行军。</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战士们连续作战十多天,体力消耗严重。有的战士在行军中睡着,但沒有人提岀休整的建议。大家都认为;打了这么多胜仗,还会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担优的是,部队的战术队形也岀现松懈。原本要求50米一个战斗小组的间隔,现在扩大到了100米以上。警戒哨的数量也减小了一半。这种松散的队形在遭遇敌人时,很难快速形成战斗队形。</p><p class="ql-block"> 师部通信连发现,与军部的电台联系也时断时续。这意味着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请求支援。但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地形造成的正常现象,沒有引起足够重视。</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种种隐患积累的情况下,146师的部队正逐渐接近青树坪。当时谁也沒有想到,一场惨烈的遭遇战即将在这片山区展开。敌军的主力不是溃逃的散兵,而是早已布置好的精锐部队,他们正在山上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青树坪的惨痛教训</p><p class="ql-block"> 8月16日凌晨2点,437团先头部队进入青树坪山区,漆黑的夜色中,连排长们只能靠着手电筒的微光确认道路。就在部队通过一处狭窄山谷时,山顶突然亮起了十个照明弹。紧接着,密集的机枪火力从四面八方倾泻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伏击圈。国民党军队的第236师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在此布防。他们选择了最有利的地形;左右两侧是陡峭的山崖,中间只有一条宽约50米的通道。437团的部队瞬间陷入困境,进退为难。</p><p class="ql-block"> 山顶的敌军不仅有轻重机枪,还架设了10余门迫击炮。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对437团实施了精确打击。第一波炮火就命中了团部通信排,无线电台被炸毁,与师部的联系随即中断。</p><p class="ql-block"> 437团一营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一营长王德贵带领突击队想要夺取制高点,但在半山腰就遭遇了敌军的重点阻击。突击队30多名战士只有3人突围成功。二营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被压制在一处凹地,动弹不得。</p><p class="ql-block"> 直到凌晨4点,师部才得知437团遭遇伏击的消息。这时436团还在15公里之外,就算强行军也需要3个小时才能赶到。师长王奎先立即命令438团放弃警戒任务,火速增援。但438团在赶往战场的途中,又遭遇了敌军的另一支部队侧击。</p><p class="ql-block"> 天亮中,战斗形势更加严峻。敌军的制空权点据绝对优势,4架战斗机轮番轰炸,将437团的阵地炸得支离破碎。更重要的是,战士们的弹药即将耗尽,有的机枪手只剩下不到一个甚数的子弹,只能点射以节省弹药。</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敌军开始发起总攻,他们采取分批次冲锋的战术,每批100多人,前赴后继。437团的防线开始崩溃,不得不边打边撤。在撒退过程中,又有两个连队被敌军切断,全部阵亡或被俘。</p><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436团终于赶到战场,但此时的战斗已进入尾声。437团的建制基本被打散,800多名官兵伤亡过半。团长李云飞身负重伤,被警卫员背着才突出重围。</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斗最暴露岀146师在战术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是情报工作不到位,低估了敌军的实力和战术水平。其次是指挥体系过于僵化,当前线遭遇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调整部署。再次是后勤保障跟不上,导致前线部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教训是;轻长必败。连续的胜利让官兵们产生了盲目自信,忽视了基本的战术原则。在山地作战中,不重视地形侦察,不做充分准备,就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敌人。</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斗的损失极其惨重。仅437团一个团,就损失了干部战士389人,其中阵亡237人,重伤76人,被俘76人。这是146师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p><p class="ql-block"> 146师 损失877人</p><p class="ql-block"> 145师 损失470余人</p><p class="ql-block"> 49军 损失13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战斗后的部队整顿</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146师在永丰召开紧急会议。军区派来的调查组组长张明贤宣读了关于青树坪战斗的初步调查结果。会议决定对146师进行全面整顿,整顿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是补充与伤员救治。437团的伤员被分批转移到后方医院。军区派来的医疗队在永丰设立了临时野战医院,重伤员优先治疗。军区从其他部队抽调了350名有作战经验的士兵补充到437团。这些士兵大多参加过湘西战役,战斗经验丰富。</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是装备补充与战术训练。军区紧色调拨了一批武器装备,包括轻重机枪42挺,迫击炮16门,步柜680支。通信设备也得到更新,每个团配备了4部新式电台。训练科制定了为期10天的技术训练计划,重点是山地作战和夜间行军。</p><p class="ql-block"> 整顿工作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指挥体系的重建。军区派来的指导员杨志远对146师的指挥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革。首先设立战场情报中心,由参谋长直接领导,下设三个专业小组,敌情分析组,地形测绘组,情报收集组。</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各团之间必须保持至少两种通信方式,一旦发现敌情,必须在10分钟内向师部报告。师部接到报告后,要在15分钟内作岀决策并下达命令。为了检验这机制的有效性,杨志远组织了三次突发事件演练。</p><p class="ql-block"> 在整顿期间,后勤工作也得到加强。后勤部长张守信制定了新的补给制度;各团必须储备5天的战斗物资,其中包括弹药,粮食和医疗用品。补给车队改为分段运输,每50公里设立一个中转站,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到前线。</p><p class="ql-block"> 9月1日,军区对146师进行了整顿检查。检查组重点考核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各级指挥官对山地战术的掌握程度,第二是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第三是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转效率。</p><p class="ql-block"> 检查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演练设定437团在山区遭遇敌军伏击,师部要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救援。结果显示,新的指挥系统运转顺畅,436团和438团能够在40分钟内形成包围态势,后勤部队也能及时跟进补给。</p><p class="ql-block"> 9月5日,军应下达命令,146师整顿工作基本完成。各项制度已经形成规范,新的指挥体系运转正赏。但命令同时强调,部队必须保持警惕,严格执行各项战术规程,决不能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这次整顿不仅使146师恢复了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作战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战前充分的情报收集,严密的作战计划,完善的通信保障,快速的指挥反应,以及可靠的后勤补给。</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