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晴朗的周三,和一群志愿者探访胜利街的租界系列。无意间发现这也是一条红色的街,沿途有一系列关于大武汉的红色展览。可惜当日是周三,新四军旧址闭馆休息。于是另择一天,沿途参观了新四军、八路军、中共中央党部旧址。另詹天佑纪念馆也在这条街上,可惜当时在维修没参观成。</p><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篇。</p> <p class="ql-block">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332-352号。</p><p class="ql-block"> 旧址原为日本侨民住宅,是一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585平方米,建筑面积940.12平方米。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出任首任军长。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此召开新四军领导干部会议,正式成立新四军军部</p><p class="ql-block">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全年开放,周一至周二、周四至周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三全天不开放</b></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的浙、闽、粤、赣、湘、鄂、豫、皖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12月,新四军在汉口成立第一个军部。</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改编后,所属部队挺进华中敌后,转战大江南北。新四军是坚持华中地区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是中国抗战的一支中坚力量。皖南事变以后,中共中央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将全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主力部队由开始组建时的1.03万人发展到3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五师是以李先念率领的百十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发展壮大,而成为一支拥有5万人的劲旅。它长期孤悬敌后,在十分困难的境地里,艰苦奋斗,英勇作战,坚定不移地向敌后发展,创造了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完成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成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四军在抗战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部分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南方红军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装,是新四军的基础和骨干。</p><p class="ql-block">上图为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部分领导人(从左到右: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宛平守军抗击日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向驻守北平(今北京)宛平县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驻守宛平县的29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根据抗战时局的变化,指示南方各红军游击队:在保存和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可以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以取得合法地位。</p> <p class="ql-block">《关于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的通报》</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6日蒋介石关于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编遣调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10月6日电令,将鄂豫皖边区、湘鄂赣边区、湘粤赣边区、浙闽边区、闽西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这是首次公开宣布新四军的番号和军长。</p><p class="ql-block">(1939年新四军军部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武汉</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从延安来到武汉,其工作重点之一是指导鄂豫边区红军的改编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主要成员</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确定项英为新四军副军长。同年12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南方游击队工作,明确规定了新四军的发展方向、方针政策和组织领导,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图为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主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欢迎大会情景</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3日,叶挺应中共中央邀请到达延安。毛泽东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共产党所指引的道路走,在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图为欢迎叶挺大会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挺向报界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抵达武汉,并开始在武汉正式筹建新四军军部。13日,他首次以新四军军长身份向报界发表谈话。“日本顶怕我们的就是团结,顶希望我们的就是涣散,凡是日本怕的,我们就要去做,凡是日本希望的,就要避免,这是致胜的道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会议记录</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3日,中共代表团、中共中央长江局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新四军工作。这是当时的会议记录。</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集在武汉的新四军领导干部会议,成立新四军第一个军部,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等机关部门初具规模。图为新四军诞生地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332-352号)。</p> <p class="ql-block">军部迁址启事</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28日,新四军军部发表迁址启事,军部移驻南昌,并在武汉设办事处,其工作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代办。至此,新四军完成在汉组建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南昌旧址——张勋公馆</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南昌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南昌市三眼井友竹路7号</p><p class="ql-block">(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新四军四个支队改编完毕。图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与部分干部合影</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二支队由司令员张鼎丞率领,从闽西出发,向岩寺集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赶往岩寺集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四支队向皖东舒城挺进</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四支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河南确山竹沟集中,于安徽霍山县流波疃会合后,挺进皖东舒城。</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安徽歙县岩寺旧址</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迁往安徽歙县岩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安徽泾县云岭旧址</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新四军军部迁往安徽泾县云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盐城军部驻地泰山庙</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1月25日在盐城举行军部成立庆祝大会。图为盐城军部驻地泰山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黄花塘军部驻地</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为便于指挥反击日伪军的大大“扫荡”、新四军军部撤出盐城,先后移驻左家庄(今江苏省建湖县建湖镇)、刘家舍(今江苏省阜宁县南部)、陈集以及附近的侉周庄(今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西南13公里处)、停翅港(今江苏省阜宁县阜宁城镇西南17公里处)。1942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机关转移淮南黄花塘,图为盱眙黄花塘军部驻地。</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p><p class="ql-block">挥师东进敌后,转战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参加蒋家河口战斗的部分指战员</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安徽巢县东南的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新四军江北部队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图为部分参战部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韦岗伏击战缴获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粟裕率领一、二、三支队部分干部和侦察队组成的先遣队在江苏镇江韦岗伏击日军,在江南首战告捷。图为缴获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突出国民党军重围的部分新四军指战员</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指战员被迫自卫,奋战7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是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图为突出重围的部分新四军指战员。</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针对蒋介石1月17日发布的反动命令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抗议其武装袭击新四军的暴行,要求国民党以大局为重,取消反动命令,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p><p class="ql-block">图为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图为重新组建的《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任命</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扩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任令》。</p> <p class="ql-block">重建军部后的新四军领导人</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代军长陈毅</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p> <p class="ql-block">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粟裕</p><p class="ql-block">政委:刘炎</p><p class="ql-block">副师长:叶飞</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钟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张云逸(兼)</p><p class="ql-block">政委:郑位三</p><p class="ql-block">副师长:罗炳辉</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周骏鸣</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郭述申</p><p class="ql-block">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兼政委:黄克诚</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彭雄</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吴法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兼政委:彭雪枫</p><p class="ql-block">(1941年8月,邓子恢任政委)</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张震</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肖望东</p><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吴芝圃代理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第五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兼政委:李先念</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刘少卿(后文建武)</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任质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兼政委:谭震林</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罗忠毅</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江渭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师</p><p class="ql-block">师长:张鼎丞(未到职)</p><p class="ql-block">政委:曾勉(曾希圣)</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李志高</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何伟</p> <p class="ql-block">塘马战斗旧址</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18日,日伪军3000余人疯狂“扫荡”溧阳地区,驻塘马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部遭包围。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部队转移,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长罗忠毅、旅政委廖海涛率四个连的兵力苦战终日,冲杀10余次,毙伤日伪军500余人。在完成任务突围时,寡不敌众,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图为塘马战斗旧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日伪军“扫荡”津浦路西和淮北、淮海地区。新四军二师立即进行反“扫荡”战斗.</p><p class="ql-block">图为反“扫荡”胜利结束后,张云逸、罗炳辉与战士们会餐。</p> <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三师所属部队攻克阜宁陈集,全歼日军。</p><p class="ql-block">图为陈集战斗缴获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43年4月间,日军115、116师团及伪军9000多人,对皖江抗日根据地巢无中心区进行“扫荡”。七师先后在银屏山、石洞埠等地与敌激战,歼日军300余人,之后国民党顽固派纠集14个营的兵力清剿巢无中心区,七师被迫还击,取得了磨盘山等地战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图为指挥磨盘山自卫反击作战的七师55团营</p><p class="ql-block">长肖选进(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部队挺进大江南北,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坚持华中抗日,五师战功卓著</p><p class="ql-block">图为新四军缴获的日军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代表照</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它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图为与会者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少奇和《关于中原局委员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消长江局,成立南方局和中原局,改东南分局为东南局。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次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河南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刘少奇和《关于中原局委员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南下</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初,中原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以新四军留守竹沟的部队和一部分干部,组成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由李先念率领挺进四望山、应山、京山地区,创建武汉外围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余家店战斗旧址</p><p class="ql-block"> 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挺进武汉外围,1939年 2 月在应山县余家店与日伪军初战告捷。图为余家店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讨李(汉鹏)作战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活动在鄂东的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击驻黄陂地区的伪中国人民自卫军第八军李汉鹏部。此役俘伪旅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机枪9挺、长短枪500支。第六大队无一伤亡,新四军声威大震。</p><p class="ql-block">图为讨李(汉鹏)作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司令员 李先念</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 陈少敏</p><p class="ql-block">代政治委员 陶铸</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郑绍文</p> <p class="ql-block">四望山会议遗址</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在四望山召开鄂中、鄂</p><p class="ql-block">东和豫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建立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统一管理三地区</p><p class="ql-block">党的工作和抗日武装。1940年1月3日,鄂东、鄂中和豫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p><p class="ql-block">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图为四望山会议遗址。</p> <p class="ql-block"> 四望山会议后,豫鄂边区抗战的指挥中心由豫南转移到京山八字门,鄂中成为豫鄂边区的中心。三个地区党组织和军队的统一,对发展武汉外围的敌后游击战争有很大意义。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电示中肯定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创建是个“伟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图为挺进纵队和豫鄂边区党委领导人在京山(左起:朱理治、郑绍文、陈少敏、刘少卿、李先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三个团及信应总队进攻盘踞在大小悟山地区的程汝怀部,取得胜利,控制了大小悟山地区,并与陂安南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使边区党委和纵队领导机关第一次在鄂东建立了指挥阵地。</p><p class="ql-block">图为豫鄂挺进纵队部分领导和司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姚家山的合影。(自左至右:尚晓平、齐光、李野、任质斌、栗在山、刘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姚家山旧址</p><p class="ql-block">豫鄂边区党委及纵队司政机关旧址——黄陂姚家山。</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序列</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在对敌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于1940年1月扩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全队9000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杨经曲率部参加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豫鄂边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瓦解伪军的指示,对汉阳伪军汪步青部加紧策反工作。8月13日,在爱国人士杨经曲、伪165旅旅长黄人杰率领下,该部1500余人反正参加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就职通电</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5日,新四军五师完成整编,师长李先念率五师全体将领发表就职通电。</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师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师长兼政治委员 李先念</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刘少卿</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任质斌</p> <p class="ql-block">《七七报》第122期载《夜袭蔡甸》</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日军对鄂豫边区进行残酷的“扫荡”,五师立即投入反“扫荡”斗争。图为《七七报》刊载五师十三旅在反“扫荡”中开辟</p><p class="ql-block">汉孝陂地区时,夜袭日伪据点蔡甸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五师独立团部分指战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为实现战略包围武汉之敌的目的,五师除以主力坚持保卫鄂中、鄂东、襄西根据地外,不失时机向鄂南、襄南进军。图为进入鄂南执行尖兵任务的独立团部分指战员返回江北时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师浴血奋战,收复失地。图</p><p class="ql-block">为第43团殉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在白果树湾</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华中局派遣郑位三到鄂豫边区,指导根据地党政军民工作。图为郑位三(中)、李先念(右)、陈少敏(左)在大悟白果树湾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果树湾旧址</p><p class="ql-block">五师师部旧址——大悟白果树湾。</p> <p class="ql-block"> 鄂豫边区党委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图为边区党政军负责人与民主人士在一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鄂豫边区各界救国团体相继成立,图为出席鄂豫边区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朱德为日本无条件投降事发布1一7号命令</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0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7个进军命令,命令我军向一切交通线展开进攻,迫使日伪投降。</p><p class="ql-block">图为朱德发布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五师对日驻军通谍</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1日,新四军军部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下令全军投入总反攻,同时向华中各地日伪军发出通谍,令其向新四军缴械投降。</p><p class="ql-block">图为五师对日驻军通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师挺进日伪据点受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军缴械投降</p><p class="ql-block">日军放下武器列队投降。</p> <p class="ql-block">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经过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重光葵等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武汉人民庆祝抗战胜利游行</p><p class="ql-block"> .武汉人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峥嵘发月,历历在目。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举办这个展览,旨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光辉业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人民群众发扬新四军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紧荣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共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上谱写度续红色血脉的时代华章!</p> <p class="ql-block">副官处</p><p class="ql-block"> 副官处主要负责军部机关的行政管理和生活保障</p> <p class="ql-block">叶挺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叶挺于1937年11月12日来到武汉,筹建并建立新四军军部,1938年1月下旬离开武汉去南昌。</p><p class="ql-block">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革命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24年到苏联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率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8月1日,叶挺参加领导南昌起义,12月11日,叶挺参加领导了广州起义。抗战爆发后,流亡国外十载的叶挺回国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中,指挥部队战斗七昼夜,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在上饶、重庆、恩施等地被监禁五年零两个月。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因飞机失事遇难。</p> <p class="ql-block">项英的办公室兼卧室</p><p class="ql-block"> 项英于1937年12月23日率延安选派来新四军工作的一批干部来到武汉,1938年1月4日离开武汉去南昌。</p><p class="ql-block"> 项英(1898-1941),湖北省武昌县人,是工人出身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中革军委代主席、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东南局)书记等职。他在苏区战斗的几年,为工农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壮大作出了贡献。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和陈毅等艰苦卓绝地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持了革命支点,保存了革命骨干。在抗日战争中,他和叶挺、陈毅等一起,将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编组为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突围,隐蔽于泾县茂林蜜蜂洞时,被叛徒于3月14日杀害。</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办公室兼卧室</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于1938年1月9日来到武汉,应叶挺邀请来到汉口新四军军部居住。4月1日,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月底搬到武昌珞珈山。</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出任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是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机关,负责管理全军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这里召集在武汉的新四军全体干部会议,两人分别作了关于组建中的新四军面临的形势任务的报告。这是新四军军部机关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军医处</p><p class="ql-block"> 军医处主要负责部队的医疗保障和医务人员的培训。</p><p class="ql-block">军医处处长 沈其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