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岁月的历史变迁中,八零后宛如一个独特的群体,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在农村、农业和农活的世界里,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却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最后一批深度参与其中的人。 </b></p><p class="ql-block"><b> 八零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农村的生活画卷在他们的记忆里徐徐展开。那时候,农业是家庭的核心生计来源。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八零后便被公鸡的打鸣声唤醒。农忙时节的田野里,我们小小的身影穿梭其中。 </b></p> <p class="ql-block"><b> 春天,跟着父母到田里播种,小手努力地捧着种子,学着大人的模样,一株一株地将希望撒进土里。那些种子像是生命的精灵,在泥土的怀抱中等待着生根发芽。我们也会好奇地看着父母的锄头一下一下地翻开土地,新鲜的泥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青草的芬芳,那是乡村独有的味道。 </b></p><p class="ql-block"><b> 夏日的骄阳似火,田野像是一个巨大的蒸笼。八零后却不能躲避,我们要参与到田间管理中。除草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弯着腰,仔细地分辨着农作物和杂草。汗水从额头滚落,湿透了衣衫,却不能有丝毫懈怠。偶尔会有蚂蚱跳到脚边,引得我们短暂的童真好奇,但很快又投入到忙碌中。灌溉时,我们帮着大人抬着沉重的水桶,一趟趟往返于水井和农田之间。那水桶里的水,是作物生长的命脉,也是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八零后最为兴奋的时刻。沉甸甸的麦穗、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豆子,大自然慷慨地给予人们一年的回报。八零后会和家人一起收割,镰刀在我们手中挥舞,虽然不够熟练,但也有模有样。我们也会在打谷场里帮忙,看着谷物被脱粒,堆积成一座座小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那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b></p><p class="ql-block"><b> 八零后参与农业、农活,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作,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在农忙的间隙,坐在田埂上听长辈们讲述着古老的农谚,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是农业文化的瑰宝。“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瑞雪兆丰年”,这些农谚如同咒语一般,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八零后听着这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农业文化的熏陶,对土地充满敬畏之心</b></p> <p class="ql-block"><b> 农村仍然是我们的根,绝大部分八零后的父母都还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土地依然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八零后会利用业余时间回到农村,帮助父母干一些农活,或者参与一些农村的新兴产业发展,如农村电商,将农村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b></p><p class="ql-block"><b>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农活模式。大型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耕种收割等农活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些变化虽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也让传统的农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八零后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亲力亲为的农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在社会的变迁中,八零后的农村、农业、农活经历成为一种独特的记忆。我们见证了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我们的故事里有汗水、有欢笑、有对土地的热爱、有对生活的无奈。我们是用自己的青春和劳作,书写着农村的最后一段传统农耕历史的人。 </b></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些在田野里的岁月会如同璀璨的星光,在我们的记忆长河中闪耀。而我们也在努力寻找着新的平衡,既要在城市的浪潮中立足,又要守护好农村的根,让农业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传承。因为八零后深知,我们所经历的农村、农业、农活,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灵魂印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