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聚焦 | 杨朝宁:文友亚岗

艺术与鉴赏

<h5><font color="#9b9b9b">【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兼浦东作协党支部书记、第六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亚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9日下午15:53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2岁。特辑作家杨朝宁老师此文,纪念诗人。</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杨朝宁</h5> <h5> 文友亚岗书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尚住镇南老宅一个不大的房间。我头次登门,立马眼前一亮,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橱,几乎占掉了大半堵墙。书架上似乎什么种类的都有,诗歌、散文、小说自不待说,就连历史、哲学、绘画、宗教、甚至各种画册、地图册都赫然在架。惊诧之余,亦有些狐疑,身为皮鞋厂厂长,整天为“地晓得”忙得团团打转,有空读吗?<br> 虽说是考出了经济师,又在自学电大中文教程,但毕竟只读完小学就“文革”了,都读得了吗?<br> 交往多了,才逐渐明了,亚岗嗜书,大有缘由。早年,他因出身问题常遭人冷眼,于是千里迢迢避走云南。可农场恶劣的生存坏境、超负荷的劳作、严重病痛的折磨,又使他身心俱疲,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好在还能借到一些书,于是在雨季工闲之际,工棚微弱的灯光之下,诵读和抄写《唐诗三百首》、外国优秀诗歌,甚至连《新华字典》也录写了一遍。中外名作,让他看到了阴霾之外的天光,有了浴火重生的勇气,还在心中埋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待得返城,有了工作,买书、读书,自然成了习惯。每次到浦西,福州路上一家特价书店,是他必定的光顾之地。</h5> <h5> 书多,时间又不充裕,亚岗自有他的方法。除了泛读,采用较多的是专题探究,读写结合的方式。早先集中于诗歌类作品,每有感受,则付诸笔端,数年后由朱金晨编辑成一本诗集《淡去的月》。接着金晨又邀约他为一些作者写些评论,他就猛看名家的各种评论集,揣摩、分析,悟其精髓,学其要义,并较快地上得了手,如今其文集《心中的菩提》就设有一个“品读诗文”的专辑。近七、八年,他先后担当了几本刊物的编辑、主编,早先低价购进的各种专业书刊,成了必不可少的学习、参阅资料。他的藏书,同样使我们这些文友获益匪浅。我打算开设一个“名家诗意画鉴赏专栏”,他马上提供了自己珍藏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绘唐诗画谱三百首》及《中国山水画技法解析》等。 想集中看点大文化散文,他递上了祝勇、梁衡、王充闾等人的专著。区里两个文史协会的会员为高桥港早先是否为通江大河争论不休,他找出了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图册,由他们根据史实判定……对于购书、藏书,亚岗有他的观点,有的书一时看不懂,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可以会慢慢领会,就怕用时无处寻觅,所以,有点“存货”,特别是“老货”是应该的。不过,他现在不是来者不拒了,比如文学书刊,一般只买几家出版社的年度精选本。查找资料,觉得网络亦颇为便捷。</h5> <h5> 不动笔墨不读书,又是他的一个习惯。用铅笔勾勾画画,在边款做些批注。比如读诗,看到好词丽句,写下些心得体会,或据此衍化出自己的诗句。读别人的文章,即兴写下些随感。因此,他的诗文“半成品”特多,一有理想的“切口”、达到某种“火候”,不少便能铺排为“成品”。“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能躬行之处,他注重向行家请教。如写画评,画师夫人的直观挥毫,众多画家推心置腹袒露的“秘笈”,都帮助他比较深入地理解了画作构图、上色、技法等诸多要诀。因此,他的评述,既有自己独特的诗性感悟,又具专业的理性剖析,让人读来意趣盎然。<br> 读书与行路结合。亚岗对实地探访一向情有独钟。早在农场期间,每有回沪探亲的机会,他都要几次改签,特意瞻仰沿路的古迹名胜。到昆明滇池,他观瞻、记录大观楼上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至今还能脱口而出,一字不差。在武汉,乘公交直驱蛇山黄鹄矶头,到站时人太挤,他先把旅行袋扔下车,然后不顾危险翻窗而下,至黄鹤楼遗址前凭古吊今。任厂长时公出,顺路登上三清山,聆听那一阵阵响云奇妙的声响,涵咏人生的意义。途经南昌,特意来到青云谱,感悟“低处也有低处的妙悟”……前些年,区文学协会赴绍兴文化考察,回来后,他一口气写下了《兰亭抒怀》、《青藤的古井》、和《沈园抒情》三首诗歌,其崭新的立意、独特的形象、清脱的语言,令大家颔首称许。明朝画家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说的是绘画要诀,其实写作亦然。</h5> <h5> 读书,行路,思考,动笔,近两三年,亚岗一气撰就了第二本诗集《这是我的前世》、散文集《心中的菩提》以及《钟基民画传》,成果斐然。<br> 亚岗乐于成人之美而又从不要求回报。2007年,我的诗集《无声音阶》完稿,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上海诗人诗丛”第三辑出版,此时我远在海南支教,鞭长莫及,相关事宜,其一概包揽办妥。《文学报》发表我的诗歌专版,金晨、张烨和他特意为我撰写评论,予以推介。他和金晨老师还担当了我加入上海作协的介绍人。我属意知青文学,他热情向刊物荐稿。知青诗会上担任评委,有意压缩自己的发言,而让我发挥教师的专长,担纲诗歌讲座的主讲。每次配画新诗约稿,他总是提前选择提供好画家的画作,以便我有教充裕的时间构思,写作,避免留下缺憾。他执行主编《浦东文学》杂志,由我出任编辑部副主任,全权负责散文板块的组稿、编辑……其实,不光是我,很多文友都得到过他真诚无私的帮助,誉之有“君子之风”,实不为过。2017年,他被推举为浦东作协主席,可谓众望所归。<br> 和亚岗相处,最舒心的是莫过于能自由、坦诚的谈诗论文品画,互相交流探讨争鸣。有时在他不算太大的书房里,暑天夜间,则移至其三楼的露天阳台。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最乐意听取对自己作品直率提出批评、商榷意见的人。此景此情,此心此愿,我曾直抒胸臆,写进了一首诗中。如今搬离故里,相隔甚远,倍觉怀恋。现录于兹,权作寄寓:</h5><h5> 无有茂林修竹/</h5><h5> 曲水流觞/</h5><h5> 书斋几椽/</h5><h5> 香茗一盅/</h5><h5> 即是你我的“雅集”。 </h5><div><br></div><h5> 品吴带曹衣/</h5><h5> 赏真草隶篆/</h5><h5> 柳颜欧王/</h5><h5> 更有交流切磋/</h5><h5> 自撰诗词文章。 </h5><div><br></div><h5> 坦言直陈/</h5><h5> 摒弃虚与委蛇/</h5><h5> 真诚探讨/</h5><h5> 除却功利喧嚣/</h5><h5> 只抱憾/</h5><h5> 忘情间 暮云垂降。 </h5><h5><br></h5><h5> 夜阑/</h5><h5> 忽梦乘扁舟一叶/</h5><h5> 携几屉酒馔/</h5><h5> 为图淋漓/</h5><h5> 作春日寻访。 </h5><h5> </h5><h5> 觉时哑然/</h5><h5> 你 宅前何曾桃花溪水/ </h5><h5> 我 又何曾题诗——通幽曲径 花木禅房。</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b><br></b></h5><h5><b>作者简介</b>:<br> 杨朝宁,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浦东六届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文学》杂志副主编。</h5><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总第十六期】</b></font></h3> <h5>作者:杨朝宁<br>编辑:樱芳<br>制作:肖珊<br>约访方式:15618333966(微信同号)<br>往来邮箱:shanghaishanjin@126.com<br><br><br>2025年3月23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