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去春来,时光的笔触从未停歇。秋天,我们初窥赵松雪堂奥;春天,我们总结习书感悟。从《洛神赋》到《赤壁赋》;从《致中峰和尚尺牍》到《致民瞻十札》。我们跟随王景老师的脚步,一路学习,一路收获,一路感悟。如果要用一个词说出学习子昂书法最深刻的感受,脑海里闪现的是圆融一词。</p> 独特风格的视觉圆融 <p class="ql-block"> 学习赵体四个月,方知圆融二字实非平易。笔锋游走于楮墨间,恍若见一袭青衫的吴兴公子,在江南烟雨中执笔而笑。他以毫尖为引,将晋唐风骨熔铸成温润的圆,却始终葆有劲挺的骨,这般矛盾的和谐,恰是东方美学的绝妙注脚。在临写中,赵体弧线的觉醒、结构的交响、气韵的流转让人心生敬畏、深深折服。赵体线条的弧度总令人想到春蚕吐丝,看似温软却暗藏韧劲。刚柔相济的弧线,恰似太极推手中的化劲,将力量收束于圆转之中。</p><p class="ql-block"> 读了彭文斌老师的一篇有关手腕基本的运动方式的文章,找到了自己弧线圆笔写不好的根本原因。他说,手腕的运动中,旋腕尤其重要。腕旋才能使笔头旋转起来,以螺旋式的运动方式进行下去,才能使劲力到达笔端,笔头的螺旋式的运动就是绞转笔法的本质。他还告诉了我们对腕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在进行一个圆弧的训练时,无论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特别是右上、右下、左下、左上四个方位是节点,发力难度相对较大,要使手腕在这个四个节点上既能发力,同时又能很自然地过渡。在书写时,笔锋在手腕的盘旋中反复绞转,与纸面产生摩擦,使笔上的墨从毫间不断渗出。找到了问题,找到了方法,唯有多训练才能写好弧线圆笔</p> 复古运动的文化圆融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书法以“复古”为旗帜,他倡导的“复古”并非机械摹古,而是以圆融思维重构传统。一是时间维度的融合。跨越晋唐鸿沟,将王羲之的飘逸(二王体系)与颜真卿的厚重(唐楷法度)熔于一炉,如《仇锷墓志铭》既有晋人风度又见唐楷严整。二是文化身份的调和。作为南宋宗室仕元,其书法中的“圆融”暗含化解夷夏对立的意图:用汉文化的最高艺术形式(书法)征服蒙古统治者,如为元仁宗书《大学》册页,以柔翰实现文化突围。三是雅俗共赏的突破。楷书通俗化(如《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既保持文人书法的雅致,又通过结构明晰、用笔简洁适应元代多民族社会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复古表象下,他突破门派之见:书法上将楷书笔意融入行草,开创“赵体”;绘画中融合青绿山水与文人水墨,形成温润典雅的新风。这种“借古开今”的智慧,展现了他对传统批判性继承的胆识。在学书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赵孟頫在复古运动中的融会贯通的创新实践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在对古文化的学习和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令人敬佩。</p> 处世哲学的智慧圆融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作为宋末元初的集大成艺术家和政治人物,其性格特点复杂且多面,既受时代巨变的塑造,又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与人生选择。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在宋亡后以“遗民”身份被元廷征召,被迫在气节与现实间抉择。</p><p class="ql-block"> 他以宗教情怀与超脱追求寻找心灵困境的出口。他将儒家中和之境具象化。在书法中转化为不偏不倚的线条质感:不过分追求欧阳询的险绝,亦不效仿米芾的跳宕,而是以王羲之的平正为宗。 </p><p class="ql-block"> 他将道家至柔至和的笔墨演绎。以柔毫呈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细而不弱的线条,看似绵软实则内含筋力,恰似水穿磐石。</p><p class="ql-block"> 他将佛家圆通无碍的禅意映射。晚年作品(如《心经》)笔法更趋简淡,结字空灵,暗合“圆融三谛”的佛理,笔墨流转间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超脱。</p><p class="ql-block"> 他与南北文人、僧道广泛交游,甚至举荐鲜于枢等异才,这种跨越阶层与族群的交际能力,助力其在元代多元文化中成为艺术领袖。仕元期间,他既以清廉勤政缓和异族统治的苛政(如任济南路总管时整顿吏治),又通过推动汉文化渗透(如倡议元仁宗恢复科举)实现文化救赎。这种“外圆内方”的智慧,使其在逆境中守护文化命脉。</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人生揭示了中国文人艺术中“技艺”与“生命境界”的深刻互动。他留给我们的笔法圆融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在历史裂变中维系文化命脉的策略——以笔墨的流转呼应世事的变迁,用艺术的永恒性超越现实政治的桎梏。这种“圆融”,是乱世中文人精神安顿的智慧结晶,也是后世人学习的处世哲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