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民遭屠杀,财产被掠夺,文明古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和疯狂抢夺。为了保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免受战火摧残,故宫人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文物南迁行动。</p><p class="ql-block">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为了华夏子孙民族根脉的接续,故宫人开始漫漫南迁路。当战争的硝烟散尽,人们在和平的环境里静静地观赏着国宝的瑰丽,就会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看到故宫人为护宝付出的艰辛劳累,与国宝一起辗转跋涉的身影。他们的护宝过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铮铮铁骨和昂扬正气的传承延续。文弱书生报国的坚强意志和护宝行动,在历史的烟尘里永远闪耀光芒,犹如无字之碑与国宝同在,与华夏共存。</p><p class="ql-block">故宫南迁文物自1933年成开北平故宫,到1958年将重新汇集在南京的南迁文物回归,前后经历了二十五年,但因有部分文物迁台,这批文物在湾岛内继续着迁徙的过程,至1966年最后一批迁台文物人藏台北故宫,故宫文物南迁才最终画上句号,此时距离这批文物离开北平故宫博物院,已经过去了三十三年。</p><p class="ql-block">整个南迁过程,分为南迁(从北平到上海、南京)、西迁(从南京到安顺、乐山、峨眉、巴县等地)、东归(存于四川各地的文物集中到重庆并运回南京)、北返(从南京到北京)以及迁台(从南京经基隆、台中到台北)各个段落,犹如一首悠长雄浑的史诗,但这些过程,在整体上构成了"大南迁"的概念,因为这场以北平为起点的南迁,所到之处,皆在北平的"南方",这是一个更加广义的"南迁"概念。</p><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故宫文物再次面临战火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文物被迅速向西南后方转移,这一阶段被称为“西迁”。西迁过程涉及将文物运至四川乐山和峨眉等地,这一阶段不仅体现了组织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的不屈不挠精神。</p><p class="ql-block">在整个迁移过程中,故宫人遭遇难以想象的困难,克服重重障碍,文物得到了妥善保管,几千年的“中国制造”得以安全保存。这一行动,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场重要且艰苦卓绝而意义非凡的抗战,也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一个光耀千古的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