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柳沟中学二、三事</p><p class="ql-block">刘晓宏</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1日,我拿着县教育局开具的一张纸条条介绍信去柳沟中学报到当了一名代课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买壶</p><p class="ql-block"> 到学校后把介绍信交给李校长。土里土气的李校长是我在武乡一中念书时没有直接代过我课的老师,他让身边的人把我领到大操场北面一排房子的靠边上一间,这便是我的宿舍了。</p><p class="ql-block"> 房子靠墙有一张单人床,进门的东面一个铁火炉子,窗户前面放着一张不宽的桌子,窗户透明玻璃射进来的阳光照着桌子上那厚厚的灰尘,感觉有点点苍凉。地下有扫地的扫帚,拿起来把床上、桌子上、墙上和地上通通清扫了一遍,把带来的褥子、床单、枕头、被子放好了,手上脸上已经满是灰土,成了个大花猴。出了校门以外,按照老乡的指引到离学校最近的河不凌村供销社买了个搪瓷脸盆、一把绿皮水壶还有几张白纸。回来宿舍后把透明的窗户用白纸糊了,桌子、椅子和地上去灶房打了点水认真清扫擦洗干净。取柴拿炭生火,到晚间教师小灶上开饭的时候,宿舍里已经有了一点点的烟火气。因为我这个宿舍离教师灶比较近,我还有一台父亲赠送的收音机,老师们吃饭的时候都知道来了一个新同事,便在以后的日子里三三两两端着饭碗来我宿舍参观、吃饭、听新闻,顺便问问我叫个什么名字?那里人?多大了?来学校代什么课?当我告诉他们我是来搞电化教育的,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没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电化教育在当时是新生事物,就是把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录音、幻灯、电影、广播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学校的化学实验器械和材料不多,好多化学实验无法进行,教育局几百块钱买了部化学实验的教学电影片子,在大教室里放给学生们看,一看就明明白白印象深刻;学校还安装了无线发射器,把大城市特级教师的英语授课实况录制回来,利用课后、吃饭的空档在全校走廊、学生宿舍播放,学生们的外语水平有了不用程度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买票</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柳沟中学也就二十来个老师,大都是离学校不远的本地人。每到星期六,除教导处的杨老师因为家属和孩子们都在身边,坚守岗位以外,一下课没等放学,石门的郭老师、蟠龙的张老师、东沟的韩老师等一个个归心似箭,回家了。化学魏老师、英语李老师、语文王老师也一个个有事离校。老师小灶上一口大大的铁锅做留校的一两个人饭,常常就把饭烧糊了。不得已我也回县城?到蟠龙汽车站,一天只有一两趟公交车,尽管有意识和车站卖票的人套近乎,但也经常是没有回县城的车票了,没办法只能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买了去洪水的车票上车,到洪水车站后不下车,直接补票再回县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买车</p><p class="ql-block"> 每到星期天,在校孤苦伶仃饭菜不香,想回家,但公交车辆太少买票靠抢。每月23元的工资攒了几个月,向父亲申请了点支助从熟人那里买了辆旧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每到星期六快下课的时候,侦察到李校长和杨教导主任没有要开全体教师会的迹象,便推车抬腿上车向着县城的方向,使劲儿的在通往县城的沙砾路上蹬着自行车。近50公里的路程,回到县城的时候一搬是晚饭过后了。星期天和小时候的玩伴念书时的同学见见面喝口酒,下午晕晕乎乎骑着自行车往东向着柳沟中学而蹬。到蟠龙过漳河的时候比较发愁,宽宽的河面上摆放着几十个圆圆的石头,把式好的当地人可以扛着自行车轻轻松松的一步一块石头走过去,我平衡能力不强,只能人在石头上走,自行车从河里推着过。</p><p class="ql-block"> 1981年初,县教育局要成立电教队,让我组建,我也别才了记忆深刻的柳沟中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发表于《武乡老年》2025年第一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