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太平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乡记

北川视觉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出现1791.98万爱党爱国爱人民,具有最能吃苦吃亏牺牲精神,为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代知青。</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时期,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防止社会主义变色和培养红色接班人,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之后,1968年12月22日,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由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1956年至1976年“老三届”知青,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离开城市,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可以说,没有昨天知青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正确的“三观”,事业上也不可能知难而进取得成就,生活也不可能获得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的今天,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我想说说我们太平公社新华知青场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太平公社新华知青场,位于群山环抱,小河环绕的太平公社五龙寨,一九七五年三月始建,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撤场。期间我们州党政群战线老红军、老八路、南下干部、建州初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干部子弟,先后在此劳动、生活、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此迈出了人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没有红二代、官二代不良习气和骄气,只有一身朝气,不畏艰苦,用我们的双手移坟平地,伐木建屋,抡锤打钎,开山放炮,垦荒耕作,砍柴烧碳,种菜养猪,风里雨里建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共同的新家——新华知青场。</p> <p class="ql-block">  铁锤、钢钎、铁锄,让我们双手结满了厚厚的老茧;扁担、扦担、岩杠,让我们双肩压出了隆起的肩肌;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父辈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面对枪林弹雨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是我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我们同名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同吃一锅饭,同饮一河水,苦在一起,累在一起,乐在一起,忧在一起。放工回场,晚饭过后我们喜打篮球,进攻防守,你争我夺,不知疲劳;夜晚煤油灯下我们一起看报下棋、吹拉弹唱,乐在其中,磨练之中结下了深厚的知青情义。</p> <p class="ql-block">  为改变山寨落后面貌,我们安装发电机,打米机,让亘古寂静的五龙山寨告别了煤油灯和碾房,我们走乡串寨办夜校,传播文化知识,与乡亲们相处日久,结下了难忘友情。</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吉首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劳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太平公社新华知青场知青代表和带队干部、回乡知青、贫下中农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五十年过去,我们已近古稀,我们依旧深爱我们撒过汗,流过血,落过泪,奉献青春收获了坚毅、吃苦耐劳精神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人为善、恶者不怕,弱者不欺的品格;依恋曾经养育过我们的贫瘠土地和思念帮助过我们的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为纪念我们七五届太平新华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们从四面八方回到了我们深爱的太平五龙寨,看望帮助过我们还健在的父老乡亲,亲亲养育过我们的五龙山、司马河山水和我们新华知青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太平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乡记》摄于2025年3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