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看标题,好多人会以为这座桥是在中原城市洛阳,而我却是在福建泉州走上洛阳桥的</p><p class="ql-block">据传唐朝末年战乱纷繁,大量中原人南迁于此,见泉州此地山川地势类似古都洛阳,便将这里称作洛阳,将流经这里江水称为洛江,后来在此修建的桥就被叫做洛阳桥,以此来寄托对故土洛阳的怀念,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我和老伴自驾福建沿海游,到泉州后便去参观这座千年古桥。清晨,阴冷的天,轻雾绕桥,反而展示了洛阳桥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这座跨江接海的洛阳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桥,它横跨洛阳江水道,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第一座跨江接海跨海式石桥,距今已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它与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p class="ql-block">尽管天色阴沉,但水面红树林还是一片苍翠,偶有渔民划小舟由绿丛中“冒”出来,犹如仙外来客。石桥静静,横亘在洛阳江上,步履洛阳桥上走,千年故事耳边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此时此刻,余光中《洛阳桥》里的句子在脑海里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养牡蛎的架子在水中形成特殊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泉州有句俗语,叫“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洛阳桥原称万安桥,全长约一千米(现存731米),共有桥墩四十五座。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在造桥时,由北宋匠人独创了“筏型基础”、“浮梁架运”、“养蛎固基”这三大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所处位置潮狂水急又遍布滩涂淤泥,建桥时无坚实基岩依托。古人设计出“筏型基础”的施工方法: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筏型桥基础。这些基础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锚,牢牢地抓住了江底的泥土,为桥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有效减轻了退潮水流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看那尖尖的筏型桥墩,巨大的石条还用石榫紧卯,历经千年时光,仍然坚固无比</p> <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是指利用潮汐带来的水位落差,用船将石桥梁板运至桥墩上方,待退潮时梁板降落架在桥墩,船随水位下降得以驶离。这样,一条条巨大的石梁就被巧妙地安装在了桥墩之上,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要知道,这些长条石梁最长约11米,最重达15吨。如今走在桥面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厚重和墩实</p> <p class="ql-block">“养蛎固基”则是利用在桥墩砌石间养殖牡蛎,把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成整体以巩固桥体</p><p class="ql-block">牡蛎这种生物有个特点,就是喜欢附着在坚硬的物体上生长。古人就利用了这个特点,在桥墩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一旦附着在桥墩上,就开始繁殖生长,它们的壳和肉质逐渐将桥墩包裹起来,形成了一层坚硬的保护层。这样一来,桥墩就更加稳固了,即使在海潮的冲击下也能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真是绝了。据说当时为养蛎固基,历代官府均明确禁止百姓在洛阳桥附近摘取牡蛎(俗称海蛎子)</p> <p class="ql-block">“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p><p class="ql-block">这句诗出自南宋刘子翬的《万安桥诗》,生动描绘了洛阳桥的宏伟气势和独特魅力。诗中“跨海飞梁叠石成”展现了洛阳桥作为跨海梁式石桥的工程奇迹,而“晓风十里渡瑶琼”则赋予了桥梁一种诗意般的浪漫与壮丽</p><p class="ql-block">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洛阳桥的建筑技艺,也体现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堪称洛阳桥最经典的描述之一</p> <p class="ql-block">行至中亭岛,岛边有围栏。高大榕树下有一座挂“天下第一桥”匾额的祠堂,供游客入内参观,堂内有建桥历史介绍及相关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祠堂左侧有碑亭,内竖立刻有求雨之意的“西川甘露”大字。石碑门楣上“海内第一桥”的木匾,为清道光癸卯(1843年)郡守沈汝瀚书,原件为石刻,在展馆内展示</p><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来,洛阳桥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先后修复了十七次。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国家拨出专款对洛阳桥进行了保护修复,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现中亭为1982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中亭有摩崖石刻六处,碑林保存有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庄一俊《洛桥新城记》、明姜志礼《重修洛阳桥碑记》(震后重修碑上、下碑)、明姜志礼《重修万安桥碑记》、民国林骚《重修洛阳桥木板记》等16方碑刻,彰显出洛阳桥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中亭岛右侧立有明万历年间增建的镇风塔,塔北面是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还有观音菩萨、海神雕像、护桥石将军……各守其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古人对平安依赖神明保佑的朴素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洛阳桥上仍然保存有北宋时期的六座石塔以及历代所立的二十六方石碑石刻,而其中又以桥北段西侧的月光菩萨塔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在汉传佛教中,月光菩萨也被称为月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就是月光菩萨的圣诞</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是北宋时代的作品,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北端,桥头广场耸立一尊高大的蔡襄雕像,以示怀念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据记载,蔡襄任泉州太守时,洛阳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每年因为风浪导致沉舟死难者无数。蔡太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建成了洛阳桥,不仅让百姓们能够安全过江,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标志,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在建成洛阳桥这座跨海大桥之时,欧洲尚无跨海石桥,甚至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欧洲都没有出现过跨海石桥。现今欧洲现存最古老的跨河长石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又称老桥,建成于1345年,比洛阳桥整整晚了286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洛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文化</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两端的金刚墙桥面上,有四尊宋代石将军雕像,两两相对,桥南、桥北各有2尊。石将军高约1.63米,头戴盔帽,身穿铠甲,手执长剑。作威武肃穆状,老者长髯飘胸,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走在长长的桥上,恍若穿越时光的隧道。想着南宋大儒朱熹当年曾与好友陈知柔辞别于洛阳桥畔,原来除了长亭,除了古道,离别也时常发生在桥头河畔</p><p class="ql-block">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命中最后14年在泉州度过,想必他也曾走过洛阳桥上并赋诗吟唱吧</p><p class="ql-block">古桥两端,一些当地妇女在剥牡蛎出售,她们的头巾和衣服都十分鲜艳,与千年古桥相映成趣。这些妇女是桥头永在的活动雕塑,一代一代的与古桥相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漫步洛阳桥,可以感受到那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桥下的江水潺潺流淌,桥上的石梁斑驳陆离,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古桥悠悠,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在这头,时光在那头</p><p class="ql-block">走在洛阳桥上,我对古人屈膝膜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