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些年到演丰曲口一带徒步时,错过了林市村,自此便念念不忘,总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补上这一课。</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2日上午12时,我再度从海口出发到演丰,同行的有十五位驴友。下午一点,一行人到达宫后村。</p><p class="ql-block">宫后村由唐朝户部尚书吴贤秀十八世孙在此地立村开基,村子最初叫“丰丁”,因坐落在罗丁田(地震后变为溪)东面,也叫东排园。明万历年间发生大地震,吴姓人家收养了一个林姓孤儿,后来村里又增加了林姓一族。清乾隆初年,罗丁郡建起六郡泰华三仙庙,于是村子改叫宫后村。</p><p class="ql-block">宫后村开基700多年,是演丰地区有史以来下南洋最早的村落。日本侵琼前,村里南洋风格的民居鳞次节比(后来被日军拆毁),还建有吴氏宗祠和六郡泰华三仙庙。宫后村北傍内海,海域广阔,有自己的通商小港。自清康熙以来,捕虾基地(传统的捕虾作业,当地人叫虾门)遍布四周海域:有新溪虾门、潭下虾门、潭上虾门、南上虾门、西溪虾门、西河虾门、东溪虾门、林市前虾门、阳江虾门等。</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宫后村的美女也是出了名的,可以说,美女效应造就了今天的宫后村。有一个传说,某富家公子来宫后村看戏,遇见本村一位小姐,便情不自禁出手调戏。女子不堪受辱,还告父兄。愤怒的村民要绑他去见官,男子告饶,并应允修“罗丁堤”以赎罪。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防潮堤——罗丁堤(后来被毁)。</p><p class="ql-block">演丰镇东北部濒临内海,由于受明朝万历大地震影响,陆地沉降,形成一个突出的半岛。岛上约有二十个大小村落,东边有一个著名的小港,名字叫曲口。宫后村位于半岛西南部,从宫后村出发,环海岸线依次经过龙头,石路,斋门,林市,卜文,夏山园,莲塘,田边,演海,园尾,东山等村,最终回到宫后。这是今天计划的徒步路线。</p><p class="ql-block">宫后村北濒内海,海滩辽阔,茂密的红树林沿海岸线向北绵延,直到林市村,仿佛镶嵌在半岛西端的一条绿边。正值三月,天气回暖,红树林恣意展开盈盈绿叶,间隐藏着点点小花。远望去,广袤无垠的绿海上耸立着一顶顶青翠的绿冠,错落有致。岸边灌木新叶初发,粉嫩可爱。一棵不知名的树上也开满了黄色的花蕊。一丛丛露兜(野菠萝)从冬眠中醒来,蜕去破败的外壳,展露生机。</p><p class="ql-block">从宫后村出发,队伍沿着海岸线向北到达龙头村,穿过一片围在保护区栅栏中的红树林,越过潮水沟,队伍迂回来到石路村。在石路村的大榕树下稍作休整后,继续沿公路向北行前。公路西侧分布着一片广袤的红树林,海沟萦回,滩面错落,海树扎堆,眼前的红树林像一面展开的绿色大毯,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尽管只是初春天气,太阳已早早露出淫威。到达林市村时,队伍做了第二次休整。林市村位于半岛的西北角,从这里向东到达半岛东北角莲塘村,沿海岸线折回向南可回到起点。</p><p class="ql-block">林市村自宋代开始就有福建移民到此定居。明朝万历年间(1605年),琼北发生大地震,72 个村庄深陷海底,林市村与地震擦肩而过。站在村口,北眺大海,可凭吊在那场地质灾难中消失的村庄。该村在清代曾出过几位五品官员,现存几间富有南洋特色的百年老宅是当年闯蕃的华侨回乡兴建的。我们在林市村参观了古宅群落;路过卜文村陈家宅时,应主人邀请,对宅内外(尤其是宅内)进行了细致地观摩,精美的中式装饰令我们深深折服。在这间南洋富商的宅院中,我有幸见了100年前新加坡生产的保险柜。在这里,我明白了作为中式客厅的墙板,石盐木比黑盐木(学名坤甸)色彩更亮,纹理更好看。在和书本的对照中,我弄清了各种雕塑造型的含义。</p><p class="ql-block">队伍到达湖宅园村时,由于时间紧迫,队伍分成两路,一路原路返回,一路按原计划沿半岛东岸绕着回去,但必须加快脚步。本想从后山仔村抄近路直切东山村,被村民阻拦,只得放弃。值得沿公路,取道田边,演海,石路,返回后宫村。</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回到后宫村时,天色已暮。大榕树下,队员们摆开长桌,温暖的火焰上烹着菜肴,火光映红了一张张充满期盼的脸庞。“徒步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美食”这句至理名言,不断激励着我们在行与吃、消与长的良性循环中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演丰之行,不止于行。实际上随着“徒步生命”的延长,我们不知不觉在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