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仙谷春游记

余登

<p class="ql-block">2025.02.22一02.23我参加了宁波文化之旅的《探道源佛宗、赏古城春光》活动。22日那一天乘大巴2小时到天台,参观了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逛了济公故里赭溪老街,探访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名,在天台县北部。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唐武德四年(621)置台州,“取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p><p class="ql-block">诚处宋陈耆卿所说:“台以山名州“。天台这一名称,在很长时间内,有着比“台州”这一名称更广阔的文化认可度。唐代并无天台县名,当时大量诗文将天台作为台州的代称。天台山风光旖旎、雄秀兼备,吸引文人墨客神往,是一位文化名山。天台山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目的地,这座山正是这条文化瑰宝线路上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一、桐柏宫原名桐柏观、相柏崇道观,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桐柏宫在县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峰环抱,碧溪萦流。桐柏宫历史可追溯到三国东吴赤乌元年(238),由孙权遣葛玄开创。唐景云二年,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为司马承祯建桐柏宫。</p> <p class="ql-block">桐柏的真人早早在道观门前等候,我们也有些受宠若惊,有些不好意思,可见这里的道长对我们宁波文化之旅的朋友们热情招待。可见这位道长“办事认真、待客热情”。</p> <p class="ql-block">《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据这位桐柏宫道长介绍:“桐柏山位于天台县城水二十里处桐柏山西南瀑布岩,高居群峰之上,俯临千仞之余,最居形胜,此地九峰环抱,碧溪前流,连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西流,望之霏霏,听之风起”。</p> <p class="ql-block">唐景云二年唐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为司马承祯建桐柏观。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子,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隐居于浙江天台上达四十年,创立了道教“上清天台派”,或称“南岳天台派”,使这个道观有一定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上匾是《金庭洞天》。道教中把适宜道士修炼,炼丹的好地方叫“洞天福地”,大的地方叫洞天,小的地方叫福地,夏华地方有三十六个洞天,七十二个福地,这里地方叫《金庭洞天》。</p><p class="ql-block">宋朝诗人华镇有《金庭洞天》诗:</p><p class="ql-block"><b>嵩高秀入洛川清/鶴去云归冷玉笙/</b></p><p class="ql-block"><b>雪白金庭今夜月/流风依约有遗声。</b></p><p class="ql-block">下匾狂草书我看不懂,群里的静心斋老师能信口说来,上匾的《金庭洞天》及有关诗句信口说来,可见他文学水准的高超。下匾是:《玄和应真妙》。介释字是:玄和有“清心、宁静、和谐〞之意,修道者达到玄和方能达到“真妙”.。</p> <p class="ql-block">这是桐柏宫前的《金庭湖》。</p><p class="ql-block">随着道教及其修炼方术的发展,除了十洲三岛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许多名山胜地也被视为神仙所居的洞府,成修道成仙的佳境。《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其称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为神仙所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钟楼*门前石狮子。上面有《南宗祖庭》额。说的是这里是“道教*全真教*南宗*祖庭”。(在中国宗教有儒释道三教;道教里有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三派系;全真道分北宗、南宗两宗派;而这里是南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门面匾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的是王灵官的神像,他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右边楼的上匾是《南宗祖庭》,它是道教中主流全真教(金庸笔下王重阳、全真七子一派和民间传说中八仙吕洞宾一派,这是北宗的宗派)。在南方的全真教是以张伯端始创的,以桐柏宫为祖庭的宗派。</p> <p class="ql-block">《金庭洞天》额。建筑风格皆是翘角宽檐亭阁楼。</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是桐柏宫入口的第一殿,殿内供奉王灵官及马、赵、温、岳四大护法元帅的神像,神像仿铜木雕,高大威武,披灰带甲,手扏兵器”。殿内东西墙壁上给有青龙、白虎,也为道教中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祭祀神》王灵官是道教中护法神像,形象为红脸虬须,三目怒视,金甲红袍,绿靴风带,手扔紫金鞭,足踏风火轮,具有镇妖优魔、治病驱邪等法力”。</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里东侧有“马、赵”二大护法元帅。</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里西侧有“岳、温”护法元帅。</p> <p class="ql-block">这是宁波文化之旅朋友们在桐柏宫行进到紫阳宫的情境。</p> <p class="ql-block">《紫阳殿》桐柏宫历史可有1800年,最盛时期在唐宋,那时仅一个宫殿就可容纳千余人。这是现存的紫阳殿,也是桐柏宫的主殿,殿堂式样是重檐、歇山顶、皇宮式型制,殿高22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大阳青砖贷瓦,休量之大为全国道观中所军见。殿内主供的全真教南宗的开山鼻祖紫阳真人,以及南宗五祖的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和白云蟾。这五人的传承次序是——一祖张伯端——二祖石泰——三祖薛道光——四祖陈楠——五祖白云蟾。</p> <p class="ql-block"><b>  《寄天台山道士》唐*孟浩然</b></p><p class="ql-block"><b> 屡蹑莓苔滑/埒寻汗漫期/</b></p><p class="ql-block"><b> 倘因松子去/长子世人辞。</b></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供的全真教南宗的开山鼻祖紫阳真人,以及南宗五祖的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和白玉蟾。</p> <p class="ql-block">桐柏宫道长给我们做祭拜紫阳真人的示范。</p> <p class="ql-block">桐柏道长向我们介绍起:在这里曾发生纠纷,后来是雍正皇帝出面介决的。清初当地乡宦之子驱散道徒,将桐柏宫占作坟茔,住持范青云起而讼争数十年,奈因官宦勾结,屡遭迫害,几乎被毒死。后住持辗转到京都冒死上诉,幸得雍正皇帝支持,敕命粮道朱伦翰督造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建成,赐“万法圆通”额,竖御笔《崇道观碑》;下旨“自(州府)紫阳楼迄百步溪、崇道观三处,各为殿道门庑若干楹,并置田若千亩,以人资香火,有余则赡其后裔。</p> <p class="ql-block">御敕《崇道观碑文》是清雍正皇帝御笔撰文并亲笔书写的。碑文详细地记述了紫阳真人张伯端故居修建、紫阳道观一事,同时盛赞了紫阳真人及其著作《悟真篇》的“佛仙一贯”的理念,并阐述了修复紫阳道场的始末。碑文部分内容有: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求长生而不知无生,执有身而不知无相,法身如以箭射空,力尽不堕,非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张平叔者《悟真篇》发明金丹之要,自序以为是在修生之才……。碑文还提到:紫阳真人张伯端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及其故居,去郡城六十里,有百步溪传为紫阳化处,又尝焚修于桐柏崇道观,由于岁久香火岑寂,故特命发帑、遣官加以整葺,碑文最后还记叙了修建道观的经过以及敕命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万法圆通》这是清雍正皇帝对张伯端道行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宿天台桐柏宫》*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島/</p><p class="ql-block"> 缅寻沧海趣/近爱赤城好/</p><p class="ql-block"> 扪萝衣践苔/辍棹姿探讨/</p><p class="ql-block">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p><p class="ql-block">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p><p class="ql-block">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p><p class="ql-block">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两老/</p><p class="ql-block">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p><p class="ql-block">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p> <p class="ql-block">桐柏宫航摄全境。原桐柏宫已沉在湖底。雍正皇帝崇道观碑还有文字记录桐柏宫入山门依次为灵宫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殿,两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为太极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晋,前后各有厅三间,接以回廊。宿舍、伙房均在墙外,共有殿宇百间,连厢房共约有近万间房屋,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龙门派第十代宗师清昱(东篱)住持。</p> <p class="ql-block">《真武殿》是桐柏宫的大殿,建筑风格古朴庄重,是供奉真武大帝的殿堂,又称玄天大帝,是道教中的北方之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是镇邪避灾保护众生的神力。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红色鸟),北玄武(黑色龟)之说,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东方甲乙为木、南方丙丁为火、中方戊己为土、西方庚辛为金、北方壬癸为水。(在宁波原有一个庙叫龟神庙,位置在西河街与秀水街交接点,(中山公园最西北角)。供奉的是道教北方之神)。</p> <p class="ql-block">王介堂先生向大家介绍道观中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大通明宝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道教以为《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低于三清),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在昊天金阙、弥罗天宫。他妙相壮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物,行之天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修罗、地狱、蓄生、饿鬼)的一切阴阳。</p> <p class="ql-block">桐柏宫的道长面对浩瀚的金庭湖对我们说:1959年时天台县的当局要在这里修建桐柏水库和发电站,当水库建成蓄水时,存在千年历史的桐柏宫沉没在波涛之中,当时由于水势来时汹涌,道观中的碑文、佛像都不及搬迁,别说相关的建筑材料,都淹没在大水下。要是等在今日建水库,早就把贵重文物以及殿堂建筑材料都异地搬迁安置妥当。</p> <p class="ql-block">这个举着宁波文化之旅小旗帜的是文化旅的领队夏先生,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很丰富的文史知识,在这次出游前做了大量的功课,在游桐柏宫的活动中与桐柏宫道长一搭一对唱起双簧,文化之旅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最佩服的是他用文言文撰写的《临海天台山游记》。</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桐柏宫中轴线上位置最高的神殿。建筑采用道观中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殿堂高20米,七间四进。占地660平方米,殿内面积5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祭祀神:供奉的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中)、上清灵宝天尊(右)、太清道德天尊(左),他们都是“道〞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上清灵宝天尊(右)。</p><p class="ql-block">由赤混太无无玄之黄气化生成灵宝君,又尊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宫,故称“上清”。</p> <p class="ql-block">玉清元始天尊(中)。</p><p class="ql-block">据《道教三洞宗元》等经典称:由混洞太无元玄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王清境,故称“玉清”。元始天尊生干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故称元始。</p> <p class="ql-block">太清道德天尊(左)。</p><p class="ql-block">由冥寂玄通元之白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称“太清”。</p> <p class="ql-block">史书道藏中记载周灵王太子—晋王乔(公元前565一前549)修道于桐柏山金庭洞天,控鹤吹笙而升天,是桐柏山最早道学人物。古人有云:桐柏山高万千、围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右弼王子晋之斗处也,也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p> <p class="ql-block">《葛天师葛玄》太极殿位于大殿左侧,是桐柏宫的重要配殿之一,祭祀神:供奉的是葛仙翁(葛玄),他是道教早期的重要人物,对道教的深远的影响。民间常说的葛天翁炼丹。</p> <p class="ql-block">总领队吴大英老师和王介堂先生代表宁波文化之旅朋友们向桐柏宫道长赠送《桐柏千秋》匾额。</p> <p class="ql-block">桐柏真人张伯端所开创的全真南宗其核心内容与其他道教宗派有差异的是:1、张伯端深受释儒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将这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道家思想体系,他认为儒释道之教思想宗旨在同归于性命二字,因此他将钟(钟离汉)吕(吕纯阳)内丹派所提倡的性命双修视为得到三教真传最上乘法。2、以内丹修炼为核心,强调通过内练精气来结成金丹,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他的内丹理论体系非常完善,包括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等段洽。3.道教著作中的小道藏《悟真篇》是张伯端在这里编汇的,而小道藏是道藏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道教是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为仙为终值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因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是东汉时形成的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二、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道教是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遵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相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即是道的化身,又是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p><p class="ql-block">三、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下的众神则以得道之深浅,功德之多寡而分为不同等级和职守。最高者为玉皇大帝;其次为四御(即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压土皇帝衹);再次则为众天神。玉帝统御诸天,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娃最熟悉的有“风、雨、雷、電、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p> <p class="ql-block">道教是在中国这块田地上诞生,又在这块田地上成长起来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延年益寿是道教追求的目标,道士积累了修炼方术,如冶炼外丹、修炼内丹的法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好多道长也是一个好的郎中医生,常常行医治病,帮助老百姓介除疾病的痛苦;有些道观里道长有很深功底,有冶炼术的、有治疗医术、有预防瘟疫的经验和手段,象这次屠呦呦的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在这葛仙翁“青蒿素”基础上提炼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二、《国清讲寺》位于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为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院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隋代高僧“智者大师”(智顗)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晌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过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2001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p> <p class="ql-block">宁波天童寺招牌是禅寺;宝庆寺招牌是讲寺;香山寺招牌是教寺;弘一法师所在寺是律寺,天台国清寺也是讲寺。我不明白,所以我在百度问了一个问题:“佛教中禅寺、讲寺、教寺、律寺有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百度答1.禅寺是以禅宗修行方式为主的寺院,禅宗强调通过冥思、坐禅等方式来体悟佛法,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智慧。</p><p class="ql-block">2.讲寺是以传授佛法,宣讲教义为主要功能的寺庙,功能会定期举行法会,邀请著名法师或学者来授课,吸引了大量信徒来听讲和学习。</p><p class="ql-block">3、教寺主要从事世俗教化工作,传播佛教教义和道德规范,功能是教育和感化来影响社会大众,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4、律寺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的律宗修行,功能是研究、传授佛教戒律,规范僧侣和信徒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隋塔》位于天台国清寺前。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p> <p class="ql-block">游客从外大门到国清寺随喜要步行好长的一段路,这好象是给游客在心灵上有个适应过程,从凡尘进入梵境,甬道两旁绿叶荫天,修竹夹道,平添了梵院深幽神秘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五峰层鬓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伟簝”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隋塔身全貌。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再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的“起、承、转、合”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今《国清寺现存建筑》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p> <p class="ql-block">要参拜國清寺必要经过一座千年古桥—一《丰干桥》。据竖立在桥旁石碑的介绍:此桥建于宋朝,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而建立。曾载入《中国科学技术*桥梁卷》。这座石桥苍老坚实,石条,石板铺成单孔椭圆形拱桥,两面都有石护栏,长约15米,石桥南首两侧有石狮子护卫。此桥在清代重修过。</p> <p class="ql-block">寺门侧面有《陏代古刹》”四个大字。我想隋朝的“隋“,怎么写成“陏”样。后来听导游介绍,这字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写的。在隋代时隋字是写成这个样子的。</p><p class="ql-block">这照片是宁波文化之旅朋友在天台国清寺采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国清讲寺大门正对面的照壁,写着《教观总持》四个大字。听人讲这是国清教教寺的总纲,也是天台宗立教宗旨,是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纲领。“教”指教理、教义即佛学的思想真䯝,也就是理论。“观”是指心观法,体现佛教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实践方式。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强调是“定慧”双修,教与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涧迴瀾》说的是寺院门前的风光,有两涧溪水在这儿迴澜。</p> <p class="ql-block">《七佛塔》。在宁波七塔寺、天童寺也能看到这样七塔,但不知它是纪念谁的?今日到天台寺才知悉:它原来是为了纪念佛教中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舎浮佛、拘留孙佛、构那牟弥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里七佛塔最初建于隋唐,后古佛塔已不存在了,如今的七佛塔于1973年在旧址上重新建造。</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为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柠,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壁。国清寺依小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分为五条纵人轴线,正中轴由南向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賢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罗汉堂、文物室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国清寺的留念,因那时寺外有很多摊贩,他的口中讲的:“能借助道教的法术,探知你心里所想的”。项目是有偿“猜姓氏(63个姓)及猜三国演义人名(31个人物)”.的把戏,他给你看几张明片,(你看后心中认定,但不说出来)你只要说有或没有,他就能猜出你心中想的人,他如说得对你就得付给他一元钱,你如说他猜错了,那赌注升级了,如他猜错,他该付你十元;如查验结果是你搞错,你得再付他十元。我当时很感兴趣,看了二十分钟,那个摆摊人赚了很多钱。我老是想不明白,、他是怎么猜出来的……。我回到家,我在小学暑假“猜年龄作业中”..得到启发,象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当是我的心情.有多开心,就象佛教徒禅学中的“顿悟”。所以这个过程记得特别牢,我也制作了卡片,要朋友中记住一个人,对着卡片说有无,我也得猜到他心中想的人是谁。</p> <p class="ql-block">《一行到此水西流》碑。这是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禅师”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在制作卡片划横八竖八的方块题上1一64数字,把64个数字上下对拆,分成上半区和下半区;再把64数字左右对折,分成左半圈和右半圈;在第三张卡片分成单数和双数;依次类退,把猜一次就能排除一半的数字。依次类退,通过六次猜测便能确定到一个数字。(当然实际操作时还有很多细节)。据说这种方法在计算机编程时也是可借鋻的。……当时我还曾想过,当我落魄到没饭吃的时候,也可到寺院门口以此来营生。</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是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五开间,五三架梁构架,单檐歇山顶。殿前有一对威武高大的汉白玉双狮,这是在1973年为了接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专门从故宫博物馆搬运过来的。殿内供奉的是弥勒菩薩,其形象常以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示人,象征着包容和喜悦,寓意着迎接信众进入佛门,开启一段心灵的修行之旅。</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内有一佛龛,供奉的布袋和尚状的弥勒菩蕯,殿两侧只有一对护法神(不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雨花殿》为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构架形式与弥勒殿相仿,平面五开间,抬梁歇山顶,作有彩画。</p><p class="ql-block">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考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雨花殿中有四大天王,他们的身份为护法神,职责为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p><p class="ql-block">左首的为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能是风;右首的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玊琵琶一面,职能是调。</p> <p class="ql-block">雨花殿中有四大天王,他们的身份为护法神,职责为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p><p class="ql-block">右首的一位为多闻天王魔里海,掌混元珠伞一把,职能为雨。</p><p class="ql-block">左首那一位为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孤貂,职能为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国清寺中轴线上第三座殿宇,也是全寺最主要建筑。大雄宝殿为长方形平面七开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单昂斗拱,出挑2.25米;上檐为单翘重昂斗拱,出挑2.62来。顶棚为方形藻井,其中金步明间和次间的顶高2.3米。殿内正中设明代青铜铸的“释迦年尼”坐像,重13吨,高达6.8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俗称大殿。一这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大力,能降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魔。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有一高大的铜鼎㚧,双耳三足,呈塔形,高约3.8米,清代乾隆年间铸造,来自故宫博物院,上铸有“圣寿无疆”,为乾隆皇帝给其母祝寿所用。</p><p class="ql-block">据说也是在1973年日本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时,周总理特批从故宫运止天台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正设明代青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重13吨高达6.8米,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运过来的。佛的两个胁侍是“迦叶和阿难”。殿两侧陈列的是元代楠木雕刻的18个“罗汉”的坐像。</p><p class="ql-block">那个持话筒、戴眼镜的是天台山著名女导游正在为我们讲介。.</p> <p class="ql-block">导游正在介绍“大雄宝殿”中楠木精雕的“十八罗汉”。导游讲得精彩,听众听得认真。</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这是“大雄宝殿”佛像背的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p> <p class="ql-block">《隋梅》在大雄宝殿东侧,有一株隋梅,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这株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关于它的传说,现代诗人邓拓撰写的《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p><p class="ql-block">《隋梅》边上墙壁嵌有两块石碑,都书写“隋梅”两字,一块是同盟会会员陈钟琪所书;另一块是画家赖少其所书。</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株古老的梅树很有灵性,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占领时,这株梅树不开花。在文革期间曾一度枯萎,后来又慢慢复活。也有人说这株梅树原来位置不是在这里,好象位置偏离了很多,那就是一种介释:原来那梅的株干已枯死,但根系还活着,又从另一处又长出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天台国清寺探访那天是2025年2月22日,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国清寺隋梅开的花是白色的,旁边很多梅花开的是粉红色,交映在一起很美丽;还有很多游客到梅亭赏花,这里成了国清寺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游天台国清寺》*唐*李白</p><p class="ql-block">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p><p class="ql-block"> 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p><p class="ql-block"> 楂木划断云/高茎顶积雪/</p><p class="ql-block"> 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日。</p> <p class="ql-block">登上寺院的高处,俯视整个国清寺的古代建筑,尽显唐风宋韵风彩;古刹周边的山水岩泉,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特别是隋塔、隋梅和隋古寺同框入景,真是幅绝妙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寺院东北角梅亭的上方,碑亭重檐挑角,方石板铺地,仿明代亭客建筑。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这是赵朴初会长所题写。意思是“天台宗的教义象乳汁一样千秋万代地哺育着天台宗信徒”。亭中平行排列三座长方形的石碑。碑前高约2.6米,宽1.26米,厚0.11米。三座碑中的文是用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及另两位大师的功德与事迹。</p> <p class="ql-block">《锡杖泉》在《法乳千秋》碑亭右方有一口古泉,井圈中刻南“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在这里坐禅,在这里取水不便,遂以人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在这里涌出,故名。</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的建筑风格与整体寺庙建筑风格相统一,体现了古朴、庄严的特色。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够消灾延寿,救度众生,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药师佛典型形象是一手持钵(或碗)内盛甘露,手持药盒或拈药丸。药师佛亦称“大医王佛”。《药师经》中说他曾发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人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除胁侍日光、月光两菩萨外,旁侍“药师十二神将”。</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为重檐歇山顶,斗拱翘角。殿“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房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观音菩薩是慈悲的象征,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深受信众的敬仰和爱戴。她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所以她的美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薩”。菩薩在佛教中的等级仅次于佛。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曾经历菩萨阶段,在汉传佛教中著名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地藏王”。</p> <p class="ql-block">此殿供奉的是三位是弘扬佛教天台宗,有贡献法师的青铜铸像。中间一尊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右边一尊是高丽开创天台宗的宗义天法师,左边一尊是近代韓国天台宗中兴祖上月圆觉大师的青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从寺院三层建筑向西通往大师院石阶转角处边上,有众多石块堆垒中心的大石板,上刻《说妙法藏》四个空心字,寺院里记载为“智者大师”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三賢殿》一一里面供奉的是宋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据传丰干禅师居住在国清寺虎啸堂,时常骑虎外出云游,拾得是丰干捡拾来的小和尚,在国清寺厨房帮忙干活,寒山则是隐居在寒岩洞里高人,时常接济拾得的食物救济。据</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丰干、拾得、和寒山是一佛二菩萨的化身。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化身,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寒山大士在天台山的诗:</p><p class="ql-block"><b>雲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b></p><p class="ql-block"><b>连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怎法啾啾/</b></p><p class="ql-block"><b>老夫独坐棲青峰/少室闲居任白头/</b></p><p class="ql-block"><b>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b></p> <p class="ql-block">《妙法堂》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在寺院第二平台位置,在三贤堂下面。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所。堂前芭蕉茂盛,庭院常青,环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楼上是“蔵经阁”,干敬明净,阁四周边排列着上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花经》等经籍。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天台宗教义“弘场法空”的讲所。</p> <p class="ql-block">《玉佛阁》位于寺院西轴线上最高处,二楼上匾写着“玉佛阁”,一楼下匾写着“五峰古X”。我们参观时,一楼展览着寺院的小件法器、书籍物品。</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位于“妙法堂”南面,供奉的是横三世的三佛陀,中间的为释迦牟尼佛。右边的药师佛,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持钵(或碗,,内盛甘露,一手持药盒成拈药丸。左边的为阿弥陀佛,意译是“无量寿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也叫“接引佛”,他的塑像常作接引众生的姿势;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这金莲台座就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鹅字碑》信于“三圣殿”右边,过道的转弯处墙壁上。据说:此独笔鹅字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很不幸,待碑发现时已経只剩半块碑半个字。现存鹅右半边是王羲之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抢选所写,两边浑然一体,达到真假难分的程度。据说曹抢选为了补写这半个字,他用了七年的时间专门用于募写,补为全壁,移碑于此。</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位于国清寺西轴线,《妙法堂》的南面罗汉堂。</p><p class="ql-block">在佛经中有提到五百罗汉的神话故事,但在中国提到五百罗汉之处甚多,但没有一寺列出他们尊姓大名,到了南宋有位工部郎叫高道素的人把五百罗汉姓名勒石建成,置于江阴乾明院中。自此寺院建五百罗汉堂皆援用其名人和具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五百罗汉堂里,这里有济公出现。济公确有其人,乃是南宋僧人(1148一1209),原名李心远,台州人,出家后法名道济。他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净慈寺。据说他不遵戒守,嗜好酒肉,特别是狗肉蘸大蒜,举止如痴似狂,被称为“济癫僧”。他后来被神化,认为是降龙罗汉转世,被尊称为济公。这是个土生土长的,塑造得极有个性的中国罗汉。他具有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诙谐幽默的性格,能做些出人意料的安良除暴之事,颇得人民喜爱。据民间传说,他到汉罗堂报到时,五百罗汉名额已满,所以他是第五百零一号罗汉。</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视频。</p> <p class="ql-block">三、赭溪自古以来是唐诗文化之路的一段,是文人墨客的打卡地,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也有描写赭溪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天台赭溪是天台山的一条著名溪流,其风光秀美、其典故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承载羔天台山历父记忆I文化的传承,是天台山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赭溪的自然景观》赭溪因溪床独特的赭色而得名,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农田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丹砂碧水”的独特美景。溪流从国清寺上游顺流而下,绕过县城,汇入始丰溪。</p> <p class="ql-block">《济公与赭溪的传说》据传济公曾在赭溪岸边施法,这里泼水去救杭州净寺的大火,这一故事体现了赭溪水的神奇,与济公的法力强大。</p> <p class="ql-block">如今赭溪老街以“唐风宋韵、醉美赭溪“为主题,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建筑,如临川桥、集賢桥、金举人宅第和赭溪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设有千灯长廊、药王庙等特色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浙东唐宋时期的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街,只见繁华,不见古朴,好象觉得古街已不古。</p> <p class="ql-block">《脚踏水車》过去江南水乡常用这种水车车水来灌溉农田,(也有牛车盘来车水)。但这个水车是装样子的,很重,我跳上去踩,但踏不动。</p> <p class="ql-block">时值早春,梅花末谢,早期的樱花已开,与美游的赭溪水相映辉。</p> <p class="ql-block">宁波文化之旅朋友们在天台“雨中游赭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小燕子穿红衣/</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到这里/</p><p class="ql-block">要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春天最美丽。</p><p class="ql-block">这首《护士日记》电影插曲,我们从少年唱起到青中年,再唱到老年。我这里改了二个字:第一行“花”改成“红”;第二行“年”改成“今”。.</p> <p class="ql-block"> 《天台珍晚景》250222</p><p class="ql-block">樱花源里赭溪行/五十年前初恋萦/</p><p class="ql-block">金婚夫妻珍晚景/琼台仙谷凤鸾鸣。</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游友小燕子说:偷摄了我们几张照片。我说这是抓拍,不是偷拍,照片拍得很好,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得感谢还来不及。如摆拍,神情会显得拘束,神态不会那么自然。</p> <p class="ql-block">我退休那一年也抓拍了六张照片,题为《人生六次携手》:</p><p class="ql-block">1、一个小男孩携着父母的手,在草地上奔走,题为《在父母羽翼下幸福成长》。</p><p class="ql-block">2、一对十岁男女孩在田野里捕蜻蜒、抲蝌蚪,题为《青梅竹馬,两小无猜》。</p><p class="ql-block">3、一对廿岁男女情侣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题为《沉醉在甜蜜的情爱中》。</p><p class="ql-block">4、一对三十岁初为人父母夫妻,携着孩子的手,题为《这是爱的结晶、情的枢纽、生命的延续、血脉的传承》。</p><p class="ql-block">5、一个五十多岁中年人在帮中风的父亲</p><p class="ql-block">做康复锻炼,题为《念慈恩尽孝道》。</p><p class="ql-block">6、一对八十多岁伉俪携着手在夕阳下漫步,题为《相依相偎到天老》。</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六幅人生之乐,对我们“四十后”来说,很遣憾前四乐都没享受到。</p><p class="ql-block">第一乐因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只有照料,哪有这么多时间来陪伴。第二乐因当时的社会风气,男女学生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都是大英法兰西,互相不来去。第三乐因当时上山下乡,那有这样心情去谈情说爱。第四乐因那时要生存、要住房、要好的工作岗位需要奋斗,哪有那些诗和远方幻想。对于第五项责任和担当确实是做了一些,那些都成了过去式。唯第六项还可尽力去争取,尽情去享受。</p> <p class="ql-block">今天访了梵院,又探了道观,又回到人间烟火中。回想起前不久从杂志里看到文章,想与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选择,如果你想活得风光些,就得活得辛劳些;如果你想活得平凡些,就可活得随意些;如果你想得长寿些,就可选择萧洒、自在些。</p><p class="ql-block">人生的道路就象东逝的水,你如活得象释家随缘活法,认为天意不可违,那就象长江水中的浮囊随波逐流,流入大海;如果你选择道家的活法,就道法自然,象长江上竹筏顺其自然,随水漂流,遇到急流险滩,你得用竹㰏子点拨一翻,避凶趋吉,顺势通过;如你选择儒家有作为的活法,则就得象江中船只,顺风顺水时扬帆驰航,碰到逆风逆水时就得象牵夫那样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与逆水抗争,一有疏忽将前功尽弃或船毁人亡”。</p><p class="ql-block">我想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对自己有个定位,对我来说本是凡夫浊子,定位不要过高,否则一生之中活在谴憾之中。但在青壮年时一定要学儒家的处世,“学习知识,锤炼身骨,积累资粮,立下志向,并为之奋斗”;人到了五十岁、六十岁时,则应学道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避凶趋吉”,“无为而治”的处世了;到了七十人生古来稀时,则该学佛家天意不可违,入乡随俗、随缘处世方式了,不要再图名利去抗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