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敦煌

家织布

<p class="ql-block">一、 初识飞天</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图画本封面上的图案,老师说是“飞天”———看,就是这样,黑白的,那时候除了红旗红领巾,一切都是黑白的,就连少先队统一服装也是白衬衫蓝裤子,男女同学一样。</p><p class="ql-block"> 飞天是啥东西?从哪里来的?一点也不知道,不知道也不影响学习呀,反正我学习也不好。</p><p class="ql-block">长大了工作了,一脚踏进甘肃,才知道河西走廊的尽头有个敦煌,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内藏无数壁画,是国之瑰宝,为世界瞩目,而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多见,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 飞天的故乡在印度,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的。画师们精湛的技艺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优美的身姿,飘逸的裙带,或散花飞舞,或凌空翱翔,为信众营造出神秘而美妙的佛国世界氛围。</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哪年开始,某电视剧开篇是飞天被镶在红色的祥云中旋转的画面, 我有点骄傲——敦煌在我的甘肃。</p> <p class="ql-block">二、“土”做的敦煌</p><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兴起旅游,我带孩子第一次去敦煌,住县招待所,土房子,土墙,土地面,服务员一看来了这么多人,惊到了:“这是咋啦嘛?”好歹把我们安顿了,就自顾打毛衣谝闲传——她们轻闲惯了,还不知道敦煌旅游的序幕就此拉开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自由活动,带孩子们直奔自由市场。土围墙圈了好大一个院子啊!不及走进,热烈的声浪已越过围墙冲出院子,促使人们加快脚步。(那时玉门还没有自由市场)</p><p class="ql-block"> 满满当当的! 西瓜和各种甜瓜在架子车上卖,地摊上摆着各种蔬菜长长的一溜,从这头到那头。</p><p class="ql-block"> 妈,妈!李广杏!孩子们大呼小叫,忙忙叨叨的,“咱不就是奔它来的吗?”此时正是李广杏收获季节,一筐筐杏子黄澄澄的,主人笑眯眯的随手递过几个:“让娃尝尝”。李广杏,个头不大,略扁,轻轻一掰,脱核了,水汪汪甘甜无比(甜杏核可别扔掉)杨家桥的李广杏,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买瓜不会挑吗?没关系呀,让卖瓜的给挑,绝不会错。</p><p class="ql-block"> 几个女人蹲地上挑辣椒,那么认真——掰开尝一下,越辣越好,不辣不要,我的天!</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看敦煌,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历尽了千年的兴衰,遭受了惨痛的文物劫难。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在鸣沙山的东麓凿开一个洞窟,标志着莫高窟的诞生。莫高窟千年的积淀与藏经洞的悲剧共同构成了敦煌做为人类文化保藏的双重故事,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学者樊诗锦老人为此劳碌终生。她说:“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嗨,国人都知道啊,我还啰嗦啥?</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莫高窟最早的样子吗?</p> <p class="ql-block">  从此,洞窟得到了修缮,加固,栈道把游人带到每一层洞窟门前。我带孩子去的那次,洞窟大都在修整,工匠们站在人字梯上修复墙壁,补齐脱落的壁画,用彩笔描绘使模糊变清晰 。只开少数的几个洞。洞内光线幽暗,只有一束光,是解说员的手电筒,人们跟着这束光的游走看壁画听故事,很不尽兴。游客不许自带亮光,也不许拍照。哎!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好在孩子们的兴趣不在洞里。更吸引他们的是鸣沙山,还有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鸣沙山月牙泉</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爬过最神奇的山。满山细细的沙,均匀又洁净,孩子们爱得不行,一头扑倒,嬉笑着脱掉鞋袜,开始比赛爬山,但是,细沙顺着脚趾缝泄上来转瞬淹没脚背,脚陷进去了,不但没有前进,反倒后退了。急不得,恼不得,哈!把孩子给耍的!几番挣扎才悟出:不能急,慢慢的踩着前面的脚窝,稳扎稳打。上到山脊更好玩儿了——从背后坐着往下出溜,滚滚的沙浪和人一起下,这得带下去多少沙子啊?一天下来,鸣沙山被损坏“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别急,夜里,神奇的风来了,它收回滑下去的沙,梳理凌乱的山,不留一点痕迹。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鸣沙山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所以,千百年来,月牙泉才不会被沙掩埋。</p> <p class="ql-block">四、年近花甲,结伴同行</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一转眼,退休了!?做点什么吧?果断的删除了“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等等”。换成:想去哪,立马行动!</p><p class="ql-block"> 于是,再给我哥嫂写信,邀请他们来玉门,以敦煌诱之。</p><p class="ql-block"> 1998年7月14日,他们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哥呀,从小爱疯,每次回家,带着小孩子们上山下河,翻墙头爬草垛。50多岁了还掏鸟窝呢,那次,带回七只小啄木鸟,它们长得太美了!还不会飞呢!被我爸训了一顿:“赶紧送回去!”</p><p class="ql-block"> 看到老君庙处的地形地貌,兴奋不已!我嫂子从小没离开过天津,此刻,仰着头看那立崖,迷茫了:咱们介是到哪儿了?我哥笑她:“看那傻样!”光是老君庙处,过石油河看窑洞,我们就去了两次。</p><p class="ql-block"> 去敦煌 厂里给派个车(北京BJ212)这十几年,我们忙着上班管孩子,敦煌忙着建设,孩子长大了,敦煌大变样!小招待所不见踪影,我们住的是敦煌宾馆。</p><p class="ql-block"> 参观千佛洞,我哥兴致勃勃,紧跟着解说员,贪婪的听讲,我们也很认真。那天开放的洞子多,好像有外宾?仍然不能拍照。(感谢网络提供了壁画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色鹿的故事家喻户晓,讲因果报应:九色鹿救了弄蛇人,弄蛇人忘恩负义,受到了惩罚。</p> <p class="ql-block">舍身饲虎图,讲人要有慈悲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壁画中佛国世界美好景象图</p> <p class="ql-block">  爬山(1998年7月21日)敦煌历来干旱少雨,前一天夜里却下了点小雨,空气湿润,也凉快。司机小裴说:“正好啊,趁着还没有人来,咱们先进去”。</p><p class="ql-block"> 就我哥这样的,见到这样的山,能不撒欢儿吗?他早就跃跃欲试了!于是我们捷足先登,不对,是手脚并用,真正意义上的爬,兴奋不已!——鸣沙山的魅力之一是把老人变成孩子。</p><p class="ql-block"> 上到山脊歇会儿,我用雨伞🌂尖儿写了几个字:“王旭们到此一游”!我哥还远不尽兴,疯劲儿正浓:说:“我滚着下山”就顺着45度斜坡滚着下去了 ,把我们吓得屏住呼吸,等他下到山脚说“没事儿”(那时还没有摄像的条件)。后来他在照片背后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得意的说:“苏轼的《密州出猎》那年他才39岁,我可是58岁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一顿折腾,崭新的鸣沙山被我们破坏了,很得意呀。还不见游人到来,老天眷顾,给我们专场了。</p><p class="ql-block">山脊上小憩,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骑骆驼吧,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大约一辈子只有这一次。嫂子还在犹豫,老顾不由分说,租来了四匹(就是匹吧),牵驼人紧着说:“不怕不怕,老实得很”。我们乍着胆,战战兢兢的,跨上去就后悔了——从卧到起的过程是从膝盖往下那么长的腿猛地戳起,人向后仰,差点摔下去(当然不会,抓紧大铁环)。相同的是,从站到卧也是长腿扑通一声就卧下,人又朝前扑去,又吓一跳,全凭那个大铁环。但是骆驼🐫走起来挺好的,有驼铃叮咚,吟唱着舒缓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我哥把骆驼🐫骑稳了,看高兴的,唱啥呢?</p> <p class="ql-block">经我多次邀请,哥嫂大西北一游的夙愿实现了。我哥写了《大西北短章》、《亲近黄河》等六篇游记散文。我嫂子说:“这辈子去一趟大西北我值了”!</p><p class="ql-block"> 为嫂子这句话我也值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p class="ql-block"> 敦煌,这颗镶嵌在茫茫戈壁沙海之中的璀璨的明珠,终于留下了我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我哥和我的前夫,他们于2019年病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