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8年的春天,我坐在教室的倒数第三排,望着黑板上的数学公式发愁。周围同学们早已开始了他们的"小动作"——传纸条、偷瞄邻座的答卷、翻看小抄。班主任吴老师正在前方巡视,他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总是一丝不苟地讲解每道题目。</p><p class="ql-block"> 我是严利华,出生在湖南华容县鲇鱼须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上小学和初中的年代正好是文革后期——小学五年半,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初中毕业时,恰逢改革开放,国家开始恢复教育考试制度,我们这一届正好赶上初中由两年制向三年制过渡,也是中考、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我们面临的选择是:考上的上高中,没考上的上读初三。</p> <p class="ql-block">由于长期"重红轻专",我们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为了迎接中考,学校第一次对班级和学生进行排名布榜。几乎每周都有考试,为了短暂的荣誉,舞弊之风盛行。而我,可能是班上唯一不作弊的学生。</p><p class="ql-block">"这次又是倒数第几?"爹拿着我的试卷,眉头紧锁。在家里,我们一直这样称呼父亲。</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名。"我低着头回答。六十多个学生,我每次排名都在四十到六十名之间。</p><p class="ql-block">"邓老师今天特意来家里,说你学习不用功,可能上不了高中。"母亲叹了口气。邓老师是学校其他班的老师,和我家关系很好。</p><p class="ql-block">"妈,那些成绩都是假的!同学们都作弊,我不作弊!"</p><p class="ql-block">"人家作弊就你正人君子!"爹生气地说,"考不上高中,你有什么出息?"</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那里,无比委屈。他们不明白,在那样的环境中坚持诚信有多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考前,我在走廊上碰到了邓老师。</p><p class="ql-block"> "严利华,最近学习怎么样?"他关切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还行吧,邓老师。"</p><p class="ql-block"> "以你平时的成绩,考上高中不容易啊。"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再努力一下,也是有可能的吧。"</p><p class="ql-block"> 中考那天,我们集中到全县指定的考点,每个考场都有严格的监考老师,没有任何作弊的机会。第一次,我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p><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束后,我们还在学校边学习边劳动。有一天,邓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严利华,你感觉考得怎么样?"他笑眯眯地问。</p><p class="ql-block"> "平时考试和中考我感觉差不多!"我如实回答。</p><p class="ql-block"> 他只说了句:"继续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学校正式布榜。当我找到自己的名字时,几乎不敢相信——班上第二名!我考上了高中!</p> <p class="ql-block"> "看看,你瞎蒙着的也考上高中了!"爹拿着一瓶白酒,晚饭后已经邀了几个好友来家里小酌。</p><p class="ql-block"> "不是的,爹,他们都作弊,我不作弊!"即使在这个时刻,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爹只是冷哼一声,又倒了一杯酒,没有多说什么。他从不轻易表扬我,即使在这样的成绩面前。</p><p class="ql-block"> 那晚,酒过三巡,我听见爹对朋友们说:"这孩子倔,就是太倔。"平时严厉的他,似乎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成绩。也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价值观被扭曲了,连对子女的肯定也变得吝啬起来。</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依然感慨万千。在舞弊成风的环境中,选择诚信需要莫大的勇气。所幸,历史给了我公正的回答——实力和诚信,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品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