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护国门。现存于昆明南屏街东端。</p> <p class="ql-block"> 昆明人对工人文化宫有一份温馨记忆。最早的文化宫内没有高楼大厦,大门是两扇气派的镂花铁门,铁门原本矗立在市中心的马路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护国门”,那是为纪念护国起义专门制作的凯旋之门。后因拓宽街道,护国门东移,遂成了老工人文化宫的大门。 </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我和伙伴们经常来此玩耍。记得文化宫内很宽敞,很清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内有两家电影院,其中一家叫“大跃进”,带有颇浓的时代色彩。另有旱冰场、灯光球场、阅览室、茶室、舞厅等,是不错的休闲场所。工人文化宫对面是检阅台,那是节日庆典检阅游行队伍的高台。每逢国庆节和五一节,照例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游行。彼时,我在昆明第一中学读书,学校有一支颇具规模的腰鼓队,是游行队伍中的亮点。队员们身着白衬衣蓝裤子,肩披红绸带,挎上红腰鼓,整齐划一地击打鼓面。鼓声咚咚, 震天价响,威风八面,引来万众围观。</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工人文化宫鳥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工人文化宫内的东风剧场。</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图均由美友叮叮提供)</p> <p class="ql-block">纪念护国战争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昆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师动众围海造田,将滇池的“肺”——草海湿地填掉;二是将老工人文化宫夷为平地,改建为“红太阳广场”。对这两桩事,昆明百姓颇有腹诽。填平草海,滇池污染日渐严重,谁也无可奈何;文化宫拆掉,却可以再盖,于是催生了当年“昆明第一高楼”的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 工人文化宫主楼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楼高约70米,共18层,是当时昆明第一高楼。楼房设计者的构思很特别。据说考虑此楼为工人阶级所用,必须有工厂特色,大楼的立面便设计成螺帽状。这种设计理念用现代建筑美学理念衡量,很值得商榷。不管怎么说,大楼很快盖成,而且盖得很结实。尤令昆明市民兴奋的是,新楼装有电梯,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稀罕事。成千上万市民涌向工人文化宫,排成一字长蛇阵,品尝坐电梯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昆明工人文化宫影像。</p> <p class="ql-block"> 一天傍晚,我和家人乘电梯升至顶楼,俯瞰昆明夜景。只见万家灯火闪烁明灭,远处西山睡美人被暮霭半掩,依稀可见。清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工人文化宫楼层高,房间小,在此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文体活动,其实并不方便。彼时我家住在青年路南段,距文化宫不过一箭之遙,却很少登临这座高楼。倒是楼前广场不错。园林工人们铺草皮,种树养花,摆放盆景,设置灯光喷泉,使广场成为中老年人锻炼休闲的福地。每天晨曦初露,成群结队的人们纷至沓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舞剑,有的自带录放机播放音乐,跳起华尔兹和探戈。每至傍晚,亦复如此,众人都在重温第一代工人文化宫的旧梦。</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修建地铁,广场被围栏和道路切割,昔日盛景不再。曾经辉煌一时的第二代工人文化宫主楼,像一位孤独的垂暮老人,在飞灰和喧嚣中深深叹息。之后,工人文化宫主楼被拆除,一个时代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照片:碧鸡坊和福林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