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逛清華園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於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校门</p><p class="ql-block"> 二校门最著名,也是清华大学的象征,建于1909年的它是清华第一座校门,后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p><p class="ql-block"> 二校门是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大门,古典优雅,门楣上书刻有那桐题写的“清華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晷</p><p class="ql-block"> 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勝於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华大学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 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p><p class="ql-block"> 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華學堂</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是由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所建,成立于1911年。历经百年成长,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大学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原址为清代的熙春园和近春园,后来合并为清华园,也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现在校园内依然保留着部分当年的清华园园林建筑,还有朱自清先生所钟爱的荷塘。当然,清华大学的景致还是以西式风格为主,学校中部的二校门、日晷、清华学堂、大草坪、大礼堂等,都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清华人文精神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清華學堂的正额“清华学堂”四字是那桐的手书。</p><p class="ql-block"> 清華學堂,是清华大学最初的名字,清華學堂大楼也是清华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华学堂在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属于德国古典风格,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p> <p class="ql-block">明齋—社會科學學院</p> <p class="ql-block">李文正館</p> <p class="ql-block">生命科學舘</p> <p class="ql-block">生物學舘</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春園</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熙春園西部赐予皇四子奕詝,谓之“近春”。古建筑已经消失于历史风尘,山形水势间仍可窥见往昔风采。</p><p class="ql-block"> 岛上立着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近春園遺址》石刻碑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春園遺址</p><p class="ql-block"> 近春園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園的前身是康熙是“熙春園”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園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p><p class="ql-block">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p> <p class="ql-block">蓮橋</p> <p class="ql-block">吴晗雕塑</p> <p class="ql-block">晗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臨漪榭</p><p class="ql-block"> 荒岛西南侧有一曲尺状长廊名临漪榭, 临漪榭是原近春园中的一组建筑,现建筑为清华大学于1979年后重建,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p><p class="ql-block"> 临漪榭是清华大学近春园岛上最大的建筑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后慈禧太后下令兴土木修新园,因急需建筑材料,就下令拆除了临漪榭等建筑。1979年清华大学开始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临漪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临漪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p> <p class="ql-block">  岛上还陈列着整理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p><p class="ql-block">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石门券。</p> <p class="ql-block">  近春园荷塘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是指这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p><p class="ql-block"> 近春园荷塘因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而闻名,1927年夏,居于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漫步于荷塘西北角,写下《荷塘月色》一文。岛上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有朱自清先生手迹。但许多人常将“水木清华”处的荷塘误认为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这也是“清华四怪”之一:“两处荷塘争月色”。</p><p class="ql-block"> “荷塘月色”亭建成后,金德年教授受清华大学校办委托为其书写匾额。金教授经过几天的努力书写了若干“荷塘月色”匾名,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无法跟大师的为人、学识和境界相匹配,也无法融入荷塘月色的迷人景致和醉人意境,最后决定通过校史馆查找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笔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存世稀少的朱先生不同时期手稿中发现了“荷”“塘”“月”“色”四个蝇头小字。金教授如获至宝,通过分析“荷”“塘”“月”“色”四个字的笔法、自清先生运笔规律和书写习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创作成功,使得今人得见朱先生一气呵成、清美隽秀、挺拔有力、字如其人的 “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这种以文章篇名建亭制匾的事例,在我国近现代还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工字厅”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字厅</p><p class="ql-block"> 清华园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是工字厅。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汉字“工”字,故得名“工字厅”。</p><p class="ql-block"> 工字厅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p><p class="ql-block"> 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華園”,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p><p class="ql-block"> 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木清華</p><p class="ql-block"> 这一座“园中之园”是古园的精魂,正额“水木清华”据传是康熙御笔。闻一多曾咏“清华古园溪山好,白波青嶂非人间”。</p><p class="ql-block"> “水木清华”位于工字厅的北侧,其实就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小湖,山林环拢一泓碧水,水中种植荷花。</p> <p class="ql-block">  廊前朱柱上悬有殷兆镛所撰抱柱联:</p><p class="ql-block">槛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p><p class="ql-block">窗中雲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清亭</p><p class="ql-block">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湖边的一座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湖北侧树立朱自清汉白玉塑像。</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雕塑</p> <p class="ql-block">孔子雕塑</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教授、诗人、学者、烈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情人坡</p><p class="ql-block"> 情人坡坐落于清华大学中部,是万泉河西岸的一处绿地,在西南方向与图书馆相邻。配有草坪、树林、花坛、石亭等设施。由于仲夏夜常有情侣成双于此散心,故得“情人坡”之名。情人坡环境幽美,常有同学于此看书自习,散步锻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