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行之二——游在洛阳桥

金溪渔翁

美篇呢称:金溪鱼翁<div>美篇号:241826965</div><div>图片来源:作者</div> <font color="#167efb">福建泉州洛阳桥,驰名中外。很多人疑问,此桥为何冠以此名?还有人说,到了泉州不看洛阳桥,等于没到泉州。于是,我也去了那里。</font><div><font color="#167efb"> 一、洛阳桥的历史</font></div><font color="#167efb"> 洛阳桥位于泉州市东11公里的惠安县洛阳江上,它与河北赵州桥齐名。但许多人只知赵州桥,而不知泉州的洛阳桥。 <br> 洛阳桥之所以驰名,因它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首创,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桥上有石亭、石雕石像、石塔等装饰物。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等碑刻。</font> <div><div> <br><div> </div></div></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据资料介绍,赵州桥建于隋开皇末期至大业初年(公元595年—605年),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而洛阳桥虽比赵州桥晚建454年,但桥的长、宽、高度都远远超过了它。最主要是,赵州桥建在北方干旱内陆地,而洛阳桥却建在潮汐万变的大海边。其建桥的难度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远超赵州桥。<br>  洛阳桥是北宋<b>泉州太守蔡襄</b>主持修建,从皇佑五年开始(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余万两,才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font><div><font color="#167efb"> 大桥头史料记载,该桥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731米), 宽一丈五尺(宽4.5米),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从大桥建成以来,先后修复17次。著名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遭遇飓风,大桥损坏严重。郡守赵思诚主持修复;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部分桥址下沉,在海潮时桥梁淹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曾正淳等人,将桥增高三尺;明万历三十二年(1597年),遇大地震,桥梁倒塌,桥礅倾斜,知府姜志礼主持修复;清雍正八年(1730年)秋,桥梁部分塌陷,知县工之琦派人修复;民国二十年(1932年)蔡廷锴军长,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战时大桥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政府拨款600多万元,对该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恢复了古桥旧貌。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了公路桥。而今,古老的洛阳桥作为文物古迹保护,对游人开放参观。</font></div> 坐落于桥北头宋.蔡襄石雕刻像<div>  </div> <font color="#167efb"><b>  二、 桥名的来历</b><br> 在去往参观洛阳桥的路上,我与许多人一样,对桥名有些不解?世人皆知洛阳在河南,此桥为何冠以此名?<br> 看罢桥头的史料馆资料介绍,才知此桥的来历。早在汉、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的是闽、越族人。在“西晋八王之乱”时期,造成大量中原人南迁,尤其是在唐、宋时,北方中原地区社会动荡,时有战乱,大量北方中原人来到闽南,且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人为多。在闽南地区流行的语系史称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br> 由于中原人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良田、发展经济。这些中原人来到泉州,看到此地山川地貌极像古都洛阳,因思念故乡,遂将当地一条河俗称洛阳河,河南人居多的一个村子更名为洛阳镇(即今泉州惠安县洛阳镇,洛阳桥即建在该镇)。自打在洛阳河的入河口处建成此桥后,初名“万安桥”,后演变为今名——洛阳桥。</font> <p class="ql-block"> 当地惠安女挑的海蛎</p> 桥头雕塑妈祖像<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  <b>三、 该桥的历史价值</b></font></div><font color="#167efb">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的必经之路。<br> 当时的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过江只能靠船渡江。若遇大风、海潮,常常是望江海兴叹。到了北宋时期,才有了这座保人平安的“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由郡人李宠甃石造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为石桥。该工程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开建,至嘉佑四年十二月竣工,历六年零八个月时间,耗银一万四千多两,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46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洛阳桥的建成,是对世界桥梁史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水湍急,桥基多次损毁。造桥工匠创造的船基筏形基础,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世界建桥史上所没有的先进技术,在九百多年前就被我们的先辈成功运用,使洛阳桥而名闻天下,并成了中国人的骄傲。</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洛阳桥的建造,后人称此工程上有“三绝”,一是在海边滩涂建桥,桥长、桥礅多,为当时国内首次,工程浩大艰巨;二是蔡襄所写的《万安桥记》文笔简练精美;三是碑刻、石雕艺术精到。桥之中亭附近,耸立的历代碑刻,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font></div><font color="#167efb"> 细观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文笔简练。记述了建桥的起始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桥成时郡民欢乐盛况,碑文通篇绝妙佳词。碑文日:<br> <b>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b></font><div><font color="#167efb"> 蔡襄北宋一代文豪,身为该桥修建的主持者,但在他所书碑文中,丝毫未对自己的功绩标榜,其谦恭之人品尤其值得今人学习敬仰。其碑文书法精湛,浑宏苍劲,令人赞叹。《皇宋书录》言:“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 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言:“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现存有塔2座;亭2座;祠庙3座,武士石像4尊;历代碑刻20余方。</font></div> <font color="#167efb"> 四、感言<br> 走在泉州洛阳桥上,回望千年历史。我的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也曾辉煌过,骄傲过。但在近代史以来,却也落魄不堪。它曾遭受世界列强的欺凌与宰割。历史的重任落在了以孙中山、毛泽东为首的伟人身上, 他们带领革命者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终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中国。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初步繁荣的大国。今天,才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br>  <br> 2024年春写于厦门</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