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阑珊”

城北徐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说“阑珊”</b></p><p class="ql-block"> 某年初某晚报头版上曾有一文《冰雕玉砌龙庆峡》,作者以绚丽的笔触描绘了冰灯节“红红火火”“流光溢彩”的动人场面。但在第一段结尾有这样一句:“……心知在那灯火阑珊处,龙庆峡到了!”在这里,“阑珊”一词令我颇为费解,作者想说明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人们似乎都熟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的“阑珊”是指灯火零落稀少。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哀歌:“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其中的“阑珊”是指春光即将逝去。</p><p class="ql-block"> 经查,“阑珊” 是一个中文词汇,具有以下几种含义:</p><p class="ql-block"> 1、衰落、凋零:形容事物逐渐减弱或消失。例如:“兴致阑珊”表示兴趣逐渐消退。</p><p class="ql-block"> 2、稀疏、零落:形容事物稀少或分散。例如:“灯火阑珊”指灯光稀疏。</p><p class="ql-block"> 3、将尽、接近尾声:表示某事接近结束。例如:“春意阑珊”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p><p class="ql-block"> 这个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逐渐消退或接近结束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冰雕玉砌龙庆峡》一文用“阑珊”来形容冰灯节的灯火,莫不是把意思给弄拧了?</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类似上述误用“阑珊”一词的现象呢?为此,我对这个“似熟而生”的文言词进行了一次为期不短的“民意测验”。果不其然,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向它投了着实“耀眼”的一“票”:“灿烂”、“辉煌”“璀璨”“最亮”……</p><p class="ql-block"> 看来,“阑珊”的新鲜还真有些“群众基础”嘞!难怪它能连过编、审、校数关而见诸报端。</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时候还“阑珊”以本来面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