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解向军</b></p> <p class="ql-block"><b>明朝关中解氏父子为政雁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解向军</b></p><p class="ql-block"><b>在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关中韩城解家村人解经邦考取进士,第二年奉诣任山东峄县知县。按例,朝廷敕封其父解自克文林郎大同知县,荣誉职务,但封及地负有辅持义务与责任,不能推责。算是父子各为一地父母官,事业轰轰烈烈,名望鹊起。其实儿子更优秀,天子门生,名正言顺,年轻气盛,棋开得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万历二十六年解经邦入朝任给事中,户部主事一职,二十八年移山西繁峙军事要塞主政,父亲此时仍在大同辅政。</b><b>由于大同是军事大镇,九镇之一,解自克协助行使地方事宜。大同与繁峙距离很近,不足二十里地,但不隶属。</b>山西繁峙县在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称为藿人。秦代时,繁峙县西部设置了葰人县,东部设置了卤城县,但这两个古县在汉晋时期逐渐废弃。西晋末年,原本位于雁门山北的繁峙县被迁移到今原平市境,隋代再迁至今繁峙县境,并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繁峙县,现隶属于忻州市一个辖区。</p> <p class="ql-block"><b>《解氏家谱》记载,解经邦“移繁峙大同,制抚驻节,军民杂处,号难治。公至,咸就理,报最为户主政。”</b>万历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明神宗诏告天下,宣布援朝抗倭大捷,天下皆庆。不久,解经邦就以给事中移接繁峙履职,制抚驻节,治安管理。<b>繁峙平型关是通往晋冀北的重要关口,战国时期修造的竹帛口最美长城,西接平型关长城,自古是军事、文化和商贾云集的繁华地方,这里的军民集聚一处,商贾尔虞我诈,南来北往人潮如流,贫贱富贵天差地别,恶性突发性案件司空见惯。</b></p> <p class="ql-block"><u>解经邦任繁峙制抚驻节,以节度使任这一地方军政长官,节度是带军衔的行政长官。繁峙这一地方,市场环境自由宽松,与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经济发展的条件比较优越。这里长期难治的情况,使经邦公不得不冷静对待。上任以后经过慎密调查和研究,他提出了按“最为户主政”的方案,作为治理之纲上报朝廷。</u></p> <p class="ql-block">经报朝廷批准后,获不统辖于卫,单独建制千户所,时称为守御千户所,驻繁峙。当时全国共有卫547个,大同本身就有一个卫的驻军,但该建置不在其中。当时,五个千户所为一卫(5600人),十个百户所编为一个千户所(1120人)。解经邦制抚驻节的守御千户所是三个千户所,共三千三百六十人,不足一卫的编制,但却行使一个卫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b>按照朝廷的鱼鳞图册原则,以田地为主,以地域为经,以人为纬,作为解决土地纠纷的凭证;按册以户为主,以人为经,以田地为纬,田地分别归于地主,作为征派赋役的根据。两种册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核对,相互牵制,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户口、田地和赋役管理制度。</b></p> <p class="ql-block">解经邦在峄县的治理得到了朝野的认可,他以科学的理念造就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勇气。任户部主事期间,在热河一带表现的淋里尽致。<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履新制抚的职位上,他采用双管齐下,以军促政、以政护民、严军治政的施政方略,使这里的军民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安定,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社会环境治理就初见成效。解公在繁峙施政之策,开初采取综合治理,后来就是完善经济秩序,维护贸易稳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实行透明的理政方略。他的实践为后来走进朝廷内阁辅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父亲解自克两任地方荣誉辅政后衣锦还乡,之后诰赠兵部左右侍郎,逝世后朝廷冠以"主政君"头衔,荣耀子孙,光射门第。解经邦则仕途山西布政使,礼部、兵部等职,称四朝阁老,誉满海内,名芳天下。邑人为阁老建有生祠,逝世后入城隍庙乡贤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9日午于瑯琊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b><b>韩城市政协委员会文史调研员;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会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