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俗语可谓家喻户晓。怀着对成为“好汉”的憧憬,去年暑假,我和家人踏上了前往慕田峪长城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这座屹立于北京怀柔区军都山的雄伟建筑,始建于明朝,是万里长城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今天,就请随我一同深入探寻慕田峪长城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缆车,直达14号烽火台。途中,导游介绍道:“慕田峪长城总落差达600米,其中19到20号烽火台的落差就占据了400米,其最高处海拔940米,与大雾山等高。”如此惊人的地势落差,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长城,人们总会联想到那巍峨耸立、密不透风的城墙。然而,慕田峪长城却并非如此。它的城墙上分布着两排精巧的小洞:上方的望口,为戍边士兵提供了安全的瞭望位置,以便时刻监视周边,防范敌人入侵;下方的射洞,则是攻击敌人的绝佳据点。这些洞口或许还有其他特殊用途,如储物、观察等。相较于其他长城,慕田峪长城的墙洞数量众多且分布均匀,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其作战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交加。面对恶劣天气,古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们将长城的中间部分抬高,在两边城墙下方设置凹槽。雨水顺着凹槽流至两坡之间的最低点,再通过小洞口排出墙外。看着这些排列整齐的凹槽,我不禁感叹:工匠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要将一块块石头打磨成相同的长度和高度已属不易,更何况还要保证所有石头的弧度也完全一致?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倘若没有这套精妙的排水系统,镇守边境的士兵们恐怕就要像浴缸里的小鸭子,在水中飘摇,又何来心情保卫边疆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作为明朝长城的精华所在,在万里长城的千百座名关险隘中独树一帜。归途中,我频频回望,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所谓“好汉”,不仅是登上长城的人,更是读懂它千年坚守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