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难忘儿时的蛐蛐声

袁汉勋

<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02793</p><p class="ql-block">昵 称:袁汉勋</p><p class="ql-block">(文:993字/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60后,大多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那时的木棍、瓦片、泥巴、芦叶、烟壳等都能成为我们的玩具。不用父母花一分钱,自己动手就能做成各种游戏的道具。比如,将小木棍敲起来再击出去,比谁的距离更远;用小瓦片在河里打水漂;用黄泥巴做手枪;用芦苇的叶子做哨子;用香烟壳子叠纸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纯天然,而且还无公害。而在这些游戏当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数“捉蛐蛐”。</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逢夏秋交接之际,生产队里凡是用土坯砌起来的墙缝里,屋角落里,都有一种土名叫蛐蛐(蟋蟀)的昆虫,这种昆虫有小米指头大小,体表有点像蜜蜂。它专门在墙缝里、柴根上打洞,而且在进出洞口的时候,还发出瞿瞿的叫声。在那缺少娱乐玩具的年代,我们三五成群,走这家串那家,专门捉蛐蛐玩。蛐蛐有时候在洞里不肯出来,我们就用树枝子捅它,这时,它会发出“瞿瞿瞿”的声音,细尖而悠长,确实很好听。</p><p class="ql-block"> 而说到捉蛐蛐,其实还是一门学问呢。比如,捉到的如果有三根尾巴,那我们就立即把它淘汰掉。只有两尾的才能入我们的法眼。因为我们早就听说,在江南的一些大城市里,还有人专门到乡下来收购这种两尾的蛐蛐呢。好在我们的父母从小就叮嘱过:“遇到收蛐蛐的就赶紧跑回家。这些人都是拐子,要把你拐走呢!”。</p><p class="ql-block"> 一般星期天的午饭后,母亲都会吩咐我出去挖猪菜,那简直就是我的欢乐时光。我三蹦两跳地就来到了贾炳成家(他们租住在吴长春家)。用我母亲的话说“两个臭味相投的”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瞒天过海”:先一门心思挖猪菜,等差不多了,便找来小棍子将竹筐子架空,用少量的猪菜覆盖在上面,便“满满”一筐了。之后,我俩就迫不及待地坐到地上扑起纸板来。等到天黑的时候,我俩便打着手电,循着蛐蛐叫,蹑手蹑脚地寻找洞口。每次听到瞿瞿的叫声,基本就能判断蛐蛐的个头大小。再弄点水,往洞口一灌,不一会儿,蛐蛐就冒出头来。这时,我们用狗尾巴草轻轻一捅,趁它窜出来的刹那,伸手逮住。然后用瓦罐或深色玻璃瓶,里面衬点泥,捣实了,这成了蛐蛐的窝。喂一两粒毛豆或辣椒,就是蛐蛐的饭。第二天早上揣在书包里上学,就能和小朋友们斗蛐蛐了。而这个互斗的场面,又恰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们经常为了某个环节,互不相让,面红耳赤。但同时,这又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光。因为它不仅增进了伙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一个渲泄情绪、切磋技艺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砖瓦房,有的还是楼房,再也看不见昔日的土坯墙了,蛐蛐当然也不见踪影了。而身居城市的我却一直还在寻觅它,但始终未能谋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