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谭氏清朝家史篇录

冰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湘西北谭氏清朝家史篇录</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澧州“澧县”谭氏徽珩公家族传承谱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训选择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致富图</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前言</font></b></h1> 明朝灭亡后;清王朝政权政策,裁原明朝官吏世袭职为民,征收明朝官吏全部赐禄田产,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本宗室因是明朝官吏世袭族裔,历经改朝后受清王朝政权政策控制,严格控制本支族人在仕途上发展。十世祖谭为彦,明卫廪生处于明晚季未获功名大用惜乎!吾家族明代曾辉煌十代。青泥潭长河堰谭氏五大房宗室繁衍蔓延湘西北之地,荫袭与明祚胤相终始。据澧州大堰垱镇谭氏“徽珩”公家族谱志录主题内容简化,分别按“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四卷。编辑成通俗易懂而直观“徽珩”公家族一至二十五代版本,供宗族人员阅读。湘西北谭氏家谱和族谱志及史书籍图表录等文献,系统记述谭姓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记录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家族史以遵循;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传承原则(搜寻幸存的古迹)。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分支始祖又是从古家族谱哪一代分裂出来的?是怎样一代一代耆儒硕老之言传到现在?本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血统关系已经基本考证清楚。<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澧县大堰垱镇“徽珩”公</b></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湘西北谭氏清朝家史篇录</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目录》</font></b></div></h1><h3><b><font color="#ed2308">第一章、澧州大堰垱镇谭氏“钺”公嫡系后裔清朝家史扎记</font></b><br>·第一节、清朝被民国推翻-民国执政简史录<br>·第二节、“钺”公嫡系后裔大堰垱镇谭氏清朝家史扎记<br><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章、“钺”公嫡系后裔清朝传承世系图表录</font></b><br>·第一节、明-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简介<br>·第二节、清朝传承十一世至十八世图表-家族史录<br><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章、“钺公”嫡系后裔大堰垱镇谭氏“永锡”公简述录</font></b><br>·第一节、“永锡”公历经清朝亡民国兴朝代<br>·第二节、清朝历代先祖传承图文录<br><b><font color="#ed2308">第四章、清朝历代先祖祠堂-祖茔-图文选录</font></b><br>·第一节、“钺公”嫡系后裔历代先祖供奉祠堂图文<br>·第二节、“钺公”嫡系后裔历代先祖归葬茔墓地址录<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湘西北谭氏清朝家史篇录</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一章、澧州大堰垱镇谭氏“钺”公嫡系后裔清朝家史扎记</font></b><br><b>·第一节、清朝被民国推翻-民国执政简史录</b></h3>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亡国在景山自缢身亡,明王朝宣告灭亡。一个由农民起义夺取政权而建立的明王朝也在内部纷争中渐渐走向衰弱,走向崩溃!在农民起义军的喊杀中灭亡。最终得利是让女真族建立起一个封建大清王朝。公元1644年 清军入关“顺治帝福临”的统治时期以惨无人道的民族强权措施。对汉族人民施行圈地,屠城。对汉族男性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政策。建立了在全国的绝对权威。满清种族歧视特别严重;种族隔离制度对汉族的民族压迫歧视,黑暗不亚于蒙元。其实在这个外来民族被统治的时代里,统治者对民族界线的划分十分森严,婚姻上的种族歧视严厉地禁止满汉通婚。施行种族隔离政策;满清把汉人当家奴,实质上满清根本就是一个侵略者、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反动政权。汉人不仅要供养旗人,而且还要受种种限制和奴役剥削。“明朝灭亡后”清王朝政权政策;裁原明朝官吏世袭职为民,征收了明朝官吏全部赐禄田产,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本宗室因是“明朝官吏世袭族裔”历经改朝后受清王朝政权政策控制,严格控制本支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br><b>·第二节、“钺”公嫡系后裔大堰垱镇谭氏清朝家史扎记</b> “永锡”公曰:吾宗室祖先自麟公祖立勋明室,赐禄田数百顷,奉旨落籍澧土云初繁衍世袭缨。德泽绵远,子姓蕃昌。澧州涔南乡青泥潭长河堰谭氏五大房宗室繁衍蔓延湘西北地区(澧水流域)之地,荫袭与明祚胤相终始。在清王朝的强权统治下,吾宗室祖先被迫无仕途发展机遇。本支系受清王朝政策牵连的十世祖;谭为彦,字全璧,明禀生,处于明晚季未获功名大用,惜乎!为彦公性敏决素善经济,于世然能不为势家所屈,仕途不顺,选择经商养农发家致富,承先启后家道日兴,可想见其梗概云。自明王朝易主后;吾清朝历代祖先遵循为彦公祖训;不参与政治仕途竞争和地方帮派组织。选择经商养农发家致富治家方略。经历几代人经商图谋生计,家族也算是相安太平。宗族先祖们在清王朝强权统治下,总算有仕途抱国之心也只是无限河山泪,雄心空向我,抱负不得伸。辛亥革命暴发;公元1911年成功推翻清王朝宣统帝溥仪政权,清王朝宣告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暴发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民国初期涉及全国的剪辫浪潮运动,则成了辛亥革命追求个性解放和推进民主共和联系在一起。本家族随着全国的剪辫浪潮运动,除去满族服装获得了个性解放享受到了民生民主自由。改朝换代变化;清康熙三年1644年,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建国初期;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法律形式明确了土地私有权,并规定了土地私有权的保护范围和方法,同时对之又进行有限的限制,政策鼓励支持百姓兴办实业和购置土地。 中华民国新政策出台;为家族企业资本发展提供了短暂发展机遇。本家族适应政策抓住了机遇,发家致富于民国。<br><b>撰写:</b>谭永锡 字 洪恩<br><b>日期:</b>民国二年 (癸丑年) 公元 1913年吉日 <br><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章、“钺”公嫡系后裔清朝传承世系图表录</font></b><br><b>·第一节、明-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简介</b><br> 明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国家办的学府最高级的生员(学生)。<br>吾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一世,“钺”公嫡系后裔谭士升,字文九,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 (癸未年)清崇德八年出生,成年后考入太学读书是太学生(清朝科举制录取的生员)。吾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一世,“钺”公嫡系后裔谭士升,字文九,遵父亲遗言;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遗训,选择澧州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致富(先祖选择经营粮油和办小型糟坊)。<br><b> 注:</b>糟旧时的糟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糟坊"供应糟油、糟卤,便称之"糟坊",就是专为平民百姓提供一日不可或缺的"油盐酱醋"。相当于今天的日杂店和超市,但经营的品种和范围要小的多;还一种是"糟坊"前店后场,自己酿酒后产生酒糟,"糟坊"就被叫开了。<br><b>·第二节、清朝传承十一世至十八世图表、家族史录</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一至十五世图表》</b></div>十一世(士) 十二世(学) 十三世(佩) 十四世(祖) 十五世(训)<br>士升(排行2) 学纯(排行1) 谭佩琯 祖诒(排行2) 训智(排行2)<br>士贞(排行1) 学春(排行2) 祖盘(排行1) 训礼(排行1)<br> 学源(排行3) 祖谱(排行3) 训太(排行3)<br> 学富(排行4) 祖哲(排行4) <br> 女儿嫁张家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一至十五世家族史录》</b></div>谭为彦次子谭士升 字辈(士),生养四子-女,历经明朝-清朝<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一世,谭士升,字文九,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 (癸未年)清崇德八年出生,太学生。卒(年月日失考),葬谭家岭蜈蚣形山脉钺公墓旁,立字碑左右处半边八字为记。<br>老家谱记载;谭士真,字亨九,谭士升 ,字文九,二公嘉言懿行(释: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作年莫考(释:看那些高风亮节的古人们,我无意去追寻他们的足迹,终南捷径终归不是我辈所图。),惟见近地古桥古刹并公祠多由二公领袖。古碑断碣姓字宛存足征,好善乐施敦本睦族云。<br>妣,李氏,生卒失,葬虎形上排,干山潠向,有碑。虎形茔界,南抵有庆堂山脊,分水北齐峡,抵周传仁山脚下,古路东,抵塌上汪人祖坟,西抵马大元山脊分水,左脚抵马文才山地,下齐田前面长嘴,下抵马人山地,内齐堰磡下田后面,西北角抵有庆堂山挂墈上,古路四围七处均窖石椿为界。山下并有护茔田一石,每年取租谷六石,草租十担,永作祀费。<br>生养子四,一女:学纯、学春、学源、学富,女适张。遵父亲遗言;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遗训,选择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致富。<br>谭士升长子 谭学纯 字辈(学) ,生养一子<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二世,谭学纯,字念兹,1671年,清圣祖辛亥年(康熙十年)出生。清廪生(史料;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清廷对威海卫的文人也予以选用,顺治五年,戚崇进以拔贡任陕西郃阳县知县,后升任淮安府知府,阮述芳以副贡任扬州府通判)。谭学纯,字念兹,敏而好学食饩,儒学赠有蜚声虎观扁额以旌之,不幸三十二岁而逝,儒学恸谓为今之颜子,以其好学寿数相类云。殁,葬谭家岭虎形山脉上排干山巽向立碑。妣,游氏,生、卒日失考,卒葬谭家岭虎形山脉西上角同向。<br> 游氏生-子,谭佩琯。遵循祖父遗言;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遗训,选择澧州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致富。<br>谭学纯独生儿子, 谭佩琯 字辈(佩),生养四子<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三世,谭佩琯,字西献,1701年,清圣祖辛已年(康熙四十年)出生。卒,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妣,龚氏,出生和卒日失考,卒,与夫合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br>夫妻生养四子,谭祖盘、谭祖诒、谭祖谱、谭祖哲,遵循曾祖父遗言;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遗训,选择以澧州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经营粮油商贸致富。<br>谭佩琯次子,谭祖诒 字辈(袓),生养三子<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四世,谭祖诒,1734年,清世宗甲寅年(雍正十二年)出生。卒日失考。卒,葬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妣,蔡氏,出生和卒日失考。卒,与夫合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br>蔡氏生养三子,长子谭训礼,次子谭训智,三子谭训太。遵循高祖父遗言;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遗训,选择以澧州大堰垱镇为经商基地,经营粮油商贸致富。<br>谭祖诒次子 谭训智 字辈(训) ,生养三子<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五世,谭训智,字德周,1770年,清高宗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初五寅时出生。卒,1853年,清文宗癸丑年(咸丰三年)八月十二申时,享年83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金鸡岭干堰湾庚甲向。妣,刘氏,1774年,清高宗甲午年(乾隆三十九年)正月初三辰时出生。遵循祖训;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选择迁出谭家岭定居澧州大堰垱镇经营粮油商贸、加工业务。卒,1865年,清穆宗乙丑年(同治四年)八月初九申时,享年91岁。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旁有碑,夫妻生养三子,谭元定,谭元宜,谭元英。<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六至十八世图表》</b></div>十六世(元) 十七世(吉) 十八世(永) <br>元宜(排行2) 吉颐(排行2) 永锡(排行3) <br>元定(排行1) 吉顺(排行1) 永年(排行1) <br>元英(排行3) 吉凯(排行3) 永福(排行2) <br> 吉颖(排行4) 女儿嫁李家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六至十八世家族史录》</b></div>谭训智次子,谭元宜 字辈(元),生养四子<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六世,谭元宜,字居爱,澧州大堰垱镇人,1802年,清仁宗壬戌年(嘉庆七年),八月十五卯时出生。卒,1865年,清穆宗乙丑年(同治四年)七月三十寅时,享年63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金鸡岭尾西庚山甲向。妣,孙氏,1809年,清仁宗己巳年(嘉庆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已时出生,卒,1862年清穆宗壬戌年(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二丑时,享年53岁。葬九里岗乡公墓西同向(九里岗乡楚墓群遗址)。<br> 夫妻生养四子;长子谭吉顺,次子谭吉颐,三子谭吉凯,四子谭吉颖。遵循祖训;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选择以澧州大堰垱镇为专业经商,扩展经营粮油商贸致富。<br>谭元宜次子,谭吉颐 字辈(吉) ,生养三子一女<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七世,谭吉颐,字欲如,澧州大堰垱镇人,生,1837年,清宣宗丁酉年(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七丑时。一生艰苦创业,开创出澧州大堰垱镇经商据点,把农产品转变为商品发家致富,创建了初具规模的槽坊(大米厂),添置有田产房产。居澧州大堰垱镇南街。 卒,1896年,清德宗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辰时,享年59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辛山乙向。<br> 妣,何氏,1837年,清宣宗丁酉年(道光十七年)四月二十辰时出生。卒,1891年,清德宗辛卯年(光绪十七年)三月十八亥时。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干山巽向,享年54岁。<br>夫妻生养三子一女,长子谭永年,次子谭永福,三子谭永锡(排行四),女儿(排行三)嫁李家。遵循祖训;经商养农发家致富,选择以澧州大堰垱镇为专业经商扩展经营粮油商贸致富。<br>谭吉颐三子 谭永锡 字辈(永),历经清朝-民国 ,生养一子三女<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八世,谭永锡 字 洪恩 号师三,又号尔纯(排行四),澧州大堰垱镇人,生1870年,清穆宗庚午年(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八卯时。遵循祖训;经商养农发家致富,以澧州大堰垱镇为专业经商扩展经营粮油商贸致富。继父业一生艰苦创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槽坊(大米厂)添置有田产房产,居大堰垱镇南街。卒于1946年民国丙戌年(民国三十五年)享年76岁。归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山脉。原配赵氏,生1870年清穆庚午年(同治九年)八月十三亥时。1901年清德宗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子时殁,享年31岁。归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戌辰向。赵氏,生养一子谭绍清。继配杨氏,生1882年,清德宗壬午年(光绪八年)四月十九日辰时。1908年,清德宗戊申年(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戌时殁,享年26岁。杨氏与赵氏靠近同葬,同向有碑。又娶王氏,生1879年,清德宗己卯年(光绪五年)十一月初五戌时。卒年失考,卒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戌辰向。<br> 王氏生养三女,长女嫁马家,次女嫁王家,三女嫁刘家。<br><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章、“钺公”嫡系后裔大堰垱镇谭氏“永锡”公简述录</font></b><br><b>·第一节、“永锡”公历经清朝亡民国兴朝代</b><br> 湘西北谭氏十八世祖谭永锡,字,洪恩,号师三,又号尔纯,澧州大堰垱镇人(“钺”公嫡系后裔)。清穆宗同治九年(庚午年),1870年,七月二十八卯时生。继父业一生艰苦创业,开创出一定规模的槽坊(大米厂位于大堰垱镇南街),继祖业(糟坊)添置有田产房产,居澧州大堰垱镇南街。辛亥革命暴发!1911年成功推翻清宣统帝溥仪政权,清王朝宣告灭亡。谭永锡四十一岁进入了民国年代,民国二年(癸丑年)公元1913年9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澧道所辖。“永锡”公,卒于1946年,丙戌年(民国三十五年),享年76岁。<br><b>·第二节、清朝历代先祖传承图文录</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一世谭士升“钺”公嫡系后裔图</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二世谭学纯“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三世谭佩琯“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四世谭祖诒“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五世谭训智“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六世谭元宜“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七世谭吉颐“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十八世谭永锡“钺”公嫡系后裔图</b></h3> <b><font color="#ed2308">第四章、清朝历代先祖祠堂-祖茔-图文选录</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麟支二世祖“必祥”公家庙摄图</b></div> <b>·第一节、“钺公”嫡系后裔历代先祖供奉祠堂图文</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澧州青泥潭谭氏友道公老祠碑摄影图</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b>麟支三世祖“友道”公青泥潭老祠碑文</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夫木之本深者,其枝必茂;水之源远者,其流必长。彼南山之椿,干至千寻,围至四十者,其本深也;黄河之源,至龙门碣石,始见一泻千里,至海而汪洋无际者,其源远也。是人之于祖,一如木本水源。欲知深浅远近,即宗族之广狭,子孙之奕叶,而乃祖乃宗之积累,可考而知焉。予自辛巳岁,躬承简命,来守兹卫。按其版籍,谭氏户口不啻十之三。稽于泽宫,谭氏列明经、游庠序不啻十之四。又如春秋之际遍行郊野,劝农问俗,而环卫之地,各有谭氏居宅。如澧州之清泥潭、中坪湖;卫城牛车坪、李子岗、龙马头、谭家坪、头百户、伍家峪,其最著者,予见男丁繁衍,人文蔚茂,而知其必有自也。公退之暇,咨访故老,皆曰:谭氏先世,江右望族也。自元朝,因慕湖南衡州安仁山水奇秀,风土醇厚,遂聚族而居之。迨明太祖南征,添麟公随驾勤王,序功升授兹卫左千百户,赐禄田数百顷,世袭簪缨,代传清白;子孙椒盛,广列黉宫。兹卫之中,无能出其右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予曰:象贤克类,存乎后人;保世滋大,必由祖功。创业贻谋,谭氏之祖由来尚矣。螽斯之诜诜,瓜瓞之绵绵,岂偶然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今谭氏大宗、小宗,人广地远。惧昧本源,同建祠堂。予特为之出其所见所闻,俾勒之于石。庶其入庙思敬,共念尔祖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时康熙乙酉1705年 月 日 湖广岳州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九溪卫掌印屯堂 刘昌祚题 </span></div><b>麟支六世祖“钺公”嫡系后裔历代先祖供奉祠堂</b></h3> <b>·第二节、“钺公”嫡系后裔历代先祖归葬茔墓地址录</b><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一世,谭士升,字文九,卒(年月日失考),葬谭家岭蜈蚣形山脉钺公墓旁,立字碑左右处半边八字为记。<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二世,谭学纯,字念兹,殁,葬谭家岭虎形山脉上排干山巽向立碑。<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三世,谭佩琯,字西献,卒,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四世,谭祖诒,卒日失考。卒,葬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妣,蔡氏,出生和卒日失考。卒,与夫合葬九里岗乡公墓(九里乡楚墓群遗址)。<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五世,谭训智,字德周,卒,1853年,清文宗癸丑年(咸丰三年)八月十二申时,享年83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金鸡岭干堰湾庚甲向。<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六世,谭元宜,字居爱,卒,1865年,清穆宗乙丑年(同治四年)七月三十寅时,享年63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金鸡岭尾西庚山甲向。<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七世,谭吉颐,字欲如,卒,1896年,清德宗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一辰时,享年59岁。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辛山乙向。<br> 湘西北谭氏麟支十八世,谭永锡 字 洪恩,卒于1946年民国丙戌年(民国三十五年)享年76岁。归葬九里岗乡荷花村,老宅后大风凸盘龙形山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麟支六世祖“钺”公墓茔图</b></div> <b>撰写资料来源:</b><br>《一》、明朝历史史料<br>《二》’澧州地方志、慈利县、临澧县、澧县,等地方志资料。<br>《三》、湘西北谭氏古今家族谱记载文录<br>《四》、传闻湘西北谭氏一世祖原属湖南茶陵地域人(长沙辖),古谭氏十九世(添)字辈,(后与侯氏通用前十代字派)详情可考证。<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湘西北谭氏族谱澧县卷、临澧县卷、慈利县卷封面图</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省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收藏证书</b></h3> <b>编辑撰写:</b>湘西北谭氏第二十一世裔孙 (钺公第十六代裔孙 )<br><b>笔名:</b> 冰雪(古希之年)<br><b>撰写日期:</b>2025年3月23日审核完稿<br><b>统计字数:</b>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