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要什么

VanessaC

朋友强推,去看了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工作日下午单人包场的体验感。<br><br>这部电影很多地方值得聊。这里仅说结尾。<br><br>关于本剧的结局,豆瓣上很多“高级”“精彩绝伦”之评,但也掺杂着一部分这样的说法(摘录如下):<br><ul><li>比起去投票,我更希望结局是女主离开</li><li>就不能又投票又私奔吗,又不是非要二选一</li></ul>……<br><br>我觉得这些评论,可能是因为太年轻天真、对人性(且不说男性)抱着某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可能是没做功课、去稍微了解下本剧所反映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也可能是艺术欣赏水平不足,对于什么样的情节设置才属于更高级、更留想象空间的艺术处理,欠缺更好的认知。<br><br>其实这个结局,确实是难免让人有些意外的。要我说,电影甚至可以起名“一张纸片”。<br><br>毕竟,导演(也是女主角)是太擅于讲故事、擅于把握节奏和铺陈了,从开场一记耳光开始,到家暴场面的舞剧化处理,都是很高级的神来之笔。一路铺陈到临近结尾,观众们都无比急切的希望女主摆脱这个泥潭;镜头的切换故意强化着那个跟另一个男人远走高飞的“拯救希望”;公公的突然死亡、那张重要纸片的意外掉落,又让通往希望的道路充满艰难……让观众很容易认定这张纸片是情书,把观众的殷切期望吊的高高的,而最后,华丽丽的告诉大家:这并不是一封邀约私奔的情书,而是一张通往明天的选票。<br><br>所以,为什么去投票而不是私奔?<br><br>简单直白的第一层,就是怎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男人身上?剧中不是已经清晰描绘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咱现代眼光中的靠谱男人并不存在?剧中的众多男性形象中,大概就那个黑人美国士兵、菜市场上的闺蜜的老公,就这么两个明确的正面形象,唯二的两个,笔墨不多,稀罕的很。连女主的俩个儿子,也是男权环境里养出来的混球罢了,导演对他们没有一丁点的褒义,所谓儿童代表未来,这俩小崽子杵在那,你能看到啥未来?<br><br>而选票代表了什么?是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法律上的平等权益,因为这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有女性选票,代表了未来法律有可能改变,让女人走出婚姻成为一种合法的自主权力。尽管,女主走下投票台、回到家中的那一晚,注定不会太平,甚至之后的若干日子,她会依然在泥潭中…但,她心里有了希望,千千万万个女性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br><br>至于为什么不是投票又私奔?那是观众心态作祟,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既要又要、争取效益最大化。但在艺术领域,有个词叫做“遗憾的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