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全称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大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黎族人信仰的图腾——大力神。大力神是黎族的万能之神,象征着勤劳与正义。大门的造型像一个人字,整体设计呈现出一种“牛气冲天”的形象,古色古香,充满了原始与神秘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景区大门的设计还充分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景区位于自然保护区之中,大门的设计在体现黎族文化的同时,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单位</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的设计还旨在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使其成为槟榔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游客对景区的记忆点。</p> <p class="ql-block">龙船石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其文化中常常将船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黎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从海上乘船来到海南岛的,因此船型屋成为了黎族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式。景区大门口的龙船石,不仅是对黎族祖先航海历史的纪念,也象征着黎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黎家梦</p><p class="ql-block">心中有碗,眼中有粮。</p><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多子多福。</p><p class="ql-block">在黎族文化中,碗也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放置一碗,表达了黎族人民对游客的美好祝愿,希望游客在槟榔谷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黎族人民以农业为生,对粮食的丰收有着极高的期待,碗的放置寓意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感恩。</p><p class="ql-block">蛙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圣的图腾。黎族人民相信蛙能够带来雨水,保佑庄稼丰收,因此对蛙有着特殊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视频介绍</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全称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三亚市与保亭县交界处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因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此外,槟榔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黎族人的热情好客和文化传统,因此“槟榔”二字也成为了景区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农家的塘前屋后,小桥流水人家。</p> <p class="ql-block">民居掩映在槟榔树林中</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景区内拥有大片的槟榔林,这片槟榔林不仅是海南岛槟榔的发源地,还被誉为全国最大的槟榔园。</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槟榔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形成了独特的热带风情景观。槟榔树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黎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被用于各种传统礼仪和婚庆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槟榔果以串状的形式挂在树上,每一串果实都紧密相连,却又保持着一定的间隔,错落有致。这种独特的排列方式,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精心编织的天然项链,悬挂在槟榔树的枝头,展现出一种天然的秩序美。圆润形态:单个的槟榔果呈长圆形或卵球形,圆润饱满,表面光滑细腻。它们在串上紧密地排列着,相互依偎,给人一种和谐、温馨的感觉,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静静地挂在树上,等待着人们去欣赏和采摘。</p> <p class="ql-block">一棵成熟的槟榔树在结果期可以挂果多次,每次产出的果穗上通常有80颗左右的果实。这些果实密密麻麻地挂在树上,从树冠一直延伸到树干的中上部,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感。它们的存在不仅彰显了槟榔树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p> <p class="ql-block">槟榔树上有这样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海南丈母娘选女婿爬的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在黎族传统婚俗中,求婚者需要通过爬槟榔树采摘槟榔果送给心仪的姑娘,以此表达爱意。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姑娘的尊重,也是对双方父母的一种交代。</p><p class="ql-block">象征意义:爬槟榔树还具有象征意义。槟榔树高且直,象征着男子的坚毅和勇敢。能够爬到高处采摘槟榔果,寓意着小伙子有追求爱情的决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此外,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黎族人民在各种场合都会唱歌,包括农活、婚礼、葬礼等。唱歌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以歌传情:在婚恋过程中,黎族青年男女通过唱歌来表达情感和寻找伴侣。姑娘们会通过歌声来考察小伙子的智慧、才情和对爱情的真诚。因此,会唱歌的小伙子在黎族姑娘眼中更具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爬槟榔树是给丈母娘看的,而歌是唱给阿妹听的。</p> <p class="ql-block">黎家坊</p> <p class="ql-block">蓑衣斗笠</p> <p class="ql-block">铁西瓜</p><p class="ql-block">海南的“铁西瓜”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植物,外观:果实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可达20厘米左右,外观青绿光亮,成熟后外皮坚硬,类似西瓜。内部结构:果肉呈粘稠状,有异味,口感不佳,不能食用。</p><p class="ql-block">铁西瓜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生长习性,成为了海南热带植物中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黎族人家</p> <p class="ql-block">苗寨</p> <p class="ql-block">古文古字</p> <p class="ql-block">百年古井</p> <p class="ql-block">海南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之一,其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百越”部族,特别是“骆越”一支。根据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研究,黎族的先民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已定居在海南岛。他们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从两广沿海地区逐渐迁徙到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这与源于古代越族的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的语言有共同特征,表明他们之间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此外,黎族的许多生活习俗,如断发文身、鸡卜、巢居等,与古代越族的习俗相似,这些习俗在黎族的现实生活中仍有所保留。</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黎族的族称经历了多次变化。在西汉以前,黎族的祖先被称为“骆越”,东汉时期被称为“里”或“蛮”,隋唐时期则被称为“俚”或“僚”。直到唐代后期,“黎”这一族称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并在宋代以后固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黎族在海南岛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到阶级社会的过渡。在明清时期,靠近汉族地区的黎族社会发展水平与汉族趋于一致,但山区腹地仍保留了原始公社制的残余。</p> <p class="ql-block">龙船石与蛙图腾</p><p class="ql-block">在龙船石的两边,还摆放着两尊黎族人崇拜的蛙图腾。蛙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保护神和生育的象征。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黎族文化的多元性,也展示了黎族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龙船石说明介绍</p> <p class="ql-block">龙船石作为景区大门口的重要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文化体验。游客在进入景区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文化世界。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游客对黎族文化的兴趣,也为景区的文化展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波隆人家</p><p class="ql-block">在海南黎族语言中,“波隆”有两种含义:</p><p class="ql-block">1. “您好”:是黎族人常用的问候语,表达“你好”“很棒”“您很帅气、靓丽”等意思。</p><p class="ql-block">2. “槟榔”:槟榔是黎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代表着幸福、吉祥、美好,黎族人将“槟榔”的发音作为问候的方式。在海南槟榔谷景区,游客们常常会听到黎族人用“波隆”来打招呼,同时还会竖起右手大拇指,寓意着友好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甘什嘚非遗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全景</p> <p class="ql-block">《槟榔古韵》实景演出剧场入口</p><p class="ql-block">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形式,成为了三亚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一大亮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剧场外观以黎族船形屋和龟背造型为主,舞台设计展现了古朴浓郁的黎乡气息,营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p> <p class="ql-block">主舞台黎族图腾</p><p class="ql-block">《槟榔古韵》实景演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形式,成为了三亚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一大亮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演出以真实的黎族和苗族生活场景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槟榔古韵》是三亚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实景演出项目,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展现了黎族和苗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钻木取火:展示黎族古老的取火技艺,演员通过原始的方式钻木取火,重现先辈们获取火种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海南黎族的钻木取火技艺不仅是一项古老的生存技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燧人氏模仿鸹鸟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火的文明。黎族作为海南岛的古老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这项远古技艺,用两根鹧鸪木在火光中传承希望。黎族人崇拜火神,认为火是光明、太阳和生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黎族先民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就已定居海南岛。长期以来,黎族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钻木取火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年代,黎族人依靠钻木取火来取暖、驱赶野兽、烤制食物。</p> <p class="ql-block">黎族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由钻火板和钻杆(或弓木)组成。钻火板用较软的山麻木砍制,长35厘米左右,宽7到10厘米,厚3到5厘米,一侧挖有若干小穴,穴底为流灰槽,用于火星下落。钻杆(或弓木)长50到60厘米,用硬杂木制成,直径3到5厘米,下端略尖。此外,还需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作为引燃物。</p> <p class="ql-block">准备工具:将钻火板固定在地上,用脚踏住,防止滑动。</p> <p class="ql-block">将钻杆插在钻火板的小穴内,用双手搓动钻杆或拉动弓木,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产生火星。引燃媒介物:火星沿流灰槽下落,点燃预先准备好的易燃媒介物,如木棉絮或芭蕉根纤维。吹风助燃:当媒介物冒烟时,迅速将其拿起来,用嘴吹风助燃,直至火苗燃起。</p> <p class="ql-block">种山栏:</p><p class="ql-block">通过舞蹈和表演形式,展现黎族人民种植山栏稻的劳作场景,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农耕文化。</p> <p class="ql-block">《槟榔·古韵》中的“种山栏”是展现黎族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节目。山栏稻是黎族的传统农作物,其种植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演出中出现的鸭子是黎族传统生活场景的一部分。黎族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鸭子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在舞台上,鸭子在田间漫步、觅食,生动地展现了黎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画面。</p><p class="ql-block">山羊在舞台上或悠闲地吃草,或好奇地张望,与演员们的表演相得益彰。它们的存在让整个演出场景更加真实、自然,仿佛观众正在观看一场真实的黎族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种山栏”节目中,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了黎族人民种植山栏稻的全过程,包括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环节。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利用。节目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将黎族的传统农耕生活场景还原到舞台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黎族村落,感受黎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丰收的期盼。这种表演不仅具有观赏性,更能让观众深入了解黎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舂米舞:</p><p class="ql-block">演员们手持木杵,在石臼中舂米,同时配合欢快的节奏和舞蹈动作,展现了黎族人民的丰收喜悦。</p> <p class="ql-block">舂米舞是黎族妇女在舂米劳动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舞蹈。在古代,黎族妇女在喜庆之日需要日夜轮流舂米以招待宾客,为了缓解疲劳、调节情绪,她们开始有节奏地击打舂杵,逐渐形成了这种具有节奏感和艺术性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舞者手持舂杵,交替击打臼桶的不同部位,发出悦耳的声响。舞蹈动作包括双臂上下挥动、双腿和上身有节奏的扭动和摇摆等,展现出优美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打柴舞:这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演员们在竹竿间灵活跳跃,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展现了黎族人民的活力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竹箥箕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拉木轮车:演员们驾驶牛车,展现了黎族传统的农耕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演出的舞台背景是典型的黎族村落,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营造出一种原始而自然的氛围。舞台上还布置有黎族的传统建筑,如茅草屋和木制的亭子,观众仿佛置身于黎族的村落之中。</p> <p class="ql-block">帕曼情歌: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展现了黎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黎族传统服饰,头戴精美的头饰,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轻盈而优美,充满了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帕曼情歌》的歌词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歌曲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展现了黎族青年男女之间羞涩而真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表演用空手剥椰子</p> <p class="ql-block">表演用绳索旋转椰子抛上圆台</p> <p class="ql-block">织黎锦:</p><p class="ql-block">呈现黎族妇女精湛的纺织技艺,演员现场展示黎锦的纺染织绣过程,体现了黎族“无字史书”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演出的舞台设计展现了古朴浓郁的黎乡气息,以黎族船形屋和龟背造型为主,隐喻黎族古老民族漂洋过海到海南的传说。在这样的背景下,织黎锦的场景更显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黎锦展示</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灯光设计巧妙,模拟自然光的效果,营造出一种仿佛置身于黎族村落中的氛围。光影交错中,织黎锦的阿婆们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织黎锦的大多是黎族的“老织女”,她们坐在长椅上,两腿并拢伸直,脚和腰部共同将正在织的线扯直,神情专注而从容。她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执着。灵巧的双手:阿婆们的手指在不同颜色的细线间上下翻飞,动作娴熟而流畅。她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一根根细线编织成精美的图案,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黎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人形纹、植物形纹、动物形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用具和自然现象等纹样。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黎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p> <p class="ql-block">竹竿舞:演出最后,演员邀请观众共同参与竹竿舞,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p> <p class="ql-block">互动性强:演出最后的竹竿舞环节,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与演员共同舞蹈,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演员们身着黎族和苗族的传统服饰,展示了丰富的民族图案和色彩,同时舞台上的道具如牛车、石臼等也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槟榔古韵》不仅是对黎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文化品牌:《槟榔古韵》被文化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已成为槟榔谷的核心品牌,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p> <p class="ql-block">演出通过大规模的演员阵容、真实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营造出震撼的舞台效果,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黎村苗寨。</p> <p class="ql-block">音乐与舞蹈结合:演出中融入了黎族和苗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如鼻箫、灼吧等竹木器乐的演奏,以及节奏明快的舞蹈动作,使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享受。</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的导游身后都有一个小竹篓装水杯,很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波隆田</p> <p class="ql-block">表演广场</p> <p class="ql-block">山栏稻</p><p class="ql-block">即旱稻,是黎族人民根据海南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培育出来的,种植过程较为原始,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p> <p class="ql-block">山栏酒</p><p class="ql-block">山栏酒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黎族人热情好客,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在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时,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p><p class="ql-block">主要原料是山栏稻</p><p class="ql-block">1. 浸泡与蒸煮:将山栏稻米或糯米浸</p><p class="ql-block">泡后蒸熟。2. 发酵:将蒸熟的稻米倒入取料于五指山的红米、姜叶、甘蔗、香皮树等原料的酒饼水竹箩里,用芭蕉叶封口,让其发酵。</p> <p class="ql-block">3. 并汁与再酿:发酵3天后并汁,再酿7天。4. 窖藏:将酿好的酒盛在地下储存三到五年,这样酿出的酒酒质醇厚,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口感:山栏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入口甘甜绵长,酒度低不易醉。外观:酒液如白玉般温润透亮。风味:由于酒饼的配制和独特的酿酒技术,山栏酒。</p> <p class="ql-block">品尝山栏酒</p> <p class="ql-block">黎药</p> <p class="ql-block">接骨木</p><p class="ql-block">接骨木(学名:Sambucus ),属于荚蒾科接骨木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6米。其茎髓部发达,蓄水力强,叶对生,花为顶生圆锥花序,浆果鲜红色。</p><p class="ql-block">药用价值接骨木的叶、花、根等部位均可入药。其叶性味辛、苦,平,具有活血、舒筋、止痛、利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骨折、筋骨疼痛、风湿疼痛等。接骨木花具有发汗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小便不利等症状。接骨木果实提取物对流感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可以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并降低严重程度。</p> <p class="ql-block">黎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的银器</p><p class="ql-block">融合了黎族和苗族的传统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银器上常见黎族和苗族的传统图案,如游龙飞凤、花鸟鱼虫等,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银矿石</p> <p class="ql-block">银锭</p> <p class="ql-block">银矿石</p> <p class="ql-block">银矿石</p> <p class="ql-block">银制杯</p> <p class="ql-block">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证书</p> <p class="ql-block">加工现场示范</p><p class="ql-block">银器原料采自含银纯度高的银金矿(AgAu)和辉银矿(Ag₂S),经过黎族独有的冶炼、提纯工序,确保银器的纯度。.款式精美:银器款式多样,既有传统的饰品,如手镯、项链、耳环等,也有现代的茶具、摆件等,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加工方式1. 冶炼与提纯:采用黎族传统的冶炼技术,将银矿石提炼成高纯度的银料。2. 锻造与定型:将提纯后的银料加热至一定温度,通过锤打等方式锻造出银器的基本形状。3. 錾花工艺:这是银器制作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银匠使用多种形状的錾刀,在银器表面雕刻出各种图案。錾花需要极高的眼力和手部技巧,每一道线条都要精准无误。4. 拉丝工艺:将银料拉成细丝,用于制作银丝饰品或作为其他银器的装饰。拉丝过程中,银匠需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拉丝孔,手工拉出的银丝表面更加光滑。5. 焊接与组装:将錾刻好的银片或拉好的银丝焊接在一起,组装成完整的银器。</p> <p class="ql-block">用银梳刮痧示范</p><p class="ql-block">银器刮痧的作用1. 吸收风邪热毒 银器刮痧被认为可以吸收体内的风邪和热毒。银器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清凉、解毒作用,通过刮痧的方式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p> <p class="ql-block">2. 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本身是一种通过刺激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法。使用银器进行刮痧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帮助缓解肌肉酸痛和疲劳。3. 调节身体机能 银器刮痧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p> <p class="ql-block">银器刮痧的注意事项1. 皮肤损伤风险 使用银器刮痧可能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因此,建议由专业的刮痧师进行操作,避免过度用力或刮伤皮肤。</p> <p class="ql-block">.2.选择合适的银器 银器的质量和纯度对刮痧效果有重要影响。建议选择纯度高、质地光滑的银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3. 适用人群 银器刮痧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并不适合所有人。例如,皮肤敏感、患有皮肤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应谨慎使用。</p> <p class="ql-block">在三亚槟榔谷,游客可以体验这种传统的健康疗法,感受银器与中医刮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不过,在体验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安全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鼻笛</p><p class="ql-block">是黎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三亚槟榔谷,游客可以欣赏到鼻笛的现场表演。鼻笛演奏者通常会穿着传统的黎族服饰,用鼻子吹奏出动听的黎家小调,为游客带来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这种表演不仅展示了鼻笛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黎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鼻笛的特点鼻笛是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乐器,通常长约30厘米,直径约2厘米。它的特点是演奏时用鼻子吹奏,而不是用嘴巴,因此得名“鼻笛”。鼻笛的音色清脆、悠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鼻笛的声音特点1. 音色清脆:鼻笛的声音清脆悦耳,具有独特的穿透力。这种音色使得鼻笛在演奏时能够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与周围的自然声音相得益彰。2. 悠扬动听:鼻笛的旋律通常较为简单,但非常悠扬动听。它能够演奏出富有节奏感的曲调,常用于表达黎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鼻笛与手鼓配合</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丰富:鼻笛不仅是黎族人民的娱乐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槟榔谷,鼻笛演奏常常与黎族的传统舞蹈和仪式相结合,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传统技艺传承 槟榔谷的竹子编织技艺是黎族和苗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这种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加工方式。编织过程中,工匠们通常会选用当地生长的优质竹子,经过砍伐、浸泡、晾干、剖丝等多道工序,将竹子加工成适合编织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婴儿竹吊床</p> <p class="ql-block">竹编产品均为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工匠的心血和智慧。从简单的篮子、筐子到复杂的工艺品,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文化体验与展示 在槟榔谷的非遗村文化体验区内,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竹编工匠的现场制作过程,了解竹编技艺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感受黎族和苗族的传统手工艺。</p> <p class="ql-block">实用与美观兼具 槟榔谷的竹编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极高的观赏性。常见的竹编产品包括篮子、筐子、竹席、竹椅等,这些产品在设计上融入了黎族和苗族的传统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陶艺</p> <p class="ql-block">鹧鸪茶</p> <p class="ql-block">黎族人家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柴火灶</p> <p class="ql-block">牛皮凳</p> <p class="ql-block">木棉花</p> <p class="ql-block">黎锦传承人阿婆现场手工织黎锦</p><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老阿婆手工织黎锦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槟榔谷景区“非遗村”,年近八旬的符金花阿婆是“镇村之宝”,她的手工织黎锦技艺堪称一绝。符金花阿婆不识字,普通话也不甚流利,但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能够织出带有故事情节的黎锦。</p> <p class="ql-block">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的图案和技艺主要依靠老一辈的口口相传和亲身示范。像符金花阿婆这样的老阿婆,她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织黎锦,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技艺炉火纯青,成为黎锦技艺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在三亚槟榔谷无纺布馆中展示的见血封喉树制作的衣服,体现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智慧和技艺。见血封喉树(箭毒木)虽然剧毒,但其树皮纤维坚韧、柔软,且具有防虫功能,是制作树皮布的优质材料。</p> <p class="ql-block">1.选取树皮:黎族人会选择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原料。这种树的树皮特别厚,纤维细长柔韧。2. 浸泡处理:将剥下的树皮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以去除毒液和胶质。3. 清洗与捶打:浸泡后的树皮需要反复捶打和清洗,直至树皮变得柔软且无毒。4. 晾晒与加工:经过处理的树皮晒干后,会变得洁白、厚实、柔软,可用于缝制衣服、褥垫等。</p> <p class="ql-block">棉纺馆</p><p class="ql-block">馆内是一条展示长廊,以逼真的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1^]。这些工艺展现了黎族妇女在棉纺织方面的高超技艺,体现了黎族传统纺织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技艺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背景:海南岛上自古多有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宋代黎族妇女所织造的花被、缦布和黎锦,工艺精巧、花色繁多,是当时海南的名产。</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技艺概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该技艺由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类型构成,形成了完整的传统技术体系。在絣染、双面绣和单面提花等方面,技艺精湛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工艺流程纺:黎族妇女将棉花或麻纤维梳理后,用纺车将其纺成细线。纺线时,她们凭借多年的经验,使线的粗细均匀,为后续的织造打下良好基础。染:选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蓝靛草、苏木等,对纺好的线进行染色。通过浸泡、煮染等工艺,使线材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如红、黑、黄、蓝等。这些天然染料不仅环保,而且染出的颜色鲜艳且持久。</p> <p class="ql-block">织:使用腰织机或脚踏织机,将染好的线织成布。织造过程中,黎族妇女会根据图案设计,巧妙地穿梭、提花,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其织造技艺高超,织出的布料质地紧密,图案清晰。绣:在织好的布上进行刺绣,进一步丰富图案和色彩。黎族刺绣有多种针法,如平绣、锁绣、辫绣等。绣娘们用彩色丝线在布上绣出各种花纹、动物、人物等图案,使织物更加精美。</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民族标识: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不仅是高度的美学作品,还是区别黎族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社会功能:在民间信仰、节庆、婚嫁、丧葬等民俗活动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例如,在婚嫁时,新娘的嫁衣通常会用精美的黎锦制作,上面绣有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历史见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承载着黎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黎锦的制作工具相对简单,主要使用古老的踞腰织机。织锦人席地而坐,两腿并拢伸直,脚和腰部共同将经线扯直,然后在经线之间编织不同颜色的纬线。材料方面,黎族妇女通常采来当地特产的吉贝木棉,纺成纱,染上色,再织成布。</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老阿婆手工织黎锦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展示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还承载了黎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杞方言</p><p class="ql-block">在三亚槟榔谷中,“杞方言”是指黎族内部的一种方言分支。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其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等。其中,“杞方言”是黎族在海南岛中南部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之一,它反映了黎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语言差异。</p> <p class="ql-block">黎锦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在槟榔谷,老阿婆们的手工织黎锦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是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这种方式,黎族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黎锦是黎族人民的“无字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锦的图案承载了生活场景事件的记录,反映了黎家人三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例如,黎锦上的某些图案可能代表着黎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特点:黎锦的图案丰富多样,包括人形纹、植物形纹、动物形纹以及反应日常生活用具和自然现象等纹样。符金花阿婆织的黎锦上,有木棉花开、小鸟飞翔、小鹿奔跑、猎人与女孩的婚恋故事等生动场景。这些图案不仅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还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景区展示:在槟榔谷景区的非遗馆展厅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老阿婆们现场织黎锦。景区还通过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黎锦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海南黎锦图案的审美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1.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黎锦图案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黎族人民生活在山区,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黎锦图案中常见动植物、山水、日月等自然元素,如木棉花、水牛、青蛙、水波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还体现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2.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黎锦图案在设计上既有具象的描绘,也有高度的抽象化处理。例如,动物纹和植物纹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通过简化、变形等手法变得更具装饰性。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既保留了自然物象的神韵,又赋予图案更强的艺术感和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3.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黎锦在色彩运用上极具特色,以红、黑、白、蓝等为主色调,搭配鲜艳的黄、绿、青等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搭配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例如,黑色和蓝黑色作为底色,是因为这些颜色耐脏且易于清洗。</p> <p class="ql-block">4. 几何纹样的运用黎锦图案中大量使用几何纹样,如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这些几何纹样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形成复杂而有序的图案,既具有装饰性,又蕴含着黎族人民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5. 对称与平衡的构图黎锦图案的构图通常采用对称和平衡的布局,体现出高度的艺术美感。例如,人形纹和动物纹常以对称的方式出现,展现出一种稳定和和谐的美感。这种对称构图不仅符合美学原则,还反映了黎族人民对秩序和平衡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6. 文化与信仰的象征黎锦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黎族文化与信仰的载体。例如,青蛙纹象征母爱和避邪,龙纹象征高贵和吉祥。此外,人形纹和人舞纹常与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相关,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7. 工艺与审美的结合黎锦的制作工艺精湛,包括纺、染、织、绣等多种技艺。黎族妇女通过高超的技艺,将图案织得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这种工艺与审美的结合,使得黎锦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黎锦图案的审美观是黎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不仅展现了黎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黎锦的织造过程复杂且耗时长。符金花阿婆织一副黎锦通常需要耗时两个月。她不需要预先设计或打样,图样都保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在织造时,以黑色棉线为底,将彩色棉线在既定位置挑出和埋入,通过经纬交叉的编织形式形成图案。</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p><p class="ql-block">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因家境贫寒,十二三岁被卖为童养媳。不堪忍受虐待后流落崖州(今海南三亚)</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初到崖州时面临诸多挑战,但她凭借勤劳和智慧,逐步融入当地生活,并与黎族妇女结下深厚友谊。学习纺织技术:崖州的棉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黎族妇女掌握了利用棉花进行纺纱和织布的一整套技术,包括使用碾轴去棉籽、纺车或转砣纺纱,以及使用踞腰织机提花织布。黄道婆对崖州的棉纺织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认真学习。在当地百姓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元贞元年(1295年),黄道婆告别海南岛的黎族兄弟姐妹,乘船返回乌泥泾。回到家乡后,她发现当地的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于是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技术改进与创新:黄道婆结合自己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对家乡的纺织工具和工艺进行了大量改进和创新。她发明了“搅车”,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将传统的小型弹弓改造为四尺长的大弹弓,使弹出的棉花更蓬松;首创三锭木棉脚踏纺车,极大提高了纺纱效率;还总结出一套包含“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在内的纺织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带回的纺织技术和工具革新,使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她去世后,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不衰。松江棉布以精美绝伦的外观和坚韧耐用的质地闻名,被称为“松郡棉布,衣被天下”,并远销海外。黄道婆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中华纺织业的进步。黄道婆的故事也成为了黎族与汉族团结友爱、携手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加工树皮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如何避免中毒在制作过程中,黎族人会非常小心,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树皮的汁液。即使不小心中毒,黎族人也有传统的解毒方法,例如使用见血封喉树根煮水服用。</p> <p class="ql-block">这种技艺不仅展示了黎族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还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在槟榔谷无纺布馆中,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这一古老技艺,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见血封喉树皮做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见血封喉树制作的衣服虽然有毒,但经过特殊处理后,不仅安全,还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被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精湛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馆内展示的龙被作品中,包括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的《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这些龙被作品通常采用双面绣的技法,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龙被馆</p><p class="ql-block">是展示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重要场馆之一,馆内珍藏了几十幅珍贵的龙被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龙被馆内不仅展示了龙被的实物,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龙被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由于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龙被的织造技艺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失传。文化意义龙被不仅是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承载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龙被馆的展示,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龙被馆作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黎族传统纺织艺术的机会,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龙被馆是展示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重要场馆,馆内藏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以下是其藏品的价值及特色介绍:</p> <p class="ql-block">藏品价值历史价值:龙被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馆内珍藏的龙被作品,如“龙被王”,制作于明朝末年,展现了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鱼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织造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已经失传。现存的龙被作品,如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的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黎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龙被馆内的藏品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反映了黎族人民的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例如,龙被上的图案多与祭祀祈福相关,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藏品特色图案精美:龙被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人形纹、植物形纹、动物形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用具和自然现象的纹样。这些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展现了黎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龙被汇集了黎锦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其织造过程复杂,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例如,“龙被王”曾是四连幅,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祭祀祈福的变化,其中一幅已丢失,现存的三幅仍然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馆内收藏的龙被作品中,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因其巨大的尺寸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条龙被长284厘米、宽129厘米,是黎族文化中的一份骄傲。</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龙被馆通过展示这些珍贵的龙被作品,不仅让游客感受到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魅力,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海南省相关社区和群体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该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槟榔谷作为黎族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建设非遗村文化体验区,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不仅是一项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更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槟榔谷,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了解黎族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海南黎族文身</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关于黎族文身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1. 历史渊源 黎族文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也是古骆越人“雕题”文化在海南岛上的延续。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海南岛上的“瓯越之民”(黎族先民)为“剪发文身,错臂左衽”。</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p><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黎族先民认为,通过在身体上刻绘特定的图案,可以令神灵或祖先附体,从而获得保护和祝福。这种信仰在母系社会中尤为突出,文身多出现在女性身上,体现了对女性的崇拜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社会功能 文身在黎族社会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作为氏族的标志、区分贵贱、用于婚姻仪式等。黎族妇女文身是成年礼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女子从童年走向成年,具备谈婚论嫁的资格。</p> <p class="ql-block">图案与风格 黎族文身的图案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几何方形纹、泉源纹、谷粒纹、树叶纹、青蛙纹等。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青蛙纹在黎族文身中极为常见,常刺在手臂、小腿、胸背部等处。</p> <p class="ql-block">施术过程 文身的施术过程包括绘图、打刺和涂色。施术者通常用树枝或鸡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皮肤上绘好图案,然后用藤刺或木刺沿着图案打刺,最后在创口处涂上染料,待伤口愈合后形成永久性花纹。</p> <p class="ql-block">施术年龄与部位 黎族妇女文身通常从6岁至20岁之间开始,多数在10至15岁之间进行。文身的部位包括面部、胸部、背部、四肢等,且需要分阶段完成,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p> <p class="ql-block">审美观的特点1. 对称与节奏之美 黎族文身图案在设计上注重对称美和节奏美。图案通常以点、线、面的形式组合,形成规律的几何图形,展现出一种秩序感和节奏感。2. 抽象与象征性 文身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这些图案并非随意创作,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3. 装饰性与实用性结合 文身不仅是一种身体装饰,还具有实用功能。例如,文身被认为可以避邪护身,保护佩戴者免受伤害。这种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黎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古老习俗正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海南省政府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黎族文身不仅是一种身体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黎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背景,是黎族社会中成年礼的重要标志,具有避邪、保护和区分族群的功能。而现代年轻人文身更多是个人选择,其文化内涵相对多样化,可能与时尚、艺术、个人经历或情感表达有关。</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动物纹样等,具有固定的样式和传承性。现代文身则更加多样化,从传统图案到现代艺术风格,从简单符号到复杂画面,形式丰富。</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消失的危机,政府和社会正在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而现代年轻人文身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更多是通过商业和艺术渠道进行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现代年轻人对黎族文身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黎族文身文化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年轻人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研究相关文献等方式,对黎族文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有助于黎族文身文化的传承,也为现代文身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海南黎族文身与现代年轻人文身在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黎族文身传说与信仰 在黎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海南岛。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此外,黎族人认为文身是祖先留下的传统,女子文身关乎整个家族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文身用的植物刺</p> <p class="ql-block">风铃桥</p><p class="ql-block">风铃融入了海南本土民族文化元素,使用了多种材质。</p> <p class="ql-block">木制牛铃</p> <p class="ql-block">花蓝铃</p> <p class="ql-block">竹铃</p><p class="ql-block">竹子是海南常见的自然材料之一,竹制风铃具有柔和、圆润的声音。在风铃桥上,竹制风铃可能被制成各种大小和形状,如竹筒、竹片等,它们在风中轻轻碰撞,发出自然的声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鼻萧铃</p> <p class="ql-block">赶鸟铃</p> <p class="ql-block">竹铃</p> <p class="ql-block">羊铃</p> <p class="ql-block">长寿铃</p> <p class="ql-block">海贝铃</p><p class="ql-block">]贝壳风铃可能会用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贝壳串成,挂在风铃桥上,随着微风轻轻摇晃,贝壳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同时贝壳的自然纹理和色彩也为风铃增添了一份海洋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风帆铃</p> <p class="ql-block">椰壳铃</p> <p class="ql-block">木头船,</p><p class="ql-block">完全由一根木头挖凹槽做成的独木舟。</p> <p class="ql-block">旺蛙图案</p><p class="ql-block">在黎族文化中,青蛙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青蛙的象征意义生殖与繁衍的象征:青蛙在黎族文化中被视为生殖与繁衍的象征。其多产的特性被黎族人视为生命力和繁衍能力的代表,寓意着家族的兴旺和后代的繁荣。神灵崇拜与保护:黎族人将青蛙视为神灵的化身,认为它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驱邪避灾、保护村落和人民。在一些黎族的传统信仰中,青蛙甚至被认为是祖先的化身,受到特别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蛙纹图案:蛙纹是黎族传统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之一,广泛出现在黎族的织锦、陶器、木雕等工艺品上。这些蛙纹图案通常具有简洁而夸张的造型,强调青蛙的头部和四肢,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力量。文化传承与展示在三亚槟榔谷的图腾艺术馆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以青蛙为主题的彩塑艺术作品,如《蛙》等,这些作品用独特的造型描绘了黎族的图腾崇拜和民间故事。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游客能够深入了解黎族文化中青蛙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陶蛙:黎族人制作的陶蛙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些陶蛙造型多样,有的圆润可爱,有的夸张生动,体现了黎族人对青蛙的崇拜和喜爱。陶蛙不仅用于装饰,还常常被放置在村落的入口或重要位置,以祈求平安和丰收。</p> <p class="ql-block">天下粮仓</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黎族传统粮仓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实用功能。以下是其特点介绍:</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高架式设计:黎族传统粮仓通常采用高架式建筑结构,底部由木桩支撑,离地面约6尺高。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地面潮湿对粮食的侵蚀,同时避免老鼠等害虫的侵扰。</p> <p class="ql-block">茅草屋顶:粮仓的屋顶多用茅草覆盖,这种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雨性能,能够保持粮仓内部的干燥和通风。</p> <p class="ql-block">功能特点通风良好:粮仓的四周通常留有通风口,确保空气流通,有助于粮食的保存,防止粮食受潮发霉。</p> <p class="ql-block">容量较大:粮仓的容量设计能够满足黎族村民储存大量粮食的需求,保障村民在收获季节后的粮食供应。</p> <p class="ql-block">传统技艺的传承:粮仓的建造工艺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建筑技艺,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俗的体现:粮仓的存在反映了黎族人民对粮食的重视和对生活的规划,是黎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景区内的百年谷仓群是黎族传统粮仓的典型代表,游客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观察粮仓的建筑结构和特点,了解黎族人民的生活智慧。这些粮仓不仅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景区重要的文化展示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的黎族闺房,被称为“隆闺”,是黎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建筑结构“人”字形茅草屋:闺房通常为“人”字形的茅草屋,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雨功能。</p> <p class="ql-block">架空结构:闺房多采用架空结构,离地面约6尺,地板用木桩支撑。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地面潮湿和害虫侵扰。</p> <p class="ql-block">不设灶台:闺房内一般不设灶台,主要作为居住和社交空间。文化功能青年社交场所:闺房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女孩长大后会在闺房中接待心仪的对象,进行社交活动。</p> <p class="ql-block">传承文化:闺房也是黎族文化传承的场所之一。在这里,年轻一代可以学习黎族的传统习俗、歌舞和手工艺。</p> <p class="ql-block">布局与位置村头或村尾:闺房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的僻静处,也有紧挨父母住房搭建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相对独立:闺房相对独立,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文化象征成长标志:闺房的建造标志着女孩成年,是黎族文化中成长和成年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黎族闺房不仅是黎族青年的社交场所,更是黎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三亚槟榔谷,游客可以近距离参观这些传统的闺房,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文化认同:闺房的存在体现了黎族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是黎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闺房</p> <p class="ql-block">蛙图腾</p> <p class="ql-block">黎药黎医</p> <p class="ql-block">烈士墓地</p> <p class="ql-block">黎族鹧鸪茶是海南黎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茶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相传在古时候,海南万宁东山岭一带的村民用这种茶叶煮水救活了一只生病的鹧鸪鸟,因此得名“鹧鸪茶”。它还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灵芝草”,体现了人们对这种茶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外观与口感:鹧鸪茶茶叶看起来较大,泡后外观像大片树叶。茶汤清澈明亮,饮后甘甜,有浓郁的药香味。功效:鹧鸪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解油腻、降压、减肥、健脾养胃等功效。加入姜片和红糖还可防治感冒。黎族鹧鸪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三亚槟榔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展示丰富槟榔谷是一个以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黎族的船型屋,这种房屋外形独特,像一艘倒扣的船。它的建筑结构很有讲究,屋顶用茅草覆盖,墙体是用竹子或木头搭建,体现了黎族人民就地取材的智慧。走进船型屋内部,还能看到传统的黎族生活场景,如古老的织布机。黎族妇女用这种织布机织出精美的黎锦,黎锦图案精美,色彩鲜艳,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每一幅都蕴含着黎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苗族的银饰工艺也让人印象深刻。景区内有银饰制作展示区,工匠们现场制作银饰。他们用小锤子敲打银块,经过熔银、拉丝、编结、洗涤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制作出精美的银手镯、银项链等饰品。这些银饰造型独特,有凤凰、蝴蝶等图案,充满了苗族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氛围浓厚景区通过各种活动和表演来传承民族文化。比如黎族的歌舞表演,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跳的竹竿舞很有感染力,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在竹竿开合的间隙,游客需要敏捷地跳进跳出,这种互动式的表演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使得民族文化在欢乐的氛围中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槟榔谷周边环绕着热带雨林景观。漫步在景区的小道上,可以看到高大的椰树,它们笔直地矗立着,树冠像一把把大伞,为游客遮挡阳光。还有各种热带植物,如槟榔树,槟榔树的树干修长,果实呈椭圆形,一串串地挂在树上。景区内的植被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新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山水相依之美景区内有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沿着山谷蜿蜒流淌。溪边长满了水草和蕨类植物,偶尔还能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远处的山峦起伏,山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这种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