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浙南游~缙云仙都

影儿

<p class="ql-block">缙云仙都位于丽水缙云县,是国家5A级风景区,距丽水市区38公里。它总面积5..23平方公里,由鼎湖峰、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大景点组成。因唐玄宗李隆基曾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二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步入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游览了鼎湖峰核心景区。鼎湖峰,又称天柱峰,它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单体石柱状如笋高约170米,在青山绿水中突兀挺立,人们称誉“天下第一笋”。</p> <p class="ql-block">溪水流淌古亭伫立,合为一体看,谓为“仰止亭”很是贴切。</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便到了“缙云堂”,它始建于东晋,作为祭拜黄帝的场所。唐天宝七年,唐明皇李隆基下旨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并把民间祭祀形式上升到官方祭祀。从而与陕西黄帝陵一道形成了“北陵南祠”格局,使缙云成为了南方黄帝文化的幅射中心。</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的,就是黄帝祭祀仪式的表演,很隆重,很壮观。</p> <p class="ql-block">从鼎湖峰下来,我们游览的第二个景点,是朱家潭核心景区。南宋淳熙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于仙都,余暇时常到此闲散,泛舟于碧潭,因此潭边之山名为朱潭山。</p><p class="ql-block">朱潭山是远观鼎湖峰最佳的位置,是电影“道士下山”的拍摄地,还是近些年摄影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溪水两岸鸟语花香,山溪涧、鹅卵石、草滩、杨柳和狭长的石板桥,一派田园风光。旅行社专门为我们安排了“老汉牵牛过桥”的表演,往返两次,太有画面感了。</p> <p class="ql-block">旅友张老弟一路上总是热情为大家拍照</p> <p class="ql-block">小妍领队组织我们过小桥合影,很生动。</p> <p class="ql-block">溪畔可爱的小生灵~红尾水鸲</p> <p class="ql-block">进入石岩书房景区,从游览车下来,需徒步15分钟左右方能到达。道路两侧一片翠绿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这个景点不大,就是一个人工采石坑遗址,被景区开发成充满艺术色彩的石坑展览。拍几张照片,还是蛮有味道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最后一个核心景区,便是“小赤壁”。游览车在此有一站,下车后但见绝壁陡峭,东西长亘长数里,石壁下部呈赭红色,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p> <p class="ql-block">蓝天倒映练溪水,风光天限。</p> <p class="ql-block">沿石廊前行,崖壁上有很多崖刻,都是历史遗迹,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练溪水形成的小瀑布,用慢速度拍个拉丝效果,感觉不错。</p> <p class="ql-block"><b>云和梯田景区</b>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梯田群,始于唐,兴于明,拥有千年历史,千米落差、千层梯田。</p><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景区总面积8.02平方公里,世代居住着畲汉两族人民,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壮观的梯田群,还有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种地质景观带。居高临下放眼望去,云海、竹海、瀑布尽收眼底。绝美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的古村落,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生态人文画卷。</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参观路线,是从游客服务中心走石板阶梯,下到半山腰,然后边走边拍照,既可俯视也可仰望。行至一岔路口,上行至观景平台,下行则沿石板田埂,进入梯田群里,近距离观赏。</p> <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依山而建,顺势而开,有大有小,宜弯则弯,宜直则直,所以呈不规则形状。</p> <p class="ql-block">阳光照耀下,块块梯田像一幅精美绝伦的绣品。</p> <p class="ql-block">蓄满水的梯田,水稻还未长成,仔细看,像一轴淡淡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畲族小姑娘在田埂上放牛,是景区安排的人文景观,很是灵动,游人争先恐后与之拍照。</p> <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海拔跨度为200~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也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我们这次目睹其芳容,真切感到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2001年,一位摄影人拍摄的“云海梯田伴日升”,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中国摄影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并转载,从而让这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云和梯田一夜火爆全国。</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幸运的,这个景点的安排,圆了我们又一个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