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帽初中”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词汇,这个称呼对于大多数人是陌生的,甚至很多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听说过,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太短暂,存在的地域也很窄。</span></p> 历史背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帽初中是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产物,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孩子们集中上初中的时候,各小学毕业的孩子们呈井喷状况,没有哪个公社的中学可以装得下,收得了,当时有“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之说,于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戴帽中学诞生了。所谓戴帽中学就是在原来小学的基础上加开了初中班,是特殊年代的一种办学形式,恰似给小学戴了顶帽子。当时,每个公社都办了“戴帽初中”,甚至人口多的大队也办有“戴帽初中”。除“戴帽初中”外,为响应 1966 年 5 月 7 日毛泽东发出的“五七指示”,每个公社还办有“五七农中” 。“五七农中”实行“半农半读”,即干半天农活上半天课(每个“五七农中”都有很宽的土地)。文革中很重视劳动教育,那时的“五七农中”和“戴帽初中”每学期都会放一两星期的“农忙假”。“戴帽初中”由公社或大队的中心小学“升格”而成。而所谓“升格”,无非是利用中心小学的教室与师资,强行戴上了“初中”的“帽子”,故曰“戴帽初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村,戴帽中学一开始也只能设在公社所在地的学校和中心校。尽管这些学校规模比较起来算大一点,但办学条件还是很有限的,师资不足且不说,光校舍就是一个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唯一的办法那就是缩短学制。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初中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制,所以戴帽的学校也称七年制学校。这样安排,学校尽管小鸡下鹅蛋,但压力不是太大了。因教室问题,有的学校实行了半日制,有的学校一个教室有两个班,上下午轮班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帽学校是当时解决师资不足、财政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当时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源扩建(新建)一所中学,只能采取“戴帽”的办法。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戴帽学校从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但它曾出现在三沙六零后那代人的青春记忆中。</span></p> 三件大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沙戴帽初中成立那一年(1970 年),发生三件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提倡勤工俭学,废除升学考试,课程任意改换,教育陷入混乱状态,教学质量急剧下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件、调整学制。全国各地实行多年的“六三三”学制接近尾声,并最终于 1970 年被“五二二”学制所取代。按照上级指示,1969年三沙中小学决定改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教学体系,为小学五年、初中二年。特别地,由初小四年和高小两年构成的完全小学体系,被小学五年一贯制所取代,不再区分初小和高小。完全小学体系于 1923年开始实施,1928 年确定下来,解放后一直沿用,1969 年消失,1983年恢复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件、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注意到 1968 年霞浦三中依然实施秋季始业,然而和全国许多学校一样,1969 年,决定从来年开始实施春季始业,因此 1970 年秋季升级或毕业的学生均延长半年学业,而小学一年级新生则执行春季始业,即 1970 年春节后正式入学上课。 </span></p> 三沙公社八所戴帽初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沙陇头小学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陇头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 年),办学历史悠久。1970 年 12 月首先创办戴帽初中班,办 11 届(1970、12 一 1983 、6)十二年,是三沙公社持续时间最长的,校长为郑勇,在此期间经历两位校长叶宝仁、薛亦向,历任教导黄永荣、岳盛世、许一跃。学制两年,有初一、初二各 1 班,学生每个班 30 多人,从教老師有许一跃(语)、高则珉(语)、洪金莲(语、历)、黄永荣(数)、林涛(语)、潘火庆(语)、陈惠材(语)、黄振春(数)、林仁寅(语)、谢如(语)、王远龙(数)、黄景正(数)、林春(数)、薛亦向(数)、吴金再 (数)、张红(数)、胡玉生(英)、叶金钗(英)、施珍(文科)、黄刚(理科)等。首届班主任施珍、班长张世墩、副班长张长健;77届初一班主任王远龙,初二为黄景正,班长为朱有金;83 届班主任高则珉,班长何玉桑、副班长林志法。培养了张长健(县政法委原主任)、王纯生(原宁德地税局稽查科长)、许一跃(原古镇校校长、六中高级教师、省作协会员、县政协委员、县楹联协会副会长)、许一平(福州金山中学高级教师) 、王穗芝(三沙医院副主任护师)、温美生(水门中心校高级教师)、张步居(原陇头校校长高级教师)、王丽生(福建供销学校、财政局会计)、刘开进(福州某军工厂、高级工程师)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陇头校原址(东面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陇头校全体教师合影 81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七届初中班同学毕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届初中班部分同学与老师刘少华合影(后右二)80年代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2年83届初中班部分师生再聚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7年77届初中同学40年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青官司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70 年 12 月与陇头小学同时创办戴帽初中班,办 1 届(1970、12 一 1973、1)2 年,学制两年,第一学期暂借离小学不远的大帝宫办学,后来在小学后面的部队旧营房办学。校长郑建明(曾任县实小校长),毕业于福安师范,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任青官司校长长达 10 年(1963-1973年),从教老師为郑建明(全科)一人。学生一个班 20 余人,班长林细容。除了学军学工学农活动,还有学医,带领学生到三沙最高峰南太姥摘草药、制作中草药,教学生针灸等中医药知识。培养了李友琏(原霞浦保险公司经理)、林金财(原三中老师后调任霞浦政法委干部)、翁盛康(上海经营建材和房地产开发)、张兴密(青官兰村支部书记)、林宗象(三沙秉钊诊所医师)等。</span></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青官司小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官司校原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0年郑建明校长(前排右二)回到阔别已久的青官司小学与原初中班部分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东澳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 年),办学历史悠久。1975 年创办附设初中班,校长孙芳,期间经历了陈德禄校长(曾任教育局局长),教导郑建明,分管负责人施有福,最初校舍不在校本部,第一年设在五澳二四企的大地主刘成灿的古厝(后为五澳村民兵连队部),办四届(1975 一 1980 年)五年,首届名称为三沙中学,第二届至第四届改为三沙渔中,首届有 3 个班,学生每个班 30 人左右,由于该届开办一个学期后发现古厝存在房梁腐化等安全问题,遂于第二学年合并到霞三中办学。后三届每届两个班每个班 50 人左右,最后一届学制改为三年(81 年毕业),第三年合并至三中初三年(1和2班为6和5班),从教老師有施有福(语)、李爱玉(语)、蔡月梅(语)、林斯团(数)、陈声岳(数)、白鹤鸣(语)、郑白梅(英)、潘传梓(历)、高芝锬(地)、孙梅英(政)、陈德禄(政)、陈珠妹(语)、候万琴(78 级1班班主任兼语、英) 、吴雪香(78级2班班主任兼数)、高芝锬(地、物)、林丽生(后勤)等。首届(76 届)3班班长为张振福、副班长为苏志平;78 级 1班班长万建新、2 班两任班长分别为梁兴明和陈济宁。培养了刘财弟(原宁德市政法委副书记)、苏志平(原古镇校校长、五澳校副校长)、林明锦(霞浦三中高级教师)、苏石春(三沙中心校高级教师)、陈合招(原霞浦县委副书记)、余兴(宁德工商银行信贷部主任)、余福兴(原霞浦工商银行行长)、万建新(福建医大、医大附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陈济宁(原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指挥装备处处长) 、尤春金(县政协经资委主任) 、王春福(厦大、宁德市委办公室主任科员)、梁兴明(福州大学、原县电子仪器厂)、王金宝(原县职专招生就业处主任)、林兴顺(县统计局副局长)、潘兴忠(霞浦三中高级教师)、余成民(原霞浦三中教师后聘至浙江中学)、金贵炎(原渔司教师后调任县国土局)、候华明(三沙医院)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于80年代初的中心校教学楼(北)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面教学楼(上世纪9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面教学楼(上世纪9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省三沙渔司子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 1969 年元月,是闽东地区唯一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创办初期始称工农兵小学。1975 年创办初中班(1975 一 1992 年)共17 年,办十五届.校长许桂英,此期间经历校长有王明皋、杨端端、池荆庭、邱秋云,历任教导有梁海量、徐志、刘经新等。每年段一个班为 50 人左右,从教老師有王明皋(校长兼全能老师)、郭中和(语)、郭卫平(数)、熊丽文(数)、陈开钊(体)、李燕平(化)、徐志(物)、王复信(生)、钟雪花(数)、侯万琴(英)、陈绍华(英)、张集颂(数)、张友群(数)、卓越(数)、张兴娇(历)、张聿康(语)、王有土(物)、张祥乃(政)、王赛容(英)、毛祚松(政)、林国敏(语)、吴曦(语)、王仕忠 (语)、叶明星(语)、江玉期 (语)、倪清宝(语)、翁桂全(体)、刘经新(物)、陈碧花(语)、李培群(英)、张培红(英)、黄丹萍(英)、王家辉(政)、张 勋(数)、李高强(数)、吴雪峰(地)、于诗霞(音)、曾明昆(生)、陈盛福(体)、陈庆成(语)、吴雄飞(语)、池荆庭(语)、金贵炎(语)、潘孝金(语)等。培养了叶翔(浙大、经济学博士)、陈文勇(浙大、留美博士)、郑乐民(北大、留美博士)、黄榕芳(北大、留澳大利亚)、张卉(北大、百度)、吴彬(清华、机械系博士)、郭妍(上海交大、生物学博士)、高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谢宏(北大硕士,厦大教授)、黄莼(省委侯补委员、省国资委主任)、卫国海(厦门广电集团、著名编导)、梁逊忠(长沙日立汽车电器公司)、魏光曦(三沙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明(屏南县政法委副书记)、陈咏梅(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卢立国(霞浦六中副校长,原18中校长)、肖丽敏(霞浦三中高级教师)、李高强(霞浦三中高级教师)、于诗霞(霞浦三中高级教师)、梁晓风(霞浦三中高级教师)、魏光炜(霞浦三中高级教师)、傅志强(霞浦一中高级教师)、叶惠梅(霞浦一中高级教师)、傅琦斌(霞浦六中高级教师)、许瑞平(霞浦八中高级教师)、张培红(霞浦七中高级教师)、陈文飞(霞浦民中高级教师)、魏霖(霞浦十八中高级教师)、李洪(福州华侨中学高级教师)、陈靖(福州中学高级教师)、王融芬(三沙中心园园长)、林明静(三沙中心校教师)、郜树民(霞三中教师)、黄玉华(霞三中教师)、黄海琴(霞三中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于80年代初的渔司校教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学楼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徐志教导主任与郭卫平教师于教学楼二楼合影(80年代初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九年初中部学生参加县运动会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0年参加县运动会获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两个单项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渔司校全体教职工合影 85年春</span></p> <p class="ql-block">渔司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公司领导与全校教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渔司校初中部老师春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渔司校教师游览太姥山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六届初中同学聚会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渔司校老师再聚首 1999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渔司校82届初中毕业42年再聚首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皓小学(也称古皓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75 年创办五七农中,办三届(1975 一 1979 年)四年,校长王松庚,当时在小皓农中有初一、初二各 1 班。生源来自西山、小皓、蔡洋等村,学生每个班 20 人左右,从教老師有陈惠才(语)、洪金莲(语)、许一跃(语)、谢进宝(数)、郑秉忠(数)等,农中农业劳动基地位于西山公路北边的半山坡也就是今天钦龙公司的后山坡。培养了詹忠校(首届班长、蔡洋籍、福安师范毕业,原古镇小学校长)等、林爱凤(宁德师范、城关某小学高级教师)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皓小学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皓校初中班任教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古镇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 1954 年。1976 年创办戴帽初中班,办二届(1976 一1979 年)三年,校长刘成栋,在此期间经历校长还有郑勇,初中教导为黄玲铭,有初一、初二各 1 班。学生分别为 31 人和42人,从教老師有黄玲铭(兼78、79届班主任、政、物)、陈惠材(语)、陈声秋(语)、张安宁(英)、侯忠华(语)、颜美珠(数)、张新忠(数)、朱武平(数)、黄琼燕(物)等。78 届班长为梁金兴;79 届班长为尤木清,副班长为薛美玉。培养了曾立新(厦门盐业公司经理) 、尤木清(海口新成监狱 政 治 部 主任) 、 范祥清(霞浦二小原校长) 、梁金兴(霞浦县人大法工委原主任)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校原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昔日的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古镇学校初中78届女生80年代初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校初中班教师与班干部合影 24、12</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花竹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76 年创办戴帽初中班,办一届(1976 一 1978 年)二年,校长张约翰,学生一个班 14 人(女生 3 人),班主任林建芳,班长叶树强,从教老師林建芳(语、历、地)、钱振岩(数、物、生)、岳盛世 (数)等。培养了叶树强(原霞浦县卫生局副局长、霞浦县医院院长,现为福宁医院院长)等。</span></p> <p class="ql-block">花竹校原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0年代的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沃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创建于民国十年(1921 年) ,办学历史悠久,占地约十亩,分上下两部分,办学高峰时学生达 400 多人,教师近 30 人,是当时三沙农村最大的完小校。1976 年创办戴帽初中班,办三届(1976 一1980 年)四年,校长郑建明,在此期间经历两位校长林志雄、薛亦向,有初一、初二各 1 班。学生每个班 30 多人,创办之初设在农业生产队的仓库隔成二个教室,初二年才到下面校园内教室上课。最后一届学制改为三年(81 年毕业),第三年合并至三中初三年。学校篮球队在75年代表霞浦县在参加地区基层篮球赛(罗源县)获冠军,在校长薛亦向和兼职教练袁国兴带领下,1977年代表地区在南平一中举行省基层小学生篮球比赛获亚军,1979年又代表地区在漳州大田举行的省篮球赛获冠军的好成绩。从教老師有郑建明(语)、孟金玲(语)、林娜(语)、黄振春(数、物)、薛亦向(数)、缪芳(化)等。78 届班长为王清法、79 届班长为黄吉法,培养了王清法(上海理工大学、厦门某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袁世爱(闽东渔场所指挥部科长)、黄吉来(省体校)、黄梅财(县审计局干部、省某公司财务总监)、曾招钗(福安政法委干部)、邱招荣(原霞浦县公安局刑侦队队长)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校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废弃的教学楼(上半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废弃的教学楼(下半部)</span></p> 教师队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戴帽初中”课务,是由小学老师中业务稍好一点的老师担任。“幸好”文革中的教学秩序及教学业务均不正常,那时的师资与教学的矛盾似乎并不突出,当时各地师范学校已经二年没招生,出现了断档。为了解决师资力量匮乏之难题,从本校小学老师中培训,并从社会上(高中毕业生)招聘民办教师。增加了民办和代课教师的比例,逐年从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民办教师来校任教。当时民办老师分临代和顶代,前者代课有事老师课程、课程多样;后者顶名额代课,如开办初中缺专业老师,大部分从霞浦三中高中毕业生中招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们备课、改作业经常披星戴月。许多老师一个人教二、三个学科的课,每班 30 来人。改作业这项脑力劳动的强度和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但老师们没有怨言,总是想方设法把事情办好,有时“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天已亮。</span></p> 课程设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毛泽东思想、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课等。1976年由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政治标准第一”仍是原则。1976年春季以后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毛泽东思想教育》、地理、历史、生理卫生、体育、劳动、音乐、生物(《农业基础知识》)、自然常识课。1981 年秋后,增加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教材得不到保障,教师们各显神通,亲自动手“刻篇子”油印教材。1976 春季以后,教材逐步趋于正常,但刻篇子并没有停止,主要是给学生印辅导材料。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基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0年代末,中学设置了农业基础课(相当于生物课)。农基课学习的内容颇为新鲜,许多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农基课上学到的词语,让学生们自小明白农业劳作中所需的付出。例如: 育种、培土、改垄、修埂、筑堤、挖渠等等。 学习农基课,相应的要学习研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 分析、比较、推断、论证等。从分辨瘪谷与良种开始,随之分辨稗子与小麦。这些实用的知识、能力与技巧,后来学以致用,全部应用到了种植、管理学校的学农田中。老师大多是兼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乐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属于革命文艺范畴。每节音乐课教一、两首歌,所教歌曲很有时代特色。例如《我的祖国》、《打靶归来》、《农业学大寨》、《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肩挑修配担》、《红雨》等等。音乐课只教歌曲不教识谱。音乐老师大多是兼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体育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体育课自然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门课与玩有关。有跑步、做操、打篮球、拔河、跳高、跳远,等等。有些项目属于军事体育范畴,如标枪、铁饼、投手榴弹,等等。体育课的老师也基本上是兼职。 </span></p> 学农学工学军还有学医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五七指示的精神,为全面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所有的行业都要学习,除了学习本业,还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于是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的浪潮。学校也不例外,指示说: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特别是在学农支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些,在当时看来也算“正常”,现在看来极不正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学 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农是学校的必修课。多数学校周围都有零星菜地。摆弄那几畦菜地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劳动。从春种到秋收,学生们参加的劳动种类有拔草、间苗、追肥、拔小麦、掰玉米棒、深翻土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陇头学校和小皓学校每当农忙时节的下午,生产小队的领工员都会来到学校领学生,一节课下后,学生们便整队出发了,有时候还必须带上从家里拿来的工具。那时候,学生们的劳动热情还算高涨,看得出来要比憋在教室里高兴的多。他们也不要求什么回报,顶着烈日拔麦子,大汗淋漓不说,同学们两手全是泡,从不叫苦,做到了“轻伤不下火线。镇区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为期一周的双抢(抢收抢种)。每天一早和农民一起下田割稻子。中午不回来,就在地头吃饭,然后接着干。晚饭则回各自居住的农民家里吃。割稻子要弯腰,弯腰久了大家都很难受,但同学还是坚持收割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陇头学校和小皓学校(五七农中)都有学农基地,陇头学校学农基地位于学校后面不远的后山坡,面积不大;小皓学校学农基地距离学校两公里,位于西山自然村公路往北后山坡(现在的钦龙公司后面),面积较大。主要是种些蔬菜,还有玉米和地瓜,产品用于补贴学校食堂。学生们也经常参加这里的劳动。陇头学校初中班在黄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假期参加磨菇细菌培育试验,到村米厂学习机械知识,到田头学习秧苗培育知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官司学校初中班,同学们看到课本有一篇介绍上海一中学开荒种田的事迹,并取名草蓬中学的启发,也将初中班命名“青官司草蓬中学”。郑老师带领学生开垦山上荒地多亩,通过清理杂草、重修水利、整理田块、翻耕平整、下种、种植管理等步骤,借来百姓的耕牛深耕,将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种植上水稲。昔日荒草丛生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绿色的稻田,一派生机盎然。青官司地处牙城湾南岸溪短水源地较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郑老师应村委请求又带领学生翻山越岭丈量勘探路线,千万百计寻找水源,计划从五、六公里外金鸡山引来水源,由于路线较长又资金短缺而搁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农支农让同学们了解了农村的困难和农民的艰辛。也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学 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工对镇区戴帽初中来说有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因为三沙镇里有一个闻名全省的省属单位——三沙渔业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工就安排在三沙渔业公司的电厂里。那时候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同学们都非常崇敬地到电厂里参观,看着怎么把煤送进锅炉,蒸汽推动发电机发电的全过程。具体到分组学工时,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到钳工组,说是钳工最有技术性。同学们半天在学校上课。半天到厂里跟着师傅学习锯,锉,磨,等等工艺。一个星期下来,技术没有多少长进,但同学们了解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和工人师傅的感情也加深了。电厂是三班倒工作制,有早班,中班,和晚班。每班八小时,一周轮换一次。工作任务是运煤进锅炉烧,出煤渣,然后再运煤渣到煤渣场。中间休息的时间还挺多。每次休息的时候,就坐着听工人师傅谈天说地。当时有好几个知识分子也下放到锅炉班劳动。他们的谈吐有些很有哲理,这让同学们更早的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工人及当时被下放劳动的知识分子的很多想法。这样的知识和经验是课堂上学不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学 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军的时间相对要短一点,主要集中在1971年到 1973年期间。那时候的中小学生几乎每人一支木杆红缨枪。由县武装部的军人负责操练老师和学生骨干,教会他们刺杀本领,然后全校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经常举行队列和红缨枪比赛,以班为单位参加。这期间还组织过学生夜间急行军、野营拉练等军事活动。队列训练,急行军和长途拉练这些学军项目的确对于中学生锻炼很大。它培养了同学们的纪律性,吃苦性,提升了同学们的体能,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让同学们受用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学 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医是青官司学校的特色。学医,源于当时的校长全科老师郑建明,他酷爱中医,并自学了针灸,还在村里免费给村民看病,医治好许多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辨证施治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络,在解剖学中并不存在,但按人体经络走向进行中医推拿或者针灸医疗时,又能够起到非常奇妙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郑老师让同学们背针灸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同学们相互针灸,血流成“溪”。并要求同学们找出穴位后实践扎针:在自己身上扎,同学之间相互扎。头上,手上,腿上,忍着疼痛,还要接受强刺激针法。那个时候也不懂避开血管,每个同学都被扎出了血,但没有人气馁,全部出色地完成了考核任务。大家还认知了上百种草药。同学们在郑老师的带领下去三沙最高的山峰“南太姥”上采草药;大家认真地研究标本识别草药。考试时,要让每个同学上讲台去辨认草药标本,既要说出名称,还要知道它们的生长特点及作用。结业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认知一两百种草药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躬身实践,遍识百草。在这里学习中医药文化、探索生命奥秘,传承国医,护佑生命,在最纯粹的时光里探寻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学们学医生涯虽然短暂,学医不仅让大家终身难忘,更让大家终身收益。学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林宗象对中医中药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升入霞浦三中高中部,75 年高中毕业回乡当上了赤脚医生,后来赴温州平阳进一步学习中医中药,现为三沙镇一诊所医师。 </span></p> 落 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戴帽初中”不仅教学秩序不正常、教学内容少而浅,而且学制也较短。文革中,为响应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改革”的号召,小学的学制缩短为五年,初中的学制缩短为两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结束后,初中的学制恢复为三年(据了解,学制恢复的具体时间,全国各地不完全一样,霞浦县 81 届毕业生起开始为三年制)。这些情况表明:“戴帽初中”早就很不适应。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后教育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早该寿终正寝,被撤势所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 年开始,由于形势变化,三沙公社和三沙学区决定,还在办学的公社所属三所除了西部中心村陇头学校保留初中班外(1983年也完成历史使命),其余 2 所停办(三澳学校与三沙渔中),至此,初中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由县办初中霞浦三中承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 年 8 月,由于渔司体制转变,省三沙渔司子弟学校经协商学校与企业剥离,正式划归霞浦县教育局,小学部并入三沙中心小学,初中部(18 名教师)并入霞浦三中,校址成为三中分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沙戴帽初中是全县戴帽中学的一个缩影。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戴帽初中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应该为“戴帽中学”记上浓重的一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学生,现在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他们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附: 各校初中班部分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心校80届初二(2)班毕业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渔司学校八二届初中毕业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渔司学校八五届初中毕业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渔司学校八六届初中毕业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渔司学校九一届初中毕业师生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