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21。阴、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甪直,在朦朦细雨中来到南浔已经是上午十一点。</p><p class="ql-block">甪直镇到南浔自苏入浙;地处两省,相距只有80公里。其间从高速到国道318,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江苏省、吴江县、一个叫八都的地方,居然国道318要收费15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样的江南古镇,不一样的南浔;一样的烟雨江南,不一样的风花雪月;一样的小桥流水,不一样的富贵恢宏。</p><p class="ql-block">南浔有地理的便利:江苏苏州,浙江湖州,上海三地的三角中心;南浔有富可敌国的历史背景,是首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富足的南浔,历史的南浔,传奇的南浔,文化的南浔。</p><p class="ql-block">南浔是六大江南古镇之一,南浔最低调,但南浔更有故事也更有特点;并且,我回返武汉更顺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顺风顺水顺道到南浔。</p> <div>富足的南浔</div><div><br></div>南浔古镇富甲一方,如果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真有一处地方、一个小镇可以被称之为富可敌国;那么,能当的起这个称谓的恐怕只有南浔了。据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在七千万两白银之间,而南浔,单单从事经商的近百位巨富手上,却握有白银资本八千万两。<div>曾经南浔富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div><div>所以,当地有“湖州一座城,不即南浔半个镇”之说。<div>南浔自古就是江浙雄镇,早在南宋就“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清末民初,得益于上海的开埠通商,上海成为重要的商贸口岸;得天独厚南浔与上海有运河水运之便;丝商通过运河贩丝沪上,凭借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占据着上海生丝出口外贸的“半壁江山”。</div><div>1852年,辑里湖丝一举夺得伦敦世博会金奖;</div><div>从此拉开了南浔与世界互通互动的序幕;从此南浔古镇因此空前繁荣,富可敌国。</div><div>南浔成镇的历史早入上海,但南浔的繁华、富可敌国是因为上海的开埠通商。</div><div>南浔的富足是因为有徽商的雄厚资本,有文房四宝的“湖笔”,有“湖丝”,有运河,有上海……</div></div> <p class="ql-block">江南古镇,小桥流水必不可少。</p> <div>历史的南浔:</div>张石铭旧居号称江南第一巨宅,楼上楼下共有房间244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h3>传奇的南浔:</h3><h3>张静江故居。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进去看了,挂着牌子说在保护性的维修。因为维修自然没有办法看到孙中山先为他提写的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h3><h3>南浔古镇门票100元,门票要收好,进入每一个建筑物都要检门票,都要打洞,景点走完可能要打十几个洞。</h3><h3><br></h3><h3>张静江是一个传奇。</h3><h3>如果说没有张静江就没有中国国民党是夸大其词。那孙中山先生称其为“革命圣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却是事实。</h3><h3>他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h3><h3>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遗嘱上第一个签字;他自从在去欧洲的轮船上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了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他一生散尽个人家财,倾力联络南浔的各路资本帮助孙中山先生建党建国推动革命。</h3><h3>晚年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h3><h3><br></h3><h3>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h3><h3><br></h3> <h3>张石铭简介</h3><div>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div><div>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 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div> <h3>“张石铭旧居”和“刘氏梯号”都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为理念,既融汇西方文化,又保持本土特色,使得南浔在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堪称中西合璧建筑博物馆。</h3><h3>建筑是有生命的。</h3> <h3>刘氏梯号。刘氏梯号又称作“红房子崇德堂”,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居处。</h3> <h3>“崇德堂”整座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以传统江南风格的厅、堂、楼、厢为主体,中部慢慢由中式建筑过渡到西式建筑,后部则呈现欧式建筑特色,尤其是后花园罗马柱式围合着欧式喷泉,形成一个气势不小的广场。</h3><h3>建筑是有温度的,建筑是诗意的。</h3> <h3>古朴、华丽的南浔古镇,烟火人家的居家生活:</h3><h3>门前的大黄狗,临河吃饭的人。</h3> <h3>走进斑驳的南浔往事。</h3> <h3>从历史中走来,看风雨人生。</h3> <h3>百间楼是南浔旅游景点的一个精彩之处;临水而居,河枕人家;白墙黑瓦,一廊通过百间房舍蜿蜒相连;马头墙高低不一,错落有致,房在河的两岸,傍水而峙;形成排列的对称。</h3><h3>有诗曰:</h3><h3>“百间楼上倚婵娟,</h3><h3>百间楼下水清涟;</h3><h3>每到斜阳村色晚,</h3><h3>板桥东泊卖花船。”</h3> <h3>百间楼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h3><h3>明代南浔出了个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董份,其第五个孙子董道醇,欲娶同是南浔的嘉庆进士茅坤之女为妻。托人说媒后,茅坤不允,说我家女儿陪嫁的婢女就有一百人,你董家有这么多房子让我女儿的婢女住吗?董份听说后,立马回音,不就一百个婢女吗,我马上建一百间房间出来,让你女儿的婢女每人住上一间总可以吧。于是董份选择了在南浔最繁忙的“頔塘”大运河的支流岸边,左右两岸共盖了一百多间联排房间。</h3> 到南浔游玩没有想到误打误撞进了拍电视的片场。看到很多人,还有警察和保安维持秩序,感觉奇怪以为是拍婚纱照,可是没有看见有穿红衣服的新娘,在被驱离中回头看见了两个脸熟的老演员,一个是韩童生一眼就认出来了,还有是一个是琅琊榜电视剧的皇上,后来老伴说是这人丁勇岱。<div>老伴想回头照张照片被小年轻人说:“大姐,快走,别围着。”我说这个姐年龄真大。</div><div>再认真注意了一下,发现工作人员的T恤上有几个字:“风在起时”。</div><div>网上一查,果真有“风在起时”的电视剧在开拍,袁泉女一,陆毅男一。</div> 文化的南浔:<div>南浔因商而学,因富而书。<br><div>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我们都知道的诗人徐迟就是南浔人。</div><div>南浔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嘉业藏书楼。<br><div>嘉业藏书楼因溥仪提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div><div>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是江南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解放后刘承干将藏书楼捐献浙江图书馆,现藏书楼属于浙江图书馆。</div><div>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藏书约11万册,是中国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也是南浔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div></div></div> <h3>刘承干:刘承干,字贞一,南浔四象之首刘庸之孙,号翰怡、求恕居土,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鲁迅先生喻其为“傻公子”,陈志岁先生尊其为“笃公子”。</h3><h3>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h3><h3>在那样动荡的岁月中,刘承干为了收书、藏书、刻书、印书散尽家财自称求恕居士,是求谁之恕?是祖先、家族亦或是家庭?我不得而知;但为此为后人,为社会留下嘉业藏书楼这份伟业,还需要求谁的宽恕呢?刘承干足可心安。</h3> <h3>小莲庄。</h3><h3>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h3><h3>因为要赶路,很遗憾没有细看,匆匆而过,只照一张相:一塘绿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