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为应对国际局势,将国防、科技和工业设施向内地转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我们党史国史研究的一座宝库,而且是刚刚开发不久的宝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代号“○六一”的航天黔北基地悄然起步。因保密需要,其建设历程长期隐匿于时光深处,不为人熟知。为留存珍贵记忆,铭记那段艰苦而炽热的岁月,以及航天三线军工人对党和国家的奉献,我整合史料、老同志回忆文章,梳理成文。值基地创建六十周年之际,谨以此向为强我国防、壮我军威的航天三线建设者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大战略决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60年前的三线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主席、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其基本出发点:一是准备对付可能的外敌入侵,二是改善我国生产力的不合理布局,三是借鉴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从1953年开始按五年计划安排经济建设的。在60年代初期,由于遇到严重经济困难,五年计划被迫中断了三年。1963年,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是,按照轻、农、重的安排原则,发展农业和工业,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4月25日,军委总参谋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经济布局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大城市,易遭敌机轰炸;我国围绕大城市建设的枢钮和水库等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旦打起仗来,我国经济将受到巨大损害。这份报告印证了毛泽东原来就存在的对国防安全的担忧,它促使了毛泽东对正拟定的“三五计划”有了新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5月起,毛泽东多次就三线建设问题发表谈话,并把他原来发展西部的思路进一步强化,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工业建设布局,其中把三线作为建设重点的新思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5月10--12日,毛主席在连续三天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时谈了他的想法和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议题是听取讨论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初步设想(汇报提纲)》。毛主席对汇报提纲维持原计划安排不满意,于是在27日,找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又强调谈了他的一些看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他说:“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的问题,是战略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有一些同志对搞三线建设不十分理解。毛泽东则说,没有等待的时间了,必须抓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修改“三五”计划,把“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结合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的报告》,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这份报告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的第一份文件,具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确立了今后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建设的战略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制定了一线的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提出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防科技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将战略性国防科技工业由大城市和沿海迁移至三线腹地,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举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21日,根据毛主席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国务院召开了迁建工作会议。紧接着9月3日,全国国防工业工作会议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8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到会讲话,要求国防工业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调整一线,支援后方建设”。建设三线要贯彻执行“靠山、分散、隐蔽”和“小型化、专业化”的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上布置了国防工业系统三线建设踏勘工作任务。决定组成一个工作组,和原子能、导弹、航空、兵器、造船、无线电等国防科技工业的10个地区组,由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和军工各部的领导带队,前往甘肃、四川、陕西、宁夏、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进行初步布局踏勘选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被编排为第六小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9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据国防工业会议精神,先后派出了第一分院院长周吉一;二分院副院长耿锐;三分院副院长张乃川;四分院副院长亓子宜,分别带领踏勘小组赴陇南、黔北、晋南、宁夏选址。中国航天三线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航天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工业三线建设,在20多年中共建成96个项目,130多家三线企事业单位,10多万人科研生产队伍,7个比较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战略后方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线基地先后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运载火箭和地空、海防战术导弹,为装备我国的战略火箭部队,提高军威国威,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〇六一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战术导弹生产和科研基地。〇六七基地是当时七机部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和试验配套基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