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Hanover - George III</b></h1> 国王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人事安排,他让"小"威廉·皮特 出任首相。"小"皮特 是 "老"皮特 的儿子,而且他确实小,1783年,他才24年。他是有史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以至于当时民谣盛传:国家付孺子。"小"皮特 头脑清晰,作事果断,并且忠于国王。在议会中他严肃,不苟言笑;然而私下里,他就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幽默感的年轻人。跟一众老油条的政客们相比,他还是个孩子。有一次,"小"皮特 在家里跟伙伴们打闹,抄起枕头和垫子一顿乱殴。这时佣人报告有两位高官来访,他马上整理好仪容到客厅会面。处理完访问后,皮特 马上回来接着枕头大战。<br><br>"小"皮特 有几个优势。第一,他获得了国王全力支持,也可以说国王把最后的赌注全压在他身上了。没有人合适接盘了,要不然也不会选24岁的毛头小子出任首相。第二,他诚实守信,他的重新任命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对于每个董事成员的提名,他都与国王商量,然后向议会和民众展示完整的决定内容。第三,也是他父亲不具备的,"小"皮特 非常注意细节和实用性。所有的人都知道提高国家贸易,保证金融秩序,降低国债风险。政府内阁的唯一武器就是税收。然而执行起来却非常的艰难,什么税种?向谁收?收多少?"小"皮特 的政府的税收包括了邮政,报纸,出版物,各种交通运输,各种奢侈品,各种服装,各种建筑材料,开创了遗产税,还恢复了窗户税。是的,在古代欧洲对房屋收税的标准是按一座房子有多少窗户收的。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丈量一座房屋的面积工作量太复杂,房子还经常被改建和加盖,政府没办法掌握所有房子的面积。窗户税就非常简单了,派个人在街上走一圈,每个房子数一下有多少个的窗户就搞定了。富人的房子大,窗户必然多,价格就高,穷人房子小,窗户少,公平合理。"小"皮特怎么能收这么多税?因为他研究了每个税,对象是谁?收多少?对贸易和国家有什么影响?然后他还把研究结果在上议院和下议院宣布,保证透明。税是可以收的,前提是要让交税人认可。他还与法国和其它七个国家签订了贸易条约,保障进出口畅通无阻。英国的工厂已经普遍使用蒸汽机器了,机器一开,大量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就这样,几年就还清了战争中发行的国债。<br><br>很明显,国王这次压对了。君臣二人意气相投,联手合作,确保了发展的稳定。国力恢复之后,荷兰和普鲁士又主动与英国重新结盟,英国恢复了在欧洲的威信。财政充盈后,乔治三世 主持了太平洋探险,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1788年,英国舰队在澳洲登陆,建立了澳大利亚的第一块殖民地,新南威尔士,领土继续扩张。然后就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国王疯了。1788年夏天开始,乔治三世 就开始出现了精神错乱,冬天时病情急转直下,每天都连续数小时不停自言自语,神神叨叨。国王无法主政了,按照法律,乔治三世 的儿子,王位继承人威尔士亲王 乔治·奥古斯都·弗雷德里克 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 (也就是未来的 乔治四世)应该出来摄政。然而,威尔士亲王是出了名的生活糜烂,奢華放纵,即使在战争中,他也是穷奢极欲。这与 福克斯 的挥霍无度正对脾气。一旦威尔士亲王摄政,福克斯 又会顶替 皮特 上台执政。按照法律程序,亲王摄政需要国会批准。这本来就是走一个形式,但是巧的是,国会正好在国王发疯之前休会了。如今国会重新复会,按照法律程序,国王应该在国会复会的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对国会的许可。这本来也是就走个形式,可是国王疯了,无法致辞,那国会本身就失去法律效力了。不合法的国会也就无法通过亲王摄政的决议了。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会休会复会是常有的事儿,国王有时候身体欠佳,有时候有特殊事件,总保不齐有国王缺席开幕式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 Plan B 就是国王发个通告,盖上国玺就行了。然而,国王在神志不清下无法盖章的事儿,却从来没发生过?别人加盖御玺合不合法?不知道。在好一阵扯皮之后,大家勉强同意大法官可以替代国王盖章。国会合法复会后,赶紧提出亲王摄政的法案。走完这一大段繁琐的程序后,1789年2月,威尔士亲王正式摄政。2月23日,乔治三世 病好了,完全恢复了理智!为了防止这种事件再次发生,国王和国会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摄政程序,不过这个程序要等21年后,才被用到。 英国恢复了正常发展,贸易有了新的目标:大清帝国。欧洲的"中国风"已经刮了一百多年了。葡萄牙和荷兰先后到达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涌入欧洲和美洲。巨大的商业利益强烈地吸引着大英帝国。然而,中西两边却有两个重要认知不同。第一是西欧各国注重商业贸易,而中国以农业立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第二是西欧没有"大一统"的概念,提岀来的是平等通商,互惠互利。而清朝是建封集权的顶峰,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所有外国都是藩属国,在地位上就不平等。所以到了乾隆皇帝时,对外商开放的港口只有广州。要交流你们的级别也就算是地方政权,对等大清一个省就够了。实际商贸往来中,广州府和广东省的各级官员又层层索贿。当时英国人认为 乾隆皇帝 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广州的诸多弊端陋习都是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央朝廷并不知晓。于是,乔治三世 决定派出使团直接与北京联系,促成中英外交关系正常化。1792年,马戛尔尼伯爵 Macartney 率领使团以为 乾隆皇帝 祝寿为名,前往北京。乾隆皇帝 一高兴,特许英国使团从广州一路上到北京。但是因为觐见礼仪的问题发生争议,外交通商的请求被全部拒绝,最后无功而返。不过使团此行仍旧收获满满,在穿越中国南北时,使团记录了详细的各地情况,随行的画家绘制了很多绘画和地图。这为将来英国对清朝的通商和战争提供了资料。<br><br>英国使团记录中提到了大清王朝的繁荣,同时中国底层百姓生活贫苦。那么,作为工商业发达科技领先的大英帝国臣民,这时候英国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家庭的小孩四岁就开始工作了,妇女也进入了工厂,工作时间每天是十二个小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一百年后,恩格斯把这个实情记录在了《资本论》中。不过英国人在当时时代还算生活地比较优越的。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隔壁的法国革命了!<br><br>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陷了巴士底狱。尽管当时民众只解救了关在监狱里的七个人,但是这是伟大的革命胜利。国王 路易十六 被软禁起来。法国介入美国独立战争,面对财政危机的国王 路易十六 强加税赋,英国的工业生产影响了法国的失业率。第三等级的民众生活困难,造反了。法国事件让英国人大为震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不会对英国利益造成什么影响。"小"皮特 的态度是保持中立,维护国内稳定,限制政府开支。而辉格党首 福克斯 却支持法国革命,他发言:这是史上最伟大最美好的事。无论态度如何,皮特,福克斯,所有人都无法想像这场革命将把英国一代人拖入战争。 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拉上英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攻入法国。奥地利主要是解救法国王后 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王后 是哈布斯堡公主,她泄露了法军的部署信息,法国军队大败。于是法兰西爆发第二次革命,国王 路易十六 和王后 玛丽 因叛国被捕。法国重新组织了一支新军北上再战,这支军队由武装不全的老兵和纪律松散的平民组成。在反法同盟看来,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伦瑞克公爵 率领着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精锐部队准备将法军一战击溃。双方在法国北部的瓦尔密相遇。法国人高唱着《马赛曲》士气高昂,不伦瑞克公爵 从没见过这样阵势,犹豫再三,然后就撤军了。瓦尔密战役 成为了决定性的一战,法国革命者马上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br><br>前有美利坚建国,后有法兰西革命,欧洲各国的贵族和君主们纷纷担忧起自己的未来。更令他们心惊胆颤的是1793年法国人把国王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法国革命者充满了喜悦,他们定下了明确的目标:让全欧洲人民获得自由。法军分兵进攻比利时和萨伏依。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再次与法国开战。这时候,英国的情况是最好的。之前几年工业和商贸一直持续发展,对法战争也让钢铁和武器产量大涨。英国向其他盟友们提供了金钱援助的同时,派出海军取夺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法兰西革命者开始了内斗,吉伦特派打击雅各宾派。法兰西被独立,物价上涨,民众生活更加困难。1793年的第三次革命,雅各宾派的 罗伯斯庇尔 Maximilien Robespierre 控制了国家。罗伯斯庇尔 采取了独裁统治,打击异己,以“反革命"名义,处死了7万多人。1794年,法国军队发动了热月政变推翻了 罗伯斯庇尔,把他也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也大多被处死。在群龙无首之际,许多将军准备复辟。这时,拿破仑·波拿巴 Napoleon Bonaparte 开始展露头角。<br><br>早在1768年,正当英国国内暴动不止,在北美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之际,法兰西吞并了科西嘉岛。1769年,拿破仑·波拿巴 出生在科西嘉,成为了法国人。拿破仑 从小就在法国接受军事教育。1793年,英军企图占领土伦,拿破仑 率领炮兵一阵乱轰,打跑了英军,由此而成名。1795年,法国军政府中有许多人准备恢复君主制。在英国的资助下,有三万人的军队在巴黎发动政变,进攻国民政府。当时巴黎的守军只有6000人。拿破仑 又是率领炮兵一阵乱轰,击退了保王军。拿破仑 成为了支柱,几个月后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的总指挥。1796年,拿破仑 集中兵力先击败萨丁尼亚,打开了进入北意大利的通道。此后,拿破仑 又攻下了米兰。1797年,法军进入奥地利的蒂罗尔,直逼维也纳,奥地利政府被迫求和。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了。 第一次反法同盟中,英国里外挑拨,各国都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只有英国没受什么损失。拿破仑 决定给英国捅个大的。考虑再三,直接进攻不列颠岛的话,英国的海军太强大了。而且法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又改朝换代,国库空虚。相反英国国力正盛,英国的资金来源于全球贸易,分散在世界各地,就算打下不列颠岛,法国也无法得到即时的资金补充。不如打击英国的贸易线,法国陆军强大,如果占领了埃及,中东,再向东直捣印度,那么法国就打通了东西方陆上的贸易通道。法国的贸易自然大受益处,同时英国失去了亚欧上的重要港口,海洋贸易自然倒台。这道理通啊。于是1798年,法国组织了埃及远征军。远征军由土伦乘船出发,途中经过马耳他岛,然后飞速地驶向了埃及的亚历山大。万幸的是法国船队在海上没有遇到英国舰队,远征军安全抵达目的地。<br><br>法国舰队没有遇到英国海军真的是瞎耗子碰上了死猫 - 好运爆棚了。其实英国人早在远征军出发前的三个月就探听到了法军要去中东的计划,只是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这个军事机密法国做得是严不透风,拿破仑 上船后才逐级通知。英国人得到法国军舰出发的消息后,马上通知了地中海皇家舰队的指挥 霍雷肖·纳尔逊中将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纳尔逊中将 是个猛人,加勒比海战美独,科西嘉上损一目,西班牙上断胳膊,地中海里我堵路。这位独眼独臂的英雄接到消息后,立马带上舰队在地中海上寻找法军。由于不知道法军的目的地,纳尔逊 只得沿着海岸线一边前进,一边上岸打听。终于在那不勒斯才知道 拿破仑 奔向亚历山大了。纳尔逊 掐指一算:与法国舰队大概有5天行程的距离。事不宜迟,皇家海军不分昼夜,一刻不停地冲向亚历山大。其实,法国海军速度没那么快,只与英军拉开了两天的距离。纳尔逊 一路狂飙,反而超过了法军舰队,提前到达了亚历山大。没有看见法国船只,纳尔逊 也不确定消息是否准确,于是他又掉头北上,寻找敌军。茫茫大海之上,哪那么容易找到船只,结果英军又错过了法军。拿破仑 哪里知道这些情况,于是到达亚历山大港后,轻轻松松地登陆,向开罗进军。纳尔逊 绕了一圈什么都没找到,沮丧地又回来了,结果惊喜欢发现了法国军舰停靠在港口。英军迅速出击,在尼罗河口战役中 Battle of the Nile,歼灭了法国舰船,把 拿破仑 困在了埃及。<br><br>1799年,拿破仑 率军在埃及和中东大杀四方,势如破竹。然而,欧洲各国趁着他不在之际,成立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国失去了北部尼德兰和南部意大利的领土。拿破仑 自己作主,把手中的大部队留在埃及,自己带着两支战船偷偷突破了英军的封锁,10月回到了巴黎。此时,反法各国由于分赃不均,已经窝里反了,法国的战事有所改观。拿破仑 的回归让法国人欢欣鼓舞,反对军政府的一些人发动了雾月政变,拿破仑 趁机自己执政。1800年,法军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奥地利再次战败,签订了停战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对于英国而言,领土没少,还歼灭了法国舰队,贸易线没受影响。<br><br>在实力未减的情况下,英国着手处理爱尔兰问题了。在反法同盟战斗期间,爱尔兰民众效仿法兰西革命。1798年,爱尔兰各地暴发了起义,准备彻底赶走英格兰人,实现独立。反正也不是心腹大患,英国政府就拖了下去。到了1800年,法国海军被消灭了,无法进攻英伦三岛了,乔治三世 和 "小"皮特认为是时候给爱尔兰来点大英的震撼了。其实如果跟父亲相比,"小"皮特是一个可以拿诺贝尔和平奖的人。"老"皮特当年的战略是通过战争获得海外殖民地,现在战争持续了60多年了,大英贸易帝国己经形成。"小"皮特 决定再用一次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的方式,联合爱尔兰。爱尔兰人已知道法国人不会来了,自己是要资金没贸易,要发展没贸易,真独立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时英国政府来送温暖了,像1707年那样,大笔贿赂塞到爱尔兰议员们的口袋里,并且保证爱尔兰商人享受英国的特权。1800年爱尔兰议会宣布:爱尔兰人与英国人自古就是亲兄弟,现在我们又是一家人了。爱尔兰正式加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联合王国的旗帜上加上了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旗,这就是现在的米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