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巡礼—-土耳其之旅 2022年10月 (一)伊斯坦布尔

Vincent Zhou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28日至10月9日,参加了美国纵横旅行社与一家土耳其旅行社合办的土耳其旅行。名曰十二天,去除美国至土耳其的往返时间,实际上旅游了九天。在这九天的时间里,我们在土耳其由西向东,然后又由东向西绕了一圈,虽然行色匆匆,浮光掠影,但仍感到强大的文化冲击。</p><p class="ql-block">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毗邻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又是回教文明的中心,因而与中国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明古国,但与中国又不太一样。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虽有异族入侵,但始终是汉文化的一统天下,入主中原的异族先后汉化。土耳其则不然,在这块古代名曰小亚细亚的土地上,各种文化先后出现,又随即消逝。这些文化有时相互撞击,但大多数时候并不交接,给人感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各自为政的孤独过客。当然这是因为文化断层,留下的残垣断壁难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的缘故。无论如何,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有关的赫梯文明、欧洲的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文明都在此留下痕迹,熠熠生辉,但让人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叹息。</p><p class="ql-block">活跃于当今的是回教的宗教文化。中世纪时期从中亚迁居于此的突厥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并取代阿拉伯帝国,成为回教世界的中流砥柱。回教的传承延续至今,仍在土耳其人的生命和生活中举足轻重,但与众多的回教国家不同,土耳其是一个有着政教分离的西方国家制度的现代国家。</p><p class="ql-block">在这短短九天的时间里,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寻觅观光,时而与厚重的历史相逢,时而又回到现实的当代世界。时光倒转,精彩纷呈,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真正的文明的巡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飞机航行时的飞行示意图,我们当时正经过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特,伊斯坦布尔已经遥遥在望。</p> <p class="ql-block">飞机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降落。机场明净宽敞,只是过于庞大,前往出口之路,似乎怎么也走不完。出入境管理有些让人意外,花了51美元在网上办妥签证,入境处人员根本不看上一眼,只是对着护照,核对长相。感觉申办那张签证真是多此一举。似乎土耳其的出入境管理极为松弛,其实我们返回纽约重返这个机场时才知道这是错觉,三番五次的安检简直让人抓狂。尽管如此,初次接触土耳其,给我们的是一种莫名的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伊斯坦布尔机场的通道,感觉比美国的机场更加窗明几净。</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9月28日离开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土耳其航班,午夜12点起飞。可能是深夜吧,机场人不多,安检也比以前松,不用将iPad取出专门检查。土耳其航班最初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座位不能预订,要到柜台签到、托运行李才知究竟,登机口也出错,一部分人去了另一处,尽管没有殃及我们。飞机也误点,晚了半个小时,尽管也没有影响我们,飞机还是准时到达。但乘上飞机,感觉却很好。空姐空少服务周到,饭菜可口,土耳其风味,而且九个小时的航程,供应两顿正餐。还在空中,就已感到土耳其的善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机场通道俯视下面的机场大厅。</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机场出口处等我们,这才知道,我们这次旅行人多势众,竟然要分成四个队伍,分乘四辆大巴。我们分在B车,总共33人,导游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土耳其小伙,名叫优素福,他为了与外国游客亲近,还取名约瑟夫,觉得有点好笑,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一个是标准的回教名字,一个是典型的基督教名字,风马牛不相及。据他介绍,只有拥有土耳其国籍的人才能获得导游执照,无论是地区的还是全国的。他的主要外语是英语,但为了接待说华语的游客,出国培训了半年,可惜走错了地方,去了台湾,他觉得太亏了,繁体字比简体字复杂几倍,让他多吃了许多苦。不过,虽然有些口音,表达却无障碍,尤其是道古说今,介绍景点风情之时,还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辆大巴非常不错,崭新的奔驰,车上有Wi-Fi,还有充电设备。司机很尽责,而且车技一流,一路上常遇极难转圜之地,但他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间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机场的停机坪,图中的飞机属于土耳其航班。</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机场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几经周折,到达下榻的饭店,已是晚上七点左右。那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共35层,取名万达,应该是中国的企业,服务周到,房间宽敞舒适,房内的设施却不敢恭维,浴室的淋浴花塞竟然会从墙壁脱落,好在不影响洗澡,也就得过且过,只是堂堂五星级竟会有此差错,令人无语。大概是好久没有游客光顾,就不作正常维修了。也可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旅馆就是这么回事?不能妄加揣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们下榻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土耳其旅游期间三餐全包,唯独到达伊斯坦布尔当天的晚餐除外,导游要我们自行解决。他介绍了酒店附近的212 超市,步行十分钟即可抵达。其实那是一个购物中心,名为212 Outlet,食品超市只占其中一隅。但也规模宏大,水果食品琳琅满目,而且按照美国的标准,价格低廉得不可思议。我们买了不少水果甜食,只有七十多土耳其里拉,一美元等于十八里拉,还不到五美元。</p><p class="ql-block">刚到土耳其不到几小时,就信息满满。总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但这些只是土耳其的生活环境,我们期待在明天开始的正式旅游中会有更多的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2 Outlet 即景。</p> <p class="ql-block">食品超市入口处,我们在此购物。</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食品俯拾皆是,寻常百姓的食物,因为不知其名,更增好奇之心。</p> <p class="ql-block">超市中的水果。我们买了葡萄和香蕉。因为便宜,买了许多,之后却成为累赘。因为包餐,饱食终日,这些水果和甜食成为多余,但又觉得弃之罪过,只能勉为其难地将其吃掉。</p> <p class="ql-block">9月30日 周五,正式开始土耳其的旅游。</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整天在伊斯坦布尔参观访问,行程十分紧凑。总共去了五处,乘船游览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拉马尔海,参观了旧皇宫、大巴扎、索菲亚清真寺和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首先,畅游博斯布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p><p class="ql-block">博斯布鲁斯海峡全长31.7公里,衔接着马尔马拉海和黑海,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和俄罗斯与地中海各国的联系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土耳其虽然在欧洲拥有领土,但并未得到欧洲国家的认同,未能成为欧盟成员,在土耳其与希腊的领土争执中,欧洲美国也站在希腊这一边。但是属于西方军事联盟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让土耳其得列其中,就是因为在西方与俄国对抗中,土耳其的战略位置实在不容小嘘。俄国的黑海舰队要进入地中海,就先要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天堑。当年一位中国商人向乌克兰购买了一艘废弃的航空母舰,说是要将其用作海上娱乐场。但要用拖船将其拖回中国,首先要过这条海峡。为了要得到土耳其的允准,颇费了一番周折,这首废舰经过改装成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我在中学学地理时就知道这条著名的海峡,想不到今天能够亲临其境,一睹风采。</p><p class="ql-block">这条海峡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从大处着眼,连接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土耳其因此成为唯一横跨欧亚的国家,从小处看,连接了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使伊斯坦布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一个城市地处两大洲,又兼具欧亚色彩,令人感到神奇魔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海峡南侧的马尔马拉海上了一艘游轮,在这个土耳其的内海航行,在海上远眺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和亚洲的滨海地区。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绮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与亚洲部分落差很大,欧洲部分尽是典雅豪华的宫阙府邸,包括奥斯曼帝国的新旧皇宫,亚洲部分相对沉寂,较多滌保留着天然的素颜。在这片不大的海域,连接欧亚大陆的有三座跨海大桥。来往车辆忙碌,据导游介绍,欧亚两地的房价相差悬殊,在欧洲地区工作的人因而多选择住在亚洲地区,每天借助这些大桥来回通勤。伊斯坦布尔豪华的住宅区吸引了大批外国住户,价值连城,仍一房难求。土耳其政府为吸引外资,执行投资移民政策,只要投资达到一定数额,就可入籍土耳其,房地产的投资因而火爆,只要购屋之后维持三年,就可获得土耳其国籍。土耳其本身并不十分具有吸引力,但其与欧洲关系密切,进出方便,许多外国富豪就以此地为跳板,为进入欧洲未雨绸缪。这些人中以俄国人居多,但也不乏中国富人。导游如是说。&lt;img src="//:0"&gt;</p><p class="ql-block">&lt;img src="//:0"&gt;</p> <p class="ql-block">看着周围同伴左一张右一张地忙碌拍照,留下激动人心的一刻,我却浮想联翩,陷入沉思。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承载的厚重灿烂的历史让人激动。</p><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在这儿建立了城邦国家拜占庭,之后,这儿又成为罗马帝国的重镇,在罗马帝国遭到日耳曼人入侵分崩离析之际,君士坦丁大帝又在此建都,建立君士坦丁堡。在罗马帝国的西部倾覆近千年的时间里,罗马帝国的东部一直以此为中心屹立不倒,史称东罗马帝国,又因这个城市是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而君士坦丁堡所在之地正是我眼前的这个城市的欧洲部分。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对其进行了历时数十年的强攻,均未得手。但最后在1453年城破,拜占庭帝国也因此国破身亡,结束了历时千年的历史。从此之后,再无罗马,也再无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以伊斯坦布尔的名称重新出现在世上,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在这平静如镜的大海上,在风光如画的美景中,我脑中闪现的却是君士坦丁堡城破时的腥风血雨,遍地哀鸿。甚至还联想到清军入关后扬州屠城的惨烈。抚今追昔,深感沧海桑田,世事无常。</p> <p class="ql-block">游轮返回港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女士们在游轮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第二个行程是托普卡匹皇宫(Topkapi Palace),俗称旧皇宫,所谓旧,是相对于1860年代建造的皇宫而言。原以为托普卡匹与奥斯曼皇室有关,其实不然,此词意为炮台,因为因皇宫大门口有一巨型炮台,人们就这样称呼这座皇宫,得知这个由来有些失望,感觉少了点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一座宫门是免费的,但要参观第二座宫门之后的宫室,则需付费,因为新旧两处的皇宫,现在已作为博物馆向大众开放。这是皇宫的第一座大门,入内不用门票。</p> <p class="ql-block">这座皇宫纯属奥斯曼建筑,与拜占庭帝国无关。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就迁都于此,并于1475至1478年,建造了这座皇宫,作为苏丹(奥斯曼的君主)的议政之处及后宫。以后历代的苏丹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改建和扩建,因而,这个皇宫的四重庭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风格。这与北京的故宫不太一样,中国的宫殿和楼台亭阁讲究堪舆风水,建构布局均经过事先的仔细推敲,不能随意变更。作为统治东欧、西亚和阿拉伯世界广袤土地数世纪的强大帝国,苏丹生活的骄奢淫逸与中国帝王相比自然也不遑多让。从这座皇宫的金碧辉煌也可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皇宫的第二道大门,参观者在此购票入内。</p> <p class="ql-block">整个皇宫占地七十万平方米,是梵蒂冈城面积的两倍。皇宫的城墙长达五公里,城墙上有二十八个瞭望台,有七座城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宫的模型之一。没有这些模型,我们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十五至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建筑风格。皇宫作为苏丹的居所和奥斯曼的政治中心,常年住着五千人,包括苏丹和皇家贵族及其仆人侍卫。皇宫除了御花园,还留有一些空地,以搭建帐篷,这反映了突厥人游牧民族的习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宫的模型之二。</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导游优素福。手中的小红旗是他的标志,在游客如云的茫茫人海中我们凭此找到他的位置。在各个景点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风景不断地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有了他的讲解我们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p> <p class="ql-block">要认真观赏这座皇宫,一天的时间也不够,但我们只有两个小时,只能蜻蜓点水地快速浏览,但在导游的引导下,也算是一窥大概,参观了部分后宫、军械博物馆、奥斯曼珍宝博物馆和御膳房。</p><p class="ql-block">皇宫内的圣物馆,名闻遐迩,陈列着从回教圣地麦加等处运来的圣物,包括穆罕默德等圣人的遗物遗骸,但需排长队入内,对我们来说不现实,只能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皇宫的第三道大门,门内即是苏丹的后宫。</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第二座大门以后,就来到苏丹的后宫,后宫之首是苏丹及其母亲皇太后,伊斯兰教规定男子最多只能娶妻四人,但这犹如中国的刑不上大夫,这个教规对苏丹并无约束作用,诚如中国皇帝后宫粉黛三千,奥斯曼苏丹的嫔妃也多达数百人,最多时达到1200人,她们是选自奥斯曼属地的美貌少女,开始时作为宫女,一旦生下王子公主,则可享有嫔妃待遇。与中国的后宫相似,奥斯曼的皇宫也有太监,那是来自非洲的强壮黑人,太监总管极具权势,在宫中的地位仅低于苏丹和太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令人不禁想起奥斯曼帝国以西和以东的国家的君主后宫。</p><p class="ql-block">与奥斯曼帝国同时的西欧中世纪帝王的生活尽管也很糜烂,但却因为基督教的信仰而必须恪守一夫一妻制的规矩。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不断结婚离婚,但都需要罗马教廷的特赦,他八次离婚,最后不耐烦了,干脆与罗马教廷分裂,建立英国国教圣公会,自己当教会领袖。虽然在当时形势下,基督教的分裂主要出自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但他的婚姻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奥斯曼帝国以东的中国君主的后宫生活大家都已熟悉,三宫六院的嫔妃在九五之尊的皇帝面前,只是高级奴婢,所能做的只是侍寝,皇帝则是临幸。</p><p class="ql-block">奥斯曼苏丹的地位夹在这两者的中间,也像中国皇帝那样,一人拥有数以千计的后宫佳丽,但与中国相比,又多了一点浪漫,在御花园中,有一条苏丹与其嫔妃约会的“黄金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宫即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宫即景之二。</p> <p class="ql-block">后宫即景之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宫即景之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宫殿庭院中还有许多喷泉,此起彼伏的水柱,晶莹夺目,飞珠溅玉,煞是好看,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喷泉还有一重作用,隆隆的水声可以掩人耳目,在苏丹召开秘密会议时,防止窃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壮丽豪华的宫殿中谍影重重,拥有绝对权力的苏丹在自己家中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span>在这一片和平安详中,却隐隐看到刀光剑影,让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后宫背靠马尔马拉海,湛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水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不久以前我们在游轮上观赏这些巍峨的宫殿,如同远眺蓬莱仙境,如今又在这仙境俯视尘世的芸芸众生,感觉十分奇妙。</p> <p class="ql-block">宫室的天顶由规则的图案组成,雍容华贵。这种风格的装饰比比皆是,已成为皇宫的一个特色。</p> <p class="ql-block">楼台亭阁的内景,简约明净。</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部的一堵墙,各种图案琳琅满目,栏杆围起的部分是玻璃地板,玻璃下面是当年真正的地面,既让人一窥当年景象,又保护了古迹。</p> <p class="ql-block">黄金铸就的苏丹御座,富贵有余,但与中国皇帝的龙椅相比,又略显粗鄙。</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是在马背上夺天下的国家,因而及其尚武,军械博物馆内收藏的是奥斯曼军队使用的刀剑、弓箭和盔甲,以及从外国俘获的枪炮。</p> <p class="ql-block">这把佩剑虽然寒光闪闪,不失为一把利刃,但在众多利剑的环伺下,也显不出优势。看了说明才知其来历不凡,当年苏丹是手执此剑,率领奥斯曼大军攻克君士坦丁堡的。</p> <p class="ql-block">珍宝博物馆内收藏的是奥斯曼王室使用的宝石装饰,十五世纪时的世界七大宝石饰品即收藏于此,奥斯曼帝国也用收藏的珍宝馈赠外国,以向外国炫富。土耳其珠宝闻名于世,这也是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御膳房规模很大,分御膳部、甜品部和侍从餐饮部三个部门,在此工作的厨工多达1200人,可以提供多达二万人的饮食。</p> <p class="ql-block">御膳房最引人注目的是瓷器收藏馆,收藏的瓷器多达12000件,是继中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瓷器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这些瓷器来自世界各地,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奥斯曼帝国和中国关系友好,部分瓷器是中国政府馈赠,部分则是从中国购买,看着那些青白相间的中国瓷器,有一种他乡见故人之感。据导游介绍,奥斯曼苏丹喜欢中国青瓷的一个原因,是使用这种瓷器,容易察觉是否有人下毒。</p> <p class="ql-block">厨房一瞥,那些瓶瓶罐罐,与普通人家似乎也无甚区别。</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厨房,斑驳古旧,能够想象有一千多厨工热火朝天地在此忙碌吗?</p> <p class="ql-block">离开典雅奢靡的宫阙,我们跟着导游在旧城区的大街小巷一路穿行,前往大巴扎。这是旧城区的一家著名的甜品店。</p> <p class="ql-block">巴扎(Bazaar)是阿拉伯语市场的意思,我们参观的黄金市场-卡帕勒市场(Kapali Carsi)是世界最大的巴扎之一,奥斯曼帝国时期,这儿是全国的黄金交易中心,也是全国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黄金市场的名字因此而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金市场共有十八个入口,我们从第一入口进场。</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巨型的室内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镇,由八十条街巷和3500家店铺组成。市场上人满为患,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极目望去,大多是售卖黄金珠宝的,珠光宝气,流金溢彩,也有贩卖皮草的。</p> <p class="ql-block">令我感兴趣的只有土耳其甜食Turkish Delight,进去看了看,大多是土耳其糖果以及果脯,琳琅满目,但也看不出什么名堂。</p><p class="ql-block">集市里街巷纵横交错,深入期间很容易迷路,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在此逛街,担心一旦进去找不到回来的路,就赶紧退了出来,在清真寺的阶梯上休息,说实在的,这一天走的路也够多的了,有此机会小憩片刻,也是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门口的英文介绍,根据这个介绍我们获悉,巴扎实际上是清真寺属下的社会结构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并列的还有学校、厨房(施舍粥饭之处)、学校和医院等,由此可见,奥斯曼帝国社会基层结构严密,帝国借助回教控制整个国家,回教不但控制人民的思想,还控制社会组织。这也是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体制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黄金市场旁边规模巨大的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奥斯曼帝国时期环境市场应该就隶属于这个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的英文简介,通过这个简介我们得知,这座清真寺建于1748年至1755年之间。</p><p class="ql-block">其建筑属于典型的奥斯曼时期的风格,装饰丰富的墙面、宣礼塔尖、殿内重叠式的壁龛及顶部的造型使其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离开黄金市场,我们又穿过熙熙攘攘的伊斯坦布尔的市中心大街和广场,来到举世闻名的圣索菲亚清真寺(Hagia Sophia),这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见证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最初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始建于公元537年,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在拜占庭时期,伊斯坦布尔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帝国国教东正教的中心,也是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曾在此举行包括加冕典礼、宗教会议在内的许多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将其改称今伊斯坦布尔,并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更名为“Hagia Sophia Mosque”。奥斯曼人在教堂内部添加了伊斯兰教的元素,如宣礼塔、米哈拉布(指示朝向麦加的壁龛)等,使其成为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p><p class="ql-block">一次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土耳其共和国诞生。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创始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下令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使其成为展示拜占庭和奥斯曼文化遗产的场所。这是他进行改革,使土耳其世俗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行动。</p><p class="ql-block">然而,数十年后这座建筑再次成为清真寺,2020年7月,土耳其政府决定将圣索菲亚博物馆重新改为清真寺,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融合了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其主体建筑为希腊十字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圆顶,直径约31米,高约56米,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圆顶由40个窗户环绕,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室内,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奥斯曼时期,清真寺内部添加了许多伊斯兰元素,如米哈拉布、敏拜尔(讲道台)和宣礼塔等。这些元素与原有的拜占庭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见证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的历史变迁,是宗教融合的象征。不仅是拜占庭基督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奥斯曼伊斯兰文化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在历史上一直是权力和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精美,墙壁和穹顶上覆盖着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这些马赛克画描绘了圣经故事、圣徒形象以及拜占庭皇帝和皇后等。在奥斯曼时期,部分马赛克被覆盖或改造,但许多仍然保留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东正教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人类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圣索菲亚清真寺,我们越过一个花木扶疏、水珠喷洒的美丽广场,来到我们今天最后一个游览场所,与圣索菲亚清真寺遥遥相对的蓝色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这所清真寺全名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一直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礼拜场所,并且至今仍在使用。作为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蓝色清真寺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0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下令建造这座清真寺,目的是为了在奥斯曼帝国首都建造一座能够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媲美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于1616年完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拥有一个巨大的圆顶,直径达27.5米,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这在伊斯兰世界中极为罕见,象征着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p><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内部装饰华丽,内壁全部用蓝色和白色的伊兹尼克瓷砖装饰,共有21,043块瓷砖。瓷砖上绘有郁金香、百合、康乃馨和玫瑰等图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常可惜,我们去时蓝色清真寺正在整修,大部份内部装饰都被遮盖,但仅此冰山一角,也足以让人惊艳不已。</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的意义在于其融合了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运用了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