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子】从宫帐到城市 ‍——凝固在建筑里的文化艺术

玫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集说说鄂尔多斯从宫帐到城市的八百年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鄂尔多斯部从守护成吉思汗陵的游牧部族,演变为现代化的资源型城市,其建制变迁折射出蒙古族从传统到现代的适应与坚守。如今的鄂尔多斯市,既是“中国煤都”,也是全球蒙古族的精神圣地,实现了历史使命与当代发展的独特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说鄂尔多斯名字的由来:蒙语鄂尔多是宫帐的意思,斯是复数。翻译成汉语,鄂尔多斯就是宫帐众多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鄂尔多斯部落最早的历史形成起源于守护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其亲卫军及后裔受命守护象征性的陵寝“八白室”(八座白色宫帐),形成了一支特殊的部族,被称为“鄂尔多斯”,因守护陵帐而得名,成为流动的圣城。此后的三百年间,他们的勒勒车载着鎏金宫帐,在阴山与黄河之间辗转迁徙。每当夜幕降临,八百盏酥油灯在银制祭器中亮起,年迈的祝颂人会向年轻武士讲述:"我们不是普通的牧民,我们是圣主的达尔扈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到了15世纪中期的某个春日,在黄河解冻冰裂的轰鸣声中,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其孙衮必里克墨尔根(吉囊)率部南下,占据黄河“几”字湾的丰美牧场(今鄂尔多斯高原)。因这一区域水草丰美、易守难攻,鄂尔多斯部要在这里固定驻牧地,形成“鄂尔多斯万户”,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一,鄂尔多斯部这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达延汗的嫡孙衮必里克挥动马鞭指向南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片被河水环抱的沃土,这里就是我们新的鄂尔多斯!"十万部众驱赶着漫山遍野的牛羊,越过库布齐沙漠的流沙,最终在黄河"几"字弯的臂弯里扎下营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鄂尔多斯部融合了蒙古本部、西夏遗民及部分汉人,形成独特的河套蒙古文化。他们以守护成吉思汗陵为核心使命,发展出完整的祭祀体系(如“四时大典”),并保留古蒙古语发音和传统服饰风格。形成部族大文化融合的独特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说说鄂尔多斯从清朝开始直至近代的建制演变。清朝初年,推行盟旗制度,鄂尔多斯部被划分为7旗(后增为7旗1札萨克),合称“伊克昭盟”(“伊克昭”意为“大庙”,指成吉思汗陵所在的王爱召)。各旗札萨克(旗长)世袭管理,盟长由清廷任命,形成军政合一的治理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历史阶段的达尔扈特人直属盟长管辖,不隶属任何旗,仍然享有“不纳税、不服役”特权,专司守陵与祭祀,形成独特的“陵寝护卫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代鄂尔多斯市的行政建制在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继承历史名称,市政府驻东胜区(后增设康巴什区)。这一调整标志着从传统盟旗制向现代城市管理的转型。鄂尔多斯市现辖 2个区、7个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胜区(传统经济中心)、康巴什区(2004年规划的新城,2016年正式设区,以现代行政、文化功能为主) 。有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成吉思汗陵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鄂尔多斯已经逐渐成长为经济与文化双重身份的现代名城。即资源型城市,依托煤炭、天然气资源,成为内蒙古经济强市,GDP常年居自治区首位。 即文化圣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为国家5A级景区,达尔扈特人仍遵循古制守护陵寝,祭祀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部后裔仍保留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如那达慕大会、马文化节等。各旗设有蒙古族学校,传承语言与民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鄂尔多斯部从大汗亲卫到地域族群的演变,在历史脉络中融入蒙古族特有的自然崇拜与文化符号。既符合史实记载,又赋予传说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故事希望能让您感受到草原文明传承的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