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黟县碧山村、黟县古城

文娜

<p class="ql-block">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北枕黄山余脉碧山,南临黟县盆地,枧溪河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是一个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著名古村落。村内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尚有100多座。</p> <p class="ql-block">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古黟传统说法的“三、六、九都大乡村”,其中三都为碧山村(古名黄陂)、六都为西递村(古名西川村)、九都为屏山村(古名舒村)。隋时,洲治一度设在这里,碧山村名起南宋,盛于明清,虽然名气远不及西递宏村,但却正因如此而显得更加谦逊低调。据说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就是说的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古祠堂改建的书局,原位汪氏家祠启泰堂,碧山书局保留着徽派古建筑白墙黑瓦的古韵,是与阅读最相得益彰的搭配。央视纪录片《书迷》中特别提到了碧山书局,并称它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书店”。这里已然成为青年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楼下免费阅读,楼上喝茶、休闲。中间是一个敞亮的天井,对面有一长条石几,搁置着一些花木盆景,周围贴墙放着高大的书架,摆满各种书籍。在碧山书局里放眼望去便是绿树青山。绿油油稻田,包裹着这里。那叫一个赞!在雨天,雨水顺着天井流成丝线,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书香。一位年轻妈妈给孩子读少儿图书,孩子却跑到屋檐下接雨水,对雨滴的好奇超过对图书的兴趣;一位带着老花镜的大娘坐在角落里一字一句地读着基辛格的名著《重建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黟县古城位于安徽中南部,黟县盆地中央,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始于东汉、形于宋元、盛于明清,已有2000余年历史。1989年跻身安徽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黟县古城街区、麻田街区、郭门后街街区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1月,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古城景区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黟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古城选址与布局以徽州风水理论为指引,西枕东岳山、东望余家山,漳河自城东穿过,城外层峦叠嶂,构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景观格局,山、水、城和谐相融,与星罗棋布的徽派古村遥相呼应,是古徽州“天人合一”城市选址思想的重要典范。黟县古城核心区集中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历史街巷肌理清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现有3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28处古建筑(175处不可移动文物,53处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以及众多的古桥、古井、古树、古代水利工程等历史环境要素,其中兴修于南北朝(梁)的槐渠、始建于南宋的通济桥、明万历年间的程氏宅、清嘉庆年间的碧阳书院、古徽州地区县衙建筑唯一地面遗存——县衙正堂等都保存较为完好。还有名贤里、桂墩里、杏墩里,直街、东街、下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泮邻街,费家弄、舒家弄、尤氏弄等众多古街古巷。</p> <p class="ql-block">黟县古城,今黟县县城,设碧阳镇。自宋代建为县治至今,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该城旧称“县街”,古建筑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黟县历史悠久。黄山旧名黟山,县因山而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天下,废分封,行郡县,置黟(黝)县。宋以前,黟县县城无考,仅《太平寰宇记》记载:“有旧城在今黟城东五里”,如今县城东向五里处,确有古村落曰古城。宋时期,县城就已经坐落在漳水之滨,虽无详细史料,但城区现存的宋柏、戊己桥、薛公井、三元井等古迹可以予以佐证,故黟县县城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建国后至今,黟县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政工程亦逐步完善。城区不断扩大,中心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根据1982年以来制定的城建规划,今后黟县县城既要保持历史文化古城的古朴、典雅的特色、又要建设得具有现代文明、昌盛的风貌。黟县古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县之一,故有“古黟”和“世外桃源”之称。1989年列为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2025,愿我们勇敢追梦,不畏风雨,不惧挑战,让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希望,让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