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寻影--二十载光阴里的变与不变

江西老驴

三月第一天,恰逢乙巳年二月二,龙抬头,愿所有人顺顺利利鸿运当头。7:30出发去南昌站,坐着动车去庐山东林寺。9:40列车准点抵达庐山站,叫一辆网约车,10:20到达东林寺山门。 ▲过共青城 到庐山站 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西林之东500米,南面香炉、天池诸峰,北倚分水岭、东林山、“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面积30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元十一年(386)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大和尚兴建。 <a href="https://www.lsdls.cn/#/pc/website/content/article?col=5223&page=5226&categoryId=5226&id=24721&haveCate=tru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寺院发展历史沿革- 东林寺文宣部 - 2023-07-17</a> <p class="ql-block">▲东林寺鸟瞰图-图片来自东林寺官网</p> ▲东林寺导览图 下图照片拍摄于20190219。画面左边小楼房是东林寺前小饭馆,之前每年来东林寺朝拜,出来后都会在这家小饭馆吃碗素面,在他家买几袋浔阳楼牌九江茶饼。饭馆的后门是虎溪清澈的水。当时周边拆的就剩这幢小楼了,我问过老板,他家何时会拆?他说不会拆的。可是2020年再来时,小楼不见了。在东林寺东侧建了一条小小的商业街和东林寺免费停车场。 ▲东林寺前清澈的虎溪水(拍摄于20190219) ▲东林寺山门外东侧清澈的虎溪水(拍摄于20200427) 很眷恋东林寺,本世纪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来此地,相册中东林寺的数码影像最早是2005年2月的,即便是口罩时期,也是每年都会来,因为每次走进东林寺,彷佛游子回归,给我温暖给我力量。<br> ▲拍摄于20210220 ▲东林寺山门外东侧同一个地点的拍摄。上图拍摄于20150301,莲颐素馅斋等建筑正在建设中;下图拍摄于20200427,已营业接待客人了。 寺前是东林寺著名景点之一的虎溪桥、三笑亭和三贤像。相传慧远大师(东林寺开山鼻祖)隐居东林寺,33年“迹不入俗 影不出山”,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相谈甚欢,与语甚契,相送时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慧远所养之虎便在寺内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虎溪三笑的传说,是儒释道三教亲和的象征。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众多文人墨客的题咏,被誉为“天下第一诗寺”。抄录三首:</p><p class="ql-block">《别东林寺僧》</p><p class="ql-block"> 作者 唐·李白</p><p class="ql-block"> 东林送客处,</p><p class="ql-block"> 月出白猿啼。</p><p class="ql-block"> 笑别庐山远,</p><p class="ql-block"> 何烦过虎溪。</p> <p class="ql-block">《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p><p class="ql-block"> 作者:宋·陆游</p><p class="ql-block">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p><p class="ql-block">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p><p class="ql-block">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p><p class="ql-block">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p> <p class="ql-block">《读僧灵澈诗》</p><p class="ql-block"> 作者: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东林寺里西廊下,</p><p class="ql-block"> 石片镌题数首诗。</p><p class="ql-block"> 言句怪来还校别,</p><p class="ql-block"> 看名知是老汤师。</p> ▲虎溪桥与三贤像 山门外大照壁南面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流光溢彩,耀眼夺目;大照壁的北面雕刻九龙翱翔,灵动十足,活灵活现。 ▲山门外的照壁 ▲山门两侧的砖墙上,书:“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净化人心 提升道德”。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大法师书“莲宗祖庭”碑 东林寺现在的山门好像是2020年重建的。山门外广场扩大了很多,修建的很好。山门两侧的砖墙上,书:“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净化人心 提升道德”。山门边立“莲宗祖庭”石碑,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大法师所题 。庐山东林寺(公元38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是初祖慧远大师建立中国首个念佛结社(百莲社)的核心道场,净土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p class="ql-block">▲庐山东林寺山门。自上至下分别拍摄于2020年、2023年和2025年。</p> ▲庐山东林寺山门。自上至下分别拍摄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 进山门,是一片园林景象,徜徉其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果然是人间净土。走过三座小桥,沿青石铺就的大路直行不远,便是 “虎溪古樟”。虎溪古樟为东林寺“三樟一松”(虎溪古樟 九头樟 佛手樟 六朝松)之一,虽经1500年的岁月洗礼,阅尽人间沧桑,依然开枝散叶。 ▲进山门 过小桥 ▲过三桥见虎溪古樟 沿大路继续直行便来到青莲塔,青莲塔供奉着佛舍利(青莲塔是2017年以后建的,之前这里是东林寺的二道山门)。青莲塔与天王殿隔莲池相望,池中有一莲台,上面饰有一颗明珠。慧运法师建寺之初,依据佛经所述的净土莲池状貌,在东林寺开凿莲池,遍种白莲,藉莲孕心,以莲结社。 ▲青莲塔与天王殿隔莲池相望,钟楼鼓楼位于莲池东西两侧。 莲池东西两侧是三层六角绿色琉璃瓦的钟楼和鼓楼,莲池北岸立一石碑,上书“莲池”二字,乃杨成武将军游东林寺时所题。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div>  作者 唐·白居易 《全唐诗》第424卷第58首 <br>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br>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br>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br>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br>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br>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br>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br>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br>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br>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br></div> ▲青莲塔 ▲站在青莲塔前望向山门,虎溪古樟位于塔与山门之间(拍摄于20240217 )。 ▲站在天王殿望向青莲塔,远处是庐山香炉峰(拍摄于20180301 )。 整个庭院四周有回廊和偏殿环绕,左右对称,整齐划一。庭院东侧回廊尽头是“东林净土学院”。庭院西侧回廊有““东林文物陈列室”,陈列室展品虽不太多,但文物从东晋到清末,时间跨度千余年,很珍贵。 ▲东林文物陈列室珍贵文物 ▲拍摄于2019年5月 翻看老照片,2020年前三座小桥所在的位置是一座三门石牌坊,过牌坊不远处是虎溪古樟,虎溪古樟前是二进山门。进入二进山门后是莲池,莲池北岸是天王殿。那时庭院虽不如现在开阔,但很紧凑,很温暖。 ▲进寺院大门是一座三门石牌坊,过石牌坊不远处是虎溪古樟。(拍摄于20140202) ▲1500多岁的虎溪古樟。(拍摄于20100224) ▲2020年之前寺院有两道山门,这是二道山门,进入山门就是莲池、天王殿。(拍摄于20110225) <p class="ql-block">▲进二道山门,腊梅香气袭人(拍摄于20120224)</p> ▲进二道山门,便是莲池 天王殿,当年天王殿是绿瓦覆顶(照片拍摄于2009年) ▲站在二道山门前,南望虎溪古樟(20120224) 从总体上看,汉地大型佛寺的布局一般是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门、放生池(或有二进山门)、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两侧廊庞,及建在大殿前后两侧的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斋堂、禅堂等。<br> <p class="ql-block">庐山东林寺的布局遵循常规形制,天王殿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天王殿”匾额高悬,柱上盘龙雕刻精美,殿前石阶下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白象(2022年前是一对石狮),增添了殿宇的庄重与威严。殿内大肚弥勒佛,笑容可掬,给人以亲切之感。四大天王各具特色,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弥勒佛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菩萨,威武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天王殿后面悬挂的匾额,上书“三洲感应”(早些年悬挂的匾额写的是“护法殿”)。 </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黄瓦覆顶,石阶下一对白象,莲池中有一莲台,上面饰有一颗明珠。(拍摄于20240217)</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石阶下是一对石狮,莲池中新建一座石桥(拍摄于20110225)</p> <p class="ql-block">▲建起了青莲塔,莲池中石桥不见了(20200427)</p> <p class="ql-block">过天王殿进入二进院落,东侧是善财厅和客堂。在善财厅前,有一棵古树,为树龄800多年的樟树,树高约15米,从树干两米多起自然分成九支,每支形态各异,因而被称为“九头樟”(东林寺“三樟一松”之一)。西侧是功德处。</p> ▲站在大雄宝殿看向天王殿,早些年悬挂的匾额写的是“护法殿”(20100224) ▲九头樟 分别拍摄于20110225(上图)20100224(下图) ▲天王殿背面的匾额写的是“三洲感应”(拍摄于20240217) <p class="ql-block">北面是东林寺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耸立在高高的石砌台基上,四周出廊,雕梁画栋,汉白玉的护栏整洁气派,把殿宇衬托得富丽堂皇。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大门上的三块匾额分别是“莲宗祖庭”、“大雄宝殿”、“九州同界”,二层匾额是“神运宝殿”。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传说慧远大师建寺之初,诚心光照天地,德行感动神灵,殿前池塘涌出许多上好木材,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命名为“神运宝殿”,因此东林寺的大雄宝殿也被称为“神运宝殿”。正面墙上硕大的“净土”二字,表明东林寺是净土宗寺院。殿内供奉着三世佛金身法相,居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右手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佛祖左手边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虔诚跪拜我佛,感恩佛祖慈悲。</p> 下面的照片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070222、20140202、20190219。2007年拍摄时大雄宝殿绿瓦覆顶,2014年以后大雄宝殿黄瓦覆顶,但二层屋檐下均没有“神运宝殿”匾额。文佛塔屹立后山。 ▲分别拍摄于2007、2014、2019的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 下面的照片自上而下依次拍摄于20200427、20230131、20250301。可见此时二层屋檐已有“神运宝殿”匾额。仔细观察后山上的文佛塔,2023年的照片上不见塔,2025年的照片塔已起来一些了……。 东林寺旧有五百罗汉阁。保大年间,南唐中主李璟敕旨重修东林寺上方塔,并敕铸铁罗汉五百尊入东林,由寺僧建罗汉阁供奉。现五百罗汉堂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罗汉堂为廊式殿堂,各长41米,宽16米,面积656平方米。东罗汉堂大门内供着骑青狮的文殊菩萨,西罗汉堂大门内供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五百罗汉塑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分别安置于东、西殿堂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自上而西下依次是西罗汉堂和东罗汉堂。拍摄于20230131 从大雄宝殿西侧的“一相”门来到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进院落,院落中的藏经楼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藏经楼西侧是观音殿,东侧是祖师殿。<br> ▲一相门 <p class="ql-block">▲20100224 时的藏经楼</p> 以下三张照片自上而下依次是拍摄于2019年、2021年、2025年的藏经楼。2019年一楼是法堂,2021年以后这里辟为"东林佛艺精品展"。 站在藏经楼前看向大雄宝殿,匾额上是“法轮常转”。 ▲观音殿 ▲祖师殿 ▲祖师殿前是护法门 祖师殿供奉东林寺的开创者慧远大师金身法相。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俗姓贾,山西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到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开始筹建东林寺。<br> 祖师殿外有一棵六朝松(东林寺“三樟一松”之一),传说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已有1600多年树龄,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寺兴衰息息相关。旁边还有一口水池,就是传说中涌出许多木材建造“神运宝殿”的那口池塘。 ▲六朝松 ▲传说中的出木池 楼前有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于东林寺立的“尊胜陀罗尼经幢”。唐经幢为3米高的石塔,顶镌有莲花装饰,制作优美,幢身六面,遍刻尊胜陀罗尼经,至今1300多年,风雨侵蚀,字体漫漶,无可辩解。 ▲唐经幢:“尊胜陀罗尼经幢” 祖师殿之东隔着一道院墙是“白莲旧社”。 铜制莲花串是雨天排水管路,与佛寺建筑很贴切很艺术很智慧。 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住持30余年,寺院里常住学僧法师上千人,一时盛况空前。同时期,慧远大师开历史先河,召集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结社,他们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因此慧远大师被尊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众多隐士和学识深奥的僧侣汇聚于此,庐山就此成为儒释道三教集聚生长的神圣之地。 ▲20110225 站在祖师殿前拍摄的莲社旧址 <p class="ql-block">▲20250301 拍摄的莲社旧址</p> 想起2018年夏,拜访陕西蓝田水陆庵时,看见对面的悟真寺介绍说是净土宗祖庭,有点疑惑,于是求助DeepSeek。 ▲陕西蓝田悟真寺(20180712 拍摄) <p class="ql-block">DeepSeek 回答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关于净土宗祖庭的问题,涉及佛教宗派传承的特殊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1. **祖庭概念的灵活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佛教宗派"祖庭"的认定并非唯一性标准,而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传承脉络形成的多元认同。净土宗作为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其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不同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2. **东林寺的初祖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庐山东林寺(公元386年)作为净土宗发源地,是初祖慧远大师建立中国首个念佛结社(白莲社)的核心道场。其历史地位体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首创观想念佛修行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确立"沙门不敬王者"的宗教独立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编译《念佛三昧诗集》确立理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3. **悟真寺的教义革新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蓝田悟真寺(隋唐时期)代表净土宗的教义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二祖善导在此完成《观经四帖疏》,将复杂的观想念佛简化为持名念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开创"凡夫入报土论",使净土信仰平民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建立"五正行"修行次第,完善宗派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4. **宗派发展的时空维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两座祖庭反映净土宗发展的不同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东晋时期的东林寺代表精英佛教向净土信仰的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隋唐时期的悟真寺标志净土宗成为独立宗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宋代以后山西玄中寺(昙鸾-道绰系)又被追认为祖庭,体现宗派整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5. **现代宗教管理的特殊考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当代佛教协会采用"多祖庭"认定方式,实质是对历史资源的整合利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东林寺侧重文化象征(文人佛教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悟真寺突出实践体系(庶民佛教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玄中寺强调国际交流(中日佛教纽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这种多元祖庭格局,既符合佛教"法脉非一"的传统,也适应现代宗教场所的文化定位需求。对于修行者而言,重点不在于祖庭的数量,而在于理解不同道场承载的佛法演进脉络。</span></p> 谢谢DS给老驴答疑解惑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百度: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晋慧远、唐善导、唐承远、唐法照、唐少康、宋延寿、宋省常、明莲池、清智旭、清行策、清实贤、清际醒等为莲宗十二组。后人又将民国印光尊为十三祖,又称作“净土十三宗”。(守成法师辑录《历代净土高僧选集》)</span></p> <p class="ql-block">莲社前一株红梅和一株白梅开得正好,老枝斜逸处缀满浅绯、粉白,映衬着雕梁画栋的香光讲堂,很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望西念佛堂,修行者持名念佛观想西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我向一位义工打听药师殿在哪里?他告诉我在佛堂南面。还告诉我药师殿前有大悲水,一定要喝一点哦!现在到吃饭的时间了,如果愿意可以去斋堂吃饭,真的被温暖到了!这方净土纯净了人心,一切都是这样不急不躁,柔柔地暖暖地。</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穿藏传佛教红色僧服的出家人</p> ▲白莲旧社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看见了“果公堂” ,左右有联:“果然成佛而去,一定乘风再来。”还有伽蓝殿、地藏殿等。在药师殿跪拜我佛,愿消灾延寿药师佛保佑我和我的家人朋友平安无事,保佑我的祖国民富国强,祈盼世界和平。</p> 药师殿前有大悲水供应,饮下时喉间是如此清冽甘甜。大悲水是可以消灾延寿、净化心灵、带来平安吉祥的。庐山东林寺的大悲水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承载了庐山东林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果公堂 回到祖师殿,沿东侧走廊往北,来到聪明泉,聪明泉附近还有菩萨泉、卓锡泉。 ▲菩萨泉 卓锡泉 <p class="ql-block">自上而下分别于20070222、20140202、20220212 拍摄了聪明泉亭子的变化,不变的是水依然甘甜,从不收费。</p> 聪明泉后是灵竹山,山上翠竹青青,石阶山道上有信众或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向山顶的文佛塔顶礼跪拜。 以下图片自上而下分别拍摄于20180301、20210220、20190525,拍摄了通往文佛塔和译经台的石阶和竹林。 从这里可上译经台,每次来东林寺我都会去山上的译经台,译经台掩映在竹林中,很是幽静。译经台前是文佛塔,绕塔三圈,感受佛菩萨与我同在。 ▲转塔的学僧 ▲文佛塔下竹林中的僧侣 译经台据说是佛驮跋陀罗尼尊者当年游化匡庐译经之地,遥遥千年,弹指之间。 ▲译经台 ▲山路上的生灵 <p class="ql-block">▲译经台石阶路上的僧众与香客。</p> 2022年来东林寺,站在大雄宝殿前看不见后山上的文佛塔,去往译经台的路被围起来了,告示说译经台、文佛塔均在维修。直到2024年山下的围挡拆除了,露出了修好的台阶,坡度比原先的缓了很多,可是没有了那一片竹林,心里有点空落落。 以下照片拍摄于2025春天 <p class="ql-block">沿着修好石阶上行,我看见搭着脚手架未完工的文佛塔,一株盛开的垂枝红梅煞是好看,没看见译经台……。</p> <p class="ql-block">▲在建的文佛塔</p> ▲盛开的垂枝红梅 <p class="ql-block">从文佛塔下来,西行前往“远公塔院”和“觉贤塔院”。“远公塔院”,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大樟树为佛手樟(东林寺“三樟一松”之一)</p> ▲相传为慧远大师亲手种下的佛手樟(拍摄于20190219) 慧远大师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结庐山江西创东林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圆寂,寿八十三。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 ▲2020年修葺一新的远公塔,塔亭匾额书“凝寂塔”。 2019年来时,见一幢赭色髹壁三间平房,门额上题“远公塔院”。正房中是一不多见的底部六面石台,上部用鹅卵石嵌压成半圆荔枝皮状的坟冢。 ▲远公塔院(拍摄于20190219) ▲远公塔院盛开的红梅 <p class="ql-block">觉贤(佛驮跋陀罗尊者)塔园。</p><p class="ql-block">佛驮跋陀罗(梵文Buddhabhadra,中文直译“觉贤”)尊者(359-429),与佛祖同梓(迦毗罗卫国)的高僧,是当时唯一与鸠摩罗什齐名的大师。东晋时期来华,与慧远大师交好,曾在庐山翻译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译经师,亦为东林十八高贤之一。尊者携带五颗珍贵佛陀舍利,赠与远公,远公于东林寺后山建上方塔供奉(现供奉于青莲塔)。翠林幽境中的这座石质窣堵坡,墓前《跋陀罗尊者传》碑第九条:尊者不忘慧远大师知遇之恩,遗嘱骨灰安放庐山东林寺。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尊者念佛往生,塔于庐山北岭,世寿七十一岁。</p> ▲觉贤(佛驮跋陀罗尊者)塔园 <p class="ql-block">▲晋 佛驮跋陀罗尊者舍利塔(拍摄于20190525)</p> ▲佛驮跋陀罗尊者舍利塔(拍摄于20190525) <font color="#333333">东林高贤记 佛驮跋陀罗尊者<br>尊者觉贤,又译佛驮跋陀罗,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行化震旦,塔耸东林。远公觉贤,并世知音。莲社高贤,华严瑞应。<br>维公元二零一八年清夏,爰有尼中经贸协会同仁,感荷先贤恩泽,步武古德芳躅,特向本寺捐赠尊者铜像一躯,俾尼中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耳。<br>——觉贤尊者像碑记</font><br> <p class="ql-block">▲晋 佛驮跋陀罗尊者像(图片来自网络)</p> 惟愿尊者乘愿再来,广度群萌。南无阿弥陀佛! ▲位于寺院西南隅的青莲念佛堂远景 二十年的光阴,在国家的宗教政策指导下,庐山东林寺在出家人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寺院建筑得到了修缮和扩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和参观。然而,无论外在环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东林寺始终保持着人间净土的核心精神。这里的清净修行、慈悲为怀的教义以及对净土信仰的坚守,始终如一,成为信众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让东林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更是一座弘扬佛法、净化人心的精神家园。<br> <p class="ql-block">仰弥陀愿力,归风月故乡,</p><p class="ql-block">栖极乐净域,见本来真心。</p><p class="ql-block">庐山东林寺,一池青莲一片梵音,愿你永远低调地保持着这片净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