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2日 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持续了一周多的阴雨天终于结束了,天空放晴,阳光洒满大地,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早晨,我和儿子一起出门,去完成他学校的周末作业——一项关于错别字的调查研究。出发前,我心里有些忐忑,担心找不到足够的错别字,任务可能会失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决定把目标锁定在农贸市场,因为那里有许多手写的招牌和标牌,错别字的概率相对较高。儿子平时善于观察,之前就发现一家海鲜店把“鳜鱼”错写成了“桂鱼”,这让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家人来到农贸市场,开始认真筛查每一个汉字,尤其是手写的部分。很快,我们就发现了第一个目标:一个卖鸡蛋的阿姨在摊位前的“双黄蛋”标牌上,把“黄”字的“由”写漏了出头。我心里暗自窃喜,任务又完成了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着,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卖杂货的阿姨,她把云南特有的“香米饵块”的“饵”字的“饣”字旁写错了。我悄悄用手机拍下了这个错别字,假装镇定,生怕阿姨发现我们的“秘密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让人惊讶的是,我们又遇到了一个卖鸡蛋的摊主,她也在“双黄蛋”的“黄”字上犯了同样的错误:“由”字没有出头,中间的竖也只写了一半。这让我不禁感叹,错别字的现象竟然如此普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的来说,今天的任务完成得还算圆满。我们不仅找到了几个典型的错别字,还让儿子在实践中学会了细心观察和发现问题。这次调查不仅是一次作业,更是一次有趣的家庭活动,大家都乐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