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兼浦东作协党支部书记、第六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亚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9日下午15:53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2岁。特辑作家唐佩军老师此文,纪念诗人。</font></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唐佩军<br>( 发表于1997 年12 月25 日《浦东文学》报第11期 )</h5> <h5> <b><font color="#9b9b9b">人生道路坎坷,只有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人才有希望摘取成功的果实。 </font></b><div><b><font color="#9b9b9b"> ——题记</font></b><br><br><div><br></div><h5> 他,人到中年,身材颀长,面容瘦削,双眸目光炯炯,眉间笑意盈盈。那漂移眼角的血丝抹不去他的热情聪慧和精明干练,那娓娓动听的谈吐透溢出骚人文士的儒雅气质。</h5><h5></h5><h5> 他就是王亚岗——上海“地晓得”皮鞋厂厂长、浦东新区文学协会常务理事。<br> 他的一生,与诗结为伴。</h5></div></h5><div><h5> 王亚岗是位勤奋能干、颇为成功的企业家,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又是位才学横溢、充满激情的诗人。</h5></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叩响诗歌殿堂的大门</b></h3><h5><br></h5><h5> 文学的海洋博大精深,诗歌的殿堂富丽堂皇。与许多文学青年一样,王亚岗从小对诗充满向往之情,幻想自己能成为一名诗人。<br></h5><h5><br> 1969年,王亚岗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因为家庭出身,数度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1971年,王亚岗带着幻想,风尘仆仆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开始了8年的支边生活。</h5><br> 建设兵团的环境并不舒适。远离家乡远离家人,身居茅房粗茶淡饭,手舞镢头垦荒,脚踏铁锹挖坑,种树割橡胶……对这些,王亚岗不以为然,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意志!再说,置身于南国边陲,森林原始粗犷,群山跌宕逶迤,耳闻南腊河水哗哗流淌,眼观亚热带胶林风光旖旎动人,陶冶情操,乐在其中。<br><br> 但是,王亚岗还是觉得,兵团生活只有节奏没有和音——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把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下棋打牌闲谈上?不值。连队图书馆那几本斗私批修的政治读本,又怎能满足他对文学的渴望?为了充实自我,塑造个性,王亚岗开始把视线投向文学、投向诗歌。他节省下津贴往勐腊县城的图书馆跑,千方百计托亲友从上海寄来“李白杜甫白居易”。他曾经熄灭的理想之火在西双版纳重新燃起。<br><br>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红了橡胶树林。晚餐后,王亚岗来到邻班同乡小张住所串门。床头,一本发黄的书吸引住了王亚岗。一瞧,是56年版的《普希金诗选》。王亚岗一阵狂喜,唐诗宋词元曲看了不少,外国文学名家诗篇却难觅踪影。“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俄国伟大诗人风格优美、基调明朗的诗句深深打动了王亚岗。<br><br> 一弯新月斜挂林梢。怀揣《普希金诗选》的王亚岗回到宿舍。同室战友已经熟睡。他点亮小油灯,就着黯黄的火光,悄悄铺纸展笔,一笔一画抄写起普希金诗歌。“书非借不能读也”,王亚岗深知读书三味,他要让《普希金诗选》常随身边,反复吟诵,从中汲取养料,滋润心田。连着几个晚上,王亚岗终于抄完了诗选,连注释也一字不漏,然后装订成册。那段时光,王亚岗每天清晨迎着曙光,徘徊在他竹篾泥墙的茅房边,漫步在枝叶茂盛的橡胶林,踟蹰在波光粼粼的南腊河旁。他手捧抄本,一首首地读背。有些诗篇他甚至能倒背如流。<br><br> 就这样,王亚岗在西双版纳叩响了诗歌殿堂的大门。他阅读古诗、现代诗、格律诗、自由诗,研究诗的格律、平仄、韵脚、对仗。他写了一首又一首的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白话抒情、咏怀诗,8年竟达200余首,稿子足足堆了尺余高。8年中,王亚岗没有投稿,却充实了自我。至今,大部分诗稿以及那本诗抄,他还珍藏着,因为这是一个文学青年队理想的执着追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的魅力在于真情流露</b></h3><h5><br></h5><h5> 厚积才能薄发,锋利更须磨砺。入迷是入门的向导,如果说西双版纳的8年是王亚岗诗的积累期,那么,八九十年代是他诗的成熟发展期。<br></h5><h5><br> 1979年,王亚岗回到家乡浦东。他种田地,卖棒冰、贩鱼蟹,进皮鞋厂做帮工,当车间主任,直至当上厂长。无论生活多么动荡,工作如何繁忙,王亚岗那支作诗的笔没有束之高阁。他要叩开诗歌殿堂的大门,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他虚心好学拜诗人罗洛为师,不断修炼。在他那十平方米的书房里,两大排书橱,古今中外名著平添春色,两大本诗作笔记记录了他诗艺日臻完善、日见造诣的心路历程。他细心观察生活,灵感袭来,捻笔即书,佳句偶成,哪怕是在半夜醒来,立成诗篇。</h5><br> 一场秋雨新歇,午后斜阳钻出云层,洗刷一新的田野村庄披上金辉。急于赶往工厂的王亚岗路过场角。花坛前的沙土上,一蓬新绿吸引住他的目光。近前细查,是株正在发芽的花生,已绽开片片新绿。王亚岗惊异极了,春天的花生才能开花结果,而眼前的花生尽管生机盎然,却错过了季节。细思片刻,他悟到了这棵秋花生的不凡。他翻身回屋,挥笔疾书:<br> 本不该此时发芽偏偏在一场秋雨后无情地萌动了春心有春的向往也有春的生命何必探究怎样老去怎样死亡岁月给她的是无结果的命运她却报于秋冬一朵鲜艳的绿火。<br><br> 这首《秋花生》后来以组诗《人生感悟》为题,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编者特地加上按语:诗人用放大镜琢磨微观世界,用望远镜观察宏大世界,从而有所感悟,感悟会闪出灵感,灵感又是思维与实践的结晶,将灵感用文字佐料精心烹调后,会炒出一盆色、香、味俱全的诗作,任人们尽情品尝,这也是诗人们最大的荣耀,至高的享受。<br><br> 对诗歌如痴如醉的王亚岗,尽管也经历了无数次的退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他终于叩开了诗歌艺术金碧辉煌的宫殿之门。89年后,他获得全国“火炬杯”职工诗歌一等奖、全国“命题文学”大奖赛二等奖等殊荣。他的《风呀风》、《叩门的季节》、《夕阳中》等数十首诗,频频发表在《文学报》《上海文学》《萌芽》《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上。<br><br> “诗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理解,但必须让人看得懂,因为诗是人生的感悟,它的魅力来自于真情的流露。”<br> 在王亚岗皮鞋样品琳琅满目的办公室里,他侃起诗来精辟入里。他感悟到了做诗的真谛。<br> <h5><p></p><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诗中汲取创业的力量</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p></p><h5> <font color="#9b9b9b"><b>“文学是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情绪。”高尔基如是说。</b></font></h5><br>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诗歌可以起到感发振奋人心、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团结人们、针砭时弊的作用。王亚岗对此感受尤深。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诗歌,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br><br> 上海历来是制鞋高手云集之地,名牌名鞋充斥市场。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开辟企业前进的道路?王亚岗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90年,他中止了老厂原来的生产模式,与上海远东皮鞋厂建立了亲密的联营关系,使厂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92年,浦东的改革开放紧锣密鼓,王亚岗审时度势,大胆提出改革联营合作经营方式,建立股份合作制,走独立经营之路。<br><br>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大惑不解。担忧、怀疑甚至嫉妒四下袭来。困难重重,阻力重重。是妥协退让,还是迎难而上?苦闷之时,王亚岗想起了普希金《致大海》中的诗句:<p></p><p>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p><p> 不要犹豫也不要愤懑/</p><p>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p><p>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p><p>王亚岗信心倍增。他不犹豫,不愤懑,断然采取行动,个人筹资20万,又联络伙伴,共集资58万,建立了高南地区镇南第一个村级股份制合作企业——上海“地晓得”皮鞋品牌。实践证明,王亚岗的决策正确,职工的主人翁态度大大加强,工厂效益也稳步上升。<br><br> <font color="#9b9b9b">将身体紧贴于冰凉的石壁</font></p><p><font color="#9b9b9b"> 用十指嵌进岩缝</font></p><p><font color="#9b9b9b"> 意志也溶进了陡峭的山石</font><br>王亚岗这首登山诗是他性格的自我写照。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看准了得路绝不回头。他提出了“工艺精细,款式新颖,轻便舒适,吸潮透气”的16字制鞋标准,博采众长,改革工艺,选用优质面料,亲自设计鞋样,开发了以“地晓得”为注册商标的包子鞋、绅士鞋等男鞋款式300多个,当家品种30多个,一上柜,行情看好。他狠抓企业内部管理,严把质量关,推出一流产品,并在《新民晚报》刊出告示:“地晓得”皮鞋由大地检验质量,若有问题,一概调换赔偿。他采取零售、批发、代销等多种形式开辟销量渠道,30多个专柜遍布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金陵路、城隍庙等商业街各大皮鞋店。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他刻苦自学,拿到了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结业文凭,并考上了“经济师”的专业职称。<br><br>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王亚岗的“地晓得”皮鞋厂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信誉卓著。93年5月,王亚岗主持设计的“地晓得”皮鞋中的娇娇者——皮底鞋、绅士鞋、气垫鞋、休闲鞋,获首届东亚运动会“百家精英”荣誉称号。作为“国货精品”,“地晓得”皮鞋被赠送给亚运会贵宾及中外记者,驰誉海内外。94年,在上海市科委成果处、科协宣传部、《上海科技报》主持的首次推荐介绍部分优秀科技名优产品宣传活动中,“地晓得”皮鞋被推荐为“优秀科技名优产品”。同年,在上海市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实施一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中,“地晓得”皮鞋又一次被誉为心系消费者的“百家精英”。<br><br> “东方现出了银白</p><p> 晨鸟已在清唱</p><p> 我看到了溪流已经汇入了江中</p><p> 眺望远方</p><p> 大海依稀就在眼前”</p><p>王亚岗以他特有的诗人气质,凭藉着诗的力量,迈开自信而坚定的步伐,在开创企业灿烂前景的道路上阔步前进。</p> <h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王亚岗获得了双倍的成功。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作为诗人的企业家,他要他的“地晓得”皮鞋厂更具诗情画意;作为企业家的诗人,他要继续感悟人生,抒写人生。<br></h5><h5><br> 他的一生,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br></b></div><b>作者简介</b>:<div><h5> 唐佩军,笔名松涛,1953年11月生,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向东村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第六届名誉副主席,浦东作协第二创作中心主任。出版有《叶的事业》《脆麻花儿香》《右斛花开》《管中窥豹》散文作品集。</h5></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总第十五期】</font></b></h3> <h5>作者:唐佩军<br>编辑:樱芳<br>制作:肖珊<br>约访方式:15618333966(微信同号)<br>往来邮箱:shanghaishanjin@126.com<br><br><br>2025年3月22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