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乐一中和临洮中学联合教研活动《古代的非洲和美洲》评课稿 </p><p class="ql-block"> 民乐一中 历史组 张崇文</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组长、马老师及各位同仁:</p><p class="ql-block"> 大家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通过这样的方式,两校再一次进行了教研切磋。回忆前几次两个学校的友好交往,为我们两校教研活动留下了许多佳话。今天两校再次进行了教研交流,从而使我们两校的友谊再上台阶,我们倍感欣慰。感谢两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协调,感谢张组长对这次教研活动的大力支持和亲力亲为,感谢马老师刚才精彩纷呈的《古代非洲与美洲》的课例展示,使我们远在河西的民乐同仁又多了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记得去年特别流行一首歌《上春山》,那美好的瞬间,动人的旋律,就让我们想起了马老师的这节课带来的感觉。马老师的这堂课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施教过程行云流水,扎实的学术功底,娴熟的课堂驾驭技巧,师生密切的配合,都是那么的令人击节赞赏。在春天里能感受到临洮中学严谨的教风,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凝结在这堂亮点频出的课中。今天本是一个寻常天,但因为今天有了这样一堂课和一场教研活动而显的特别不寻常。下面我将从10个方面对马老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p><p class="ql-block">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紧紧抓住了课魂: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精彩。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一主旨。让学生明白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文明起源不仅有欧洲文明、亚洲文明,还有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一主题思想,打破了欧洲文明中心论的错误认识和非洲文明、美洲文明荒漠化的客观印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思维,扩大了知识面。</p> <p class="ql-block">二、素养导向 本课以素养为导向,对素养的落实进行了创新,例如对历史阐释的解读,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缺乏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一现象,在历史阐释中对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的对外交往和摩加迪沙的商业繁荣都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和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时空观的落实,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在地图上指出古代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落实,而且在引导学生识图的过程中,把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波斯和中国与非洲交往的路线示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的进行了提取,看起来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在形式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与尝试。整节课以唯物史观统领,课魂统摄,教学内容徐徐展开,家国情怀的落实就象春夜的细雨,无声的落在学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三、立足学情 老师对学情的把握非常精准。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例如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基本概况,老师用表格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填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老师讲课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有难度的问题,老师给出大量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比如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特征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来总结,共同完成非洲美洲文明的特征总结,这样就做到了历史学科史论结合、论从史处的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了学生历史的关键能力的养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p> <p class="ql-block">四、顺应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引导学生学,而不是老师一味的教,灌输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由解题变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能力,本节课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本节课巧妙设计,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四个活动为载体,目标引领、师生互动。老师就像是一条大鱼在前面游,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学生就像是一群小鱼跟在老师的身后游,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改意识强,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p><p class="ql-block">五、讲练结合,及时有效。本节课虽然时间紧张,但还是及时进行了训练。选题典型,训练及时,当堂检验,及时落实,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检验巩固了知识点。</p><p class="ql-block">六、小结精当 本节课的小结做的非常好。小结时老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了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把知识结构化,教学可视化,符合高一新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老师对本节授课内容进行了升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不平衡性,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p><p class="ql-block">七、教学手段多样 本节课古代美洲文明的视频播放,目标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学生自学与老师讲授相结合,尤其是老师把教材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形式新颖别致。</p> <p class="ql-block">八,史料教学给力 本节课不仅有直观而形象的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把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结晶直接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更有丰富的图片史料、地图史料、文字史料等二手史料,还有对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更易于学生的掌握的三手史料。大量的史料引入和补充,结合课本上的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使整节课充满了张力。九、主题思想进课堂 老师引用习近平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回扣本节课的主题,进一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使历史照亮我们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十、思辨能力的培养 老师在本节课中引入一组针锋相对的史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二者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p><p class="ql-block">观点1: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1又持久的因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第140页。</p><p class="ql-block">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1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开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第313页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落实对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符合新高考的要求,更符合三新景下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p> <p class="ql-block"> 总之这堂课就是一堂非常棒的示范课。这节课如同一场跨越大陆的时空之旅,教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重新‘发现’被忽视的文明,本课成功突破了传统教材“以欧亚为中心”的叙事模式,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教学设计,助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展现了非洲与美洲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使历史课堂既扎根过去,又启迪未来。</p> <p class="ql-block">民乐一中和临洮中学联合教研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评课稿甘肃省临洮中学 历史教研组 张立军</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组长、张老师及民乐中学的各位同仁:</p><p class="ql-block">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再次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本次跨校教研活动,并对张老师执教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课进行评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一、依标施教,精准定位 </p><p class="ql-block"> 从第七单元来看,本专题开始人类进入20世纪的历史,即世界现代史。单元线索围绕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展开:横向上为两次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重构(从战争到和平、从无序到有序)、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及发展变化;纵向上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走向瓦解。单元线索突出了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运动)三个要点展开,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从而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本节课来看,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通过课标来看,重难</p> <p class="ql-block">点应放在一战发生的背景、帝国主义的性质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张老师的课堂内容非常充实,但重心放在对一战背景及影响的分析上,在涉及教学的24张幻灯片中用15张内容讲述重难点,紧扣课标施教,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容量大,节奏把控好,整节课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同时让课堂落到实处,效果达成度高。</p><p class="ql-block">二、立足学情,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 一战的相关内容初中用2课时(第8课、第10课)重点讲述了一战的进程及《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相关内容,侧重于时空线索的梳理和基本史实的呈现;高中要求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侧重于历史解释和理解分析。从问题设计来看,这节课张老师对学情的把握非常精准,对一战的过程利用地图、视频及表格简化处理的同时又高度凝练为由地区性战争-欧洲战争-世界战争的脉络,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又减少了讲授内容,取舍合理,处理得当。对重难点问题,教师运用多元性的史料,如表格、典型文字材料、教材历史纵横等;这样落实了必备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的关键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素养导向,史料多元</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逻辑起点,分析列强矛盾的必然性;通过德国工业产值数据(1913</p> <p class="ql-block">年超越英国)解释其争夺殖民地的诉求,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史料的选取典型且多元,有文本史料,如列宁著作及《全球通史》;有教材中的地图及图片史料;也有数据及视频史料;通过多元的史料运用,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最后通过一战的启示和现实意义涵养了家国情怀,凸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及核心素养的渗透贯穿课堂始终。四、议题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中采用了议题式教学,用“为何选择战争、战争中做了什么、战后希望得到什么”三个议题贯穿整个课堂,同时以第二人称视角让学生看待“人类与罪恶、钢铁与血肉、战争与和平”的距离,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历史,设计可谓精巧,独具匠心;同时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教学,问题设置梯度合理有层级性,环节紧凑,最后的课堂小结结构清晰,将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学完本课后框架体系一目了然。五、情境创设,顺应考向</p><p class="ql-block"> 三新背景下的高考,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情境已成为试题命制的重要载体,张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社会情境,设计“</p> <p class="ql-block">年超越英国)解释其争夺殖民地的诉求,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史料的选取典型且多元,有文本史料,如列宁著作及《全球通史》;有教材中的地图及图片史料;也有数据及视频史料;通过多元的史料运用,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最后通过一战的启示和现实意义涵养了家国情怀,凸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及核心素养的渗透贯穿课堂始终。四、议题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中采用了议题式教学,用“为何选择战争、战争中做了什么、战后希望得到什么”三个议题贯穿整个课堂,同时以第二人称视角让学生看待“人类与罪恶、钢铁与血肉、战争与和平”的距离,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历史,设计可谓精巧,独具匠心;同时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教学,问题设置梯度合理有层级性,环节紧凑,最后的课堂小结结构清晰,将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学完本课后框架体系一目了然。五、情境创设,顺应考向三新背景下的高考,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情境已成为试题命制的重要载体,张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社会情境,设计“</p> <p class="ql-block">法庭审判环节”、“学生以列国代表的视角进行角色扮演”,既拉近历史与学生及现实的距离,又能快速切入主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情景化,激发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难点也通过学术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如借助史料分析一战中中国参战的形式、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历史学科的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辩证与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关键能力,从而能应对考试中各类综合及复杂情境。六、手段多样,生本课堂张老师在授课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有核心概念的解读,如帝国主义、国际秩序;有教师引导下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也有学生独立思考后的组织与表达;更有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学生参与度高,让我们感受到了民乐中学的同学自信大方,表达清晰,语言精炼,体现了很高的能力与素养;课堂气氛活跃,角色扮演贯穿课堂始终,问题驱动引领整个课堂,体现了学情主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教师对课堂娴熟的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七、讲练结合,教学评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是多元的,既通过选择题进行效果检测,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p> <p class="ql-block">总之,张老师的课堂准备扎实,内容充实,结构丰实、环节平实,教学真实;既是一堂“有血有肉”的历史课,更是一堂“有料有魂”的素养课。通过多维情境创设、多元史料研读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学生不仅构建了知识体系,更培养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思维格局。</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