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9b9b9b"><b></b></font></h5> <h5>【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兼浦东作协党支部书记、第六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亚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9日下午15:53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2岁。特辑其生前文章,与文友缅怀纪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摘自王亚岗著作《心若菩提》)</b></h5> <h5>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秋去冬来,转眼2013年又要过去了!回顾三年多来的《浦东文学》杂志,真可谓五味杂陈,但文学的馨香始终散发在浦东大地,由此我们编辑部同仁也值得庆幸,因为我们在《浦东文学》杂志这个平台上,直接或间接地培养、造就了一支浦东本土和新浦东人的文学创作队伍。</h5><h5> 我们《浦东文学》杂志每出一期,都要请上海名家们来为我们把脉,我们的刊物得到了叶辛、季振邦、朱金晨等资深主编们的批评、帮助、指点,使我们的《浦东文学》杂志不断地得到改进。近期一位校长作家对我们说,你们的刊物在内容、题材、质量等方面已超过了某些省市级纯文学杂志了。这使我们很欣慰,也使我们很兴奋,我们杂志社的编辑们对发展浦东文学更有了信心。</h5><h5> 在网络文学泛滥的当今,我们每天要收到全国各地投来的许多稿件,这也证明了我们杂志的影响力、辐射力。</h5><h5> 网络文学通道的便捷使写手们失去了写作的难度,只要敲击键盘,制作出迎合一般人口味的东西,按下上传,随便什么垃圾都可显示在屏幕。当然,网络文学也有好作品,但成为经典的屈指可数。如今单单“盛大文学”就有160万个作家,580万部作品,平均每天有6000多万字自行上传(没有编辑)络文学浮华的繁荣,其实成了商业盈利的运行模式,与真正的网络文学越来越远。</h5><h5> 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唱衰与看多未有定论,但纸质文学顽强地坚持。我们认为纸寿千年,纸质经典的作品会永远流街下去,纸质出版物也是经作者精心创作挑选的。我们刊物刊的大都由经验丰富的编辑们精选、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后的作品,也就是我们主编提出的要够得上省市级刊物发表的水平。这样我们的编辑在大量的来稿中能选中的作品就比较少,有许多的来稿、关系稿甚至有的是约稿(虽然名头比较大),都不能发表,因此而得罪了许多人,包括平时比较好的朋友。这其实也很正常,哪个有影响的刊物的主编、编辑没有得罪过朋友,为了一本刊物的质量,这是没办法的办法。</h5><h5>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学大都成了快餐。我们身边有些朋友读了几十年的书,但叫他们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都不行。这只能怪罪于快读,快读等于不读。真正的好文章须要慢读、精读,唯有深阅读才能促进人的精神完整发育,唯有细阅读才能接触古往今来的大师与先贤,使我们的灵魂纯净起来、高尚起来。我们的杂志正是要打造出经得起咀嚼的好文章,让读者们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h5><h5> 文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文学不能摆脱生活的窘境,但能摆脱精神的痛苦。文学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地区的命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宗教,文学是我们的宗教。</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总第十三期】</font></b></h3> <h5>作者:<u>王亚岗</u>( 摘自王亚岗著作《心若菩提》)<br>编辑:樱芳<br>制作:肖珊<br>约访方式:15618333966(微信同号)<br>往来邮箱:shanghaishanjin@126.com<br><br><br>2025年3月22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