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都洛阳随笔3~走进洛阳博物馆,穿越千年看洛阳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2-9~~2025-2-13</p> <p class="ql-block">  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记忆。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交织,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瑰宝。洛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宛如这座城市记忆的宝库,汇聚了河洛文明的精华。走进洛阳博物馆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感受千年历史的脉动,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洛阳博物馆以“鼎立天下”为设计理念,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踏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p> 在洛阳博物馆,一件件珍贵文物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b><u>兽面纹方鼎:</u></b>此鼎是商周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其四柱足,鼎身纹饰华丽,兽面纹神秘而威严,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方鼎外形稳重大气,铸作精工,造型俊美,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p class="ql-block">  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绿松石形龙器,其真品现藏于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里仅展示图片。这件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龙的形象特征。</p> 我们曾多次到中国考古博物馆里看到了这件“中华第一龙”的文物,这就是在考古博物馆里看到的实际文物。 <b><u>西周晚期龙纹铜鼎</u></b>:这件大型金属容器,上面刻有神秘的文字或图案,是祭祀或举行仪式的重要工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和宗教观念。 <p class="ql-block"><b><u>齐侯宝盂铜鉴</u></b>:不仅是一件“有面儿”的嫁妆,更是春秋时期工艺水平的见证。齐侯为女儿仲姜陪嫁了这件铜盂,希望这件重器能安保其身,子子孙孙长享用之。</p> 齐侯宝盂铜鉴:是春秋时期周王与齐国通婚的凭证,重达75公斤,腹内壁口沿处刻有5行26字铭文,字体清秀、排列整齐,为成熟型的“玉箸体”,是我国春秋时期难得的书法佳品。 <p class="ql-block"><b><u>东汉石辟邪</u></b>:这是用一块完整青石雕刻而成的雄性石兽,出土于东汉光武帝陵墓东约 1000 米处,被认定为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前神兽。石辟邪高 1.9 米,通长 2.9 米,重约 8 吨,身生双翼,像狮子又像虎豹,作昂首奔走的姿态,怒目竖眉,两耳斜立,张嘴伸舌,步履矫健。它身体比例、神态、肌肉线条恰到好处,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创作富有想象力,体现出了汉代的石雕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石辟邪。</p> <p class="ql-block"><b><u>曹魏白玉杯</u></b>:选用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流畅,是曹魏时期玉器制作的巅峰之作。通高 11.5 厘米、口径 5 厘米,选用珍贵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造型呈圆筒状,底部呈圆饼状,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三国时代推崇简朴的生活风尚,玉器也简朴自然,这件白玉杯正是这一风格的写照。它玉质温润洁白,杯身抛光细润,线条浑然天成,堪称杯子界的“淡颜天花板”,是该时期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b><u>北魏泥塑佛面像</u></b>:这尊泥塑佛面像残高约 25 厘米,虽仅为一尊佛像的残片,但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佛的慈祥、仁厚表现得淋漓尽致。佛像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光彩照人,将佛的慈祥、仁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唇线清晰而饱满,很可能是工匠一笔而成,下刀果断,可见古代工匠技艺之高超。它不仅是北魏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珍贵实物资料。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洛阳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b><u>唐代三彩黑釉马</u></b>:犹如一匹从唐代盛世奔腾而来的神驹,瞬间便能抓住人们的目光。它全身如夜之墨色,深沉而神秘,唯有马面、鬃尾和四蹄如雪般洁白,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璀璨夺目。鞍鞯以绿、黄、白三色相间,宛如天边的彩虹飘落马背,为其增添了几分华丽与灵动。它四蹄奋飞,肌肉紧绷,仿佛随时都能冲破时空的束缚,驰骋于天地之间。那神态异常灵动,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凝视着远方的猎物,又似在憧憬着战场上的荣耀。这匹马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盛行的骑射运动,是文献中 “龙种神驹,四蹄踏雪” 的完美艺术再现。它见证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雄浑豪迈的气魄和自由奔放的精神。是唐代三彩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u>西汉彩绘陶百花灯</u></b>:灯体犹如一株盛开的花朵,共有13挡亮度可供调节,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灯具,更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装饰品。</p> <b><u>唐代三彩骆驼</u></b>:造型生动,釉色艳丽,是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b><u>清代三层金丝楠木塔:</u></b>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慈宁宫曾是孝庄皇太后长期居住的地方。木塔高约 6 米,重约 4 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 304 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整座佛塔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一颗铁钉,属于典型的榫卯结构样式,坚固耐用,使用周期极长。它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br><br> <p class="ql-block"><b><u>夏代乳钉纹铜爵</u></b>: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它造型古朴,纹饰简洁,却蕴含着夏王朝的威严与神秘,是研究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b><u>战国错金银铜鼎</u></b>: 这件铜鼎通体装饰错金银纹饰,华丽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u>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u></b>: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对女俑高17厘米,由两个相同的女性组成,她们梳双髻,饰花钿,红腮朱唇,眉清目秀,两手相牵并肩站立状。女俑的面部表情温柔亲切,仿佛是一对天真烂漫的少女。她们的服饰融合了胡服的灵活方便与汉服的儒雅宽博,反映了在柔风汉俗熏染的时代主题下,各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的人文生活意境。</p> <p class="ql-block"><b><u>唐三彩灯</u></b>: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艺术瑰宝,而这盏唐三彩灯更是其中的精品。灯体造型别致,色彩斑斓,以黄、绿、白等颜色为主,相互交融,绚丽多彩。灯光透过彩色的釉面,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给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感觉。它是唐代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u>金银平脱花鸟铜镜</u></b>:这面铜镜为八瓣葵花形,背面的纹饰是唐代极为流行的花鸟纹,有莲花、牡丹、蝴蝶、鸾凤等,寓意吉祥美好。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金银平脱工艺,这种工艺极为耗时耗力,使得镜子背面流光溢彩,金银交错,宛如一座生机盎然的“微型花园”。它是唐代高超工艺的代表,照见了大唐盛世的匠人精神与生活风貌,也为我们了解中国铜镜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b><u>鎏金铜羽人</u></b>:羽人身体修长,面目清晰,身着华丽的服饰,背后生有双翼。其通体鎏金,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我国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羽人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人们对长生不老、飞天成仙的向往,这件鎏金铜羽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b><u>王作鼎</u></b>:王作鼎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鼎。鼎上刻有铭文,记载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字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鼎的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体现了古代青铜礼器的威严和庄重。</p> <p class="ql-block"><br></p> <b><u>叔牝方彝</u></b>;此器物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方罍的器身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如兽面纹、云雷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等级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p class="ql-block"><b><u>彩绘陶马与驯马俑</u></b>:陶马体态矫健,造型逼真,马身上的彩绘色彩鲜艳,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风采。驯马俑形态各异,有的手持缰绳,有的轻抚马身,生动地展现了古代驯马的场景。这套彩绘陶马与驯马俑是研究古代军事、交通、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洛阳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洛阳的历史与文化,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走进洛阳博物馆,欣赏这些镇馆之宝,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古代洛阳的辉煌与灿烂。</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洛阳博物馆后,我们又直奔隋唐洛阳大运河博物馆,深入了解古运河的起源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大运河博物馆,就被眼前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沟通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p> 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贯通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成了隋唐大运河。这次连通的大运河首次使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南宋及元朝建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迁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运河中的永济渠、通济渠逐渐失修而湮废。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大运河主要河段、格局和走向基本没有变化,朝廷逐步完善统一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北宋晚期,战乱不断,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逐渐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我们见识了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北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建筑工程,为世界留下了千古奇迹。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更加明白了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