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祖籍新干大洋洲塘西杨家村,我曾祖父杨寅階(字侍凤)一直在成都做药材生意,所以乡里人称吾家为川家(川客),吾家祖屋为川屋。</p><p class="ql-block">因塘西地势低常遭水患,交通又不方便。1911年初我祖父杨文炳(字怀宗、号子伦)率领全家迁居樟树永泰镇前街,同年我父亲杨永在永泰出生。我祖父还亲自建立<杨谦益堂>匾额悬挂家中,训示杨家子孙谦受益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祖父祖母生育七子三女,其中七个儿子在成都曾祖父大力资助下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我父母婚后离乡在外闯荡发展安家立业。</p> <p class="ql-block">村口<塘西杨家村>石碑是热心家乡公益的乡贤杨小康2020年捐赠</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多次回祖籍地寻根访亲,就想追祖溯源弄清楚杨氏川家1911年迀至永泰之前在塘西的那段家族史,想弄明白杨家先祖是啥时由哪迁移到塘西,啥时起开始分成多个支脉的。</p> <p class="ql-block">杨氏先辈种植的樟树历经沧桑已长成参天大树。一棵古树,一口古井,带我们回到先祖迁移塘西艰苦创业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杨家村民活动中心旁边的古樟树和古井彰显了杨氏家族的发家史。</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樟树与我杨家祖辈相伴二百六十二年之久。</p><p class="ql-block">2019年新干县人民政府认定此樟树树龄已有256年。</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古井圈上还有依稀可见的杨氏、乾隆年制字样,乾隆在位60年,登基至今已有289年。估计乾隆年间(1736~1796)正是我们塘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古井圈上的字样依稀可见,饮水思源,认祖归宗,我们川家支脉1911年虽迁往永泰,也永远不会忘记杨氏先辈祖居地塘西杨家村,更不会割舍同饮一井水的杨氏家族血脉亲情。</p> <p class="ql-block">2010年杨家村创办公益事业首次捐款名单</p> <p class="ql-block">2019年兴建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共有260多位杨姓族人或亲友捐款。</p> <p class="ql-block">我作为杨氏川家游子也为祖居地塘西杨家村的建设尽了一份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捐款建成的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与杨家先祖留下的古樟、古井相伴。这幢二层小楼已成为村民集会议事、文艺活动、迎宾接客、红白喜事等的最佳场地。</p><p class="ql-block">活动中心这憧房是由贤侄涛根、老村长青如带领乡亲选址,设计,施工建造而成,彰显我杨氏家人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良好家风。</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文革前农机制造中专毕业,35岁开始搞建筑工程,与人组建金川建筑工程队。</p><p class="ql-block">81年受县科委委托建造省柴灶成功,之后在全县大力推广建造,并得到县科委的表彰。</p><p class="ql-block">85年贤侄成了县里首批万元户。</p> <p class="ql-block">塘西杨家近年也组建了自己的微信群现有120多人,不少杨家老人在年轻人的帮助下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欢乐,丰富了认知和阅历。</p><p class="ql-block">在杨家微信群里我看到:一家失火,有人上屋相救;一家修屋,群人尽力相帮;一家收获,亲友一块分享;一家祝寿,全村举杯同贺,这样温沁感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正能量场景太多太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侄涛根指着前边这幢残旧老房说:这是子伦相公家的,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据涛根贤侄回忆杨家村原有四幢大屋,分别是川客家、子伦相公家、涛根家,还有一家是在樟树开药材店。根据老屋具有明显明代梁架结构特点,涛根估计这幢老屋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我六叔在家谱摘述中说:父亲讳文炳,字怀宗,号子伦,忠厚本份乡里无不尊敬仰慕,常为人排难解纷尽皆信服。教子甚严,故吾兄弟均能热诚服务社会国家。父幼年攻书,县试录取为秀才。因祖父远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远离,乃放弃乡试,在家专诚侍奉长辈,享年六十八岁。母亲刘氏温厚贤德亲友称道,享年六十一岁。当时因祖父在四川经商,乡里咸称吾家为”川客”,远近闻名。杨谦益堂则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涛根说的子伦相公其实就是我的祖父(爷爷),也就是说除了村里最大的川客家祖屋即川屋,还有这幢残旧的子伦相公屋也是我川客家的祖屋之一。</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除外地读书几年,31岁以前基本生活在塘西杨家村,经常与小伙伴去川屋玩耍,所以对我家塘西祖屋结构状况非常了解。加上35岁以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具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得知我从没见过塘西祖屋,便为我讲解川家祖屋结构情况并很专业的画出了平面图,川客塘西祖屋(乡里人称其为川屋)便在我眼前清晰呈现。</p><p class="ql-block">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门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门在前边第二座三层楼门前位置。川屋是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是平房结构,中间大天井,两侧一边是厨房餐厅,另一边住帮工佣人。第二、三进为二层楼结构,屋子中间大客厅,两侧是房间,二、三进均有天井。屋内木质雕花构建精致完好。</p><p class="ql-block">祖屋西边是占地面积和祖屋差不多大小的学舍,前面操场,后面学堂。学舍的西边就是三角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川家迁至永泰后同样在新居地也兴办了学舍。我六叔杨良</span>1984年凭记忆写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杨氏家族摘述>中有关永泰学舍的描述如下:</span>父亲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国前一年(1911年)迁居邻县境清江县永泰镇,在该镇前街购置房屋大小近十栋。其最大两栋一栋装修为主屋计两大厅中八间卧室。另学舍一大栋为吾兄弟读书作习之所,专聘老师一员住宿于此,教授相当今日小学课程,当时尚无小学之设立,此即谓之私塾,学舍后有庭院一大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川客举家迁移永泰,祖屋转同姓族人,土改时川客祖屋分给四家居住,2010年前后被拆除改建新楼,若能保存至今川屋应该是有品位的古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文革时父亲回乡监督劳动改造开始住在川客祖屋内,得到杨姓乡亲格外关照。有领导认为不利改造,便将父亲迁到甘泉大队澄家村劳动改造,其实陈姓乡亲对我父亲也很关照,所以父亲落实政策回昌后仍不忘帮澄家村办事。</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因接受监管劳动五叔杨自新在川屋也住了几年,大嫂陈燕也在川屋住了几个月。</p><p class="ql-block">劳动改造时能得到乡亲关照,与解放前父亲在塘西兴办庆丰农场有关。当地乡坤希望我父亲做好事,父亲便在塘西的西面大前城买下数拾亩荒地,出钱委托杨芳元及几位杨姓族人管理农场,办场几年我父亲只有付出,没有收益,结果土改时因农场划为地主成份。父亲花钱买了顶地主帽子戴,所以乡亲都认为我父亲实在冤枉而同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落实政策时有关部门按照当年我父亲主要收入来源是省督学工资而将地主更正为伪职员兼地主。</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与侄孙杨小康陪伴我俩在村子里转游。涛根面对着这幢屋子说: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门就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门在前边第二座三层楼门前位置。</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的外孙女新新,她称我为太公。新新极其聪慧,从小到大读书一直名列前茅,现正在美国攻读博士。新新在初中一年级返乡探亲后写下了一篇作文,文中记述了村里几幢老屋,其中最大的老屋就是杨氏川客家的祖屋即川屋。约2010年前后川屋被村里拆除,见证塘西杨氏家族兴衰约200年历史的仅存老屋终被几幢新楼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诉说 ></p><p class="ql-block">老屋,在建成之初它是那么辉煌;老屋,在历史的场合中逐渐被尘埃掩埋,光芒暗淡下来。老屋,经历了多少兴衰成败;老屋,承载着多少爱恨情仇。老屋见证着历史,也在对后人诉说。</p><p class="ql-block">假期随妈妈回老家探亲,抽空走访了村庄上的老屋。残垣断壁间,是岁月的沧桑。过去的杨家,书香门第,出了不少高官和才子,因此兴建了很大的宅院。坐北朝南的屋子,青砖黑瓦,庄严而大气。每幢屋子正门,是用青石砌成的高高门楼。门楼上突出两个石墩,上立一个木制盖瓦的雨篷。石墩和木柱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吉祥花纹,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装饰,整个门楼显得大方而亲切。走进门,两边是窄小的门房,是佣人的住所。穿过门房,一条青石板铺成的甬道直通门厅。甬道两旁是主人住的东西厢房,雕花的瓦当,弧形的椽和镂花窗,没有一处不是巧夺天工之作。由于厅门被堵而厅已经倒塌,我们无缘得见。但从残留的基址和山墙看,北面是一个较小的堂,南面是高大宽敞的厅,第二层应该就是小姐的绣花楼。这样的结构是家乡建筑特有的。</p><p class="ql-block">几幢规模较小的老屋则采用大众化的结构:进门既是厅,厅两边是厢房。在整片建筑群的南端,是宅院大门。大门从院墙上退后一步,对称向外开。"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门上的暗语。</p><p class="ql-block">听说,过去盖老屋时要先搭框架再砌墙。在安放房屋主梁时,一定要举行一个叫做"上梁"的隆重仪式。老屋,不仅是先人智慧结晶,也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愿望。老屋,象征在家族力量的凝聚,也向后人传达着前辈的教诲。</p><p class="ql-block">老屋倒了。老屋凝聚的家族力量与精神寄托也随之而去了。</p><p class="ql-block">改朝换代的一系列变化,使人们失去了信仰,变得盲目。包产到户,又使人觉得自己就能撑起一片天,不需要合作,独享利益。于是,分家开始了。从老屋厅前一边一口灶开始,发展到一个儿子一幢房。各户为了利益争争抢抢,勾心斗角:老屋前的石板路拆了,石板铺在自己家;田埂越挖越窄,行路困难,没路可走的农业机械便当废铁买了分钱。人开始变得愚昧,陋习开始流行,村庄走向衰败。</p><p class="ql-block">老屋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倒了。老屋那蛛网密布、杂草丛生、禽畜乱窜的废墟还在,是为了替先人警示我们:国之所以为国,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有共同的信念。人活一世,不是为了贪图一点利益,而是要为后世留下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愿警醒的人们听到老屋的诉说。</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里寻找前辈踪迹。</p><p class="ql-block">这位是海林长子杨瑞鸿,海林与我父同辈,瑞鸿比我小6岁。</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父母在世时多次提到过老家海林、贵庭的名字,应该都是近亲的杨家族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村子后边,贤侄涛根说,当年川家还专门出钱修建了一条由塘西通往永泰街的石板路,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无意中收藏的塘西杨家一块古匾,匾上题字<梁孟髙风>,其典故:东汉梁鸿家贫好学,与妻孟光隐居山中,以耕织为业。夫妻守贫高义,相敬如宾,传为嘉话。后以“梁孟"为对人夫妇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古代牌匾通常分类有:乡试功名匾、功名教育匾、建筑标识匾、祝寿匾、节孝匾、声望匾、名家文人题名匾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七品官伍绍诗在好友杨元达及夫人花甲之庆时赠送的祝寿匾。</span></p> <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現任四川順庆府营山县知县加十级纪录十二次乡愚第伍绍诗题写</p><p class="ql-block">此匾显示进士出身的同乡伍绍诗当年在四川顺庆府营山县任知县,知县在杨元达花甲时(1840年)赠送贺匾,杨元达先辈当时或许也有一官半职,是个有身份的人。</p><p class="ql-block">•伍绍诗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第三甲第1名同进士(今南昌市新建区)。</p> <p class="ql-block">大德元达兄楊先生暨</p><p class="ql-block">令淑配徐老孺人同登</p><p class="ql-block">花甲正庆</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二十年庚子鴻岁季冬月吉立</p><p class="ql-block">•大德 指德行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令淑配 指德行善美的佳偶或贤妻。</p><p class="ql-block">•老孺人 明清时期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通常被封为孺人。老孺人用于尊称在家庭或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的老年妇女。</p><p class="ql-block">•同登花甲正庆 共同庆祝60岁生日。</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庆贺杨元达花甲之匾,按民俗庆生做九不做十,杨元达为1781年出生(或元达夫妻俩同年出生),比我高祖母张氏(1825一1922)还大44岁,推算是我列祖辈。</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无意中还收藏了杨氏家族的另一块匾额<萱龄永锡>,<萱龄永锡>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达了对杨家母亲长寿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span></p><p class="ql-block">•萱龄中的"萱"指的是萱草,古代常用来指代母亲的居室,因此"萱龄"常指母亲的寿命。</p><p class="ql-block">•永锡 永指水常流不断,引申为长久、永久、长远,锡通赐,意为赏赐、赐给。永锡的意思是永远赐予或长久赐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7品官员杨凤然给杨家母亲张美秀70大寿时书写的祝寿匾。</p> <p class="ql-block">赐进士辰巳联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青浦县事口任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杨凤然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辰巳联魁 </span>雍正二年即1724年,农历甲辰年也是龙年,杨凤然获取功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林郎 朝廷对官员品级的认可与封赏,</span>用来授正七品文官,如同现今之"行政级别",等同现今的正处级干部。</p><p class="ql-block">•知…青浦县事 即担任青浦县知县。知县为县级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县之政令,负责赋税、司法、教育、治安等事务,官阶正七品。</p><p class="ql-block">•儒学教谕 在清代是正八品官员,主要负责教诲县学的生员。儒学教谕的升迁路径通常是从县教谕升任州学正,再升迁至府教授(正七品)。</p> <p class="ql-block">杨母张氏美秀孺人七衮荣寿立</p><p class="ql-block">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岁季冬月 穀旦</p><p class="ql-block">•孺人 封号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认可。</p><p class="ql-block">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被称为"夫人",嫡母则称为"太夫人"。</p><p class="ql-block">三品官员的妻子被称为"淑人"。</p><p class="ql-block">四品官员的妻子被称为"恭人"。</p><p class="ql-block">五品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宜人"。</p><p class="ql-block">六品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安人"。</p><p class="ql-block">七品以下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孺人"。</p><p class="ql-block">•七:常象征吉祥或完整,如"七福""七旬(七十岁)"。</p><p class="ql-block">•衮:古代帝王或高官的礼服,引申为尊贵、显赫。</p><p class="ql-block">•荣:荣耀、昌盛。</p><p class="ql-block">•寿:长寿、福寿。</p><p class="ql-block">强调"衮"的尊贵:或为祝福对方地位显赫、荣耀长寿,常见于寿诞贺词。</p><p class="ql-block">•雍正十年 1732年</p><p class="ql-block">•季冬 是冬季的第三个月</p><p class="ql-block">•谷旦 就是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推测张美秀是我鼻祖辈,但杨凤然与张美秀之间的关系尚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涛根的次女晓晓求助老同学皮庆生、通过其研究清史的学生郭宇昕寻找到杨凤然任职的有关信息,在建昌府志(卷二十七)中查到:杨凤然 新淦 进士 知县改教谕 十年任。</p><p class="ql-block">•皮庆生,江西新干人,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随后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授课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如历史文选、历史文献学、史料学)、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史。现为历史学院历史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郭宇昕,男,1990年生,江西遂川人。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硕博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先后获中国古代史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由国家公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皮庆生、郭宇昕二位先生的帮助与查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在<吉安登科考>查到:杨凤然 新淦县人。雍正二年(即1724年)登第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授青蒲知县。[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五《选举七.进士》,[光绪]《江西通志》卷三十二《选举表十三.清进士》,[民国]《江西通志稿》第九册《江西进士题名录.选举表.清》,[同治]《临江府志》卷十二《选举志上·进士》,《新淦县志》卷七《选举志·科目·进士》。</p><p class="ql-block">杨凤然雍正二年(1724年)获取功名,雍正十年(1732年)杨凤然为杨家母亲张美秀七十大寿书写祝寿匾。</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塘西杨氏祠堂被水淹倾毁、族谱遭雨水损毁,这块<萱龄永锡>的匾额是目前塘西杨氏家族存世较早的历史实物之一,解读这块匾额能让我们塘西杨氏家族史追溯到362年前。</p><p class="ql-block">期望还能找到塘西杨家更多的历史实物,以便更好地追祖溯源并书写出我们塘西杨家的家族史。</p><p class="ql-block">重拾家族记忆,传承家族文化,凝聚家族力量,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精神财富。让塘西杨氏家族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流传下去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