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聚焦 | 杨朝宁:亚岗与他的诗

艺术与鉴赏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兼浦东作协党支部书记、第六届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亚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9日下午15:53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2岁。特辑作家杨朝宁老师此文,纪念诗人。</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杨朝宁</h5> <h5> 与亚岗相识相交相知,缘于诗。<br>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古镇高桥的一所中学任教,不久又担任学生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可环顾周遭,竟没有可以切磋新诗的,不免有些怅然寂寞。<br>  有一天翻阅《文学报》,一篇获得全国二等奖的诗作《她》赫然入目,并且注明作者王亚岗工作单位系镇上一家皮鞋厂。于是兴冲冲找上门去,在老杨高路边上的厂生产办公室与他见上了第一面。</h5> <h5>  一来二往,走动就多了起来。其实,急切就近结交一个诗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某种困惑和焦灼。我写诗不算晚,也有诗作见诸报刊。可受旧时诗风的影响,一下笔就落入呆板滞重的窠臼,自己都觉得扫兴。反观亚岗写的诗,就轻灵自由多了。比如他在《上海文学》杂志发表的组诗《生活感悟》中的“秋花生”:</h5><h5> “本不该此时发芽/<br> 偏偏在一场秋雨之后/<br> 无情地萌动了春心 也有春的向往/<br> 也有春的生命/<br> 何必探究怎样老去/<br> 怎样死亡 岁月给她的是无结果的命运/<br> 她却报于秋冬一朵鲜艳的绿火”。</h5><h5><br>还有另一首“冬麦”:<br> “为了春的繁绿/<br> 为了夏的金黄/<br> 早早地随着萧瑟跌落 生的欲望支持着她/<br> 在暗黑坚硬的冻土里/<br> 孕育着平凡与崇高 不要埋怨风雪/<br> 失去冬的庇护/<br> 就难走完轰轰烈烈的一生”。<br>完全是寻常事物,却发掘出深刻的哲理。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独出机枢。正如他在组诗之后的写作感言所说:“诗人用放大镜去琢磨微观世界,用望远镜去观察宏观世界,从而有所感悟,感悟会闪现灵感,灵感又是思维与实践的结晶,将文字佐料精心烹调后,会炒出一盆色、香、味俱全的诗作,任人们尽情品尝,这也是诗人们最大的荣耀,至高的享受。” 据我的感觉,他这段话内意思主要有两层,写诗需要对生活和事物进行精心观察、思考、感悟,然后用最富表现力的形式和语言加以表现;写诗更多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他只是“把自己作为票友,无意去做一个诗人”,发表的诗歌也不算多,经营厂子和处理家务占用了他绝大部份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一直利用夜晚的时光断断续续地写。</h5> <h5>  努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2004年,在几个诗友苦苦相逼之下,他把一大摞用各式纸片写就的诗稿统一打印,经《文学报》朱金晨精心梳理、编辑,变成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诗集《淡去的月》。次年,又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一个不想成为诗人的他,“一不小心,还是成了诗人”。翻阅他的诗集,最扣动我心弦的,依然它的不拘一格,轻灵自由。正如朱金晨在序言中所言:“他在诗中的情感,宛如山中一场大雨后,汇聚成的小溪,叮叮咚咚地到处奔跃着,从而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诗的那种先前的原始、粗旷、生动的形态。”这种艺术感觉,其他受众也普遍拥有。大约是2012年,在上海的一次知青诗会上,受邀成为评委的我作了个简短的讲座,就“拓宽题材”、“丰富手法”、“锤炼语言”三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所举的例子中,就有亚岗这本诗集中的三篇诗作《轻雾月夜》、《沉浮的木排》和《聚友》。当时是这样安排的,每当我举到相关的例子时,就由两位朗诵家朗诵。久经战阵的李培康和严珊开始有点紧张,说即席朗诵是否会影响效果。但第一首诗朗诵下来,他们就放松自如了,听众也都露出了欣喜轻快的神情。比如那一首《沉浮的木排》:</h5><h5> “在原始深林里/<br> 我们用原始的工具/<br> 砍伐着原始的树林/<br> 用原始的藤蔓/<br> 捆扎着原始的木排 <br> 我们伏在半沉半浮的木排上/<br> 在南腊河的源头顺流而下/ <br> 山林的天气忽晴忽雨/<br> 两岸青山忽高忽低/<br> 绿色的河床忽宽忽窄/<br> 清澈的河水也忽深忽浅 <br> 我们在深深浅浅的/<br> 河道里沉浮不定/<br> 就像我们的人生/<br> 何时才能到达平静的港湾”。<br>开头三节是扎排、放排的情景的生动描写,宛然一幅幅清晰可鉴的画面;最后一节抒发生活向往平静港湾的真实情感,犹如一曲婉转缭绕的山歌。情景和谐交融,语言清新自然。这样的诗歌,朗诵者和听众,怎么会有紧绷、生硬的感觉呢?当然,这种诗风最先、最直接受用的就是我,数年之后,我也从原先刻板滞重整体切换到了松驰自由。客观地说,我的诗集《五声音阶》有一部份这样的底色。</h5> <h5>  但过了几年,亚岗就不愿把这本诗集送人交流了。他说,有的诗还比较直白单薄,诗意不浓;句式上排比用得太多,苏俄诗人的痕迹重了……总之,他想变革,突破。于是,他与我之间的话题多起来了。谈洛夫、舒婷、北岛;谈赵丽宏、季振邦、朱金晨、张烨、钱涛;谈李天靖和他的现代诗……他年年都要购进多家出版社的年度诗选本,那上面满是他的勾勾划划,有批注,也有由此衍生的自己的诗句。他还为同辈或更年轻的诗人写诗评,这固然是完成《文学报》编辑交给的“差事”,尝试新的文体写作,也是对诗艺的认真细致探讨。在这里,他看到了俞强“敏锐又敏感,看事物比常人透彻”。赵笑平“用流畅的诗笔既抒情又形象地挖掘、再现了历史的片段,从而使人沉思,发人深省”可以“从他优美的诗句中、连贯的意象里领悟出他的精神世界。”从陈晓霞的诗歌中,他体会到“诗最难的是意象运用的尺度与语言提炼的精度。”写诗应该“初看明白如晓,实则蕴涵深意。”他赞美罗琳:“用多愁善感的心倾吐成诗”,“营造出女性独特的清丽婉约的风格。”他推崇李刚的“暖诗风格”,欣赏他“奇特而暗合逻辑的想象,营造虚幻而又真实意境的手法。”……近几年,他还应画院、朋友的邀约,出任《上海华侨画坛》、《海上画坛》的主编 、执行主编,开设专栏、撰写画评、画传,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可以相得益彰。</h5> <h5>  真可谓“功夫在诗外”,2013年,亚岗出版了第二本诗集《那是我的前世》。诗集分为五辑:“智水仁山”、“水墨江南”、“万千情思、“生活感悟”和“赏画品艺”。光从标题看,文化涵义就比第一本诗集厚重多了。细读之后,觉得他的诗艺有了长足的进步。<br></h5><h5> 首先是写诗不止于事物的表层,而是深入其内核,立意更为隽永。比如滕王阁,作者这样收笔:“用金钱堆砌的/腾云入雾的高楼再高/也不过是时光中的烟云过客/只有用精典的方块汉字/精雕细琢的锦绣楼阁/才会在千年兴废后/熠熠生辉/万世不倒”,其涵义颇令人玩味。写上林湖,作者着眼于湖底的碎瓷片,结尾以“破碎也有破碎的灵魂/一湖灵魂在春风中沉醉”作结。破碎的灵魂是什么,又为何沉醉,而且是在春风中,让人叩案沉思。写《戈壁胡杨》则透过胡杨的种种情状,既直接又含蓄地告诉你,“等待没有年轮,等待只是一种期盼”,使人回味再三。</h5> <h5>  再就是巧妙选择诗歌切入的视角。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次,浦东文协的几位同仁到绍兴青藤书屋游览。旁人不约而同聚焦于青藤和书屋,而亚岗却眼光一下子落在了天井中的一口古井上,驻留良久,若有所悟。果然,几天后,一首《青藤的古井》写出来了。光看前两节,立马有不一般的感受:</h5><h5> “小巷深深 深不过/<br> 青藤书屋的一口古井/<br> 天地狭小 小到了/<br> 只剩下后院这一方天井/<br> 家家井水 清澈甘甜/<br> 可徐渭的井壁/<br> 渗出的只有苦涩 苦涩也有苦涩的妙用/<br> 浮华艳丽的人间/<br> 被文长苦涩的水墨/<br> 泼洒成灰暗/<br> 宿墨似漆 井水晕开的/<br> 还有那斑斑泪痕”。</h5><h5><br>另一篇《沈园抒情》也是如此,前两节为:<br> “放翁 放翁/<br> 当年放开的红酥手/<br> 为何在这春暖花开的/<br> 沈园里放不下了 唐婉倒已放开/<br> 用酒菜款待你/<br> 你却用“钗头凤”/<br> 去撩拨那根脆弱的神经/<br> 弹奏成千古哀曲”。<br>看到这里,你不会为诗人的独辟蹊径感到新奇,不会急着观看下面仍舒卷着的画页吗?<br> 还有就是崭新意象的塑造。意象,既要求别出心裁,但又需符合事物内在的逻辑,获得受众一定的认同感。可眼下诗坛,意象的随心所欲、纷乱怪诞已是一大时弊,甚至到了读者昏惑厌恶的程度。亚岗是把握得比较适度的。如“这隔世迷雾的静”(《静》),“墙角蛛网织就沉沉夜幕”“檐雨的滴答是安魂的天籁”(《黄昏》),“临河的书场是一枚闲章”(《故乡》),“白壁上斑驳的年轮”(《午后的厅堂》),“山月却用浮云来掩盖/掩盖住泄露天机的嘴”,等等,这些诗句中包含的意象,都传统中透露出现代,奇崛中蕴含着平顺,让人欣然接受,激起共鸣。</h5> <h5></h5><h5> 变革是明显的。但亚岗依然在诗集的《后记》里直言:“本想有所突破,但收效甚微。”</h5><h5><br> 客观地说,他的有些诗作确实仍陷于直白,手法变化也不够丰盈。那么,什么是他追求的目标呢?一直在作诗、为文、论画三界中游走的他,给我做了这一番自白:写诗犹如作画,太虚了,让人云里雾里;太实了,又寡淡无味。诗歌最好像一幅小写意的画作。既悦人心目,又耐咀嚼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依我看,他的一部份诗作已达到这种境界。试看《禅境》:<br> “云不再是云/<br> 风不再是风/<br> 端坐在地毯上/<br> 双手合掌走入宁静/<br> 瞳仁的明光凝聚成针尖/<br> 眼观于鼻 鼻观于心”/<br> 世界一切都在远离/<br> 山在淡化/<br> 海在淡化/<br> 飞离大地/<br> 飞离太阳/<br> 飞离银河/<br> 地球成了明灭闪亮的一颗微星/<br> 花开了又谢了/<br> 叶绿了又黄了/<br></h5><h5> 在禅的世界里/</h5><h5> 却有着永恒 永恒”。</h5><h5><br>还有一首《芦荡月夜——题李景林画》:<br> “静得只有/<br> 月光流动的清音/<br> 在芦荡的四周/<br> 闪着轻快的波光 生灵在静寂中参悟/<br> 生命也由此升华/<br> 抵达心灵的妙境 芦花是真人手中的佛尘/<br> 它早于霜 早于雪/<br> 在天风的吹拂下/<br> 拂去了人世间的/<br> 烦恼与喧嚣 此时风不再是风/<br> 月不再是月/<br> 芙蓉也早已超凡脱俗了”。<br>仔细涵咏、品鉴一下,是不是很有小写意画作的韵味吧?</h5> <h5>  季振邦先生曾告诫我俩说,诗作要想有所突破,不能光靠冥思苦想,要边思索边实践。亚岗照着做了,所以他探索到了一条新的思路。亚岗最近计划要写第三本诗集,我想这日子不会遥远。因为写诗的人都知晓,在不缺乏生活积累与思想积累的前提下,只要心中确立了自己钟情的的形式和风格,诗篇将会如心泉一样汩汩涌出。<br></h5><h5> 祝愿诗友亚岗。看来,我又得赤着脚追赶一程了。</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h5><h5><b>作者简介</b>:</h5><h5><br> 杨朝宁,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浦东六届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文学》杂志副主编。</h5><p><br></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总第十二期】</font></b></h3> <h5>作者:杨朝宁<br>编辑:樱芳<br>制作:肖珊<br>约访方式:15618333966(微信同号)<br>往来邮箱:shanghaishanjin@126.com<br><br><br>2025年3月22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