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丽的长安吸引来自美国杨百翰大学学生。</p> <p class="ql-block"> 话说合卺,2024年5月在陕西省文化馆举办中美文化交流非遗展,在葫芦展区前迎来美国杨伯翰大学的学生,陕西省非遗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传承人梁平安向他们讲葫芦上的故事,当讲到“合卺”中国传统婚礼的同饮合卺酒,苦尽甘来、合二为一、百年好合、婚姻美满时。一名女大学生颇感兴趣,说你们的葫芦这么有意义,就买下了梁平安葫芦“合卺”。</p> <p class="ql-block">“这个葫芦寓意很美好 ,我一定要把它带回美国”,在关中葫芦展区,传承人娓娓道来,让在场的嘉宾的兴趣盎然,欣然带走了葫芦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杨百翰大学生凯尔西•惠特尼激动地说:“这一次非常棒的经历 ,能够体验如此美丽多远的中国文化,真是很酷,我深受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传承人给美国大学生讲中国传统婚礼上的合卺酒。苦尽甘来 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还示范喝合卺酒</p> <p class="ql-block">杨百翰大学学生和传承人梁平安捧着合卺葫芦合影</p> <p class="ql-block">讲中国传统婚礼上的喝合卺酒</p><p class="ql-block">"卺"</p><p class="ql-block">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新婚夫妇用来饮交杯酒的酒器。</p><p class="ql-block">瓢 1.看着电视里古装剧里新人庄重地完成合卺仪 式,她不禁对古代婚俗中的这种浪漫与神圣 感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2.合卺这一古老的仪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那涵与人们对婚姻美满的殷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从美国大学生买合卺葫芦佳话,说说陕西葫芦文化从合卺开始 ,合卺就是把葫芦一分为二,一个葫芦植物,开始赋予文化的元素,一直从西周流传至今,现在举办传统婚礼,西安寒窑每天演绎,都有喝合卺酒,婚礼的交杯酒也是合卺酒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匏葫芦一剖为二 ,把两器之柄用红线相连,以之饮酒 夫妇共饮。</p> <p class="ql-block">婚礼上的合卺礼仪</p> <p class="ql-block">葫芦一分为二 ,为合卺。</p> <p class="ql-block">用一条红线连起来两个葫芦瓢</p> <p class="ql-block">多子象征:葫芦籽多达数百粒,与 "瓜瓞绵绵" 的生育崇拜结合,成为婚礼上的必备装饰。</p> <p class="ql-block">周公所作的“婚义七礼”</p><p class="ql-block">周公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商没多久便病逝,此时成王年幼,全靠周公辅政,才坐稳了皇位。期间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也是周公两次率军东征,才没有让新生的西周政权夭折。天下平定后,周公便开始大封诸侯,并制礼作乐,巩固周王朝的统治。</p><p class="ql-block">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日下,婚俗混乱。周公为了整饬民风,亲自制定礼仪。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且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七个环节被合称为“婚义七礼”。</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人明白这七礼如何执行,周公带着妻子一起演示了一遍。但是等到演“敦伦”之礼时,妻子却拒绝了。按照周公的解释:敦伦,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之理,於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这一礼仪,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在众人面前做这些事,周公的妻子实在抹不开面子,便拒绝了。值得注意的是,“敦伦”一词专用于夫妻之间,与情人之间的交合,是不能用的。</p><p class="ql-block">周公很苦恼,如何指导新婚夫妻呢?有一天,周公见儿子伯禽在摆弄几个葫芦瓢,试图将两个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个葫芦。此事给了周公灵感,第二天,他便将士人叫到了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在讲到“敦伦之礼”时,周公拿出了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做比喻。</p><p class="ql-block">未分之前的葫芦瓢,就如同混沌,浑然一体。但剖开之后,就会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重新合为一体。而仪态就是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如此,才能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葫芦本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周公制订婚仪七礼,合卺仪式把葫芦赋予合二为一百年好合,葫芦带着合卺文化走过3000多年,陕西葫芦文化从此开始,演绎有7个葫芦娃的故事,网上搜也是发祥地在陕西。写陕西葫芦从诗经“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到合卺礼仪,陕西葫芦文化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生活器皿到传统婚礼,渊源流长。关中葫芦讲续写陕西葫芦文化,为之赓续延绵。</p> <p class="ql-block">葫芦在婚礼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从此之后,葫芦瓢就成了新人婚礼上的礼器。用一根绳子拴着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人合体为一。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表示男俯女仰,子孙延绵不绝。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公制定的婚礼仪式已经被很多人废弃。孔子重修《周礼》,认为“敦伦”不太适合出现在正式的典籍中,便将其去掉,只剩下“六礼”。</p><p class="ql-block">但民间结婚时依旧在使用葫芦瓢当礼器,孔子又顺民意将葫芦瓢收入礼书,称其为“合卺”。而“合卺酒”,就是我们后世熟悉的交杯酒。那两个葫芦瓢,成为了装酒的器具,所以不算正规礼器。那古人为何要在结婚时喝“合卺酒”呢?主要是因为两位新人婚礼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而酒就是用来给他们漱口的。</p><p class="ql-block">至于新婚夫妻那点事,也变得秘而不宣。通常是由母亲在婚前传授给新娘,父亲传授给新郎。学校中,是不会讲这种东西的。由于最早讲这方面内容的是周公,他又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所以古人同房才会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而这个礼,就是婚礼中的第七礼——“敦伦”。</p> <p class="ql-block">婚仪七礼和葫芦,就在姬旦周公,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制定婚礼规范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灵光乍现。一日,姬旦在后院散步,见一藤蔓上结满葫芦。他随手摘下一个,掏出葫芦籽,将其剖成两半。看着手中的葫芦瓢,姬旦忽然想到:'此物一体两分,正如夫妇二人,岂不正可用来比喻婚姻之道?'</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姬旦以葫芦为喻,创制了'婚义七礼',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敦伦'之礼。他将这套礼仪向民间推广,使得婚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p> <p class="ql-block">传统婚典习俗中的“周公之礼”与“敦伦”,与葫芦的深刻渊源</p><p class="ql-block">“周公之礼”作为夫妻同房的隐语,是对性关系的委婉表述,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相传,在西周初期,社会风俗日渐轻薄,婚俗混乱不堪。为了整饬民风,辅佐天子的周公制礼教民,将婚嫁过程细分为七个环节,并亲自与妻子演礼示范。在演试到“敦伦”环节时,周妻因涉及私密而拒绝参与,周公灵机一动,拿出一对葫芦瓢进行象征性演示。他巧妙地将葫芦瓢比喻为敦夫妇之伦的象征,通过男俯女仰的仪式,寓意阴阳和谐、乾坤有序。这一象征性的礼器在婚礼上得以保留,并逐渐演变为新婚夫妇的必备用具。</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春秋时代的“礼乐崩坏”,周公制定的婚仪逐渐废弃。孔子在重修礼典时,认为“敦伦”一节已过时,于是将“七礼”简化为“六礼”。尽管如此,民间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葫芦瓢传统,并将其收入礼书,称为“合卺”。尽管不再作为正式的婚仪礼器,但葫芦瓢在婚后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显示,半坡和马家窑等文化遗存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这被视为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在漫长的风俗实践中,葫芦也经常被用作男女结合的象征物。例如,在某些地区的新婚之夜,婆婆会向媳妇赠送葫芦形状的“礼馔”,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期望。</p><p class="ql-block">有些地区,姑娘出嫁时会有一个特别的习俗:佩戴绣有葫芦的织物。同时,洞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惯在某些地方也颇为盛行,这无疑是对葫芦瓢演变的另一种体现。此外,“周公之礼”作为夫妻同房的隐语,不仅是对性关系的委婉表述,更体现了古人对此事伦理性质的深刻看重。</p> <p class="ql-block">行周公礼</p><p class="ql-block">周公开始解释:“这个瓢代表男方,那个瓢代表女方。男女结合,就像这两个瓢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葫芦。”他接着说:“这就是敦伦的意义,男女结合后会有孩子,组成一个家庭,这就是周公之礼的精髓。”</p><p class="ql-block">这就形成周公之礼。</p> <p class="ql-block">饮合卺酒,合二为一,婚姻美满,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全福太太会主持洞房仪式,在新娘和新郎喝合卺酒的时候,全福太太会说一些祝福语,“合卺酒,锦帐情缱绻,月圆花好。春暖洞房鸳被叠,柔情蜜意交相。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等等。</p><p class="ql-block">现代婚礼上,似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的仪式是在台上完成的,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和新娘将单臂交在一起,在司仪的1,2,3,亲朋好友共举杯下,完成的,有时候,主持人也会说一些顺口溜“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杯中酒,酒中情,捧着杯,喝着酒,一定相守到永久”。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婚礼上,似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的仪式是在台上完成的,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和新娘将单臂交在一起,在司仪的1,2,3,亲朋好友共举杯下,完成的,有时候,主持人也会说一些顺口溜“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杯中酒,酒中情,捧着杯,喝着酒,一定相守到永久”。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新人举办传统婚礼 ,传承人梁平安为他们做的合卺。</p> <p class="ql-block">一对新人在婚礼上饮合卺酒</p> <p class="ql-block">这是为一对上海新人订制的合卺</p> <p class="ql-block">在不夜城一位慧眼看上这对合卺,上面传承人梁平安绑了两颗蜜蜡,具有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关中葫芦文创作品“合卺”</p> <p class="ql-block">这是传承人梁平安在都市快报烟火长安栏目录制时展示“合卺”葫芦。</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省文化馆展示的时候,一母亲听合卺的由来,给女儿买了合卺,打电话问女婿的名字,传承人梁平安把新人名字烙在合卺上,说这是最后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创世神话的核心意象</p><p class="ql-block">伏羲与女娲的传说中,两人在洪水中藏身葫芦得以幸存,这一母题广泛存在于壮族、彝族等 20 多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中。闻一多考证指出,"伏羲" 谐音 "匏瓠"(葫芦),"女娲" 谐音 "瓜",暗示两位始祖实为葫芦化身。这种象征在现代艺术中延续,如动画片《葫芦兄弟》便将葫芦作为生命起源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有电视台主持,买合卺做为结婚纪念日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化馆非遗展,还有一个老者红娘。</p> <p class="ql-block">碑林区文化馆展示的百年好合合卺葫芦</p> <p class="ql-block">有建科大研究生为好友结婚定制的“合卺”</p> <p class="ql-block">这个象征性的礼器在婚礼上得以保留,并逐渐演变为新婚夫妇的必备用具。尽管后来随着“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到来,周公制定的婚仪逐渐废弃,但民间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葫芦瓢传统,并将其称为“合卺”</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周公在制定礼仪方面的智慧和贡献,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关系的重视和规范。葫芦瓢作为象征性的礼器,寓意着夫妇二体的合一和阴阳的和谐。</p><p class="ql-block">葫芦也随着合卺的流传开始形成葫芦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学生为表哥结婚定制的“合卺”</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诗歌大会出题,</p><p class="ql-block">合卺的“卺”是下列那首诗的物件?</p><p class="ql-block">“匏有苦叶”中的匏</p><p class="ql-block">匏和瓠汉代对葫芦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诗词大会,杨老师讲“匏有苦叶”</p> <p class="ql-block">匏就是葫芦这种植物</p> <p class="ql-block">那象征结婚时候</p> <p class="ql-block">那个酒有些苦涩的味道,寓意苦尽甘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称为合卺酒</p> <p class="ql-block">共饮合卺酒也就是有难同担</p> <p class="ql-block">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共饮合卺酒,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非遗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传习所</p><p class="ql-block">陕西省体育场对面中陕国际大厦1416</p><p class="ql-block">联系人:梁平安 13709144659</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