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利,出生于1949年。1968年下乡为知青,1972年入天津大学,1975年在黑龙江省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87年调入黑龙江省人大机关,201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作者励志老有所为,在省老科协读书会、党史研究会、机关等不断讲座,发表论文,做公益事业。2018年北安市委宣传部辗转找到作者,了解前辈1945年从延安到北安的资料。很巧,其父张向凌的回忆录是作者帮助成文的,后又亲笔为黑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征稿节选延安-北安段落。北安人就此采访,张利首次讲述了“从延安到北安”。后为采访人寻找尚健在的延安干部及其子女。不久兼任《北安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杂志顾问,坚持数年查找资料、收集历史故事,专题讲座数场次。2021年黑龙江电视台专题采访录制。2025年黑龙江省老干部局发文,将张利纳入“银发人才”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传承先辈革命精神,充实中共党史,进一步宣传“从延安到北安”革命历史(不仅是政治历史追溯,文中讲述了真实生动的故事)将此印制成书,献给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从延安到北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一、问题的提出。</b>这本来已经成为历史,且被当事人理所当然、而后人多以淡忘的历史,但却在它过去70多年以后的2019年被提出抢救红色历史遗迹,为之成立了专题研究会。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b>1、当今“从延安到北安”题目的提出。</b>近些年来,随着全国逐步兴起的保护红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形成态势,北安市委提出依托北安特色文化又在国内有影响的红色品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旅游,达到双赢目的。于是宣传部着手资料查询、走访、调研,作了积极探索。捋出几个项目:如北安是《红灯记》故事发生地,可以此扩大宣传,但这个“发生地”的事却又多个地方在争;又提及北安创办了东北军政大学,为全国做过贡献,但有的地方却说他们那也有;再如,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在北安脱颖而出,比较独特,但一人的故事影响面小又形不成规模;还有北安曾有万人庆华军工厂,为解放战争及中国射击运动员生产枪支贡献巨大,遗址保存有规模,但是此工厂起源于伪满时期日本人之手,抗战后被我方接管,不好确认“红色”。于是市委、市政府重新思考和定位,把目光集中在尚保存完好的黑龙江省委办公楼旧址,决定追根溯源,深挖历史。于是牛升海副部长组成专题组负责此项工作。稍加回忆和查阅历史档案就得知:1945年在北安建立黑龙江省政权是新中国中共执政的第一个省级政权,早于共和国成立5年,且时至今日尚延续(不同于早期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逐步都消失了)。更重要的它是中共中央从延安直接派出的干部团来建立的(中共武装解放一个地区后基本上是由当地下组织和地方武装组成新政权,唯有东北是中央直接派干部整体接管政权的。)与中共历史息息相关。北安人下功夫走出小镇直奔延安从源头开始调研,又赴哈尔滨、北京及各地采访干部团前辈及后代,寻找资料、遗物。2018年他们辗转找到我,那年我老父亲已过世,但父亲所著《在时代的大潮中》一书当年是我校对的,其中有八个章节记载他亲历受中央派遣随干部团从延安奔赴北安及建立政权的历程;另,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的《黑龙江老根据地》一书中我父亲的回忆文章是我代笔的,于是他们采访了我。我口述时不经意提到“干部团从延安到北安一路十分艰辛……”,北安来者眼前一亮,“从延安到北安”之思路形成。他们向市委汇报时认为,这一红色品牌贴上了北安的标签和"水印",拥有唯一性、独特型。后又相继采访了唯一还在世的干部团赵成峰老人、章子冈与崔杨的老伴及赵德尊、王维之、肖杰、徐烈的子女。为把这个题目搞实,北安人竟然重走了“从延安到北安”之路。2022年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1988年张元亮主编出版的《我与黑龙江》一书中有我父亲的文章,题目是“从延安来北安”,可见父女两代人心心相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采访作者的视频在北安博物馆播放</span></p> <p class="ql-block"> <b>2、历史上“建立东北红色根据地”的提出。</b>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当即黄克诚首先提出“派军队到东北尽快建立根据地”。毛泽东随即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提出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重要,“得东北就得中国”形成共识,甚至也是蒋介石的共识。于是为了与国民党抢先接收东北,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启程北上;刘少奇起草“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文件;林彪骑毛驴过山海关。进而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调集10万军队。然而中央政治局彻夜开会决定抢占东北,几乎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向东北集结。另一方面,毛泽东十分有远见,他懂得共产党的主战场是在打仗,但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最终是要建立新政权,于是早在1943年中共选调全国各战场有一定文化的营以上党员干部到延安党校培训,毛泽东亲任党校校长。仅一年党校迅速扩大六个部,3000多人(我父亲就是1943年从太行山新华日报调延安党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苏联执政的经验。果然两年后,苏联对日宣战的第二天,中央即刻决定派遣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不料,8月15日日本投降时苏联却与国民党政府订立移交政权条约,美国也支持蒋介石。紧急时刻,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谁?”大家都很明白,中共必须抢占先机。首批以林枫为首的干部团一周后集结从延安出发北进,又与吕正操晋绥地区干部汇合约1900人。之后从延安及各个战场又陆续调集懂政治、建设及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中共调集10万军队、2万干部文武双阵挺进东北。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种具有战略眼光的果断决定和行动,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七大会议上作报告</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为什么选择北安</b></p><p class="ql-block"> 北安取北部安定之意,清末时只是一个村,后改镇,隶属关系几度划分,到1917年升为县制,隶属黑龙江省管辖,直至伪满时期。为什么中共选择北安为第一个省级政权的省会?<b>一是</b>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和伪满同时土崩瓦解。由于抗战时国民党不抵抗而撤军,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而中共领导下的抗联在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王明贵率领下已相继进驻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东北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方便的自然优势。于是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陈云兼任北满分局书记率队到达哈尔滨,建立东北第一块根据地——北满根据地。北安属北满地区,有着很好的革命基础。<b>二是</b>1939年北安县划为满洲国的北安省管辖(满洲国有19个省),而其北安街定为北安省省会。可以说,抗战胜利时北安已经具备省会地位了。<b>三是</b>从现实考虑,虽然抗联与苏军维持东北社会秩序,但很快沈阳、长春、大连、四平、锦州等已被国军武统;苏联还是依据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将松江省、嫩江省及哈尔滨市移交给了尚执掌政权的蒋介石接收大员,等于文统。此时地处北疆的北安省尚掌握在薄弱的伪满维持会手里。中共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政权顺理成章最好的选择是北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期入驻北安的晋察冀边区派出的干部和抗联的老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中共第一个省级政权建立的意义及其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b> 1、一路播洒延安精神</b>。挺进北安一路行军的艰难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也没有共产党人克服不了的。据我父亲回忆他所在的延安党校六部学员都比较年轻,纷纷报名参加赴东北干部团,延安地方干部也积极报名(时任延安县委书记的我公公王丕年也报了名)。日本投降仅半个月,9月2日干部团三个大队千余人在机场整队出发,林枫、张秀山带队。<b>一是</b>此次行军明确要速度,“抢”字当头。但中共没有飞机、汽车,只有两条腿。于是干部团什么招都想了,随机应变:以步行为主,脚上起跑出血都来不及处理;碰老百姓的牛车马车搭乘一段;进入东北遇苏联的火车美滋滋就坐,不料像章林回忆“火车漫如牛”,后来发现有特务破坏。<b>二是</b>自己动手解决缺衣少粮。9月的秋天延安还暖,但向北越走越冷,他们带的衣服很单薄,粮食也不可能背太多。走到哪第一件事是填肚子,有延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锻炼,什么都难不倒。找联络点、找老乡寻柴火、寻粮食,有啥吃啥。要严格遵守纪律,时有饿肚子行军。最哭笑不得是“有钱花不出去”。出发时组织上给了边区券,可是东北满街的钱币五花八门:有满洲国银元、民国银币、卢布、法币,无法兑换。我婆婆是家属队后期出发的,听说边区券不好用,组织上给了金戒指(刻有时间地点),母亲啊再苦也不舍得花掉,一直珍藏到送我们结婚礼物,后我儿子结婚又传给老人家唯一的孙子,成了传家宝。<b>三是</b>有信仰的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疲劳、饥饿、寒冷的折磨是身体的感受,触目惊心的无人区让精神颤粟。过安庆再向东北进入日本鬼子“并大屯”遗弃的村子,残墙断壁、尸体裸露,从被扒光的树皮看,这里的百姓曾在死亡边缘苟延。再累也法驻足休息,这种场面让经历战争洗礼的共产党人更迫切希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途经张家口、热河先后听肖克、彭真作形势报告,早日建立自己的政权更加紧迫。<b>四是</b>在敌对势力的夹攻下曲折前进。东北地区人员格外复杂,有日本遗留的仇恨者、国民党伪军残余、当地土匪、地痞流氓等,躲不开,时常交战。我婆婆高雪晴回忆:延安家属队走到宁城正洗衣搞卫生,侦察员报告部队与国军交火了,第一道防线已撤,大人孩子匆匆打点转移。我婆婆带着两个延安儿女塞进褡裢由毛驴驮扶。趟过河走不动了,小女儿没吃东西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心如刀绞。队长命令将驴、马驮的东西都扔掉,轻装上山。我婆婆即刻抱起小女儿,警卫员拽大女儿。一直走到天黑到了老乡家,清点人数发现警卫员和大女儿不在队伍里,寻找到第二天才知道小战士把孩子托付给老乡,换上当地孩子衣服掩护下来。他自己引走敌人不幸牺牲,头颅被挂在城门上(小战士的名字都没有留下,解放后我们寻找多次,至今无音讯。)<b>五是</b>革命者总是乐观的。谁能想到在延安就友好的肖杰(陶秉智)与车雪轩同志,途中的相互关爱碰撞出火花,遥遥征途结良缘。走至绥德时,所在党支部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支部书记王维之,成员有张向凌、章子冈、崔杨、康夫、李深光、侯野峰、马彦等)。队伍里最调皮的康夫回忆:欢快的氛围让同志们卸下疲倦,走路的步伐似乎轻快了。总之,从延安出发的干部团义无反顾地前行,留下的即刻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最终195人由范式人、赵德尊、杨英杰等人的率领下于11月15日抵达北安,历时72天、跨越8个省、行程约8000余里,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小长征。从延安到北安一路展示延安精神,铺垫革命基因,后来人说:“红色北安与革命圣地延安一脉相承”(两个“安”字之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今生1990年亲笔回忆录中记载了1945年8月作为延安6部学友倾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报告,随即报名北上。该节选篇清晰记录了延安干部9月2日出发,11月15日抵达北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延安到北安一个党支部的老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崔杨、康夫、郭和平、王维之、章子冈;后排左起:殷作起、任炳荣、金作民、李深光、张向凌)</span></p> <p class="ql-block"> <b>2、黑龙江省级政权的建立划分一个标志</b>。1945年到达北安的干部当天晚上就成立了黑龙江省工委(黑龙江省将满洲的北安省和黑河省合并)。与先期到达的晋察冀干部及当地抗联干部总计241人分别撑起党委、政府及所属的各项工作。王鹤寿为书记、范式人为副书记,赵德尊为组织部长;陈大凡为政府主席,杨英杰为副主席,许烈任秘书长。在此,标明中共在第一个完整省份执政了,迎来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的前奏。 但是新政权的建立也是很苦的,需要找房子、找设备,首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地处北部边疆的老百姓还不大了解共产党、八路军、延安干部是何许人也,不好冒然去农民家征粮。还记得儿时听我老爸亲自讲过,为眼下的口粮,各自为战,弄到一口吃一口。一天,有人“报告”附近有满洲国仓库,凑哥仨悄悄从窗子爬入。哇噻,粮食!没有口袋咋搬,一时聪明的三人都脱下裤子把裤脚扎紧,两裤腿塞进满满的粮食,搭肩上就走,黑夜无人看到他们赤裸的大腿。就如此生活的延安干部依旧乐观、坚定地为中共执政日理万机,探索新阶段的革命路子。</p><p class="ql-block"> <b>3、北安时期的黑龙江省对全党、全国的贡献</b>。<b>一是</b>剿匪和土地改革为全国摸索经验。当时的黑龙江省辖26个县,其一,先要剿匪,社会安定是政权的保障。于是在抗联干部的引领下,主要依靠地方武装与土匪周旋。据王钧回忆黑河剿匪:土匪组成十分复杂,有警察、特务、宪兵、伪军,还有鄂伦春人,即熟悉地形又枪法准确。加上国军几个旅的残余,聚集3000多人,十分嚣张。许多老同志都回忆:每晚以地为铺、和衣而卧、枕枪而眠。直至1948年才彻底偃旗息鼓,歼匪12000多人,有了巩固的大后方。其二,解放农民,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新政府大张旗鼓搞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据冯杰回忆:土改时走村串户讲革命道理,老百姓知道了穷人的恩人是共产党,知道妇女解放的意义。划定成分,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妇女做被子、军鞋,民工往前方运弹药、公粮。当初,赵德尊远赴西柏坡参加全国土改工作会议,介绍黑龙江土改成功经验。可见,剿匪和土改这两件事在全国率先展开,为全国解放后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b>二是</b>为全国解放战争作出巨大贡献。黑龙江解放了,全国还在打仗,显而易见党中央赋予北满根据地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后方保障基地。黑龙江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先后动员和运送17万兵源到前线,成为四野百万大军的主力;“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是根据地人的响亮口号,出民工1.6万人次、粮食80多万吨(整个东北局机关和主力部队吃的粮食,35%由黑龙江省供给)、谷草4.7万吨、担架3200多副;北安从日本人手里接管的庆华抢厂,发展到万人工厂,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为解放战争直接提供新式武器。三是为党培养了执政干部。北安创办的红色军政学校有十几所,基本是以延安抗大、炮校为基础发展的学校,流淌着延安基因。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又奔赴全国各地。已执政的干部根据革命需要不断有人随大军南下,进关接收政权。北安期间培养军政干部数万人。陈云(建政权第二年就到北安亲自传达中央决定)、李富春、蔡畅、彭真、伍修权、黄克诚、林枫、洪学智等大批党和国家领导来调研、总结经验。另,北安当初有几个文艺团体,大力宣传新文化,刘白羽、杨朔、苏里、巩志伟、关鹤童等一大批艺术家与北安结下不解之缘。有人总结:北安乃“塞北延安”——革命的熔炉、干部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5年从延安到达北安的195人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 <b>四、再现红色底蕴的北安</b></p><p class="ql-block"><b> 1、今日北安。</b>1949年黑龙江省会迁址齐齐哈尔,北安仍隶属黑龙江,但其行政建制跌到县级至今,隶属黑河市。北安面积7149平方公里,人口45万余,4个乡、5个镇。省属单位、院校全部撤走,万人枪厂维持至国企改革时下马。这种情况下,几任班子和全县人民不懈努力,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三条铁路交汇的区域优势以及历史上老工业基地优势,粮食、油脂、畜牧业、乳业、药业以及机械、冶金等全面振兴,GTP达18.96亿。另一方面,北安市依托红色历史基因、开发北大荒精神、得天独厚的北疆风光,打造美好寓言——“北部平安”和血与火的结晶——“塞北延安”。北安市委书记黄士伟骄傲地说:“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选择这里建立战略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支撑点,这里汇成了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北安人挖掘其红色资源,总结了“十个第一”: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黑龙江省;②创建了解放区第一批军政干部学校(十所);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枪厂;④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⑤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⑥建立了全国解放区第一个铁路局;⑦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歌剧《星星之火》的创作地;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⑨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国产译制片女配音演员吴静;⑩出版了第一张《黑龙江日报》。(花絮——“潜在的第一”:北安监狱为中共执政后的第一座监狱,有我父亲与我大伯国共两党的“纠结”。1938年国民党的大伯冒死把我父亲从鬼子占领的安阳送到太行山,大伯为家人的安全维持国民党官员教育局职业,解放后被捕发送北安监狱。期间一个执政、一个被专政……)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左一)为北安博物馆捐赠父亲的遗物(在北安用过的墨盒、组织送的结婚礼物——缴获的日本战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梅(左一)捐赠父亲遗物(从延安带到北安的八路军军毯)于北安红色文物收藏人郑国华(右一)</span></p> <p class="ql-block"> <b>2、细说黑龙江日报的诞生。</b>1945年11月中旬省工委找侯野峰、张向凌、章子岗、马彦谈话,筹备出版黑龙江日报。但工委没有编辑、记者、纸张、印刷机械、工人,一切自己想办法。我父亲张向凌回忆:他们立刻寻找伪满洲国的“康德新闻北安支社”旧址,走家窜户访老工人,动手收拾旧设备。他亲自赴朝鲜,历尽波折用粮食换纸张。11月30日条件基本具备,欲出第一张报纸。晚上房子冷,把排好的铅版移至化铅炉旁,我父亲为尽快出报积极帮工人填柴火,突然工人大叫“不好了!化版啦!”眼见报版的一角已经倒塌,简直要哭出来。几位排字工人赶过来惊呆了,主编强忍揪心安慰大家,工人们二话没说重新排版。忙了一夜的同志们手指冻僵了,开水泡冷馍下肚后,看到第一张报纸,心里热乎。次日,也就是12月1日,报社正式成立。侯野峰任社长,张向凌、章子岗任副社长,组建的编辑人员全部是延安干部团成员。至1946年2月1日《黑龙江日报》正式创刊。大家都知道《黑龙江日报》的报头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这是领袖第一次为地方报纸题写报头。这事怎么实现的?那是我父亲一手操作的:1949年9月省委宣传部派遣我父亲以报社特派记者身份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他高兴极了,但领导要他借机请毛主席给省报题写报头,这让他心里压力很大,一点谱没有。(顺便提一下:1949年中央曾计划哈尔滨为首都,政协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但历史没有这么演绎。)9月21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开幕,可是伺机几天了都没有机会接近主席,主席台的后台进不去,小组会也不好闯进去,休息室总有人与主席谈事。需求救了,他去找我省代表团团长于毅夫帮忙。两人“侦察”主席动向,最后一次大会休息时间到了,主席走下台阶一刹那,于拽住我父亲冲上去,不容丝毫犹豫直接向主席递上我省报社的信(陪在身边的朱总、周总理都客气的闪开,也没有秘书挡驾。)又把张向凌介绍给主席。主席看后即刻答应,果然过了三天收到主席题写的四张报头。太兴奋了,不仅仅是完成了任务,想想开国大典在即,主席多忙啊,却为一个地方报纸题字,可见对第一个省级政权的支持。我老爸不知用什么词形容当时的心情。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那天,他在天安门广场西华表端着组织上配给的苏联凿尔基相机,亲眼看到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十几年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都值了;不由默默告慰太行山他亲历目睹倒下的战友们。他左转拍天安门、右转拍游行队伍、仰天拍飞机,忙不暇接。开国大典后我老爸乘兴逛王府井,十分有心地买了红色暖水瓶带回齐齐哈尔。父亲回到省里将毛主席题写的报头交省委主要领导选定(其中一张于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又1959年5月至今刊用;又一张于1956年1月至1959年5月刊用。)一个月后他的大女儿——我出生了,从此贴上了共和国同龄人的标签,我幸运、我认可,是我一生的激励。个月后他的大女儿——我出生了,从此贴上了共和国同龄人的标签,我幸运、我认可,是我一生的激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参加北安座谈会的“延安-北安”干部后代在《黑龙江日报》旧址合影(前排中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当下能有机会给大家讲这个生疏的题目,也值了。开个头,传下去,激励共和国长子——黑龙江省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2024年作者宣讲“从延安到北安”部分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后记</b></p><p class="ql-block">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杜甫《偶题》)。写文著书要载入史册之得失只有自己知道,必须负责,认真对待每一次创作。</p><p class="ql-block"> 我接触此题目时已年近70,作为革命后代,从小受到红色熏陶,出于对父辈事业传承的情感,激励我“钻进”这个专题研究。特别是2021年建党百年我首次得到中央颁发的党龄50年纪念章时,感到一位老党员对党史的责任,古稀之年仍毅然给自己立“任务”:把口头宣讲写成文稿,于是进一步翻阅毛泽东著作、相关历史资料、寻找延安~北安老前辈及其子女、挖掘从延安到北安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2018年至2025年“从延安到北安”专题讲座稿历经多次宣讲和不断修改完善,期间2021年黑龙江电视台做了采访和录制。现决定著书,让更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关心党的全面史志,进一步了却我老者心愿:</p><p class="ql-block"> 一是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党史的各种报刊文章、电视专题、领导讲话提到关于东北解放时,对“武装夺取政权”全面阐述和展示,但没有提到中央亲自派干部大队抢建政权。应当看到建立“东北红色根据地”是武取、文取两方面的手段,应摆好“10万”与“2万”的关系,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二是党史委能重视这件事,支持或接纳北安市的“从延安到北安”研究组建立一个省级课题组,先调查研究,再逐步写入我省党史;条件成熟时与中央党史委沟通,在党史夺取东北政权章节中能将“文取”政权提及,1945年中共即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政权且延续至今,写入党史为佳。</p><p class="ql-block"> 三是与有关文化文艺部门沟通配合,把这段红色历史讲起来,充分利用刊物、博物馆、影视剧等展示 “从延安到北安”生动的革命故事,弘扬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虽已暮春三月,但仍明丽清美。</p><p class="ql-block"> 借此特别感谢在此题目的研究和此文的形成中刘海生、何志伟、曲晓溪、牛升海、郑国华给与的协调帮助和资料提供。</p><p class="ql-block"> <b>注</b>:延安~北安干部后代张津津、许燕燕、王丽娅、王建男等先后向北安博物馆捐赠了父辈遗物;</p><p class="ql-block"> 文中延安、北安部分历史背景老照片来自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 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