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文君与白鹤寺:清逸与信仰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章育生</p><p class="ql-block"> 在乐清丹霞山麓,金溪水畔,曾有一位东晋隐士以丹炉为伴,竹林为友,将尘世浮华炼作方外之境。张文君,这位捐宅为寺的乐清高士,以其清逸风骨为这片土地注入千年文脉。他所创的白鹤寺,既是浙南佛教发轫之地,更承载着信仰与文明的交响。本文从隐士精神、古刹历史、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讲述白鹤寺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丹霞隐士:超然之境的生命实践</p><p class="ql-block"> 张文君(东晋乐成县人,今乐清市),字子雁,以修道炼丹终老丹霞山。其隐居生涯绝非避世,而是一场追寻生命本质的精神远征:金溪畔的丹炉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淬炼心性的道场。春雨秋风里,炉火明灭映照着他守望的身影,鼎中丹药翻腾如沸腾的哲思——他将岁月寂寥炼作金石之精,更将尘世浮华萃为方外之境。</p><p class="ql-block"> 当造访永嘉的王羲之慕名而至,张文君掷药入溪、遁迹竹林的决绝之举,恰印证《晋书》“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的风骨。药散金溪的瞬间,不仅成就“金溪”地名由来,更昭示着一种超越性的生命选择:宁让丹砂沉碧水,不向权贵折风骨。这种“冷眼观世、去留无滞”的哲学,在他筑舍丹霞、竹影为伴的日常中具象化——晨起采药云雾间,夜读《黄庭》松涛里,连山间野菊都染上孤傲气质,凌霜而绽时竟似道者清癯的风姿。</p><p class="ql-block"> 千年后重读这段传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隐士形象。炼丹炉中跃动的火苗,何尝不是对生命热力的隐喻?那些被掷入溪流的丹药,恰似拒绝被世俗标准丈量的精神金丹。张文君以丹霞山为纸、溪声为墨,写下的是中国隐逸文化最诗意的注脚: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心斋坐忘间对生命本质的叩问。</p><p class="ql-block"> 二、古刹千年:从白鹤振翅到钟鸣盛世</p><p class="ql-block"> 公元347年,张文君捐宅所建的白鹤寺,比天台国清寺早立两个半世纪,开温州地区佛教寺院之先河。寺以“白鹤”为名,暗合周灵王太子晋吹箫引鹤的仙道传说,更因“白鹤晨钟”位列乐清八景而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白鹤寺的钟声,是乐清千年文脉的听觉符号。东晋高士张文君舍宅为寺时,因白鹤翔集而得名,至唐代武则天年间正式定名“白鹤寺”。寺僧每日清晨诵经击钟,声震丹霞山谷,清越悠扬的钟声成为古代乐清人农耕作息的自然节律,更成为文人笔下的诗意意象。宋代水月大师《白鹤寺记》描绘其环境:“岩瀑西来落深涧,丛荆乱人目,香风袭人衣”,钟声与山水共鸣,赋予古刹超脱尘世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钟声亦见证寺院的社会功能变迁:辛亥革命时期,月空和尚在此创办浙南首个“僧民学校”,以山歌《新山歌》传播维新思想,钟声与读书声交织,古刹竟成近代思潮激荡之所;民国初年,华山法师携黎元洪题赠的“法苑犹龙”匾额重建寺院,钟声又成文化复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沈佺期与王十朋的诗文见证白鹤寺的文化地位,深植于历代文人的吟咏之中。 沈佺期《白鹤寺记引诗》“县城东望,极于大江, 岩瀑西来,落乎深涧。 丛荆乱人目,香风袭人衣。 猿啸急而山寒,水去忙而川浚。 ”此诗以全景视角勾勒白鹤寺的山水格局:东望大江浩渺,西接飞瀑深涧,荆棘丛生却暗藏幽香,猿啸水湍更显空寂。诗句以“乱”“袭”“急”“忙”等动词活化自然,凸显寺院隐于险峻却清雅脱俗的气质,暗合佛家“动静皆禅”的哲思。王十朋《双瀑赋》(节选)“飞泉汹涌,怒流湍激,喷烟雾于苍岚,吼龙蛇于大泽。 ”王十朋以赋体铺陈白鹤寺旁双瀑奇观:瀑布如龙蛇怒吼,水雾弥漫山岚,声震大泽。此赋不仅是写景杰作,更暗喻佛法如激流涤荡尘垢的教化之力。双瀑与钟声共同构成“声景”,一为自然天籁,一为人文梵音,交织出乐清山水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乐清白鹤寺大雄宝殿为木构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通面宽18米,进深14.2米),白石台基高1.1米。檐下斗栱呈现宋式计心造特征,梁架含元代月梁元素,据复建考古推测可能保留部分元代构件,整体体现浙南宋元佛教建筑过渡期风格。</p><p class="ql-block"> 唐大中九年(855年),住持惟谦携弟子继南自长安青龙寺归越,重建大佛殿与弥陀殿,现存唐代经幢底座为证;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住持文瑛赴汴京摹印《开宝藏》,奠定寺院藏经基础,南宋时期增设听雨轩(非听琴馆)、文瑛祠等建筑群;近代历经变迁,1940年私立乐成中学入驻致宗教活动中断,1958年明代铜钟被毁,现存建筑群系2004年迁建双瀑景贤亭东麓时依考古发现复原,新址出土吴越国时期佛教文物佐证寺院始建不晚于10世纪。</p><p class="ql-block"> 白鹤寺的兴衰史,实为乐清文化从丹灶修真到工贾勃兴、从传统佛学至近代启蒙的缩影。寺院现存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修造记》碑载"施主林氏,贩瓷东瀛,捐钱三十贯",印证乐清手工业者经由温州州治永嘉县(今温州市区)的市舶机构参与海上丝路贸易。钟声穿越千年,既是梵音净土的召唤,亦是文明嬗变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三、文脉新生:古今对话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白鹤寺的当代重建,不仅是古建筑形制(飞檐翘角、红墙黄瓦)的复原,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依宋代《营造法式》再造的听雨轩茶寮,与传承古风的文君祠香火,都在诉说一个真理: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下的精神血脉。</p><p class="ql-block"> 当“白鹤晨钟”再次响彻丹霞山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梵音。张文君炼丹时凝视的火光,王羲之怅然而归的脚步声,起义军驻扎时的马蹄声,僧民学校的读书声,都在这钟声里交响成章——这是对功利主义的温柔抵抗,是对文化根脉的虔诚守护,更是古老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深切观照。这座历经1700年风雨的古刹,终以文化符号的姿态,完成从历史现场到精神原乡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2日于杭城</p>